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1.58KB ,
资源ID:6977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6977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乐府诗》第二首《战城南》.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乐府诗》第二首《战城南》.docx

1、汉乐府诗第二首战城南汉乐府诗第二首战城南【篇目】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 赏析五】【古风 泊客一席谈】战城南 乐府诗集汉乐府诗鼓吹曲辞铙歌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作品介绍 战城南系乐府旧题,属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是一首民歌。这首民歌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将士而作,诗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牺牲品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反对并诅咒战争的意愿。此诗以死者告语乌鸦、驽马哀鸣的奇

2、思妙想抒发作者的悲怆之情,极富浪漫主义精神。注释郭:外城。这两句中的城南、城北为互文见义,是说城南、 城北都有战争, 也都有战死的人。 野死: 战死荒野。 乌: 乌鸦。传说乌鸦嗜食死尸腐肉。这句说,战士尸遗荒野,正 好供乌鸦啄食。 “乌可食”三字极写作者哀悼之情。 客: 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异乡人,故称之为“客” 。豪:“嚎”的 借字,今通作“号”,号哭。 谅:揣度之词,犹今口语“想必”。 安能:怎能。子:指乌。这三句是作者对乌 的要求。余冠英说: “古人对于新死者,须行招魂的礼,招 时且号且说,就是号 。诗人要求乌先为死者招魂,然后 吃他。” 激激:清澈貌。 冥冥:幽暗貌。这里指蒲苇的葱郁。

3、枭骑:勇健的骑兵战士。枭:勇。 驽(n。奴马:劣马。徘徊:彷徨不进貌。 梁筑室:指战争中在桥上构筑工事营垒。梁,桥。一说,梁,表声的字。 (11)何以北:一作“梁何北” 。这两句是说,桥上构筑了营垒, 河南、河北的交通断绝。 (12)禾黍:泛指田野种植的谷物。这句是说,战争影响生产,禾黍不获,租赋则无所出。 (13)子、良臣:指战死者。 圍这两句指战士出攻阵亡。 译文城南城北都有战事,有许多人战死在野外,尸体不埋葬乌鸦 来啄食。请为我对乌鸦说: “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 我们悲鸣几声!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 能从你们口中逃掉呢?”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

4、得更加葱郁。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牺牲, 只有劣马还在战场上徘徊哀鸣。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 那南北两岸的人民将如何交往?无人收获庄稼你们吃什 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怀念那些忠诚 卫国的好战士,那些忠良将士实在令人怀念:天刚亮他们就 忙着出去打仗,可是到晚上却未能一同回来。赏析壹壹/汉 代从武帝开始,就频繁发动战争,大量地征调行役戍卒,造 成人民大批死亡,也使很多家庭遭到破坏,引起人民强烈的 不满。战城南一诗,通过对凄惨荒凉的战场的描写,揭 露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穷兵黩武者的罪恶。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开头三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带进 了一场激烈的战争之中。城南

5、、城北,互文见义,是说城南 城北到处都在打仗,到处都有流血死亡。战争过后,战士们 陈尸荒野,无人埋葬,成群的乌鸦, “呀呀”地叫着,争啄着这些无人掩埋的战士的尸体。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尸安能去子逃? ” “为我”作者假托死者对乌鸦说:“你忙什么?先为死者招魂再吃。死在野外是没人埋 葬,腐肉怎么能逃过你的口?” “豪”同“嚎”,是大声哭叫的意思,人死后的招魂仪式。陈尸荒野,无人收葬,任乌鸦 啄食,本极触目惊心,而诗人又假托死者与乌鸦对话,乞求 乌鸦慢点下嘴,先给自己招一下魂再吃。古代风俗,人死后 由亲人给举行招魂仪式,以慰魂灵。现在战死沙场,无人收 葬,竟乞求啄尸的乌鸦叫几声,

6、权作招魂。这一构思,实为 奇特,真是想落天外;但是凄惨、悲凉之情,却得到了充分 的表现。“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 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 灾难;一声战马的长嘶,弓I起了诗人的注意:它身受重伤, 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 悲鸣着不肯离去 这表面上,是对战场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但这些景物是经 过诗人严格挑选了的典型画面,无一不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感 情在内。“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桥上筑房,怎么使 南来北往的人得以行走?一说“室”为堡垒,筑在桥上,阻 塞交通。“禾黍不获君何食?

