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无水氰化氢.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35558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无水氰化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无水氰化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无水氰化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无水氰化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无水氰化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无水氰化氢.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无水氰化氢.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无水氰化氢.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无水氰化氢.doc

《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无水氰化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无水氰化氢.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无水氰化氢.doc

危险化学品档案61003:

氰化氢[无水,稳定的](无水氢氰酸)

 

危险化学品查询结果

 

危规号

品名

别名

英文名

英文别名

CAS

UN

61003

氰化氢[无水,稳定的]

无水氢氰酸

Hydrogencyanide,anhydrous,stabilized

Hydrocyanicacid

74-90-8

1051

 

1.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61003

CAS号

74-90-8

中文名称

氰化氢

英文名称

hydrogencyanide

别   名

氢氰酸

分子式

HCN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或液体,有苦杏仁味

分子量

 27.03

蒸汽压

53.32kPa/9.8℃闪点:

-17.8℃

熔 点

-13.2℃ 沸点:

25.7℃

溶解性

溶于水、醇、醚等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69;相对密度(空气=1)0.93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13(无机剧毒品),7(易燃液体)

主要用途

用于丙烯腈和丙烯酸树脂及农药杀虫剂的制造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

急性中毒:

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气体,可立即呼吸停止而死亡。

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可致眼、皮肤灼伤,吸收引起中毒。

慢性影响:

神经衰弱综合征、皮炎。

  各种温血动物的中毒表现基本相同,呼吸先快后慢,瘫痪、侧卧、痉挛、窒息、呼吸停止、死亡,一般呼吸停止5~10分钟,心跳停止。

猫、狗、猴还有呕吐表现。

 氰化氢具有速杀性。

中毒严重时,能使人很快死亡。

低浓度时,无积累作用。

当空气中浓度低于0.04mg/L时,对人员长时间的作用也无危险。

初闻到时,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口内有苦杏仁味,口舌发麻,紧接着头痛、胸闷、呼吸困难、身体不支、意志消失、强直性痉挛,最后全身麻痹以至死亡。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中毒:

LD50810μg/kg(大鼠静脉);3700μg/kg(小鼠经口);LC50357mg/m3,5分钟(小鼠吸入)

 污染来源:

氰化物主要用于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烟熏灭鼠,制造各种树脂如硝基丙烯酸类单体,制造己二胺及腈类。

也可作为中间产物产生,在焦炭炉中也可产生氰化氢。

 代谢和降解:

游离氰基在体内主要代谢途径是在硫氰化酶(或β巯基丙酮酸转硫酶)的催化作用下,与硫起加成反应,转变成毒性很低的SCN(只有CN-毒性的1/200)。

然后由尿、唾液、汗液等排出体外。

 游离氰基还可与体内含钴的化合物如羟钴胺(维生素B12)结合形成无毒的氰钴化合物。

因此临床上有用羟钴胺或依地酸二钴抢救CN-急性中毒的报告。

 人体对CN-有较强的解毒机能,氰化物是非蓄积性毒物。

当不致产生中毒剂量的少量外源性氰根进入机体后,可被迅速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排出体外。

 氰化物在地面水中很不稳定,当水的pH值大于7和有氧存在的条件下,可被氧化生成碳酸盐与氨。

地面水中带存在着能够分解利用氰化物的微生物,亦可将氰经生物氧化用途转化为碳酸盐与氨。

因此氰化物在地面水中的自净过程相当迅速,但水体中氰化物的自净过程还要受水温,水的曝气程度(搅动)、pH、水面大小及深度等因素影响。

 土壤对氰化物出有很强的净化能力。

进入寺壤的氰化物,除逸散至空气中的外,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被同化或氧化分解。

存留于土壤中并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被转化为碳酸盐、氨和甲酸盐。

当氰化物持续污染时,土壤微生物经驯化、毓可产生相适应的微生物群,对氰的净化起巨大作用。

因此有些低浓度含氰工业废水长期进行污水灌溉的地区,土壤中的氰含量几乎没有积累。

   残留与蓄积:

