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3.72KB ,
资源ID:62680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2680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课标解读范文.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课标解读范文.docx

1、课标解读范文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发布日期:2013-03-05信息来源:枝江市教研室办公室信息作者:徐国梁提供字号: 大 中 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主讲教师:王漫(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我们对2011年课标的解读,既要关注到2011修订版课标与2001年实验稿的变化,捕捉十年课改实践之经验教训在国家课程文件中的体现,也要关注两份文件中没有变化、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东西。本讲座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进行解析;第二部分分类阐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及相应的教学要求,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习作”,重点是“阅读”部分。由于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2、“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小学与中学有许多相通的东西,不同学段的教师也应开阔思路,了解自己所教学段之前后学段的目标要求,本讲座没有把小学和初中分开论述;另外,由于“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2011修订版与2001年实验稿的变化不大,限于本次讲座的时间,这里不再阐述。 一、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语文教学1. 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2011课标在“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做出了新的阐述。第2页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句放在这段话的末尾。中间一句话,则是对“基本特点

3、”的具体解释(“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种改动,把2001年实验稿中含糊其辞的地方明确化、清晰化了。2001实验稿说的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的问题,一是把“语文”与“语文课程”混淆在一起论述,二是仍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习惯性的标签来给语文课程定性,却又不好明说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因为这种说法在学术界早就遭到了质疑)。而2011课标的处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综合性、实践性”;今后

4、讨论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时,要告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套路,要从“综合性、实践性”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语文课程教学的得失。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论争中摆脱出来,广大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人文内涵;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就时刻体现着人文精神。要大力纠正课改实践中,脱离语言文字、仅仅靠思想内容谈论人文性、在语言文字之外寻找和培养人文精神的积弊! 那么,所谓“综合性、实践性”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在第3页最后一段,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接着说:“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

5、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从这段话的前一句,可以归纳出语文学习综合性的三个方面:能力训练点的综合、语文与生活的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再看课标20页(“教学建议”部分)的论述:(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

6、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以上两段话中的第一段,再次阐发了“综合性”的三个具体表现或要求;第二段话,则是更具体地提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其中引人关注的,是提出了“专题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评价建议”部分,课标再次强调(27页):(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7、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把握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就是不要孤立地看待和进行阅读教学,而是要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减少琐碎分析和过多的讲解,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2.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11课标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继承了2001实验稿的基本框架和思想,在一些细节上又有补充。(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的根本目标“语文素养”是2001课标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包括了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

8、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和新课改强调的“人文修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两方面的内涵。这里不再赘述。(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里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三条原则我们用三个关键词,帮助老师们简要把握这三条原则:(1)人文内涵。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其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既强调主流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

9、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也提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2)实践取向。“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值得注意:此处删掉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句话。这并不是说今后的教学就要返归传统的知识教学,而是避免过去十年对语文知识的片面理解、过度轻视和错误处理。(3)汉语特点。“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

10、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强调语感,提出“整体把握”,是2001年课标思想的延续。(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谈基本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抽象的理念和状态,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2011课标,在保留实验稿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同时,新增内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并把实验稿中“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它值得老师们在教学中努力践行。(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指课程格局,也涉及教学理念在这

11、个条目下,2011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又提出“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是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双重规定。传统语文的学习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如网络)都应成为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二、 解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首先注意:2011课标把2001年实验稿的“课程目标”扩展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应该说,这意味着“课程目标”与“内容”是有所区别的:如果“课程目标”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态度,那么,课程内容应该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课

12、程目标的支撑物。课程目标是“学会什么”,课程内容是“具体学什么”。比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课程目标,那么,提升朗读能力的各种具体的知识和方法,就应该是课程内容。遗憾的是,2011课标的论述,并没有在课程内容上有很多实质性突破。但是,一线的教师,应该从课标第二部分标题的变化,意识到“课程内容”的重要性。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说法,课程改革的出路就在于语文知识(课程内容的核心)的除旧纳新,要走出对教学法和课程资源的简单依赖。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共有10条,我们略做分类,帮助老师们整体把握: (一)识字与写字1. 全面把握识字教学的三个目标一是培养识字的兴趣和习惯,如第一学段提出“喜欢学习