7、愿为忠臣安可得? ”壮丁都到 战场战死,谁种地呢?活着的人吃什么呢?没饭吃谁能来当 忠臣?是说这样做对统治者也是不利的,带有一定的警告意 味。这里,不只是眼前战场的情景进行描述,而且把眼光移 向了整个社会:战争不仅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 难。当时还有一首也是写战争徭役破坏生产的小麦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 ”丁壮被驱遣西征,家中的农事只靠妇女来承担,这怎能不影 响到生产和生活呢?既反映了当时不正常的社会状况,也表 达了人民的痛苦和不满。“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 攻,暮不夜归! ”最后四句,诗人抒发了

8、对死难士卒的哀悼 之情。“子”和“良臣”在这里是同位语。意谓:怀念你们 这些战死疆场的人,你们实在令人怀念!早晨发起攻击的时 候,你们个个都还是那样生龙活虎,怎么到夜晚,却见不到 归来的身影子呢?语句极其沉痛,引起人莫大的悲哀。结尾 两句同开头战死遥相呼应,使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这首歌词中死人居然说话了,这是浪漫主义手法的例证。全 诗对战争充满了厌恶,对生命充满了热爱,对阵亡将士寄予 无限的悲悯和礼敬。佚名赏析贰贰/战城南属汉乐府鼓吹曲辞 ,为汉铙 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军乐”,军乐给人的乃是一 种振奋情怀,本诗虽开篇即为哀音,但仍阻不住“军乐”中 那种特有的“挑灯看剑”般的壮声

9、情怀。细读此诗,全诗正 是从荒寂与悲哀中体现出一种涌动的英雄豪情、一种昂扬而 悲壮的英雄精神。一、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这是一首开篇哀 音的篇章,其何以仍属“军乐”?初读本诗,除让人感到极 度悲哀与荒寂的情怀外,丝毫看不出那点滴的悲壮之声。然 仔细体味,我们又确能从荒寂与悲哀中感受到诗中涌动的一 种豪情,这种豪情,笔者喻之为“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战 城南,死郭北”,全诗开篇即是“战”,气势极其宏伟,很不 同于一般战争题材的诗作。但紧接宏伟而至的却是一个“死” 字,这一个“死”,让汇聚千军万马的呼啸战场刹那间变得荒凉无声,给人一种恐怖、惊悸、悚惧之感。我们初读此句, 想到的可能是一种很现实的场景

10、,比如在城南战,战到城北 而死等等。其实,此句乃是一种互文表现手法。所谓“战城 南,死郭北”绝非说在城南战,在郭北死,而是指在城南、 郭北打仗、战死。这一句,囊括了整个外城、内城的所有战 争场景,它让我们见证到那充满悲壮而惨烈的战争场面,宏 大而激烈,这种宏大壮烈的场面本身就体现出英雄般的豪壮 气概。笔者以为,全诗开篇即用“战”与“死”来激励战士, 大有“破釜沉舟”之悲壮情怀。战争,没有发生在别地,而 发生在人民生活积聚的城南与郭北,显然,这是一场有强敌 入侵,战士们不得不拿起矛戟誓死为国捐躯的保卫战争。因 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更应是一首英雄之歌,一首以悲剧 描写为开头的英雄赞歌,这种悲剧即

