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3.05KB ,
资源ID:6598312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5983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4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AAA.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4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AAA.docx

1、14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AAA 我省2010年的考试说明对要考查的文言虚词做了具体的确定,这对于我们复习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划定了明确的范围。指导考生了解和掌握这些虚词的基本知识,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成绩,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下面对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4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作一简要的归纳,仅供老师们在复习中参考。一、之1.附加在词或短语后边,表示它前边的词或短语是定语。“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八语上册爱莲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八语上册桃花源记)2.附加在一个句子的主语或谓语之间,表示这个句子不独立成句:或者只作全句的一个成分主语、宾语、状语,或者是复句的一

2、个分句。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性深山巨谷中。(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七语上册论语十则)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八语上册爱莲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九语上册隆中对)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愚公移山)3.附加在主语和由“于、与”组成的介词短语之间,表示这个介词短语的主语连续,把停顿放在介词短语后边(有时用“也”字),“之”有突出这个介词短语的明显作用。例如: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韩愈进学解)先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可说是完美无缺了。4.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的后边,凑一个音节,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 公将鼓之。(九语下册曹刿论战)

3、“怅恨久之”。(九语上册陈涉世家)。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八语下册岳阳楼记) 12是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成居者未之知也。(八语下册满井游记)5.附加在前置宾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宾语的前置。 13何陋之有。(八语上册陋室铭) 14是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成居者未之知也。(八语下册满井游记)二、其作副词,表示语气。位置有时在句首,有时在句中。大体有三种情况:1.在疑问句或陈述句里,表示猜度、商议的语气,含有“大概、恐怕”一类的意思。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七语上册论语十则)2.在祈使句中,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含有“还是”或“该、可”一类的意思。 寡

4、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九语上册唐雎不辱使命)3.在反问句中,有强化反问语气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语。有时“其”有“岂”,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怎么”。如: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九语下册愚公移山)三、而1.连接不分主次、先后的两项,表示并列关系,有时和现代汉语的“又”字相当,有时“而”后边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而”等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于?”(七语上册论语十则)2.连接一前一后的两项,表示承接关系,有时和现代汉语的“就、便”相当;有时“而”前后的两件事含有因果关系,“而”等于现代汉语的“并且、因而、于是”。

5、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八语下册醉翁亭记) 广起夺而杀尉。(史记陈涉世家)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七语下册口技)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八语下册小石潭记)3.连接意思相反、相对的两项,表示转折关系,和现代汉语的“但是、却”相当。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七语上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八语上册爱莲说)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八语下册醉翁亭记)4.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偏正关系,有时可译为“地”。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七语上册童趣)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八语下

6、册满井游记) 11面山而居。(九语下册愚公移山)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的一种条件,含有“如果、假若”的意思。 1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从以上例中可以看出:第一,“而”连接的两项可以是词,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第二,“而”连接的两项通常是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两种性质的行为的联系,它一般不连接名词。四、以(一)用作介词。1.介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和现代汉语里“凭借、拿、用、把、按照”这样的词相当。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九语下册曹刿论战)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八语下册五柳先生传)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

7、天下唱(九语上册陈涉世 家)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九语下册孟子两章)2.介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原因是从“凭借”引申出来的,“以”和现代汉语的“因为、由于”相当。 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八语下册马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八语下册满井游 记)3.表示“率领”。这样用的“以”带有动词性质,和现代汉语的“带着”大致相当。 盖以十舰最著前。(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黄盖带着十只舰船走在最前头。注: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见这种用法。4.介出动作、行为的时间,用法同“于”,和现代汉语的“在”相当。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8、。(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一月八日逝世。注: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见这种用法。“以、于”不同的是:“于”通常放在动词之后,“以”介出时间只能放在动词之前。(二)用作连词1.连接动词、动词性短语或句子,表示它后面的行为是前边行为的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以便”。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同上)2.连接动词、动词性短语或句子,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前边行为的结果,相当于“因而、以致、致使”。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八语下册送东阳 马生序)3.连接两个形容词,表