13、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第二学段提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二是识字的具体要求。除了识字量的规定,还明确了具体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汉语拼音和汉字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三是强调“独立识字的能力”,包括查字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如下教学策略:“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21页)。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意教学生扩大识字量,忽视了培养独立识字能力,这是亟待

14、改进的。2. 修订版的变化:减轻负担,降低要求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16001800”降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降为“800左右”。第二学段的写字量由实验稿的“2000个左右”降低为“1600个左右”。“量”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质”的获得提供保障。修订稿结合着新增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还明确给出了“先认先写”的300个字。先练写这300个字,其实与古人练字时先写“上大人,丘(孔)乙己”有异曲同工之妙,“练习基本笔画,基本部件,基本结构,为写复杂的字作基本功准备。”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基本字表中的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就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达到事半功

15、倍的效果。针对相关调研反映出来的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表明,越是力图把汉字的“认、写、讲、用”同时推进的时候,却恰恰是在削弱、忽视各种目标的特点和规律。开始练习写字应该注重的是写的质量,要求写字的数量不代表学生真正会写的字的数量,如果打好基础,学生会写的字可以远远超过要求写的字。期望切实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的教学观念和做法。3.补充两个字表:基本字表300字,常用字表3500字。老师们在识字教学与评价中应该重视利用这两个字表。4. 加强“写字”要求“写字

16、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反复出现在四个学段。21页:“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还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背景:社会各个方面强烈呼吁“写规范字,减少错别字”,中小学的写字教育有必要大力加强。 (二)阅读总目标第7条,关于“阅读”的要求如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段话一共6

17、句,每句话阐明一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句:阅读方法第二句:阅读基本能力第三句:阅读文体的规定。注意:“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是2011新增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对实用类文章阅读的重视,其具体要求在学段目标中有分解。第四句:文言文阅读要求。第五句:背诵的量化规定。(积累)第六句:课外阅读的量化规定。 各学段的阅读目标均看分为四个部分:阅读方式、精读要求、文体阅读、其他。1.阅读方式各学段“阅读”目标的前两条,提出了四种基本的阅读方法(或称阅读方式):朗读、默读、略读、浏览。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精读教学,特别是教材中所谓精读课文的教学,忽视了“略读”和“浏览”作为独立阅读方式的重要性以及专门训练的必

18、要性,也不注意培养默读习惯、进行速读训练,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不善于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所有文本和书籍都只能从头到尾通读;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还有很多初中生不会默读,所谓默读只是不出声地朗读,做不到“不指读、不回视、不动唇”,无法在默读时控制注意力、进行认知监控。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把“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的训练提上议事日程。2011课标大段增加了对朗读的论述,朗读教学,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朗读的意义,这里无须多加论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作为手段,它是

19、促进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体验情感、揣摩语言、强化语感的有效策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句话出现在小学到初中四个学段中,初中与小学的微妙区别在于:小学阶段要求的是“朗读课文”,初中阶段去掉了“课文”二字。这意味着,初中学生要在朗读能力上有所飞跃,而不只是朗读课文。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学形式。到了初中,其地位大为削弱。初中的一些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分析和肢解式琐碎提问占据了过多时间,教师因为担心课时不够、“讲不完”,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读和朗读时间,急于让学生“掌握”课文分析的若干结论,忽略了通过朗读体味文章情感、形象和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有必

20、要强调初中阅读课上加强朗读的内容。朗读训练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比如内部技巧的“情景再现、逻辑层次、感情基调”,外部技巧的“重音、停连、语气、节奏”。有的老师只会一味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究竟怎样读出感情、并且是恰如其分的感情,就缺少具体的指导。课标22页的“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29页的“评价建议”也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

21、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这是2011课标新增的大段内容,既对朗读的具体要求做出了阐释,又特别提醒“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种提醒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不少小学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养成了学生“夸张的、大起大落、拿腔捏调”的习惯,这种朗诵腔,需要初中教师有意识地加以矫正。2. 精读要求学段目标的第3、4条,表述的是“阅读基本能力”的要求,也可以说是精读的质量要求(因其指向课文)、理解性阅读的要求理解,是阅读心智活动的中枢环节,此前的感受、此后的欣赏、评价,都要围绕着“理解”。第一学段的要求很简单,只有1条: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22、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第二学段有2条: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的要求是: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从以上小学三个学段的规定来看,主要目标是“理解词句的意思”和“把握主要内容”两个要求,也就是读懂文章“写了什么”;第三学段才涉及到“辨别