11、“向死性” 。然令读者惊异的是,接下来的半句,本诗并没有把悲壮场面继续演绎 下去,或者说并没有唱出鼓励战士们的壮怀豪歌,下半句所 呈现的却是比第一句更为惨烈、悲凄、绝望而死寂的场面一 “野死不葬乌可食”。将士们战死野外,无人安葬,那孤 零零的一具具尸体竟成为乌鸦啄食的对象。人与人的争战, 成为动物界“渔翁得利”的胜利场景,这种恐怖、震撼的场 面,不得不令今日读者陷入深深地思考。我们应痛恨人类的 战争,还是希冀动物怜悯战争中的人类? “且为客豪! ”一句足见诗人乃在祈求动物的怜悯。可以说,这是“人”的一种悲哀。“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想必我死于野 外定无人安葬,乌鸦啊,我之腐肉怎能逃脱出

12、您的口欲?所 以,请在啄食之前,先为我哀歌一曲吧!初读此句,我们读 到的是对将士们的同情、悲悯,甚至读到一种爱莫能助的悲 愤。如潘啸龙先生即在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不无感慨 地指出:将士们战死野外,无人安葬,竟成为乌鸦啄食的对 象。但笔者以为,这恰恰证明着将士们是带着死的精神冲向 战场的,他们知道自己有去无回,也知道死后无人安葬,但 他们无需别人去安葬,他们追求的仅是活的意义, 死的崇高, 所以他们在冲向战场之前、在未死之前就已经给自己定下了 乌鸦“为客豪”的挽歌。这是一种深沉的悲哀,这深沉的悲 哀中蕴含的竟是将士们对保卫家园的深深热爱。在这里,需 要提及的是,很多版本皆认为诗中之“我”为作者,

13、而“客” 为死难之将士。如朱东润先生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 就指出:我即指作者,而客指代阵亡将士。但笔者以为,作 为一首“军乐”,它所表达的主题定不仅仅是一种哀乐,而 更是一种哀中之悲、哀中之壮。这里的“我” ,实质就是指行军的将士,而“客”则是将士想象那死难后的自己。 所以,“为我谓乌”一句,正是将士们自己唱给自己的一曲挽歌, 而这正表现出将士自身视死如归的情怀,一种明知自己会死 却绝不退却的英雄气概!二、寂灭而奔突的英雄气蕴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这是对现实战场场景写实而诗意的描 绘。深深的河水泛出静静的清澈之光,那黄昏中的蒲苇,幽 暗而冥深。这一句通过“景”写出战场之静,这是一种死寂

14、的静,一种战后寂灭、荒凉、无人的哀之极境。在这一寂灭 之中,将士们的亡灵是否亦渐渐寂灭?回答显然是:没有。 全诗没有停止对寂灭战场的描绘,接着将镜头渐渐转移到战 争的象征之物战马。本诗这样写道: “枭骑战斗死,驽 马徘徊鸣。”善战的骏马皆已战死,唯剩那些羸弱的驽钝之 马在那空旷无人、布满死尸的战场上低低徘徊,哑哑呜咽而 发出阵阵悲鸣之声。这句话我们看不到“人”的存在,可能 将士们早已身亡,所剩的至多是一些老弱病残者。其实,这 些老弱病残者亦如悲鸣的驽马一样,眼见着满目疮痍的战 场,唯有空自悲鸣与叹息。驽马的悲鸣,更显出战场的死寂 与寂灭,但在这寂灭的哀境中,我们除了有对阵亡的将士们 深深的哀鸣

15、外,别的还能有什么呢?也许,我们看到的真的 只有哀寂、苍悲,但如果读到下一句,就会体悟到寂灭背后 那奔突的英雄气蕴。将士们并没有为自己的阵亡而发出过多 的哀叹,相反,他们的亡灵似仍飘荡在战场的上空,为自己 的这一战进行鼓进、高歌。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在桥上构筑起营垒,怎么能南来北往地通行?李安纲先生以 为,历来对“梁筑室” 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解作桥上架屋 解梁作声辞 , 筑室为构筑宫室等工事。前者可以闻 人了步古诗笺为代表 , 后者可以余冠英先生汉魏六朝 诗选为代表。 ”但笔者以为,在桥上建筑东西未必是真的, 这里运用的乃是指代手法。我们知道,梁,本义即桥,其实 在此即代指河流,

