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66.40KB ,
资源ID:58491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849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鲁迅 摩罗诗力说 译文.docx)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鲁迅 摩罗诗力说 译文.docx

1、探求那古老的源泉已经穷尽了,将要去追寻未来的源泉,那新的起源。兄弟们呵,新生命的兴起,新的泉水,从深渊中喷涌出来,那日子不会遥远了。尼采。一人们读古代国家的文化史,随着时代往下读,直到最后一页,一定会感到有些凄凉,仿佛脱离了春天的温馨,而坠入了秋天的萧瑟;一切萌芽生机都消逝了,眼前只显得一片枯萎凋零。这种状态我不知道该叫什么,就姑且说他是萧条吧。人类流传到后代的文化,最有力量的大概要算语言文学了。古代人们的想象,奔驰于大自然那神秘的领域,同万物暗暗地相吻合,在心灵上沟通,表达他们所能表达的,于是就成了诗歌。他们的歌声,经历过无数年代,而深入人心,不但没有同他们的民族一起沉默而消失,反而比他们民

2、族更加发展了;人民群众停止了歌唱,光辉也就消失了。这样,读历史的人那种萧条的感觉,就会突然涌现出来,而这些古代国家的文明史,也就渐渐地接近最后一页了。凡是在历史开头时期享有盛誉美名,曾经闪烁着人类文化的曙光,而如今早已灭亡了的古代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啊!如果要举一个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例子,最恰当的就是印度。印度古代有经典吠陀四种,奇丽而深远,被称为世界上的伟大作品。他们的摩呵婆罗多和摩罗衍那两大史诗,也是非常美妙的。后来产生了诗人迦梨陀娑(Kalidasa),以戏剧创作著称于世,有时还写些抒情的诗篇。德国大诗人歌德(W. Von Goethe)甚至推崇为天地间的绝唱。等到印度民族逐渐失去了活

3、力,文化也一起衰颓了,雄伟的歌声慢慢地再也不能从他们国家人民的心灵中产生出来,就好像逃亡者一样流传到别的国土去了。其次就是希伯来,他们的文学虽然大都涉及宗教信仰,但以深沉而庄严著称,成为宗教文化的源泉;对于人们精神的影响,直到今天还未停止。而在以色列民族,也只有耶利米(Jeremiah)的歌声。以色列历代帝王昏愤无能,上帝极愤怒,于是耶路撒冷被毁灭了;这民族从此也就寂然无声了。当他们流亡异乡时,虽然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国,而且还念念不忘祖国的语言和信仰,但是耶利米的哀歌以后,就没有续期的作品了。再其次是伊朗和埃及。这两个古国都是半途衰落下来的,就好像割断了的汲井的绳索,在古代是光辉灿烂的,如今却都

4、萧条了。而我们中国竟能逃出这样的行列,那么人世间的最大幸福,没有超过这个的了。这是为什么呢英国人卡莱尔(T. Carlyle)说过:“能够发出清 晰的声音,而豪迈地抒唱民族的心志而生存的,乃是国民头等意义的事。意大利虽然四分五裂了,但是实际上是统一的,因为她产生了但丁(Dante Alighieri)。她有意大利语言,庞大的俄罗斯的沙皇,有兵刀炮火,在政治上能统辖广大地区,创立了宏大的事业,但是为什么寂然无声呢?他们内部也许有什么伟大的东西吧,但这个庞然大物,其实是哑巴。等到兵刀炮火都摧毁了,而但丁的歌声仍然存在。有了但丁,国家就会统一,而没有声音迹象的俄国,却终于只能支离破碎了。”尼采(Fr

