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5.71KB ,
资源ID:7801943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8019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谭嗣同山水诗论略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谭嗣同山水诗论略Word格式.docx

1、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 人生的厄难孕育了他忧患愤激的气质,也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培养了他勇于牺牲的精神。他之不惧万里跋涉,他之愿为“变法而流血”,“请自嗣同始” ,都是其人格精神的必然表现。谭少倜傥有大志,其纲伦之厄与顽强个性加上仕途多舛,加深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激,促使他产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之壮志,形成了欲冲决封建社会“罗网重重” 的反叛性格。而长期壮游的生涯,特别是西北地区高山大河的景观,“沙石击人”的环境,与边塞健儿“大呼疾驰,争先逐猛兽” 的传奇生活,则培养了他雄豪阳刚之气。康有为六哀诗称其“复生奇男子,神剑

2、吐先莹。长虹亘白日,青锋拂苍溟。足迹遍西域,抵掌好谈兵”,“慷慨气填膺” 11 ,乃真实写照。谭曾为其京师莽苍苍斋题写门联云“家无儋石,气雄万夫” 12 ,亦是以“气雄”自许的表白。这种精神、气质与个性决定了其山水诗的思想意蕴与艺术风格。而诗人作为维新变法的旧民主主义志士,身处国运危亡的时代,时时为国家“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 13 而忧虑,其山水诗作不能不也寄寓浓郁的爱国之情与忧患之思,如其所谓“升峻远览以写忧,浮深纵涉以骋志”,而不为山水的艺术审美性所拘,就是十分自然的了。梁启超曾评云:“谭浏阳志节学行思想,为我中国二十世纪开幕第一人,不待言矣。其诗亦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

3、丙申在金陵所刻莽苍苍斋诗,自题为三十以前旧学第二种,盖非其所自熹者也。浏阳殉国时,年仅三十二(引者按:按传统计算法应为三十四),故所谓新学之诗,寥寥极希。” 14 “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是指谭嗣同三十岁以后受维新派“诗界革命”思想影响所作的诗。但其“新学”之诗与黄遵宪等“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15 之作的成就尚不可同日而语。可称道者有感旧三首,为梁启超誉为“沉郁哀艳,盖浏阳集中所罕见者” 16 ;另有留别湘中同志八篇,亦被梁启超评为“沉雄俊远,诚在莽苍苍斋之上。但篇中语语有寄托,而其词瑰玮连犿,断非寻常所能索解” 17 。谭嗣同其余之新学诗“颇喜 扯新名词以自表异” 18 ,“新理想”、“新意

4、境”并不明显。他的山水佳作仍见于三十岁以前之莽苍苍斋诗二卷等所收录者。诚如梁启超所言:“复生三十以后之诗,未必能胜三十以前之诗也。” 19 二 谭嗣同三十自纪称“五岁受书,即审四声,能属对。十五学诗,二十学文” 20 ,可见其天才卓异,很早就能诗擅文。其诗于生前收在莽苍苍斋诗二卷、补遗一卷,远遗堂集外文初编、石菊影庐笔识等上亦有收录。最早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金陵刊行的莽苍苍斋诗只有百余首。其后1917年上海文明书局谭浏阳全集,1954年北京三联书店谭嗣同全集,1981年中华书局谭嗣同全集等不同版本,收诗皆有所增加。李一飞编注、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谭嗣同诗全编称收诗220首(一首为词)、

5、句25联,是目前收诗最多的本子,可惜有误收。其中山水诗 约占三分之一。谭嗣同山水诗的最大特点是:由于时代精神与个性思想的原因,采用的是类似龚自珍于山水中寄寓情志的范式,单纯模山范水之作较少。谭嗣同自少年时起即具有不甘平庸的远大志向,内心郁勃着一股冲决现实“罗网”的激情。这是其环境与性格所造成的“主体意识”。这种意识需要表现、宣泄。故谭嗣同不仅在抒怀言志诗中直摅胸臆,如“壮怀消不尽,马首向临洮”(角声,谭嗣同诗全编第11页,以下简称全编)、“少有驰驱志,愁看髀肉生”(马上作,全编第14页);而且在山水诗中亦时时寓情于景,借天地自然之物,形象地表现其壮志襟抱,显示其内心激情豪气。谭少年即怀壮志,这