16、也即护城河。由城南、郭北可以看出这条 护城河是东西走向,而敌人的侵袭远远渡过河,攻破外城, 直奔内城厮杀。这一来, “梁筑室”的意义就更好理解了, 它实质是指敌人攻占了护城河,在河上建立自己的营垒,堵 住了人民南来北往的通道,亦堵住了自己的家园。所以,诗 中喊出“何以南?何以北?” ,不把敌人击退,我们将以何保 住家园的自由,而这种呐喊正体现了诗中那奔突而不逝的英 雄气蕴。“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则更明确 而昂扬地表达出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壮志雄心。潘啸龙先生认 为,此句表达出对 “战争创伤的咨嗟、 战士饥馁的伤悯” 4 。 笔者以为,没有收获的禾黍,将士们将吃什么?君主、人民 又将吃

17、什么?一个对不住君主、人民的将士怎能称得上一名 真正的忠臣?所以,此话的内在意蕴乃是说,要想成为在战 争中能保住国、卫住家的忠臣首先得要有维持生命的禾黍。 而一名真正的忠臣, 必须是先保家卫国, 不让敌人入侵 ,尔后 才有安定、才有禾黍,才有真正的忠臣。其实,仔细品味此 句,他们的豪情,他们的战斗动力与精神,无不在此句里彰 然突显。可见这一句诗,份量虽少但寓意极深。我们说,尽 管在封建时代那所谓的“忠臣”之意义是世俗的,因为这是 时代的局限,但在这追求“忠臣”的目标下,本句诗所体现的将士们坚定追求保家卫国的那种精神却是积极而向上的。所以,从这一句话中,笔者诚看不出潘啸龙先生所阐释的 “愤 懑”

18、情感。三、对英雄的深深礼赞全诗最后曰: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怀念你,良臣。这里的“子”乃是对死难者的尊称,而“良臣”同样指死难者, 是对死难者的美称。良臣确实值得怀念:早上出去打仗,直 到夜晚亦不见归来。他们阵亡了,真正为国捐出了自己。可 以说,战城南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哀歌,是将士们为自己 出去征战而永不归来所唱的一曲挽歌。一首军乐,以此挽歌 情调来激励自己,实属诗歌史上罕有之作了。将士们尽管将 朝出而暮不归,将永久地寂灭于残酷的战场,将深受乌鸦啄 食的戕害,但他们终究得到了他人的赞誉。一个“思” ,就证明着祖国与人民对他们的深深怀念与礼赞,有此一 “思” ,那为国、

19、为家的昂扬精神,无不在悲壮的战斗中尽显,而这 更增加了将士们奔涌的英雄激情。佚名赏析叁叁/ 倘要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此歌的特点,大约只需一个字一一“奇”。战城南属汉乐府鼓吹曲辞,为汉铙歌 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军乐”,其叙军旅生涯,按说该 有挑灯看剑、飞骑击敌的壮声才是。这首歌,却只有出攻不 归、抚尸荒野的悲泣一一以此哀音,作赳赳“军乐” ,堪称开军歌之奇格。 “战城南,死郭北”。古以内城为城、外城为郭。“城”之南,亦正“郭”之北。抒写一场惨烈的战事, 起句刚叙及“战” ,便径接以“死” ,而对士卒杀敌的悲壮场 景,不作一语描述:开笔之奇,即已令读者惊讶。诗人来到 这块战场,展现于眼际的,竟