5、. Nietzsche)不厌恶野蛮人,认为他们中间有着新的力量。这种说法也得确是有推不翻得道理的,因为文明的萌芽本来就孕育在野蛮之中;在野蛮人那种未开化的形状中,就蕴藏着隐隐约约的光辉。文明仿佛是花朵,野蛮好比蓓蕾;文明犹如果实,野蛮则有似花枝。人类就这样往前发展,希望也正在这里。然而,文化发展已经停滞的古代民族却不是这样。他们的发展已经停顿了,衰败就跟着来了。更何况长期以来,依靠老祖宗的光荣,曾经高高地处在周围落后的邻国之上,暮气发作,往往自己不知道;却自以为是而又愚昧无知,污浊得仿佛死海一样。他们在历史的开端有辉煌的地位,而终于在历史的末页衰亡消隐了,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俄国虽然是无声的,

6、却潜伏着激越的声响。俄国好像是孩子,但不是哑巴;俄国仿佛是一条暗藏在地下的河流,而不是一口枯竭的古井。十九世纪初叶,果然产生了果戈理(N. Gogol),以他看不见的泪痕和悲愤,是他的祖国人民振奋起来。有人将他比作英国的莎士比亚(W. Shakespeare),就是卡莱尔所赞扬和崇拜的那个人物。我们放眼看看全世界,新的声音争先竞起,没有不是以自己独特的雄伟而优美的语言,振作他们民族的精神,而把伟大而优秀的东西介绍到全世界去的。至于沉默无闻而没有什么作为的,只有前面所列举的印度以下那几个古代国家罢了。唉,那些古代人民的文艺创造,未尝不庄严,未尝不崇高伟大,但是他们的声气不能与现代的相通。那么,除

7、了供给怀古的人们玩赏咏叹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遗留给后代子孙呢?要不然,也只是诉说自己民族从前的光荣,以衬托今天的寂寞,反而不如那些新兴的国家足以令人崇敬;即使他们的文化还未昌盛,可是未来却是大有希望的。所以,所谓“文明古国:,只是一个悲凉的名称,讽刺的话语罢了。那些破落人家子弟,家业已经衰败,却偏要罗罗嗦嗦地告诉别人,说他们的祖宗在世时,才智与声威是如何了不起;有过什么样的高楼大厦、珠宝珍宝以及猎狗骏马,如何比一般人高贵显赫。听到这些话的人,哪一个不哈哈大笑的呢?谈到民族的发展,虽然对于古代历史的怀念,思想必须明朗,就像照镜子一样,时时迈进,时时回顾过去;时时奔向光明的前程,时时也怀念光辉的

8、旧有文化。这样,新的东西就可一天天地新起来,同时古老的东西也不会死亡。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只是一味夸耀,自我陶醉,那么,黑暗的长夜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现在请到我们中国的大街上走一走吧,就可以看到有些军人徘徊往来,张开嘴巴,高唱军歌,痛骂印度和波兰的奴性。还有随意作“国歌”的人,也是这个调子。这是因为今天的中国,也很想一一夸耀以前的光彩,不过不能说出来,于是只能说什么左边的邻国已经成了亡国奴,右边的邻国也快要灭亡了;同那些已灭亡了的国家来相比,试图显示自己的优胜。至于印度和波兰这两个国家,同中国相比较,究竟哪个差些,现在暂且不去说它。如果说这是赞美篇章,国民的声音,那么,世界上歌颂的人虽然很多,

9、却实在还没有见过有像我们这样的做法啊。一个国家没有了诗人,这事看起来极为细小,但是那种萧条的感觉,往往就会随之而来,侵袭人心。我认为,如果要发扬祖国真正的伟大的精神,首先在于认识自己,同时也要了解别人。有人周详的比较,才能产生自觉。自觉的声音一旦发出来,每一个声响一定能打动人心,那声音显得清楚而明彻,不同于一般的声响。假如不是这样,大家都哑口结舌,沉默无言,那么,我们便会比以前更加感到沉寂了。正在昏沉做梦的民族,怎能发出声音?即使受到外来的震动,自己勉强振奋起来,不但不能强大,而且只能更加悲叹罢了。所以说,民族精神的发扬,同世界见识的广博是很有关系的。如今暂且放下古代的事情不去谈它,另外到国外