6、在光绪四年(1878)十四岁所作的潼关诗中即见端倪: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全编第1页) 据谭三十自纪称:光绪“四年春,赴甘肃”,“陆径洛阳入函谷关、潼关至陕西,秋至兰州” 21 。诗以雄踞半山的潼关为视角,写出浩荡黄河不甘束缚,欲冲决堤岸之伟力,以及华山群峰高峻不平、直刺苍天之气势。此等山水正是少年诗人胸中不满现实束缚,欲打破既有秩序之壮怀的表现。尽管其时诗人志向的内涵还较模糊,但欲有所作为的向往则是相当明确的。小小少年如此早熟,真是“奇男子”!而步入青年,谭思想成熟后所作山水诗,则表达了比较明确的襟抱。此时七绝小诗已不能充分抒发诗人的激情,故作于光

7、绪十五年(1889)二十五岁赴兰州途中的秦岭、陇山等诗,就采用了七古歌行体,从而更为淋漓尽致地描摹山水,抒写情怀,也令人更为神旺。如秦岭开篇即夸饰秦岭山水的奇险:秦山奔放竞东走,大气莽莽青嵯峨。至此一束截然止,狂澜欲倒回其波。百二奇险一岭扼,如马注坂勒于坡。蓝水在右丹水左,中分星野凌天河(全编第37页) 秦岭雄峻,峰峦迭宕,如骏马驰骤,狂澜欲倒,极尽群山动态之美,从而显示出“大气”磅礴,把势蓄足,其要旨在于寄寓、映衬诗人的壮志豪情。故于诗中间由秦岭韩愈祠引发对韩愈文统与道统的评说之后,篇末借景抒怀,更见气魄恢宏: 便欲从军弃文事,请缨转战肠堪拖。誓向沙场为鬼雄,庶展怀抱无蹉跎。生平渴慕矍铄翁,

8、马革一语心渐摩。非曰发肤有弗爱,涓埃求补邦之讹。班超素恶文墨吏,良以无益徒烦苛。谨再拜公与公别,束卷不复事吟哦。短衣长剑入秦去,乱峰汹涌森如戈。(全编第41页) 显然诗人此时志向已甚明确,即不再效法韩愈之为“文墨吏”,而是要如班超投笔从戎,以血肉之躯战死沙场,誓为鬼雄,以武力抵御外强侵略。因此尾句之“乱峰”亦被诗人目为戈矛,烘托出尚武从戎的气氛。陇山则以如椽大笔,勾勒秦地“水则东入不极之沧溟,山则西出无边之沙漠。错互乾坤萃两隅,气象纵横浩寥廓”之宏观山水态势与气象,以及“陇右之山崛然起,号召峰峦俱至此。东南培楼小于拳,杂沓西行万余里,渐行渐巨化为一,恍若朝宗汇群水”之陇山的突出地位,貌似纯山水

9、的描绘中,实际上寄托的是诗人“何当直上昆仑颠,旷观天下名山万叠来苍茫”之卓尔不群的自我形象与主宰天下的胸襟。(上引均见全编第41页)恰如梁启超所评:“此何等自负语!”“先时之人物,其气魄固当尔尔” 22 。谭嗣同自幼“备极孤孽苦,故操心危,虑患深” 23 ,成年后这种“操心”“虑患”则转为对国家命运操心的忧患意识。谭嗣同深深担忧着国家命运:“飞光自抚将三十,山简生来忧患中。”(和仙槎除夕感怀四篇并叙其三,全编第101页)这种“忧患”意识,不仅反映在政治抒情诗中,亦蕴含于山水诗中,因为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作于光绪十五年(1889)谭嗣同赴兰州途中的七律崆峒,就与当时的政治局势紧密相连:斗星高被