20、是无人掩埋的遍野尸身、 “哑 哑”啄食的一天乌鸦,该怎样毛骨悚然?按照通常的写法, 诗人接着该声泪俱下地悲悼死者了。此歌却不然:诗人未及 吟叹,死者却先开了口: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即“嚎”,哀 号)。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设想横陈之尸,竟会 告语诗人, 请求飞禽为他们哀悼, 已属奇想; 而告求的飞禽, 恰恰又是最为贪婪而面目可憎的乌鸦,希冀这样的恶禽为战 死者号哭,就更匪夷所思了。不过,乌鸦在啄食尸身以前, 确实总要在空中盘旋一下, “哑哑”地嚎叫几声,使人联想 到它仿佛在为死者哀号。相比之下,那些驱使士卒战死沙场 又不闻不问,任其尸身暴露腐烂的贪功之将,则是连禽兽心 肠都不如了

21、!用如此“壮”语,写士卒无可告愬的哀愤,真 可令读者慨然而叹:奇思! 悲怆的诗人,在惨不忍睹的荒 野久久踯躅。此刻,荒野的河水,又怎知士卒的遗恨,依然 泛着清亮的波光;昏沉的暮色中,唯有苍苍的蒲苇,还在微 风中摇曳,仿佛在为死者叹息。枭雄的战骑,当初曾载着勇 士们奔驰杀敌,而今却倒毙满野,再不见那“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的雄风;远处,却又时时传来凄长的嘶鸣,那 是幸存的驽马在荒野上孤寂徘徊 ?诗中以河水 “激激” (清澈 貌)之明,衬蒲苇“冥冥”之暗,以“驽马”嘶鸣之音, 衬“枭骑”战死之寂。对仗自然工整,描摹情景如画,展现了一幅 何其凄凉、荒寂的战场暮景!这些描述,与上文尸陈遍地、 乌鸦

22、群至的景象交织一片,不构成了表现诗人悲怆之情的奇 境? 执殳前驱、杀敌报国,本是好男儿的壮心。也正在这 首铙歌产生的同时代, 人们曾发出过 “匈奴未灭, 无以家为” 的豪语,表现了一种定国安邦、以战弭战的时代壮志。不过 战争这东西非同寻常:和剑与火的壮丽进军所伴随的,往往 是田园荒废、城池倾颓的破坏;在斩将搴旗、功封万户的背 后,则是成千成万热血男儿的捐躯。壮丽和惨酷、豪迈和悲 怆,就这样相辅相成、相倚相伏,构成了战争中不可分离的 两个方面。此刻诗人所面对的,正是这切。所以,当诗人 对死者长声悼叹时,他的心情颇为矛盾。 “梁筑室”以下五 句,就运用似断似续的问句,排比而下,表达对战争创伤的 咨

23、嗟、战士饥馁的伤悯,写得如怨如诉,诗行间正有几多愤 懑在盘旋、奔突; “思子良臣”二句,则以蝉联句式,抒写 对“良臣”的思念,偾懑一变为哀惋,回环往复,读来如闻 呜咽吞泣之音;最后的“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将“良臣” 战死疆场的悲壮一幕,如快镜头一样,又重新在读者眼前拉 过,留下的是人亡景存、既壮又悲的不尽缅怀 ?这就是战城南在发为告语乌鸦的奇思、驽马哀鸣的奇境后,所抒发 的奇情:它无疑是在告诉人们,战争是惨酷的。但是,那些 在战争中视死如归、勇敢献身的“良臣” ,又是值得人们崇 敬和永久缅怀的呵!佚名赏析肆肆 这是 铙歌十八曲之一,也是铙歌中唯一一首描写战争的诗。它是 一首哀悼阵亡战士,诅

24、咒战争罪恶的诗。连年不断的征战, 使前方将士一批一批暴尸荒野,后方田园大片大片荒芜,诗 人把谴责的矛头直指穷兵黷武的最高统治者。 在表现手 法上,诗人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 让战死者自诉他们的遭遇、 他们的祈求和质问。 诗的开头三句: “战城南,死廓北, 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激战后战场上目不忍 睹的惨像。 城南与郭北是亙文, 即说城南城北都发生过激战, 横七竖八地躺著英勇捐躯的将士。这很自然地使我们想起屈 原国殤中的类似描写: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 原野”。这些将士们为何作战,如何作战,又是怎样牺牲的, 战城南中都没有说,因此国殤中的类似描绘或可作 为一个补充吧 !但这些