10、去追求新声吧,而这个起因就是对古代的怀念所激发的。新声类别很多,不能详细地去研究。但其中最能振奋人心,而且语言较有深长意味的,实在没有比得上“摩罗诗派”的了。“摩罗”这一名称,是从印度借来的,原来是指天上的恶魔,欧洲人称为撒旦,人们本来是用来称呼拜伦(G. Byron)的。现在把那些立志要反抗,目的在行动,并且为世人所不大喜欢的诗人统统归并到这一派里,叙述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以及他们的流派和影响,从这一诗派的领袖拜伦开始,最后谈到马扎尔(匈牙利)诗人。这些诗人外表很不一样,各以本民族的特色发出光辉,但是他们的大方向却却都是趋于一致的。他们大都不愿唱那种随波逐流,和平欢乐之歌。他们放声呐喊,使

11、听到的人们奋起,与天斗争,反抗世俗;而他们的精神又深深地打动后代人们的心灵,流传下去,永远不止。除非那些还未出世的,或者已死的人们,才会认为他们歌声是不值得听的。如果让那些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身在自然界的束缚之中,流离颠沛,而又无法摆脱的人们,听到了这种声音,就会感到这是最雄壮、最伟大、最美丽的歌声了。但是,把这些告诉喜欢和平的人们,他们就会更感到恐惧了。二和平这种事,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勉强可以叫做“和平”的东西,不过是战争才停止,或者尚未开始以前那段时间罢了。外表上仿佛是一片平静,暗中的激流却早已潜伏着;时机一到,动荡就开始了。且看那大自然吧,和煦的风吹拂着树林,及时的雨滋润着万物,看起来

12、似乎没有一样不是为人间造福的。但是烈火藏在地下,一旦火山喷发,万物都被毁灭了。所以那时是降临的和风细雨,只是暂时存在的现象;世界并不能永远安逸,好像亚当的老家那样。人类社会的情况也是这样。衣食、家庭和国家之间的斗争,都表现得很明显,已是不能掩盖的事了。甚至两个人住在一个房间里,一起呼吸空气,就发生争空气的斗争,肺量强的人就会得胜。所以说,残杀的动机,是随生命开始的;所谓和平这东西,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在人类开始的时候,原始人都以英勇、顽强、猛烈的精神,进行着反抗战斗,逐渐地发展到文明社会了。他们有了教化,风俗也变迁了,便开始变得懦弱起来。他们知道前途是那么艰险,就索性保守,想逃避斗争了。但是,战

13、场就在眼前,又明知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就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理想过来。他们或者把这种理想寄托在人们所不能到的地域,或者把这种理想推迟到不知多少年代以后。从柏拉图(Platon)的理想国开始,西方的哲学家们抱着这种想法的,不知有多少人。虽然从古代到现在,绝对没有这种和平的征象,但是他们仍然伸长头颈,遥望将来,心神奔驰到所向往的目标上去;成天追求,不肯放弃,这也许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个因素吧?我们中国的哲学家们,却根本不同于西方。他们的心神所向往的,是在唐尧虞舜那么遥远的时代,或者索性进入太古时代,神游于那个人兽杂居的世界之中。他们以为那时候什么祸害也没有,人们都可以顺从自然,不像现在这个

14、世界这么污浊而艰险,使人无法生活下去。这种说法,同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事实对照起来,恰恰是背道而驰的。因为远古人民在发展和迁移中,进行着的抗争和辛勤劳动,即使不比现在更为艰苦,也绝不会比今天稍微轻松些。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历史记载没有遗留下来,他们流血流汗的痕迹,都已统统消灭了,因而后人追想起来,好像那时代是非常快乐似的。如果教这些哲学家们生活在那个时候,跟古代人民一起同患难,他们便会感到颓唐失望,进而追念盘古氏还没有出生,天地还没有开辟的世界,这又是必然会发生的事了。所以,凡是有着这种念头的人,必定是没有什么希望,不想前进,不肯努力;这同西方的思想比较起来,就有如水火不能相容。如果不是自杀去追随