自然界对氰化物的污染有很强的净化作用,因此,一般来说外源氰不易在环境和机体中积累。

只有在特定条件下(事故排放、高浓度持续污染),氰的污染量超过环境的净化能力时,才能在环境中残留、蓄积,从而构成对人和生物的潜在危害。

  迁移转化:

氰化物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

动植物体内都含有一些氰类物质,有些植物如苦杏仁、白果、果仁、木薯、高梁等含有相当量的含氰糖甙。

它水解后释放出洲离的氰化氢,在一些普通粮食、蔬菜中,也可检出微量氰。

  土壤中也普遍含有氰化物,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其含量为0.003-0.130mg/kg。

天然土壤中的氰化物主要来自土壤腐植质。

腐植质是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核心由多元酚聚合而成,并含有一定数量的氮化合物。

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以生成氰和酚,因此土壤中氰的本底含量与其中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

  由于氰化氢及易挥发,多数氰化物易溶于水,因此排入自然环境中的氰化物易被水(或大气)淋溶稀释、扩散,迁移能力强。

氰化氢和简单氰化物在地面水中很不稳定,氰化氢易逸入空气中;或当水的pH值大于7和有氧存在的条件下,亦可被氧化而生成碳酸盐与氨。

简单氰化物在水中很易水解而形成氰化氢。

水中如含无机酸,即使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中生成的碳酸(弱酸),亦可加速此分解过程。

     

  HCN是有苦杏仁味的气味,极易扩散,易溶于水而成氢氰酸;氰化物一般为无色晶体,在空气中易潮解并有HCN的微弱臭味,能使水产生杏仁臭。

氰化物中毒的症状为:

轻者有粘膜刺激,唇舌麻木头痛、眩晕、下肢无力、胸部有压迫感、恶心、呕吐、血压上升、心悸、气喘等。

重者呼吸不规则,逐渐昏迷、痉挛、大小便失禁、血压下降、迅速发生呼吸障碍而死亡。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长期放置则因水分而聚合,聚合物本身有自催化作用,可引起爆炸。

 燃烧分解产物:

氰化氢、氮氧化物。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①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器:

胶比电解式;②常用快速化学分析方法:

甲基橙检测管法、联苯胺检测管法、指示笔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 

4.实验室监测方法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HJ/T28-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

联邻甲苯胺检气管比长度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5.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3mg/m3[皮]

前苏联(1974)

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最大允许浓度

0.01mg/m3(昼夜均值)

中国(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①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2.3mg/m3(表1);1.9mg/m3(表2)

②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二级0.18~5.5(表1);0.15~4.6(表2)

三级0.28~8.3(表1);0.24~7.0(表2)

③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0.024mg/m3(表2);0.030mg/m3(表1)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措施

 对泄漏物处理必须戴好防毒面具与手套,扫起,倒至大量水中。

加入过量NaClO或漂白粉,放置24小时,确认氰化物全部分解,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污染区用NaClO溶液或漂白粉浸光24小时后,用大量水冲洗,洗水放入废水系统统一处理。

对HCN则应将气体送至通风橱或将气体导入碳酸钠溶液中,加等量的NaClO,以6mol/LNaOH中和,污水放入废水系统做统一处理。

 废弃物处置方法:

废料放入碱性介质中,通氯气或加次氯酸盐使之转化成氨气和二氧化碳。

还可以采用控制焚烧法把氰化物完全破坏。

氨氧化过程的废气中含有可回收的氢氰酸。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毒物时,应该佩戴隔离式呼吸器。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

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

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就医。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专用防护服,佩戴气氛呼吸器,在安全距离以外或有防护措施处操作。

灭火剂:

干粉、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

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用雾状水驱散蒸气。

 

