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54.50KB ,
资源ID:7355586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3555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无水氰化氢.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无水氰化氢.doc

1、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氰化氢无水,稳定的(无水氢氰酸)危险化学品查询结果危规号品名别名英文名英文别名CASUN61003氰化氢无水,稳定的 无水氢氰酸Hydrogen cyanide,anhydrous,stabilizedHydrocyanic acid74-90-810511.物质的理化常数国标编号61003CAS号74-90-8中文名称氰化氢英文名称hydrogen cyanide别 名氢氰酸分子式HCN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或液体,有苦杏仁味分子量 27.03蒸汽压53.32kPa/9.8 闪点:-17.8熔 点-13.2沸点:25.7溶解性溶于水、醇、醚等密 度相对密度(水=1)0.

2、69;相对密度(空气=1)0.93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13(无机剧毒品),7(易燃液体)主要用途用于丙烯腈和丙烯酸树脂及农药杀虫剂的制造2.对环境的影响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气体,可立即呼吸停止而死亡。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可致眼、皮肤灼伤,吸收引起中毒。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皮炎。各种温血动物的中毒表现基本相同,呼吸先快后慢,

3、瘫痪、侧卧、痉挛、窒息、呼吸停止、死亡,一般呼吸停止510分钟,心跳停止。猫、狗、猴还有呕吐表现。 氰化氢具有速杀性。中毒严重时,能使人很快死亡。低浓度时,无积累作用。当空气中浓度低于0.04mg/L时,对人员长时间的作用也无危险。初闻到时,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口内有苦杏仁味,口舌发麻,紧接着头痛、胸闷、呼吸困难、身体不支、意志消失、强直性痉挛,最后全身麻痹以至死亡。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中毒:LD50810g/kg(大鼠静脉);3700g/kg(小鼠经口);LC50357mg/m3,5分钟(小鼠吸入) 污染来源:氰化物主要用于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烟

4、熏灭鼠,制造各种树脂如硝基丙烯酸类单体,制造己二胺及腈类。也可作为中间产物产生,在焦炭炉中也可产生氰化氢。 代谢和降解:游离氰基在体内主要代谢途径是在硫氰化酶(或巯基丙酮酸转硫酶)的催化作用下,与硫起加成反应,转变成毒性很低的SCN(只有CN-毒性的1/200)。然后由尿、唾液、汗液等排出体外。 游离氰基还可与体内含钴的化合物如羟钴胺(维生素B12)结合形成无毒的氰钴化合物。因此临床上有用羟钴胺或依地酸二钴抢救CN-急性中毒的报告。 人体对CN-有较强的解毒机能,氰化物是非蓄积性毒物。当不致产生中毒剂量的少量外源性氰根进入机体后,可被迅速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排出体外。 氰化物在地面水中很不稳定

5、,当水的pH值大于7和有氧存在的条件下,可被氧化生成碳酸盐与氨。地面水中带存在着能够分解利用氰化物的微生物,亦可将氰经生物氧化用途转化为碳酸盐与氨。因此氰化物在地面水中的自净过程相当迅速,但水体中氰化物的自净过程还要受水温,水的曝气程度(搅动)、pH、水面大小及深度等因素影响。 土壤对氰化物出有很强的净化能力。进入寺壤的氰化物,除逸散至空气中的外,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被同化或氧化分解。存留于土壤中并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被转化为碳酸盐、氨和甲酸盐。当氰化物持续污染时,土壤微生物经驯化、毓可产生相适应的微生物群,对氰的净化起巨大作用。因此有些低浓度含氰工业废水长期进行污水灌溉的地区,土

6、壤中的氰含量几乎没有积累。 残留与蓄积:自然界对氰化物的污染有很强的净化作用,因此,一般来说外源氰不易在环境和机体中积累。只有在特定条件下(事故排放、高浓度持续污染),氰的污染量超过环境的净化能力时,才能在环境中残留、蓄积,从而构成对人和生物的潜在危害。 迁移转化:氰化物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动植物体内都含有一些氰类物质,有些植物如苦杏仁、白果、果仁、木薯、高梁等含有相当量的含氰糖甙。它水解后释放出洲离的氰化氢,在一些普通粮食、蔬菜中,也可检出微量氰。 土壤中也普遍含有氰化物,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其含量为0.003-0.130mg/kg。天然土壤中的氰化物主要来自土壤腐植质。腐植质是一类

7、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核心由多元酚聚合而成,并含有一定数量的氮化合物。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以生成氰和酚,因此土壤中氰的本底含量与其中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 由于氰化氢及易挥发,多数氰化物易溶于水,因此排入自然环境中的氰化物易被水(或大气)淋溶稀释、扩散,迁移能力强。氰化氢和简单氰化物在地面水中很不稳定,氰化氢易逸入空气中;或当水的pH值大于7和有氧存在的条件下,亦可被氧化而生成碳酸盐与氨。简单氰化物在水中很易水解而形成氰化氢。水中如含无机酸,即使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中生成的碳酸(弱酸),亦可加速此分解过程。 HCN是有苦杏仁味的气味,极易扩散,易溶于水而成氢氰酸;氰化物一般为无色晶体,在空气中易潮

8、解并有HCN的微弱臭味,能使水产生杏仁臭。氰化物中毒的症状为:轻者有粘膜刺激,唇舌麻木头痛、眩晕、下肢无力、胸部有压迫感、恶心、呕吐、血压上升、心悸、气喘等。重者呼吸不规则,逐渐昏迷、痉挛、大小便失禁、血压下降、迅速发生呼吸障碍而死亡。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长期放置则因水分而聚合,聚合物本身有自催化作用,可引起爆炸。 燃烧分解产物:氰化氢、氮氧化物。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器:胶比电解式;常用快速化学分析方法:甲基橙检测管法、联苯胺检测管法、指示笔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4.实验室监测方法异烟酸-