15、古人,就必定一辈子毫无希望,无所作为,使大家奔向所信仰的主要目标;只好束手无策,长声哀叹,精神和肉体一起堕落罢了。如果更进一步分析他们的论调,还可以看出我们古代那些思想家,决不认为中国是一片乐土,好像现代人所宣扬的那样。他们只感到自己十分懦弱,无所作为,于是只希求超脱尘世,神往于远古,让人类堕落到爬虫、野兽的地步,而他们自己可以隐居山林,了此一生。哲学家是这样,而社会上却吹捧他们,说他们是超脱清高的人,而他们自己则说:“我是禽兽虫豸,我是禽兽虫豸啊!”也有些想法不同的人,就著书立说,想把人们一起带到那遥远的古代,像老子这种人,就是最杰出的代表。老子写了五千字的著作,主要的意志就在于不触犯人心。

16、为了不触犯人心的缘故,就得首先是自己做到心如槁木,提出“无为而治”的办法;用“无为”的“为”来改造社会,于是世界就会太平了。这方法真是好得很呵。然而,可惜自从星云凝固,人类出现之后,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事物无不存在着拼死的斗争。就算自然界进化也许会停止吧,但是生物绝不可能回到原来的样子了。如果阻止它向前发展,那就势必走向衰落。像这样的具体例子,世界上是很多的,看一看那些古代的国家,都是可靠的例证。如果真能逐渐使人类社会,回到禽兽、爬虫、草木以及原生物的状态,又逐渐变成无生命的东西,那么,虽然宇宙还是那么广大,有生命的东西却都已不存在了,一切都成了虚无,那岂不是最清静了吗?但是,不幸的是进化犹如飞

17、奔着的箭,除非掉下来,是不可能停止的;除非落到物体上面,是不会打住的。祈求飞箭倒过头来,飞回原来的弦上,这是情理上不会有的事。这就是人世之所以可悲,而“摩罗诗派”之所以伟大的道理。人类得到这种力量,就可以生存,就可以发展,就可以进步,就可以达到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国的政治理想在于不触犯,这同上面所说的观点不一样。如果有人触犯别人,或者有人受到别人触犯,这是皇帝所严厉禁止的。他们的意图就在于保护统治地位,使子孙万代,永远做帝王,没有止境。所以,天才(Genius)一出来,他们就竭尽全力把它毁灭了。如果有人能触犯我,或者又能触犯别人的人,这是人民所严厉禁止的。他们的意图就在于平安地生活着,宁

18、愿蜷伏着,堕落下去,而厌恶进取。所以,天才一出来,他们也要竭尽全力把他毁灭掉。柏拉图创立一个理想国,认为诗人会扰乱统治,因此必须把他们流放到理想国外面去。尽管国家有好有坏,见解有高低不同,但是两者的统治手段实际是一致的。诗人,就是那些能触犯人们心灵的人。所有人的心中,本来都是有诗的。如果诗人写诗,诗绝不是诗人所独有的。人们一读他所写的诗,便能领会,这就是说,人们心中本来就有诗人的诗,否则,他们怎么能够理解呢?只是人们心中有诗而不能说出来,诗人代为表达出来,仿佛拿起拨子把琴一弹,心弦立即受到感应。那琴音震荡在心灵深处,使一切蕴藏着感情的人都抬起头来,好像望见朝阳一样;使美丽、雄伟、坚强以及高尚的

19、精神更加发扬起来。于是污浊的和平状态,就会被打破了;和平一被破坏,人道就发扬了。然而,从最高的上帝,到最下层的奴隶们,也就不能不因此改变他们以前的生活状态了。于是他们便同心协力,加以摧残,希望永远保持老样子,这也许是人之常情吧。一直保存着老样子,这就是所谓古老的国家。可是,诗歌毕竟是不可能消灭完的,于是,他们又造出种种清规戒律来加以约束它。比如我们中国的诗歌吧,虞舜说“诗言志”,后来圣贤著书立说,则认为诗歌能约束人的性情,诗经三百篇的基本精神,概括起来就是“无邪”二字。但是,既然说诗是言志的,为什么加以约束呢?如果强加以“无邪”,那就不是言志了。这样的事情,难道不等于在牢笼和鞭子的抽打下,还说

