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5 ,大小:42.61KB ,
资源ID:5906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906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环卫习题答案版.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环卫习题答案版.docx

1、环卫习题答案版第一章 绪论(答案版)问答题:试述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环境因素?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后称何种污染物,并试举一例说明之。 标准答案及评分办法: 主要环境因素为化学因素(得分 30%) 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后称二次污染物(得分 20%) 试举一例说明(得分 50%)多选题:1 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A 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B 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C 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E 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2. 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 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B. 认识疾病在人群

2、中流行的原因C. 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D. 认识全球环境问题E. 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3. 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A 空气、水、土壤(岩石)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C 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D 空气、水、食物、生物体E 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4. 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A 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B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C 环境污染治理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E 环境质量评价5. 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A 二氧化硫和颗粒物B 铅、镉、汞、酚C 甲基汞、光化学烟雾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E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6原生环境是指A 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

3、境B 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C 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E 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 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B 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C 地质地理原因使当地居民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所致D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E 饮食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所致 8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A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B 臭氧层破坏C 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D生物多样性锐减E 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 9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A 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B 人群健康C 生物地球化学性

4、疾病D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E 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10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A 机体的新陈代谢上B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C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D人对环境的破坏,又对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E 人体每天摄取食物,获得足够营养 1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A 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B 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C 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复杂性E 环境中有益因素和有害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问答题问答题11.:试述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复杂性 标准答案与评分办法: (1) 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和多途径入侵(25%) (2) 机体对有害因素反应的差异性(25%

5、) (3) 低剂量长期暴露影响的隐匿性(25%) (4) 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可发生转化、降解或形成新的污染物(25%) 多选题:1.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下列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这些功能流是A.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B. 物质流、能量流和食物流C.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食物流D. 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E. 都不是2. 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 是异养型微生物 B. 是草食动物C. 是肉食动物D. 可起着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E. 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3. “食物网”的概念是A.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B.

6、 多种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状食物关系C. 多种生物因食物不同,形成的复杂的食物关系D. 多种污染食物与健康的相互关系E. 复杂的食物之间的关系4. 生态系统健康是A. 人和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综合特性B. 生态系统对人健康影响的特性C. 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特性D. 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E. 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特性5. 人类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及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水量的A. 12.0%左右B. 0.2%左右C. 0.01%左右D. 1.0%左右E 5.0%左右6.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 环境决定人类B. 人类改造环境C. 互为相因果D. 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E.

7、无特殊关系7. 有三种类型的化合物,其剂量-效应(反应)关系曲线的特征不同,它们是A. 有机物、无机物和金属化合物B. 有机物、无机物和必需元素C. 无阈值化合物、无机物和必需元素D. 无阈值化合物、有阈值化合物和必需元素 E. 有机物、无机物和有阈值化合物8. 以下是影响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浓度的因素,除外A. 暴露频度 B. 暴露期C. 化合物的生物半减期D. 暴露浓度E. 化合物的生物放大作用9. 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的浓度A. 在长暴露期后,趋于降低B. 在长暴露期后,趋于稳定C. 只要暴露期足够长,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D. 只要生物半减期足够长短,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

8、水平E. 只要暴露频度高,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10. 根据人群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5级效应的分布规律是A. 两头大,中间小B. 两头小大,中间大C. 最弱的效应比例大D. 最强的效应比例大E. 都一样大11. 在人群健康效应谱中,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A. 生理代偿的变化B. 体内负荷增加的变化C. 正常调节的变化D. 出现严重中毒E. 生理异常的变化12. 人群易感性是A. 遗传决定的B. 后天获得的C. 由遗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决定的D. 是不会改变的E. 是感染以后产生的13. 有害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下列特征,哪项是错?A. 历来存在B. 比次生环境的问题出现早C

9、. 依然存在D. 将继续长期存在E. 将逐渐消失14. 气候成为某些流行病的重要流行因素,以致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例如: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等病 A. 秋冬季多见B. 冬春季多见C. 春夏季多见D. 夏冬季多见E. 夏秋季多见15. 哪项不是天气与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方式A. 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B. 对生物性病原体和生物性传媒的影响C. 影响污染物的吸收D. 对人体的物理作用E. 影响环境质量16. 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A. 包括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B. 主要产生神经毒性C. 主要引起过敏反应D. 主要是致癌性E. 毒性一般低于环境污染物17. 下列都是植物所产生的有毒物质,除外A. 透