25、将士英勇献身换来了什么呢?得到的 却是“野死不葬乌可食” 。死后抛尸荒野、无人掩埋,更没 有人为他们招魂,只好供乌鸦任意啄食。尽管诗人在此只是 客观描绘,但统治者对牺牲将士的冷漠不恤及诗人对此的激 愤之情却清晰可见。 清人李因篤说:“可字下得惨甚”(汉 诗音註)。死后招魂,是当时的风俗,屈原的国殇就是 仿民间的一首招魂曲。但现在却无人为将士们招魂。诗人为 了告慰亡灵,只好乞求啄尸的乌鸦干嚎几声权作招魂。诗人 对乌鸦说:“还是先为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哭嚎几声吧,这 些人反正已死在荒野,谅必得不到埋葬,他们腐烂的尸体还 能逃得掉你们嘴麼?”客嚎,即为客而嚎;客,在此是指客 死他乡的战士;豪,即为死者

26、哭号,以示哀悼之意。人死了 竟然乞求前来啄食的乌鸦为之哭嚎,这种荒诞的方式这是对 统治者不恤士卒、 刻薄寡恩最强烈的批判: 将士们为国捐躯, 安葬、祭奠、招魂和抚恤是执政者应尽的责任,现在却让他 们抛尸荒野,让乌鸦任意啄食,乃至把乌鸦得食时的叫声作 为祭歌,这种奇特的想象中蕴涵着何等的深刻的批判!后来 杜甫的兵车行描写抛尸青海荒野上战士孤魂,在雨天烦 愁啼哭之状,所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 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显然在思想和手法上都 受其影响。更何况,诗人本意是要告慰亡灵、鞭挞刻薄寡恩 的执政者,但却采取劝慰的方式;诗人是要哭诉战士抛尸荒 野之悲,但又故作豪迈慷慨之语

27、,这种类似豪壮的悲凉才是 最深沉的悲凉,也是对统治者的抚恤祭奠完全绝望的一种表 现。下面四句: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裊骑战斗死,駑马 徘徊鸣”,是由抛尸的战士写到周围的环境,把激战后的战 场全貌呈现出来,以物喻人,以景喻情。 “激激”是形容流 水清澈的样子, “冥冥”是昏暗幽寂的样子, “梟骑”是善战 的骏马;“駑马” |是駑钝拙劣的马。诗人透过清冷的流水和 昏荒的苇丛,渲染了激战后战场上死寂的气氛,那倒下的骏 马和徘徊不已、悲鸣不止的駑马,又让这种气氛增添了一种悲壮感。另外,“枭骑战斗死,駑马徘徊鸣”两句也是在以 马喻人,我们从中可以觉察到诗人对英勇献身的战士无言的 称赞与惋惜,对庸庸碌碌

28、的人还在偷生的感叹。李白在拟乐 府诗战城南中,也有意模仿这种写马兼及人的手法: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只不过把人马联在一起写了。 以上是对激战后战场的描绘和对抛尸荒野的战士们的哀悼, 这只是战争造成的悲惨图画之一。战争造成的恶果,还有另 一幅图画,就是大量青壮年抽去当兵,造成了田园荒芜、禾 黍无收,也就是杜甫在兵车行中所描绘的“君不闻汉家 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么 无东西”。不过,汉乐府战城南中采用的是一种反向方 式,直接谴责造成这种局面的最高统治者, 感情上也更外露,给人一种无法扼止之感。首先,他用“梁筑室”作喻,指出 这种连年征战、穷兵黷武政策破坏了人