9、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又、而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平坦又近便,游人就多;危险又路远,去的人就少。 注: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见这种用法。4.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偏正关系,有时可译为“着”。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贵州没有驴,有喜欢多事的人把它用船载着运进了贵州。注: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见这种用法。五、于“于”用作介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介出动作的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从、在、在方面”。如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七语下册口技)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战于长勺。

10、(左传曹刿论战)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九语上册出师表) 舜发于畎亩之中(九语下册孟子两章)2.介出动作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畅晓军事,试用于昔日(九语上册出师表)3.介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对于、向、同、与”。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九语上册隆中对)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九语下册公输)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九语下册愚公移山)4.用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九语下册鱼我所欲也)六、乃1.表示情况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和现代汉

11、语的“就、就是、于是”相当。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八语下册岳阳楼 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同上)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同上) 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九语上册陈涉世家)2.有时“乃”含有“料想不到”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才”或“这才”、“却”或“竟然”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九语上册隆中对)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七语上册陈太丘与友期)3.有时表示限制,和范围副词“但、直”同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是、仅仅”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到城东时,仅仅剩下二十八个骑兵。 注:

12、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见这种用法。七、虽“虽”有两种用法:1.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先让一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尽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曹刿论战)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八语下册满井游记)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同上)2.用于条件关系,表示最大限度地假设一种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即使、就是”。用“虽”表示假设,“虽”一般放在主语前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七语下册口技)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八语上册三峡)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八语下册马 说)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

13、也。(九语上册唐雎不辱使 命)“虽”常和“然”连用。文言的“虽然”等于现代说的“虽然如此”。其中“虽”是连词,等于“虽然”;“然”是指示代词,等于“如此、这样”。“虽然”的“然”比“然而、然则”的“然”意义更实在些。文言的“虽然”一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虽然”来对译,而要用“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大王加惠,以小易大,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战 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九语下册公 输)八、为“为”用作介词,大致有一下几种情况:1.表示替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替、给”。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九语下册公输)2.表示所

14、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八语上册桃花源记)3.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4.表示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鲜妍明媚(八语下册满井游记)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九语上册陈涉世家)“为”有介词和动词两种用法。例如“公输般为楚为云梯”(墨子公输):前“为”是介词,当“替”讲;后“为”是动词,当“造”讲。这一般不致误解。值得注意的是文言的“为之”:当它后边是名词时,“为”是动词,“之”是它的近宾语,后边的名词是远宾语;当它后边是动词时,“为”是介词,“为之”是介词结构,作后边动词的状语。例如:

15、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七语上册童趣)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九语上册隆中对)例中的“为之”就是介词短语。九、者“者”字的基本功能是附加在别的词或短语后边,和它前边的词语组成“者”字短语。“者”字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1.附加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后边,表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 京城有善口技者。(七语下册口技)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八语下册醉翁亭记)2.附在数词后边,表示“几个人、几件事、几样东西”。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八语下册岳阳楼记)3.附加在名词后边,表示“这个人、这种东西”;如果“者”前的名词是时间名词,“者”表示“的时候”

16、。名词后边的“者”,翻译时一般不必译出。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九语下册愚公移山)4.“者”字短语作“若、似”这些动词的宾语,构成“若(似)者”的格式,“者”表示“似的、的样子”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七语上册山市)5.附加在定语之后,表示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八语下册马说)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八语下册醉翁亭记)6.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有时同“也”相照应,表示一种判断。例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九语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17、) 陈胜者,阳城人也。(九语上册陈涉世家)十、且(一)作副词通常用在动词或数词谓语前边,表示动作或情况的发展“即将如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将要、就要、将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九语下册愚公移山)“且”有时不表示时间,而表示动作、行为的情态,或当“尚且”或“姑且”讲。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二)“且”作连词,一般表示下列关系。1.一是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又、一边一边”。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您不去,显得我们赵国国弱又胆怯。 注: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见这种用法。2.二是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 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