10、明质酸酶B. 糖苷C. 霉菌毒素D. 生物碱E. 毒蛋白18. 微量元素的摄入与机体有害效应的产生,下面正确的叙述是A.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B.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不足C.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和摄入不足D. 部分微量元素摄入过高E. 以上都不是19. 环境污染的概念是A.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B.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C.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影响了人体健康D. A+BE. A+B+C20.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表现为A. 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形成和途径进入人体B. 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C. 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

11、状况D. 受污染影响人群的反应个体差异大E. 以上都是21. 下面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急性危害,除外A. 地方性氟中毒B. 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基甲酯泄漏事件C. 前苏联发生过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D. 伦敦烟雾事件E. 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22. 影响环境化学污染物产生慢性危害的因素是A. 污染物的暴露剂量B. 污染物的暴露时间(暴露期和频度)C. 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半减期和化学特性D. 机体的反应特性E. 以上全是23. 下列是环境中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的污染物,除外A. DDT、PCBs等B. 氰化物C. 汞D. 镉E. 铅24. IARC根据对人的致癌危险将致癌物分类,正确的描述是A. 1类:对人

12、致癌B. 1类:对人很可能致癌C. 2A类: 对人可能致癌D. 2B类: 对人很可能致癌E. 3类: 对人很可能不致癌25. 化学致癌的引发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A.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有可测定的阈剂量。B.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长,是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C.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D.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

13、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E.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可逆的;引发剂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26. 化学致癌的促进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A.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前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B.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后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无测定的阈剂量。 C.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前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无可测定的阈剂量。D.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

14、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后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E.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与引发剂同时给予才发挥作用;无可测定的阈剂量。第三章 大气卫生问答题:试述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标准答案及评分办法: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1引起急性中毒: (1)烟雾事件(得分:10%) (2)生产事故(得分:10%) 2造成慢性危害及远期影响: (1)长期刺激作用产生炎症:(得分:10%) (2)心血管疾病(得分:5%) (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得分:5%) (4)慢性中毒(得分:10%) (5)致癌作用(得分:10%)

15、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 1气候改变(得分:10%) 2产生温室效应(得分:10%) 3臭氧层破坏(得分:10%) 4形成酸雨(得分:10%) 多选题: 1. 关于对流层,下列哪一项正确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C. 气温不随高度变化D. 能反射无线电波E. 能使地球生物免受射线损害2. 下列那项不是紫外线的作用A. 色素沉着作用B. 杀菌作用C. 红斑作用D. 抗佝偻病作用E. 镇静作用3. 关于大气中的空气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B. 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C. 空气阳离子对机体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D. 空气阴离子可引

16、起失眠、烦躁和血压升高E. 空气阳离子与阴离子对机体的作用相同4. 有利于形成煤烟型烟雾的条件不包括 A. 地势低凹 B. 逆温 C. 空气潮湿 D. 气温高 E. 大气SO2污染严重5.下列哪个是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A. SO2B. H2SC. CO2D. O3E. NO6. 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气象因素包括A. 气温、气流、气压、光照B. 气温、空气离子、气压、雷电C. 气温、气流、气压、气湿D. 气温、气流、气湿、雷电E. 气温、气流、光照、空气离子7. 关于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不正确的是A. 排出高度是指污染物通过烟囱等排放时烟囱的有效排出高度B. 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

17、的有效排出高度的平方成反比C. 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D. 与污染源的距离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最基本的因素E. 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处最大8. 大气发生逆温时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又升高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C. 0D. 0E. =09. 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化学性污染物的自净方式A. 扩散B. 微生物分解C. 氧化D. 植物吸收E. 沉降10.下列关于大气二次污染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B. 一次污染物经化学或光化学作用生成C. 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D. 二次污染物的毒性往往更大E. 刮风时再次进