29、们的正常生活,社会 秩序被搅乱了,它就像在桥上盖起了房子, 使南北交通阻塞, 人们无法正常往来一样。 接下去的两句,则用反向揭其恶果:“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青壮长年从事征戍, 必然造成土地的大量抛荒,土地的大量抛荒又会带来粮食的 匮乏;长期的飢荒就会造成社会动乱,人民就会挺而走险。 同为汉乐府的东门行,就是描写人民在“盎中无斗米储, 还顾架上无悬衣”缺衣少食情况下,走上反抗道路的。诗人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指出连年征战所带来的恶果,但在表现手法上又极其巧妙,他不说禾黍不获人民将会挨饿,而说“君 何食”?不说飢寒交迫人民就会挺而走险,而说“愿为忠臣 安可得?”似乎是在为君考虑、为民陈

30、情。但我们想一想, 事态一旦发展到“君何食”时,百姓还会有吃的吗?一旦到 了老百姓“愿为忠臣安可得”时,国家还能安定吗?所以这 两句貌似恭谦,实带有警告意味。另外, “愿为忠臣安可得”也揭示了社会动乱的根源,是统治者穷兵黩武、罔顾民生所 造成的,也就是后来水浒说揭示的:“逼上梁山”。 最 后四句是诗人对阵亡将士的再次哀悼致意。诗中“良臣”的 含义,古今学者有三种不同的解释:清人沈德潜认为是指廉 颇、李牧之类的良将(古诗源);认为“良臣”是个反语,“讽今之自命为良臣者”(陈本礼汉乐府三歌笺註);认 为此指战死的士兵,良臣即“国士” ,犹如今所说的“国家 好儿男”。这三种解释以第三种较妥。因前两种

31、解释与前面 所说的战死者身份不符,又与后面所写的“朝行”二句连接 不上。此处显然是诗人直接哀悼死者,表达对他们的思念, 追忆这次激战的经过:早上出征,直到晚上也不见回归 已抛尸疆场了。诗人的惋惜与思恋,诗人的谴责与愤慨,都 透过它直接表现了出来。 从我国的第一个民歌集 诗经起,就开始了对连年征战的谴责与诅咒,对和平安定生活的 追求与嚮往。幽风东山、小雅何草不黄都是这一 类诗篇。汉乐府战城南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并以它那独特的手法,把它表现得更出色、更强烈。诗中那会思考、 会伤感,也会愤怒谴责的战士遗骸,尤其是要前来觅食的乌 鸦为其招魂的祈求,这些出奇的想像都使人震惊,也给后人 的创作无比新鲜的启

32、示,唐代李白、刘驾、贯休的战城南, 杜甫的兵车行,或是直接模仿这种表现手法,或是受其 啟发,从而使自己的诗作更加出神入化。佚名赏析伍伍/鼓 吹曲辞是汉初传入的“北狄乐”。原是一种车乐,后来延用 到朝会、田猎、道路、出巡等场合(见晋孙毓东官鼓吹 论)。鼓吹曲又分黄门鼓吹和短箫铙歌两种。黄门鼓吹用于 天子宴乐群臣,短箫铙歌则同时用于诸侯们的田猎、 道路(见崔豹古今注)。今黄门鼓吹歌辞已佚,只留下短箫铙歌。短箫铙歌原有二十二篇, 其中务成、玄云、黄爵、钓 竿四篇辞亦已佚,只剩下朱鷺等十八篇,最早见于南 朝梁代沈约的宋书乐志,后世通称汉铙歌十八曲。 这十八篇中朱鷺、上陵、将进酒、远如期四篇与 朝会有关;艾如张、稚子斑、临高台三篇是讲狩猎, 也与道路有关;巫山咼是首思乡诗;上邪、有所思 则是情歌;悲思翁、翁离、芳树、石留四篇歌辞 内容不明,这是由于时代久远,诗中文字又多处脱漏舛错而 致。铙歌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