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40.52KB ,
资源ID:66669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6669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诗与节日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诗与节日Word格式.docx

1、也可体会到诗人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解析】首联: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自己却还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的在驿馆中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又有谁来嘘寒问暖。人无可亲,眼下就只有寒灯一盏,摇曳作伴。“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颔联:出句明点题中“除夜”,对句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颈联:这一晚,多少往事涌上心头。这一联就写出了这种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支离”,本指形

2、体不全,这里指流离多病。据记载,戴任官期间,治绩斐然,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诗人一生行事,抱有济时之志,而现实不但没能实现,反落得病骨支离,江湖漂泊,这怎能不感到可笑呢?这“笑”,蕴含着多少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是含着心酸眼泪的无可奈何的苦笑。尾联:一年伊始,万象更新,可是诗人的愁情苦状却不会改变,一个“又”字,写出了诗人年年待岁,迎来的只能是越来越可怜的处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这个结尾,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和不尽的凄苦况味。总结:长期漂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还独自滞迹在他乡逆旅,此情此景,更何以堪。这首诗就真切的抒写了诗人当时的际遇,蕴蓄着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之情。二、

3、元宵节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注释】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近人柳亚子浣溪沙五O年国庆观剧词:“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蹁跹。”星桥:太平御览卷七三引常璩华阳国志说,李冰凿七桥,上应七星,每桥都有一铁索。这里指桥梁。铁锁开:指元宵夜京城开禁。秾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指年轻人像盛开娇艳的桃花李花一样

4、华美富丽。游伎:指街上游舞的艺伎。落梅:古曲名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名。金吾: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西京杂记:“西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夜传呼,以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夜放。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赏析】此诗是苏味道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元宵节最好的作品之一,它对后代诗歌创作有较大影响,大约作于唐神龙元年(705)。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长安元年(701)。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这天夜里,各地都举办社火,十分热闹,而皇上住地京城更是如此。唐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类:“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

5、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文士皆贼诗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二人为绝唱。第一句写灯,把灯比作“火树”和“银花”,就有了灯的富丽和多彩,表现出灯的全部辉煌。第二句写观灯的环境,既有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象,又有政治环境,即元宵佳节特许放宽禁区后市民可以信步漫游所带来的喜悦氛围。第三四句总写观灯盛况,抒发骑马逐月的欢乐情怀。第五六句细写游人盛景,歌舞妓们艳丽华美,杂于各色人之间,踏着“梅花落”曲子,唱着愉快的歌,把观灯之乐推向高潮。最后两句用“金吾不禁”和“玉漏莫催”来表达人们让欢乐继续下去的心愿,有力地烘托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初唐繁荣,让人感到兴犹未尽,

6、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此诗对仗工稳,前后照应,结构紧密,可称得上初唐五律的典范。作品以其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昭示着后世诗人,促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火树银花”一词亦成为描写节日之夜的特用成语。历代诗评家对此诗多有赞赏,如元代文学家方回云:“味道,武后时人。诗律已如此健快。古今元宵诗少,五言好者殆无出此篇矣。”(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明代冯舒称此诗“真正盛唐”。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谓之“浑然一气”(姜斋诗话)。清代学者纪昀认为该诗“三四句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不可移之他处。夜游得神处尤在出句,出句得神处尤在暗字”(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7、,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赏析】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

8、宵达旦载歌载舞。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溶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众里寻他千XX”:(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

9、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

10、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3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

11、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

12、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

13、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三、 清明1、 寒食节:农历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树烧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注】杜陵:位于西安南郊

14、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问:(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答:孟诗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补充分析原诗】孟诗: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孟云卿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漂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写下

15、了这首绝句。寒食“无烟火”是为了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者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辛酸。韦诗:第一句写客中寒食的情况;第二句“独”字暗示自己独在异乡;第三句是关键句,直抒胸臆,明写想念诸弟;第四句遥念故乡寒食的景色。壬辰寒食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篇名)(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16、 B )A 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 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C 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 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达了客居他乡的哀伤。(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衰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补充分析】这首诗是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的。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

17、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当时王安石只有32岁,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 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深沉的表达了出来。2、 清明:扫墓、游春、踏青、插柳、荡秋千清明日(温庭筠)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赏析】温庭筠以辞藻华丽

18、,风格浓艳著称。 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飞舞,色彩斑斓,犹如在画扇中一样,桃树满园,桃花和郁金香竞相开放,红遍了田野。人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领略到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骄傲的马匹在帐帏旁昂首嘶鸣,鸡群从刚打开的笼子里争先恐后地窜出来,四处觅食,不知谁瞄准鸟儿在发射飞弹?黄鹂赶紧飞入隔墙的庭院,在房顶婉转鸣叫,仿佛说:人们啊,请不要伤害我们,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吧!四、 端午(端阳、重五)小重山 端午 (元 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五色臂丝