20、什么给你自由吗?不过后代的文学,颠来倒去,果然都超脱不出这个界限。那些颂扬统治阶级,讨好豪门权贵的作品,不用说了;就是那些有感于鸣虫飞鸟,山林泉壑,从而产生的诗篇,往往也受到种种无形的拘束,不能抒写天地间真正的美妙东西。要不然,就只有那些悲痛愤盖世事,怀念从前的圣贤,可有可无的作品,勉强在世上流行。如果他们在吞吞吐吐的言辞中,偶尔流露出一点男女情爱的东西,那些儒家门徒便纷纷加以责备,更何况那些大反世俗的作品呢?只有屈原在临死之前,心里涌起波涛,想投入泊罗江中;他回望那家乡的高山,悲叹着祖国没有贤人,于是抒发哀怨,写成了瑰奇的诗篇。他面对着江水,一切顾虑都抛弃了;他怨恨世俗的混浊,歌唱自己的美好

21、的才能。从太古时代开始,一直到万物中最细微的东西,他都提出了种种疑问。他大胆抒怀,无所忌惮,说出了从前人们所不敢说的话。但是,他的作品中还有很多艳丽的词藻,凄凉的音调,而反抗和挑战的声音,却始终没有呈现出来。因此,他的诗对后代人的感动力量不是怎么强大的。刘勰说:“才能高的人,就从中吸取宏伟的体裁;内心灵巧的人,就猎取些美艳的词藻;一般欣赏的人,喜欢其中山水的描绘;初学的人只效法美人香草的比喻。”总之,人们都只是注重屈原作品的外表,没有接触到它的本质。因此,这位孤独的伟大诗人死了,社会还是那个老样子。在刘勰所说的这四句话里,包含多么深沉的悲哀啊!所以,那些雄伟壮美的声音不能震动我们的耳膜,也不是

22、今天才如此的。这大都是诗人们唱唱自己的歌,一般人民是不喜爱的。试看自从有了文字记载以来,直到如今,那些诗家词客能够运用他们美妙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感受,以陶治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的,到底有多少呢?从古到今,到处寻觅,几乎找不到一个。但是,这也不能只是责备他们。因为人们心中都刻着“实利”这两个大字。没有得到实利的人,就成天劳劳碌碌;一旦得到了,就昏沉入睡了。即使有激昂的声响,又怎么能触动他们呢?他们的心灵即不被触动,不是枯死,就是萎缩罢了。况且实利的念头,又好像火一般在胸中燃烧,而且所谓实利,又是那么卑劣,微不足道的东西。这样,他们就逐渐地变成卑鄙、懦弱、吝啬,以及保守而畏惧了。他们没有

23、古代人民的纯朴粗犷,却有末代人世的势力刻薄,那又是必然的趋势了。这也是古代那些哲学家们所没有料到的吧。至于说到要用诗歌改变人的性情,使人们达到真诚、善良、美好、雄伟、刚强而敢做敢为的境界,听到的人也许会讥笑这种想法是迂腐的吧。何况这种事本来是无形的,它的效果也不会在顷刻之间就能显示出来。如果要举一个明确的反证,恐怕没有比那些古代国家被外来敌人所灭亡的事更恰当的了。凡是这样的国家,不但对它们加以鞭打、拘禁,比对野兽还容易些;而且也没有人发出沉痛而响亮的声音,触动后代人,使他们振奋起来。即使有时产生这样的歌声,听到的人也不会受到什么感动。当他们的创伤痛苦稍稍减轻时,他们就又要营营碌碌忙于谋生,只求