10、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拏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全编第46页) 崆峒山属六盘山区域,远隔尘世,桃花满谷,宛若世外桃源。但诗人却心不在“武陵源”,不愿逃避现实。他关注的是斗星无光、剑气昏暗!实际是担忧时局黑暗,杀机四伏,与其直言“但忧悬磬室,兵气寓无形”(武昌夜泊二篇其二,全编第68页)并无二致,只是忧患意识具象化了而已。同年作于自兰州赴北京途中的出潼关渡河,于 描写了潼关关险途危、“崤函罗半壁,秦晋界长河”的壮美形势之后,亦产生祖国“好山川”面临帝国主义侵扰的忧虑,从而激发起尾联“为趁斜阳渡,高吟市楫歌”(全编第49页)

11、,即如祖逖一样“清中原”的昂扬斗志与历史责任感。谭嗣同的“忧患”有时表现为悲愁,“无端歌哭悲长夜”(和仙槎除夕感怀四篇并叙其四,全编第102页),即是其内心悲苦、郁闷的反映。他曾说“我亦湘中旧词客”(武关七绝,全编第127页),以屈原自况,亦是悲苦心态的表现。由于诗人的心情时觉悲凉,山川景物在诗人眼中也就显得十分凄凉冷寂,成为涂抹着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有我之境”。如光绪十六年(1890)赴湖北所作的残嶰、览武汉形势、武昌夜泊二篇等即是此类山水诗。残嶰云:篱落寒深霜满洲,南国风味忆曾留。雁声凄断吴天雨,菊影描成水国秋。无复文章横一世,空馀灯火在孤舟。鱼龙此日同萧瑟,江上芦花又白头。(全编第72页)

12、 诗写六朝古都金陵深秋之景。标题“残嶰”,乃残山剩水也,寓有深意,并为诗定下凄凉的基调。深秋的长江之景萧瑟凄冷,毫无生气,极其压抑,乃是诗人悲苦感情的外现。其悲凉一在“鱼龙此日同萧瑟”,自叹壮志难酬,二在昔日繁华地已是残山剩水,可见国运危亡,皆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酸楚无奈。无论是豪壮还是悲凉,其根本都是诗人救亡图强的爱国之情,借不同形态的山水以抒发之而已。 三 谭嗣同热爱祖国,还表现在热爱祖国的“好山川”,热爱美丽的自然风光。因此他有时也会从审美欣赏的角度描写“水态山容”以愉悦“性灵”。只是此类诗不多,今存有道吾山、江行、岳阳楼五律、山居五律、碧天洞五古等,大多是描写湖湘楚地山川风物。如道吾山云:

13、夕阳恋高树,薄暮入青峰。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全编第9页) 谭三十自纪云:光绪十一年(1885)春,“归湖南,夏,陆抵浏阳” 24 。此诗即写所见浏阳道吾山古寺、瀑布龙湫、老龙潭之仲夏晚景。诗人欣赏着眼前清幽寂静的美景,暂时忘掉了“剑气昏”的时局,似乎六根清净,烦恼尽消,体悟到一种缥渺的禅意。诗冲淡雅洁,与写西北高山大河之雄放劲健迥然不同。又如写于光绪八年(1882)的岳阳楼五律:放棹洞庭湖,湖空天欲无。登楼望落日,暧暧远村孤。水气昏渔浦,南风长嫩蒲。君山渺何许?青入十眉图。(全编第116页) 诗人游湖登楼所见洞庭湖之景,水天空阔,落日辉煌,

14、水气氤氲,君山青翠,宛若一幅水墨丹青,淋漓而壮美。风格明朗高华,与上诗又不同,但也是以审美愉悦性灵的眼光赞誉洞庭湖的风物。写于光绪十五年(1880)由兰州赴京经河北怀安碧天洞之碧天洞五古则明显道出以“清赏”的心态观看山景:远树小于拳,数峰伸似掌。一峰起其前,浓绿秋自上。扪萝栗 岩,欲往不得往。我非慕仙者,随遇寄清赏。颓曜薄虞渊,征鸟厉高敞。振衣踏残雪,樵唱逸幽响。(全编第122页) 诗前半写山峰、远树,怀着纯然“清赏”的心态,后半写落日、征鸟,亦显得心情轻松,而振衣踏残雪,游兴未尽,又陶醉于山歌幽远旋律中,写出碧天同清奇之景,沉浸于审美的愉悦中,也反映了诗人飘逸清旷的一面。谭嗣同三十岁以后之诗

