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8630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1、导语

古人常说人生有四大幸事: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尤其是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美梦成真的,从此踏上了富贵之路,而有些人也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的命运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样一个形象。

1、作者介绍及背景概括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本老人,安徽全椒人。

著有《文山木房》诗文集。

作者生长在富家名门,他在和官僚、豪绅、名流、清客以及知识分子长期接触中,看透了他们卑污的灵魂、无耻的行径。

更由于家道中落,由富而贫,饱尝了世态炎凉,对现实有比较:

清醒的认识,对功名利禄由热衷而冷淡。

他所处的时代,是在清王朝统治的前期,科举制度是清王朝巩固统治、笼络人心的有力工具,影响广,危害大,许多知识分子堕入它的圈套,追求功名利禄,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

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时尚。

用讽刺手法写了55回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我国著名的古典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所谓“儒林”。

因旧时称读书人为儒生。

“儒林”即指读书人这个阶层。

所谓“外史”是与“正史”相对而言的,是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的不堪称道的轶事的。

所谓“章回体”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体裁,全书分若干回。

每回都列有标题,大都为一对仗句,用以概括本回的内容。

《儒林外史》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以揭露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的罪恶为中心,旁及官僚制度以至整个社会风尚,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现实。

《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语言准确、精炼而富于形象性,讽刺手法尤为突出。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的真人真事做影子。

其中重点刻画了范进、周进、严贡生、马二先生等人物。

为了避免受到迫害,他故意把故事背景写成明代。

小说的结构虽说是长篇,其实却是几个短篇的连缀,没有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这样能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故事,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

现在通行本有56回。

最后一回不是原作。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星宿(xiù

)  斋公(zhāi)  醉醺 

(xūn)  癞蛤蟆(là

i)

阎王(yá

n)  紧攥 

(zuà

n)  带挈 

(qiè

)   

腆着(tiǎn)

啐 

(cuì

)    嗑 

(hē)   兀自(wù

轩敞(chǎng)

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

拱手行礼。

倒运:

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

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

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

商量斟酌。

烂忠厚:

过分忠厚。

闯将来:

闯来。

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

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

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

随机应变。

见外:

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

果然不出所料。

3、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

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

如“谨具贺仪”“华居”等。

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4、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20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情节内容。

速读课文,学生根据情节在横线上补上短语,使之构成章回体小说式的小标题。

中秀才 

胡屠户贺喜 

(第 

节)

中举前(1--4节) 

借盘缠 

范进遭骂 

断炊烟 

范进卖鸡 

(第3--4节)

见报贴 

范进发疯 

5节)

中举后(5-12节) 

打贵人 

胡屠巴结 

(第6--9节)

送贺礼 

士绅附势 

(第10-12节)

2、综观全文,小说的组材布局有什么特点?

课文围绕中心事件--中举,全文以时间顺序构造情节,写了中举前和中举后的相关情节。

3、学生发言,老师小结。

四、析题、释疑,课堂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

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

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2、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和周围人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作者对范进持怎样的态度?

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

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

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发疯的过程(层次感),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

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

岳父:

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

作者对范进这个人物虽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现在对中举前的描写),但更多的是讽刺;

作者把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来写,因而讽刺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

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

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

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

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

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

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

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

10

第二课时

一、研讨课文,分析人物,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鼓励学生找出对胡屠户的语言、行动描写)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

(先傲慢而后恭谦)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

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

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

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

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

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2、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

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

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乡绅对范进的拜访?

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

首先,看他拉拢范进的目的,无外乎四个方面:

如果范进能青云直上,张乡绅就攀上一个大靠山;

考不上进士,当个“大挑知县”或教官,也能算个小靠山;

当不成官,仍可结交官府,成为同谋、帮手;

通过范进,还能和跟他同样中举的其他人勾结,扩大关系网。

再看张乡绅采用的手腕:

先谢罪,尔后叙说师门,继而赠礼。

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高手。

作者安排这场拜访,形象地显示出范进中举等于一步登天。

一只“癞虾蟆”,一旦中了举,就俨然成了“天鹅”——人本身的价值已经抽空了,代之以“中举”的价值、金钱权势的价值,这就是科举制度形成的价值观。

其实,发疯的不只范进一人,他也不只是疯了那么短的一段时间。

人们围绕着“科举”团团转,转得如醉如痴,丧失了人性、人格、良知,这个社会不是陷入了“疯”状吗?

(如,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

张乡绅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

3、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

(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

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胡屠户:

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

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

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

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

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二、赏析本文写作艺术,

师生共同讨论:

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和夸张的?

对比和夸张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个(范进)醉心功名;

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

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

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

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

“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

‘中了!

中了!

’”(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

穷酸、疯颠、荒唐。

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

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语言行动前倨后恭的表现分析见一中的1题。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

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

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3、除此对比外,作品还运用了大量的夸张,请找出来,说说其效果。

如:

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

“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

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

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哩。

”(夸张)如“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

4、本文大量的描写在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很大作用,试找出几例分析:

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

(1)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

(2)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

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地说:

“岳父见教的是。

”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

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

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写文章,特别是写小说,讲究选用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形象。

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

如范进进学、胡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诺诺;

范进借钱、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

范进中举,乐极发疯一段把范进的疯态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胡屠户壮胆掌打范进一段则和前文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形象;

张静斋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

(1)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

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

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

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

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

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

(2)侧面烘托有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

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三、拓展延伸

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那一篇?

为什么。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

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

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夸张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

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

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

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

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

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四、布置作业

1、小练笔:

假如范进没有中举,他该怎么办?

请发挥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2、课后阅读鲁迅的《孔乙己》,将范进与孔乙己比较,探究人物形象的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