23、词语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了解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等“如何写”的问题。另外,第三学段也开始出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判断”的对话要求。第四学段的精读目标也是2条: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第3条的关键词,是“理清思路”、“分析内容(领会主旨)”和“体味词句”,这三点是阅读任何文本都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做不到这三点,就谈不上基本理解;这3点指向“读懂作者”,以把握作者的意图为基本准则;第4条的关键词,是“心得”与“质疑”,指向“读出自己”。实际上,

24、“读懂作者”与“读出自己”正是积极阅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所谓的阅读对话:阅读,首先要尊重作者、读出作者原意;其次要调动读者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观点与文本对话,对文章的内容或形式,有自己的看法,或者是心得、启示、共鸣,或者是质疑、问难、颠覆。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阅读对话”的基本原则,使学生的阅读理解实现规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既训练他们依据文本准确理解的能力,又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创造性的空间。关于精读的质量要求,更具体的表述在“评价建议”部分(29页):“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

25、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这段话区分出不同学段的层级要求,是2011修订版课标的一大进步。细读本段,可以发现一、二学段的教学重点在于把握大意和词句理解(“写了什么”);第三段,开始关注“怎样写”的问题(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第四段(初中),则归纳为“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的基本理解和“文体阅读”的能力。 3. 文体阅读第一学段:重视童话、故事、儿歌等儿童

26、文学。低年级的学生多阅读想象性的作品,有助于思维的发展。第二学段:把叙事性作品的阅读目标进行单独表述,体现了对阅读内容的指向。根据这个学段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三、四学段:新增“非连续文本”、新闻和说明性文章。第四学段单独提出“文学作品”。小学阶段没有明确区分文学作品和一般性文章,但第一学段的“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二、三学段的“阅读叙事性作品”,都强调了“感受”这个关键词,而“感受”可以视为文学作品阅读的基本要求。下面,我们重点解读第四学段(79年级,初中)的文体阅读目标:具体条目规定分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多种阅读方法2

27、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二)阅读基本能力(精读)的要求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三)文体阅读要求。5、6:总说辨认文体(知识角度)7:文学作品阅读8: 实用文章阅读9:古诗文诵读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28、,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29、;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四)其他:语文知识、信息素养、课外阅读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第5、6条中的两个“了解”,说明这两条是偏重知识性的目标:了解表达方式,了解文学体裁,都涉及到文体辨认;“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的意义则在于:不同性质的文本,在阅读方式、教育价值等方面,有显著区别。如下表所示:课标的7、8两条,正是对文学作品与实用文章分而论之。第7条阐述“欣赏

30、文学作品”的要求,可概括为三点: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删去实验稿中“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一句,是降低了阅读要求。“关于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第3段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出现了依次递进的四个关键词: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关于阅读的评价”建议开头即说:“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处没有提“评价”,难度似乎有所降低)。第7段又指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这是2001实验稿已有的内容。接着,2011

31、课标大段补充了不同学段的具体评价要点:“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我们援引课标对四个学段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内容,是为了让老师们强化认识文学作品教学与评价的核心内容,深刻认识“感受、体验、领悟”等心理活动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重要地位,不以过于抽象琐碎的分析,扭曲了文学阅读应有的状态;进而明确“感受”等心理活动涉及的对象,即:形象、情感、语言。这三者,本是

32、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 也应该是文学阅读与文学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课堂实践中,不少老师试图落实新课改理念,大量使用“感受”、“感悟”等词语,但往往不清楚“感受、感悟”的对象,使用策略也不得当,致使文学作品的阅读走样,这值得我们警惕。顺便指出,对于初中阶段文学作品的阅读,课标在“阶段目标”和“教学建议”中用的是“欣赏”,但“评价建议”中也出现了“初步鉴赏”的字样。 “鉴赏”比“欣赏”的要求略高,不仅能感受出文学作品的美,还能说出其何以美,有一点理性分析的成分。那么,初中生能否谈得上“文学鉴赏”这里不能展开讨论,有兴趣的老师可以翻阅参考资料上的文章。第8条阐述实用文章的阅读目标。其中,“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是2001实验稿已有内容;“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是新增内容。实验稿原有的“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