24、活命,不管什么是卑鄙龌龊的了。外国敌人再来,他们就跟着被摧毁了。所以,那些不斗争的民族,他们遭受战争的机会,常常比好斗争的民族要多;而胆小怕死的民族,他们的衰落灭亡,也往往比那些强硬不怕死的民众为多啊!一八零六年八月,拿破仑大败普鲁士军队。第二年七月,普鲁士求和,成为法国的附庸国。但是,当时德意志民族随遭到战败的屈辱,但古代的精神的光辉,还仍然保存着,没有消逝。于是产生了阿恩特(E. M. Arndt),写出了时代的精神(Geist der Zeit)一篇,以雄伟壮丽的笔调,宣扬独立自由的呼声。德国人民读了以后,同仇敌忾的心情大大炽烈起来。不久,他被敌人察觉,追捕很紧,就逃到瑞士去了。到了一八

25、一二年,拿破仑在莫斯科的严寒和大火之中被打败了,逃回巴黎;整个欧洲因此就风起云涌,纷纷组织兵力,进行反抗。第二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下令征兆人民,建立军队,宣告为三件事而战斗,那就是:自由、正义、祖国。青年学生、诗人和艺术家都争先恐后地投笔从戎。这时,阿恩特也回国了,写了什么是国民军?和莱茵河是德国的大河,而不是她的边界两首诗,以鼓舞青年们的斗志。当时在义勇军里,还有一个人名叫特沃夺柯尔纳(Thedor Korner)。他毅然放弃笔墨生涯,辞去维也纳国立剧院诗人的职位,离别了父母和爱人,拿起武器就走了。他写信给她的父母亲说:“普鲁士的雄鹰,已经以它的翅膀的拍击和赤诚的心雄,唤醒德意志民族伟大的

26、希望了。我的歌唱,都是向往我的祖国的。我要抛弃一切幸福和欢乐,为祖国而战死!啊,我依靠上帝的力量,已经彻底觉悟了。为了祖国人民的自由和人生的美好意义,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牺牲吗?无限的热了在我的心中汹涌着,我站起来了!”后来他的琴与剑(Leier and Schwert)诗集,也都是以这种精神凝结成激昂的歌声。只要翻开他的诗集一读,热血就会沸腾。不过,当时像这样胸怀热情而觉醒起来的,并非只有柯尔纳一个人。整个德国青年,都是如此。柯尔纳的声音,就是全德国人的声音;柯尔纳的热血,就是全德国人的热血啊。所以,推广来说,大败拿破仑的,不是什么国家,不是什么皇帝,也不是什么武器,而是人民。人民都有诗,也就

27、是有诗人的才能,于是德国终于没有灭亡。这难道是那些死抱着功利,排斥诗歌,或者依靠外国的破烂武器,图谋保卫自己的衣食和家室的人们,所能意料得到的吗?不过,这只是把诗歌的力量同米和盐相比较,借以震醒那些崇拜实利的人们,使他们知道黄金和黑铁,绝对不能振兴国家;而且德、法这两个国家的外表,也不是我们中国所能生吞活剥的。这里我揭示他们的实质,只希望我们有所理解罢了。这篇文章的本意,还不在这里呢。三从纯文学的观点说来,一切艺术的本质,都在于使观众和听众能感到振奋和喜悦。文学是艺术的一种,本质也应该是这样。它同个人和国家的存亡,没有什么联系。它完全脱离实际利益,也不是穷究什么哲理。所以,从它的功用上来看,在

28、增进知识方面,不及历史书册;在劝戒人群上,不如格言;在使人发家致富方面,不及工商业;在获取功名上,不如毕业文凭。不过,世间上自从有了文学,人们便因而接近满足了。英国道登(E.Dowdon)曾经说过:“世界上杰出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观看、诵读以后,对于人世似乎没有什么裨益,这种情况是常常有的。但是,我们却喜欢观赏和阅读,就好象在大海中游泳,面前是茫茫一片,我们在波涛间浮游。当我们游泳完了,就会感到身心有了变化。而那大海本身,实际上只是波涌涛飞,没有什么思想感情,也始终没有给予我们什么教训和格言。但是游泳者的元气和体力,却因此而突然增强了。”所以,文学对于人生,它的功用决不在衣食、房屋,以及宗教、

