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5.51KB ,
资源ID:67863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7863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1、1、导语古人常说人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尤其是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美梦成真的,从此踏上了富贵之路,而有些人也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的命运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样一个形象。1、作者介绍及背景概括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本老人,安徽全椒人。著有文山木房诗文集。作者生长在富家名门,他在和官僚、豪绅、名流、清客以及知识分子长期接触中,看透了他们卑污的灵魂、无耻的行径。更由

2、于家道中落,由富而贫,饱尝了世态炎凉,对现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功名利禄由热衷而冷淡。他所处的时代,是在清王朝统治的前期,科举制度是清王朝巩固统治、笼络人心的有力工具,影响广,危害大,许多知识分子堕入它的圈套,追求功名利禄,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时尚。用讽刺手法写了55回小说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一部我国著名的古典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所谓“儒林”。因旧时称读书人为儒生。“儒林”即指读书人这个阶层。所谓“外史”是与“正史”相对而言的,是记载那些没有写入“

3、正史”的不堪称道的轶事的。所谓“章回体”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体裁,全书分若干回。每回都列有标题,大都为一对仗句,用以概括本回的内容。儒林外史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以揭露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的罪恶为中心,旁及官僚制度以至整个社会风尚,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现实。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语言准确、精炼而富于形象性,讽刺手法尤为突出。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的真人真事做影子。其中重点刻画了范进、周进、严贡生、马二先生等人物。为了避免受到迫害,他故意把故事背景写成明代。小说的结构虽说是长篇,其实却是几个短篇的连缀,没有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这样能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故事,较广泛地反

4、映社会生活。现在通行本有 56回。最后一回不是原作。二、 检查预习1、注音星宿(xi)斋公 (zhi) 醉醺(xn)癞蛤蟆 (li)阎王 (yn)紧攥(zun) 带挈(qi)腆着 (tin)啐(cu)嗑(h) 兀自 (w轩敞 (chng)2、解释下列词语。作揖:拱手行礼。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商酌:商量斟酌。烂忠厚:过分忠厚。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作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3、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

5、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4 、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二探究20三、读课文,整体感知情节内容。速读课文,学生根据情节在横线上补上短语,使之构成章回体小说式的小标题。中秀才胡屠户 贺喜 (第1节)中举前(1-4节)借盘缠范进遭骂2断炊烟范进卖鸡(第3- -4节)见报贴范进发疯5 节)中举后(5-12节)打贵人胡屠巴结(第 6- -9节)送贺礼士绅附势(第10-12节)2、综观全文,小说的

6、组材布局有什么特点?课文围绕中心事件- 中举 ,全文以时间顺序构造情节,写了中举前和中举后的相关情节。3、学生发言,老师小结。四、析题、释疑,课堂讨论。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 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2、 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和周围人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作者对范进持怎样的态度?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岳父任意

7、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发疯的过程(层次感),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作者对范进这个人物虽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现在对中举前的描写),但更多的是讽刺; 作者把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来写,因而讽刺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主要是两点: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

8、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5、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

9、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三反馈10第二课时一、研讨课文,分析人物,讨论: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鼓励学生找出对胡屠户的语言、行动描写)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

10、,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

11、“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 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2、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乡绅对范进的拜访?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首先,看他拉拢范进的目的,无外乎四个方面:如果范进能青云直上,张乡绅就攀上一个大靠山;考不上进士,当个“大挑知县”或教官,也能算个小靠山;当不成官,仍可结交官府,成为同谋、帮手;通过范进,还能和跟他同样中举的其他人勾结,扩大关系网。再看张乡绅采用的手腕:先谢罪,尔后叙说师门,继而赠礼。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高手。作者安排这场拜访

12、,形象地显示出范进中举等于一步登天。一只“癞虾蟆”,一旦中了举,就俨然成了“天鹅”人本身的价值已经抽空了,代之以“中举”的价值、金钱权势的价值,这就是科举制度形成的价值观。其实,发疯的不只范进一人,他也不只是疯了那么短的一段时间。人们围绕着“科举”团团转,转得如醉如痴,丧失了人性、人格、良知,这个社会不是陷入了“疯”状吗?(如,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张乡绅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3、概括人物形象特征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

13、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二、赏析本文写作艺术,师生共同讨论: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和夸张的?对比和夸张的运

14、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1 、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2 、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 人买。”(丑态之

15、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胡屠户语言行动前倨后恭的表现分析见一中的1题。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16、。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3、除此对比外,作品还运用了大量的夸张,请找出来,说说其效果。如: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

17、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哩。”(夸张) 如“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4、本文大量的描写在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很大作用,试找出几例分析: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1)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2)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地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

18、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写文章,特别是写小说,讲究选用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进进学、胡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诺诺;范进借钱、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范进中举,乐极发疯一段把范进的疯态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壮胆掌打范进一段则和前文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形象;张静斋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

19、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1)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2)侧面烘托有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

20、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三、拓展延伸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1、 人物和主题思想。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夸张手法。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

21、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3、表现手法。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四、布置作业1、小练笔:假如范进没有中举,他该怎么办?请发挥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2、课后阅读鲁迅的孔乙己,将范进与孔乙己比较,探究人物形象的异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