18、入大气的铅尘是二次污染物11.下列中不属于大气污染对健康直接危害的是A. 慢性中毒B. 变态反应C. 急性中毒D. 肺癌E. 佝偻病1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不包括A. 臭氧层破坏B. 酸雨C. 温室效应D. 大气能见度降低E. 机体免疫力降低13.下列哪项不是“煤烟型烟雾事件”的特点A. 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炭的燃烧产物B. 有气温高,气压低,无风,晴朗等气象条件C. 多发生在寒冷季节D. 易发生在河谷盆地E. 受害者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最早14.关于“光化学烟雾事件”,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 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B. 多发生在早晨C. 主要污染物是SO2D. 多发于寒冷季节E. 多发生

19、在南北纬度60度以上的地区15.酸雨是指降水的pH值小于A. 6.5B. 5.6C. 4.5D. 3.0E. 以上都不对16.下列哪项不是燃料完全燃烧时的产物?A. 二氧化碳B. 二氧化硫C. 多环芳烃D. 二氧化氮E. 灰分17.有关大气颗粒物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大气颗粒物对呼吸道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B. 大气颗粒物在上呼吸道沉积C. 大气颗粒物可作为其它污染物的载体D. 大气颗粒物上的化学成分有联合毒作用E. 大气颗粒物可催化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18.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粒径_的颗粒物A. 100mB. 10mC. 2.5mD. 0.1mE. 1m19.有关多环芳烃的说法错

20、误的是A. 大气中的BaP与人群中肺癌的死亡率有正相关关系B. 大气中的致癌性多环芳烃主要是BaPC. BaP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D. 多环芳烃可与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E. 多环芳烃中有强致癌性的多为四到七环的稠环化合物20.下面关于CO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急性CO中毒的严重程度与血中COHb含量无关B. 血中COHb含量与空气中的CO浓度呈正相关C. 急性CO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D. 胎儿对CO的毒性比成人敏感E. 吸烟者血中的COHb浓度比非吸烟者高21.关于铅的说法,错误的是A. 血铅是铅内暴露的重要指标B. 铅只对神经系统有毒性C. 儿童对铅的毒性比成人

21、更敏感D. 儿童血铅在100g/L时,可以出现学习能力的下降E. 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22.下列有关二噁英类的说法,错误的是A. 二噁英类有免疫毒性B. 主要来源于城市和工业垃圾焚烧C. 氯苯是二噁英类合成的唯一前体D. 人体内二噁英类的主要来源是食物E. 二噁英类可使雄性动物雌性化2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基准实质上等同于标准B. 基准有法律效力,标准无法律效力C. 基准和标准都有法律效力D. 基准是标准的科学依据,标准是基准内容的实际体现E. 基准是标准内容的实际体现,标准是基准的科学依据第四章 水体卫生问答题:简述的水俣病的发病机制及其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标准答案及评分办法:

22、1.水俣病是一种汞污染引起的公害病。(得分:30%) 2.发病机制:含汞工业废水排入水体后,经化学和生物化学转化形成脂溶性3.极强的甲基汞,在水生食物链中经生物放大作用,生成高汞含量鱼、虾等水产品。(得分:30%) 4.甲基汞具有脂溶性强、容易穿透血脑屏障而蓄积在人脑中,大脑中枢神经是水俣病危害的靶器官。(得分:30%) 5.表现症状:走路不稳、言语不清、肢端麻木、狂躁不安等。(得分:10%) 多选题: 1、水硬度指:2、水暂时硬度指:3、水永久硬度指:A、溶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体;B、钙、镁的重碳酸盐;C、钙、镁的硫酸盐和氧化物;D、水中不能除去的钙、镁盐类;E、溶解于水中的钙、镁盐类总和。

23、4、与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有关的因素有:5、影响水中溶解氧含量的主要因素为:A、空气氧分压;B、水温;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 6、可致水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增加的是:7、同一生物体在不同阶段富集系数增加的过程是:A、生物蓄积作用;B、生物浓缩作用;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 8、属于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是:9、湖泊的富营养化表现为:10、近海富营养化表现为:A、赤潮;B、水华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 11、评价水受生物性污染的参考指标是:12、水受粪便污染的常用指示菌是:13、水质细菌学检验的常用指标是:A、细菌总群;B、总大肠菌群;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 14、地面水中硫

