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4794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选题

1、认识的主体是指(B)

A.感性存在的人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现实存在的个人D.实践所指向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D)

A.客观物质世界B.客观事物C.客观自然界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3、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C)

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

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D.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B)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

5、恩格斯说: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阐明(B)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6、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这段论述表明(A)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C)

A.唯物主义的观点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

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D)

A.实践活动B.辩证法C.反映论D.实践和辩证法

11、“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A)

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

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12、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D)

A.内部联系B.本质联系C.全部联系D.外部联系

13、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B)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14、感性认识的特点是(D)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15、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B)

A.表面联系B.本质联系C.直观联系D.外部联系

16、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A)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17、理性认知的特点是(C)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18、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C)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

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

19、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B)

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

20、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D)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

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

21、在实践中,(A)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A.真理B.实践C.创新D.自由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A.抽象思维B.辩证思维C.正确认识D.社会实践

23、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C)

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

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

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

2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A)

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D.主观随意的过程

25、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D)

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

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26、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D)

A.起消极作用B.起积极作用

C.不起作用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

27、“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C)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理论来源于实践

28、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A)

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29、(B)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A.人生观B.价值观C.世界观D.唯物主义

30、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D)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31、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D)

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

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32、真理是(D)

A.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

C.客观规律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3、真理的内容是(D)

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34、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这表明真理的(D)

A.正确性B.科学性C.一元性D.客观性

35、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C)

A.正确性B.科学性C.一元性D.真实性

36、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A)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机械论

37、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D)

A.陷入诡辩论B.导致怀疑主义C.防止相对主义D.防止绝对主义

38、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D)

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39、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4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D)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41、“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D)

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2、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C)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B.两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43、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C)

A.多数人的意志B.先进思想C.社会实践D.逻辑推理

4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D)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45、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B)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46、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C)

A.唯一尺度B.价值尺度C.真理尺度D.客观尺度

47、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C)

A.坚持B.实践C.创新D.实际

48、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D)

A.利益范畴B.利害范畴C.有效范畴D.价值范畴

49、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D)

A.利益范畴B.利害范畴C.有效范畴D.价值范畴

50、价值评价是(B)

A.感性的认识活动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C.理性的认识活动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51、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的不同之一在于(A)

A.前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

B.前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后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

C.前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

52、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A)

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

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

53、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D)

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D.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

54、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A)

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

55、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

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C)

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引领功能

56、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A)

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引领功能

57、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行进。

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B)

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促进功能

58、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C)

A.完全相同的B.完全不同的C.一致的D.不一致的

59、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D)

A.革命阶级的价值观B.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C.对人民有用的价值观D.正确的价值观

60、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D)

A.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B.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献身精神

C.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D.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6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62、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D.人的意识

63、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6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C.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6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6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6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68、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69、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7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71、列宁提出的: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7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73、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74、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D)

A.经验主义B.先验论C.绝对主义D.教条主义

75、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76、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77、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A)为前提

A.真理B.实践C.创新D.自由

7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D)

A.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79、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80、“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81、“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82、“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83、“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84、“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85、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86、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8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88、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89、“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90、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9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反映论的观点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9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B)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93、反映论是(D)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94、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A)

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是不可靠的

C.没有客观依据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95、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B)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96、(D)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A.坚持B.实践C.创新D.自由

97、真理是指(B)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

98、“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9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10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B)

A.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B.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D.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

101、真理观上绝对主义错误是(C)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D.只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不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

10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

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这件事说明(B)

A.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0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D)

A.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B.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

C.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

D.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0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B)

A.具体化B.理论基础C.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D.理论形式

10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C)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106、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

价值的特性有(A)

A.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B.主观性、主体性、历史性、多维性

C.客观性、客体性、历史性、多维性D.主观性、主体性、历史性、一维性

10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B)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一切从实际出发

C.认识与实践的统一D.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108、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B)

A.改造认识观B.改造世界观

C.改造实践意识D.改造价值观

109、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以强大,关键在于(C)

A.科学性B.客观性C.创新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10、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做到(D)

A.联系实际情况做决定B.分析实际的缘由

C.仅仅从表面观察即可D.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1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B)

A.价值观点B.实践观点C.认识观点D.真理观点

112、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B)来解决

A.真理B.认识C.实际D.实践

113、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的是(A)

A.实践B.认识C.真理D.实际

114、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A)

A.实践B.认识C.真理D.实际

115、实践是(B)的基础

A.实践B.认识C.真理D.实际

116、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的是(A)

A.理论B.认识C.真理D.实际

117、(B)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理论B.认识C.真理D.实际

118、(A)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唯物主义D.客观唯物主义

119、(D)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