9、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HJ/T28-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联邻甲苯胺检气管比长度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5.环境标准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0.3mg/m3皮前苏联(1974)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最大允许浓度 0.01mg/m3(昼夜均值)中国(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3mg/m3(表1);1.9mg/m3(表2)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二级0.185.5(表1);0.154.6(表2)三级0.288.3(表1);0.247.0(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0.024mg/m3(表2);

10、0.030mg/m3(表1)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一、泄漏应急措施 对泄漏物处理必须戴好防毒面具与手套,扫起,倒至大量水中。加入过量NaClO或漂白粉,放置24小时,确认氰化物全部分解,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污染区用NaClO溶液或漂白粉浸光24小时后,用大量水冲洗,洗水放入废水系统统一处理。对HCN则应将气体送至通风橱或将气体导入碳酸钠溶液中,加等量的NaClO,以6mol/L NaOH中和,污水放入废水系统做统一处理。 废弃物处置方法:废料放入碱性介质中,通氯气或加次氯酸盐使之转化成氨气和二氧化碳。还可以采用控制焚烧法把氰化物完全破坏。氨氧化过程的废气中含有可回收的氢氰酸。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

11、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应该佩戴隔离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12、,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专用防护服,佩戴气氛呼吸器,在安全距离以外或有防护措施处操作。灭火剂:干粉、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用雾状水驱散蒸气。氰化氢(HCN)知识理化特性 氢氰酸,HCN-,别名氰化氢,是一种具有苦杏仁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酒精和乙醚。易在空气中均匀弥散,在空气中可燃烧。氰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5.6%12.8%时,具有爆炸性。氰化氢为气体,其水溶液称氢氰酸。氢

13、氰酸属于剧毒类。 接触机会 其主要应用于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仓库的烟熏灭鼠,制造各种树脂单体如丙烯酸树酯、甲基丙烯酸树酯等行业,此外也可在制备氰化物的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本物质。 毒理 主要由呼吸道进入,其毒性主要由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而引起的。氰根离子在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该酶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 毒作用表现 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两方面。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震颤等;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常呈鲜

14、红色,其他症状加重;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极痒。 实例分析 1992年7月27日上午10时左右,上海某化工厂二车间丙氰醇工段氢氰酸管道发生堵塞,该工段长周某即进行检修,在排除故障过程时,周某发生已拆下考克的氢氰酸管道有轻微滴漏,即感到四楼平台,本想关闭滴漏管道的考克,却匆忙中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打开了,造成槽内60公斤氢氰酸外漏。在呼叫撤离过程

15、中,处于下风向的其它工段的部分职工来不及逃离,吸入了大量氰化氢气体,导致4人发生急性氰化氢中毒,其中1人急性氰化氢中毒伴脑外伤死亡。 防治要求 就地治疗:立即将亚硝酸异戊脂1-2安瓿包在手帕内打碎,贴在口鼻前吸入,同时进行人工呼吸,注意生命体征。 氯化氢中毒实例与分析实例1 1984年2月25日上午,上海某试剂厂锑盐小组,两名早班工人观察到通氯反应锅温度记录仪指示为80,即将200公斤锑块投入反应锅,检查温度记录仪指示温度仍在下降,又继续投入锑块322公斤。此时他们发现有少量气体溢出,再次检查温度时,发现温度记录仪已达130。两名操作工刚撤离现场,大量的氯化氢气体和部分氯化锑液体冲出加料口外溢

16、,并随风扩散,处于下风侧的该厂化验室的12名女职工、离反应锅仅7米的4名南汇工程队的油漆工和8名绿化农民工,没来得及躲避,吸入了氯化氢气体,致使眼、呼吸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刺激,出现了声嘶、咳嗽、咳血、胸闷等症状。 事故原因分析:生产管理不严谨,投入料的量、反应的时间均设有严格控制和一定规范,加料有随意性。同时现场作业场所和生产设备无事故警报救援装置和紧急防患措施,发生氯化氢泄漏后操作工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即逃离现场,因附近的其他生产员工茫然不知,以致造成无关人员多人发生氯化氢中毒。 实例2 1988年2月22日,上海某洗涤剂厂“209”车间烯氯工段,因一名操作工违反操作规程,在规定时间内过量地将三

17、氯化磷注入油碱中,引起罐内剧烈反应,大量氯化氢气体冒出,致使附近车间及浴室的9名工人不同程度吸入氯化氢气体,引起不同程度的氯化氢中毒。 事故原因分析:主要是厂方管理制度混乱,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规定形同虚设,对职工上岗前技术和安全卫生教育不重视,职工不严格执行工艺规程,最终危及职工健康。 实例3 1987年7月8日上午9时30分,上海某电化厂按计划,由中试室、三车间启动F11试产装置。当班反应工陈某启动上3号反应釜,试验工徐某、高某启动氯化氢分离和中和工序,情况均属正常。运转到下午1时55分,因上3号反应釜内夹套腐蚀,反应釜中约150公斤五氯化锑催化剂及氟致冷剂、少量氟化氢、四氯化碳漏入蒸汽夹套内,遇水分解产生大量氯化氢气体,从回汽水管中溢出。在场人员思想比较松懈,未采取措施,直到造成气体积聚,白茫茫一片,在操作室内的15名操作和试验人员被困,吸入氯化氢等混合气体。后这些人员被救往医院,作进一步观察治疗。 事故原因分析:反应釜的蒸汽夹套腐蚀留下事故隐患,试生产时未对生产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思想上对氯化氢泄漏估计不足。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