18、欲率诸侯破秦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您项不占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攻打秦国呢?注: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见这种用法。3.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再说”。表示递进关系,“且”常和语气词“夫”连用。“且夫”表示要进一步发表议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再说、况且”。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九语上册陈涉世家) 其妻献疑曰:“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九语下册愚公移山)十一、则1.表示后一件事紧承前一件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七语上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八语上册陋室铭)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八

19、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八语下册满井游记)有时候,“则”前所述的情况事实上反而发生再后,“则”后所陈述的情况反而发生在前,“则”表示“原来已经”发生的情况。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八语下册岳阳楼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条件,包括假设的一种条件(情况)。条件句中的“则”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那么”。 愿陛下听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九语上册出师表)条件和原因有相通之处。有时“则”用于因果句,表示一定因由而产生的结果。3.表示几种情况的比较,有时和现代汉语的“就”相当。 入则无法

20、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九语下册孟子两章)4.表示意思的转折,和现代汉语的“却、可是”相当。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十二、乎(一)用作语气词“乎”作语气词,主要表示疑问语气,有一下几种情况:1.表示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吗”。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七语上册论语十则)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九语下册公输)2.表示反问的语气,常有一个副词或疑问代词和它相呼应,“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吗”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九语上册隆中对)3.表示猜度。表示猜度的语气,前边常有一个表示猜度的副词和它相呼应,“乎”相当于现代汉

21、语的“吧”。例如: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八语下册岳阳楼记)(二)作介词“乎”作介词,用法大体同“于”:可以介出动作的处所、时间,也可以介出比较的对象。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八语下册醉翁亭记)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八语下册醉翁亭记)不过“乎”与“于”的用法也并不完全相同。其一,被动句中介出动作的主动者,一般用“于”不用“乎”。如“受制于人”不说“受制乎人”。其二,有“乎”组成的介词结构只能作补语,而由“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作补语,也可以作状语。十三、然1.“然”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和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相当。例如: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

22、则汗出浃背。(八语下册满井游记)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九语下册公署)2.“然”常和“而”连用,“然而”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短语。其中“然”是指示代词,“而”是连词,“然而”等于“如此,但是”。不过译成现代汉语,有的只需用“但是”。例如: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八语下册醉翁亭记)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九语下册孟子两章)3.“然”还常和“则”连用。“然则”也是个短语,其中“然”是指示代词,“则”是连词,“然则”等于“如此,那么”。翻译时,同样不必字字直译,有的只需要用“那么”。例如: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

23、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 阳楼记)十四、与文言的“与”不仅可以作介词、连词,还可以作动词:作介词和现代汉语的“跟、同”相当,作连词和现代汉语的“和、又”相当。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八语上册桃花源记)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九语下册曹刿论战)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七语上册陈太丘与友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九语下册鱼我所欲也)有时“与”同“欤”,作语气助词。例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九语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有时“与”与“孰”连用,用于事物见的比

24、较。例如: 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九语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区别“与”是动词、连词还是介词,要从全句的结构着眼,看它前后都是哪类词,它和这些词发生什么关系。由“与”组成的介词结构是放在动词前边作状语的,“乘”是动词,所以例中“公与之”的“与”是介词。例中“呼尔而与之”的“与”后边没有动词,“与”当“给”讲,它是动词。“与”作连词还是介词,不要区别有二:第一,连词连接的两项能互换位置,介词前后的两项不能。如例中“君与家君”可以说成“家君与君”,“公与之乘”不能说成“之与公乘”。第二,介词前能加入副词之类的词语,连词前不能。以上只是就中考复习而归纳的一点资料,并非文言虚词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全部,也就是说,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文言虚词的学习和掌握,不应仅仅局限于上述十几个词语。这,是应该特别说明的。再:本文整理的仓促,难免有疏漏或不当之处,敬希老师们教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