29、道德等之下。这是因为人生活于天地间,必定又是自觉勤奋劳动,有时也会精神颓唐而迷惘;有时必须努力谋生计,有时也会忘记谋生的事情而去寻欢作乐;有时活动在现实世界,有时神驰于理想的境界。如果只是偏在一个方面努力,这就是不完满了。严寒的冬天永远存在,春天的生气就不会降临;虽然去壳或者,灵魂却死了。这种人虽然活着,但是人生的意义丧失了。文学这种没有用的游泳,那道理就在这种地方吧?约翰密勒说:“近代文明,没有不以科学为手段,以合理为准绳,以功利为目的。”世界潮流是这样,因此文学的作用更加突出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文学能培育我们理想,培育人们的理想,就是文学的任务和作用。此外,与文学的功能有联系的,还

30、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因为世界上伟大的文学作品,都能启发人生的奥秘,并能直接揭示人生的实质和规律,这是科学所不能做到的。所谓奥秘,也就是人生的真理。这种真理,是很微妙而深奥的,一般学生都无法说出来。就好像热带地方的人在没有看到冰以前,你同他谈冰,虽然用物理学、生理学加以说明,但是他们仍然不知道水能凝固,冰是寒冷的。只有直接给他们看看冰块,叫他们用手摸一下,你即使不说什么冰的性质和能力,冰这东西,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就可以直接了解,再不会有什么疑惑了。文学也是这样,虽然分析判断方面,不如科学那么严密,但是,人生的真理,却直接蕴藏在言词之中,使听到那声音的人们,心灵便豁然开朗,立刻与现实人生结合起来。

31、犹如热带人在看到冰以后,以前竭力思索和研究而不能明白的道理,如今完全清楚了。从前安诺德(M. Arnold)认为“诗是生活的批判”,正是这个意思。所以人们如果读荷马(Homeros)以来的伟大的文学作品,就不仅仅接触了诗歌,而且就与人生相联系,从而清清楚楚地看到人生中所存在的优点和缺陷,便会更加努力,以实现那美满的理想。文学的这种功效,就是教育的意义了。既有教育意义,才能有益人生。而且文学的教育又不是一般的教育,它能实际启发自觉、勇猛、力求进步的精神。凡是衰弱、颓败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由于不原听取这种教育而开始的。但是,也有人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诗歌的,那就又有不同的见解了。他们的要旨在于,

32、认为文学与道德有密切的关系。他们说,诗歌有主要因素,这就是表达观念的真实。这真实是什么呢?他们说,这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同人类的普遍观念经验。所以,掌握人类的经验愈是广泛,诗歌的意义也就愈广泛。所谓道德,不外是人类的普遍观念所形成的。因此,诗歌与道德的联系,就因为都出于自然。诗歌与道德相一致,就是观念的真实,诗歌的生命在这里,不朽的精神也在这里。如果不是这样,就一定与社会的法则背道而驰。由于违背了社会法则,就一定会违反人类的普遍观念;而违反了人类的普遍观念,必定得不到观念的真实。观念的真实一旦丧失,这种诗歌也就应该消亡了。因此,诗歌的消亡,往往是由于违反了道德的缘故。不过,诗歌也有违反了道德而

33、居然能存在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他们说,这是暂时的现象罢了。我国所谓“无邪”之说,正好与这种理论符合。如果将来中国文学事业有一天真会复兴起来,我担心主张这种学说,并且竭力摧毁文学新苗的,必将大有人在。而欧洲那些批评家们,也有不少是抱着这种见解来评论文学的。十九世纪初年,全世界为法国大革命的浪潮所震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希腊等国,都振奋起来了。往日的沉梦,都一下子苏醒过来了,只有英国比较没有什么变动。但是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发生冲突,时常产生不平的现象。诗人拜伦,正好生活在这个时代。在他之前,有司各特(W. Scott)等人,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平稳妥帖、详尽切实的,同旧的宗教道德极为融洽。等到拜伦起来,才摆脱陈旧的传统,直接书写他所信仰的东西,而且他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