24、酸盐含量骤然增加时,表明其受:15、地面水是氧化物含量突然增时,表明其受:A、生活污水污染;B、农田迳流污染;C、工业废水污染;D、人、畜粪便污染;E、含氮有机物污染 16、地面水环境指数常用评价标准是:A、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B、选用参数的最高容许浓度;C、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农田灌溉水质标准;E、送院污水排放标准。 17、有机物(卤代烃等)在水环境中最重要的化学转化反应是:A、水解反应;B、络合反应;C、中和反应;D、氧化反应;E、还原反应。 18、最主要来源于动植物体的有机物为:A、有机氮;B、蛋白氮;C、氨氮;D、亚硝酸盐氮;E、硝酸盐氮。 19、说明水质好转过程的是:20、说明水质

25、恶化过程的是:21、可致水质发黑、发臭的是:A、耗氧作用复氧作用;B、耗氧作用复氧作用;C、耗氧作用复氧作用;D、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4mg/LE、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4 mg/L 22、水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迁移的重要介质是:A、水;B、悬浮物;C、颗粒物;D、生物体;E、胶体。 23、流径沼泽或含腐殖质的地面水呈现:24、含亚铁盐地下水抽出地面后呈现:A、棕色或棕黄色;B、绿色或黄绿色;C、黄褐色;D、黑色;E、蓝色。 25、水中硫酸钠或硫酸镁过多呈:26、水中铁盐过多时呈:27、水中氯化物过多时呈:A、苦味;B、收敛味;C、涩味;D、沼泽味;E、咸味。 28、通常作为基本迁移介质的是

26、:29、有毒金属和有机污染的主要迁移介质是:A、水;B、沉积物(颗粒物);C、细菌;D、底泥;E、生物体。 30、沿海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可致:31、流量大的江河,污水在断面可出现:A、岸边污染带;B、污染物在断面分布均匀并多方位扩散;C、水华;D、赤潮;E、海水入侵。 32、属于光解作用的是:33、属于光氧化反应的是:34、有微生物参与的化学净化过程是:A、中和酸废水;B、有机氮化物分解;C、乙拌磷杀虫刹在腐殖酸存在下分解;D、氨基甲酸酯在天然水中通过自由基作用;E、中和碱废水。 35、一条受污染河流中鱼类突然大量死亡,最常见原因:A、PH值异常;B、DO值过低;C、有毒物存在;D、有病原物存

27、在;E、缺少营养物质。 36、产生氯酚臭的水酚浓度为:A、0.1 mg/LB、0.01 mg/LC、0.001 mg/LD、0.005 mg/LE、0.0025 mg/L第五章 饮用水卫生问答题: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标准答案与评分办法: 1.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爆发流行(35%) 2.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35%) 3.一旦对污染源采取处理措施,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30%)多选题:1下列哪种疾病属介水传染病A克汀病B水俁病C甲型肝炎D氟斑牙E地方性甲状腺肿 2介水传染病一般多见于A 中毒性疾病B 肠道传染病C 呼吸道传染病D皮肤病E 免疫性疾病 3关于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下列哪项是错

28、误的A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B 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C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D 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发病者可终年不断E 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后,疾病的流行仍难以得到控制 4饮水中硝酸盐增高易引起婴幼儿患的疾病A营养不良B 克汀病C皮肤色素沉着D高铁血红蛋白血症E 骨软化症 5在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称为A有机前体物B 三卤甲烷C卤代乙酸D藻毒素E 氯化羟基呋喃酮 6氯化羟基呋喃酮(MX)污染主要来源于A汽车废气B 饮水氯化消毒C装饰和建筑材料D垃圾焚烧E 污染的化妆品 7致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A甲肝病毒B 乙肝病毒C微囊藻毒素DA+BE B+C 8水的硬度通常是指水中A钙、镁离子的含量B 钙、铁离子的含量C 钙、磷离子的含量D 钙、钾离子的含量E 钙、锌离子的含量 9评价管网是否出现二次污染的指标A细菌总数B 总大肠菌群C粪大肠菌群D游离性余氯E BOD 10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游离性余氯”属于A感官性状指标B 化学指标C毒理学指标D细菌学指标E 放射性指标 11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制定原则是A流行病学安全B 所含化学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