氰化氢(HCN)知识

〔理化特性〕

  氢氰酸,HCN-,别名氰化氢,是一种具有苦杏仁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

易溶于水、酒精和乙醚。

易在空气中均匀弥散,在空气中可燃烧。

氰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5.6%~12.8%时,具有爆炸性。

氰化氢为气体,其水溶液称氢氰酸。

氢氰酸属于剧毒类。

  〔接触机会〕

  其主要应用于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仓库的烟熏灭鼠,制造各种树脂单体如丙烯酸树酯、甲基丙烯酸树酯等行业,此外也可在制备氰化物的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本物质。

  〔毒理〕

  主要由呼吸道进入,其毒性主要由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而引起的。

氰根离子在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该酶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

  〔毒作用表现〕

  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两方面。

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震颤等;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常呈鲜红色,其他症状加重;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极痒。

  〔实例分析〕

  1992年7月27日上午10时左右,上海某化工厂二车间丙氰醇工段氢氰酸管道发生堵塞,该工段长周某即进行检修,在排除故障过程时,周某发生已拆下考克的氢氰酸管道有轻微滴漏,即感到四楼平台,本想关闭滴漏管道的考克,却匆忙中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打开了,造成槽内60公斤氢氰酸外漏。

在呼叫撤离过程中,处于下风向的其它工段的部分职工来不及逃离,吸入了大量氰化氢气体,导致4人发生急性氰化氢中毒,其中1人急性氰化氢中毒伴脑外伤死亡。

  〔防治要求〕

  就地治疗:

立即将亚硝酸异戊脂1-2安瓿包在手帕内打碎,贴在口鼻前吸入,同时进行人工呼吸,注意生命体征。

氯化氢中毒实例与分析

  实例1 1984年2月25日上午,上海某试剂厂锑盐小组,两名早班工人观察到通氯反应锅温度记录仪指示为80℃,即将200公斤锑块投入反应锅,检查温度记录仪指示温度仍在下降,又继续投入锑块322公斤。

此时他们发现有少量气体溢出,再次检查温度时,发现温度记录仪已达130℃。

两名操作工刚撤离现场,大量的氯化氢气体和部分氯化锑液体冲出加料口外溢,并随风扩散,处于下风侧的该厂化验室的12名女职工、离反应锅仅7米的4名南汇工程队的油漆工和8名绿化农民工,没来得及躲避,吸入了氯化氢气体,致使眼、呼吸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刺激,出现了声嘶、咳嗽、咳血、胸闷等症状。

   事故原因分析:

生产管理不严谨,投入料的量、反应的时间均设有严格控制和一定规范,加料有随意性。

同时现场作业场所和生产设备无事故警报救援装置和紧急防患措施,发生氯化氢泄漏后操作工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即逃离现场,因附近的其他生产员工茫然不知,以致造成无关人员多人发生氯化氢中毒。

   实例2 1988年2月22日,上海某洗涤剂厂“209”车间烯氯工段,因一名操作工违反操作规程,在规定时间内过量地将三氯化磷注入油碱中,引起罐内剧烈反应,大量氯化氢气体冒出,致使附近车间及浴室的9名工人不同程度吸入氯化氢气体,引起不同程度的氯化氢中毒。

   事故原因分析:

主要是厂方管理制度混乱,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规定形同虚设,对职工上岗前技术和安全卫生教育不重视,职工不严格执行工艺规程,最终危及职工健康。

   实例3 1987年7月8日上午9时30分,上海某电化厂按计划,由中试室、三车间启动F11试产装置。

当班反应工陈某启动上3号反应釜,试验工徐某、高某启动氯化氢分离和中和工序,情况均属正常。

运转到下午1时55分,因上3号反应釜内夹套腐蚀,反应釜中约150公斤五氯化锑催化剂及氟致冷剂、少量氟化氢、四氯化碳漏入蒸汽夹套内,遇水分解产生大量氯化氢气体,从回汽水管中溢出。

在场人员思想比较松懈,未采取措施,直到造成气体积聚,白茫茫一片,在操作室内的15名操作和试验人员被困,吸入氯化氢等混合气体。

后这些人员被救往医院,作进一步观察治疗。

   事故原因分析:

反应釜的蒸汽夹套腐蚀留下事故隐患,试生产时未对生产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思想上对氯化氢泄漏估计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