19、: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问:(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词中先详细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忙碌的场面:“处处忙”“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点出端阳风俗,洋溢着喜庆气氛。“空惆怅”是写作者触景生情的感慨:世人只知过节,却不知节日的历史内涵。下阕紧接上阕,叙述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赞颂。“总堪伤”是描写作者读罢离骚后的情态。“无人解”是写自己的孤寂落寞的处境,同时和上阕“空惆怅”照应。空惆怅:感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

20、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2)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解析】共两句,先阅读全词,概括出表现手法是对比,从词的内容上不难看出,然后结合相关的语句,诠释对比手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了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刻感触形成对比。 (反衬)五、 七夕:常描写人间乞巧或表达男女离恨鹊桥仙 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

21、新愁归去。【解析】起笔三句点名七夕,并以侧笔渲染之。七夕织女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当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思耕种,织女亦无心思纺织,则佳期将至,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为之激动了。 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渲染,烘托出一年只一度的七夕氛围,真是扣人心弦。 后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体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至兴风吹雨,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可见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 过片三句,着力刻画牛郎织女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如不见!见了,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 结尾三句紧承上句,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

22、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担荷的新恨归去。艺术特色:以嫦娥风姨之相妒,反衬,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鹊桥仙 七夕送陈令举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注】解题:作者与另几位反对王安石新法的朋友一起欢聚,喝酒喝得很高兴。这首词就是为其中一位而作。此词是咏调名本意,即所写内容与词牌内涵相合,而且是这一题目中词作的千古名篇,很有创新之意,极受后人推崇。缑(读勾gu)山:地名,是周灵王太子王子乔成仙后乘鹤而去的地方。痴牛:指牛郎。作者说他痴,因为别人都希望由凡入仙,他和织女却倒着走,由仙入凡。騃(读呆i

23、)女:指织女。作者说她呆,与上述理由相同。“騃”是“呆”的异体字。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时人:指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槎(读查ch):用竹或木编成的筏子。据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有一人探险乘槎而去,果然遇到了牛郎和织女。苏轼在这里用槎比喻他和朋友们坐的船,说他们的船可能真的冲犯了天上的牵牛星宿呢!前缘:前世的因缘。这首词咏调名本意,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全词在立意上一反旧调,不写男女离恨,而咏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此词上片,也紧切七夕下笔,但用的却是王子乔飘然仙去的故事。据刘向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接上

24、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见柏良,对他说:“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颠。”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苏轼此词上片,借这则神话故事,称颂一种超尘拔俗、不为柔情羁縻的飘逸旷放襟怀,以开解友人的离思别苦。发端三句,赞王子乔仙心超远,缥缈云天,不学牛郎织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一扬一抑,独出机杼,顿成翻案之笔。缑山,在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王子乔,因为他在缑山仙去,故云。“凤箫”两句,承“不学”句而来,牛女渡河,两情缱绻,势难割舍;仙子吹箫月下,举手告别家人,飘然而去。前者由仙入凡,后者超凡归仙,趋向相反,故赞以“不学痴牛呆女”。下片写自己与友人的聚合与分离,仿佛前缘已

25、定,事有必然。据东坡记游松江(东坡志林卷一)说:“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苏轼于熙宁七年九月从杭州通判移任密州知州,与同时奉召还汴京的杭州知州杨元素同舟至湖州访李公择,陈令举、张子野同行,并与刘孝叔会于湖州府园之碧澜堂,称为“六客之会”,席上张子野作定风波令,即“六客词”,会后同泛舟游吴松江,至吴江垂虹亭畅饮高歌,“坐客欢甚,有醉倒者”。但作者不是径直叙写这段经历,仍借与天河牛女有关的故事来进行比况。张华博物志载一则故事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一人怀探险奇志,便多带干粮,乘槎浮去。经十余日

26、,至一城郭,遇织布女和牵牛人,便问牵牛人,此是何处。牵牛人告诉他回去后问蜀人严君平便知。后来乘槎人还,问严君平。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时。词人借用这则优美的神话故事,比况几位友人曾冲破澄澈的银浪泛舟而行。“槎”,即竹筏;“客槎”,一语双关:明指天河的“浮槎”,暗喻他们所乘的客船。“尚带天风海雨”,切合“浮槎”通海之说。煞拍两句笔墨落到赠别。“相逢一醉是前缘”,写六客之会;“风雨散、飘然何处”,“风雨”承上“天风海雨”,写朋友分袂,各自西东。“一醉是前缘”,含慰藉之意;“飘然何处”,蕴感慨无限。这首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紧

27、扣七夕,格调上以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六、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解析】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

28、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

29、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