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42.65KB ,
资源ID:63479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3479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

1、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选题1、认识的主体是指( B )A.感性存在的人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现实存在的个人 D.实践所指向的人2、认识的客体是指( D )A.客观物质世界 B.客观事物 C.客观自然界 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3、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 C )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 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D. 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B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

2、观点5、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阐明( B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6、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段论述表明( A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B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

3、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C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C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 D )A.实践活动 B.辩证法 C.反映论 D.实践和辩证法11、“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 A )A.认识真理的

4、辩证途径 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 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2、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D )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全部联系 D.外部联系13、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B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14、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D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15、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B )A.表面联系 B.本质联系 C.直观联系 D.外部联系16、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

5、象性、直接性17、理性认知的特点是( C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18、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 C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19、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B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20、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D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D.感

6、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21、在实践中,(A)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A.真理 B.实践 C.创新 D.自由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D )A.抽象思维 B.辩证思维 C.正确认识 D.社会实践23、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 C )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 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2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25、非理性因素主要是

7、指( D )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 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 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 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26、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 D )A.起消极作用 B.起积极作用 C.不起作用 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27、“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C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理论来源于实践28、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 )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

8、办事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29、( B )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A.人生观 B.价值观 C.世界观 D.唯物主义30、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D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31、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D )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 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 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32、真理是( D )A.在现有知识条

9、件下的正确认识 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C.客观规律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3、真理的内容是( D )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34、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表明真理的( D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客观性 35、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C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真实性 36、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A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37、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D )A.陷入诡

10、辩论 B.导致怀疑主义 C.防止相对主义 D.防止绝对主义38、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D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39、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C )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 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4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D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41、“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 D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

11、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42、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 C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两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43、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C )A.多数人的意志 B.先进思想 C.社会实践 D.逻辑推理4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D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45、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B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

12、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46、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 C )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47、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 C )A.坚持 B.实践 C.创新 D.实际48、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 D )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49、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 D )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50、价值评价是( B )A.感性的认识活动 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C.理性的认识活动 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

13、认识活动51、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的不同之一在于( A )A.前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B.前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后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C.前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52、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 A )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 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 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53、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 D )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D.与人民、人

14、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54、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 A )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55、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C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56、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57、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

15、行进。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B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促进功能58、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 C )A.完全相同的 B.完全不同的 C.一致的 D.不一致的59、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 D )A.革命阶级的价值观 B.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C.对人民有用的价值观 D.正确的价值观60、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D )A.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 B.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献身精神C.务实精神和奋

16、斗精神 D.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6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62、实践的主体是 ( 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63、实践的客体是 (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64、实践的中介是 (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C.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

17、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6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6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6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B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68、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

18、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69、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C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7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71、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 )A.唯

19、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7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7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74、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D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

20、主义 D.教条主义75、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 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76、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77、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 A )为前提A.真理 B.实践 C.创新 D.自由78、法国科学家路易

21、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D)A.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79、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80、“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81、“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

22、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82、“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83、“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84、“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85、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

23、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86、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C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8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88、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

24、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89、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90、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9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A.反映论的观点 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9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B

25、)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93、反映论是( D )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 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94、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 A ) 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是不可靠的 C.没有客观依据 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95、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B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的意见都是

26、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96、( D )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A.坚持 B.实践 C.创新 D.自由97、真理是指( B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 98、“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9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

27、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10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B ) A.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B.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 D.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 101、真理观上绝对主义错误是( C )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D.只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不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 10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

28、点。这件事说明( B ) A.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0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D ) A.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B.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 C.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 D.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0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 B ) A.具体化 B.理论基础 C.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D.理论形式 10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C

29、 )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106、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价值的特性有( A )A.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B.主观性、主体性、历史性、多维性C.客观性、客体性、历史性、多维性 D.主观性、主体性、历史性、一维性10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 B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一切从实际出发C.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D.真理与价值的统一108、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 B )A.改造认识观 B.改造世界观C.改造实践意

30、识 D.改造价值观109、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以强大,关键在于( C )A.科学性 B.客观性 C.创新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10、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做到( D )A.联系实际情况做决定 B.分析实际的缘由C.仅仅从表面观察即可 D.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1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B )A.价值观点 B.实践观点 C.认识观点 D.真理观点112、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 B )来解决A.真理 B.认识 C.实际 D.实践113、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的是( A )A.实践 B.认识 C.真理 D.实际114、检

31、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A )A.实践 B.认识 C.真理 D.实际115、实践是( B )的基础A.实践 B.认识 C.真理 D.实际116、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的是( A )A.理论 B.认识 C.真理 D.实际117、( B )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理论 B.认识 C.真理 D.实际118、( A )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物主义 D.客观唯物主义119、( D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