15、佳作不多,但写山水的五绝丁酉金陵杂诗四首(全编第181页),却是一组清新可读之作,如其一、其四云:吴淞半江水,湘中一尺天。年来都剪得,持入秣陵烟。山远自苍翠,山势亦 奇。山外已如此,山中知有谁。四 谭嗣同自评其诗歌渊源与特点云:嗣同于韵语,初亦从长吉、飞卿入手,旋转太白,又转而昌黎,又转而六朝。近又欲从事玉溪,特苦不能丰腴。大抵能浮而不能沉,能辟而不能翕。拔起千仞,高唱入云,瑕隙尚 不易见。 25 可见其诗学唐人兼及六朝,博采众长。他与近代程恩泽、祁寯藻等宋诗派以及陈衍、郑孝胥等同光体分道扬镳,而与以王 运为首的汉魏六朝诗派相靠拢。其诗从长吉入手,乃学其构思奇特,想象新异,语言瑰诡,康有为六哀

16、诗所谓“文词发诡怪” 26 ;从飞卿入手及转而学六朝,大约学其词藻精美;学太白得其浪漫想象、雄放风格;学昌黎得其劲健之气。其实于唐人谭嗣同更学杜甫,其诗之忧患意识与悲壮风格正与杜甫一脉相承。孙宝 忘山庐日记即看出这一点:“悲壮苍凉,有杜少陵、白香山之意。” 27 从上引诗已足以证明“穷年忧黎元”、“国破山河在”的杜甫精神延伸在谭身上。此外,谭好化用杜甫诗句,亦可见对杜诗的熟悉与偏爱。如“水于天外浮”(洞庭夜泊,全编第28页)化用杜甫登岳阳楼“乾坤日夜浮”句意,“鱼龙此日同萧瑟”(残嶰,全编第72页)化用杜甫秋兴八首“鱼龙寂寞秋江冷”句意,“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晨登衡岳祝融峰二篇其一,全编

17、第89页)化用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意,等等,不一而足。近代对谭嗣同影响较大者则为龚自珍、王闿运等。其论艺绝句六篇其二云:千年喑室任喧,汪、魏、龚、王始是才。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全编第92页) “汪、魏、龚、王”据自注是指汪中、魏源、龚自珍、王 运。此诗虽然是论文,但他认为“魏默深、龚定庵、王壬秋,皆能独往独来,不因人热。其馀则章摹句效,终身役于古人而已”(全编第93页),可见其钦佩的是龚、王等不为古人所役的创造精神,此精神亦通于诗(当然对王的评价并不准确)。钱仲联称:“谭复生诗,代表当时浪漫风气,仿佛似龚定庵。” 28 龚自珍对谭嗣同的影响,首先是在思想上,即那种

18、心忧天下的胸怀,改革政治的激情,其次是借山水寄寓情志的表现模式;再次是龚诗浪漫的色彩,大胆的想象,雄放的风格,这在谭诗中亦有鲜明的表现。谭诗与龚诗颇为相似,有时甚至瞒过诗坛高手法眼。对王 运,谭嗣同颇多誉词,王闿运诗尚汉魏六朝,乃得之于王夫之,而王夫之是谭最钦慕之人,所以谭之偏爱王 运与王夫之有关。谭嗣同诗主体风格乃承李白、杜甫与龚自珍。第一,即所谓“豪放”(南村摅怀斋诗话) 29 ,“诗尤雄健,每诵之为气王”(李肖聃星庐笔记) 30 ,“诗笔瑰玮”(王赓今传是楼诗话) 31 ;谭自评亦是“拔起千仞,高唱入云”。谭诗雄健豪放之根源在于其人秉性气质之刚毅豪爽,得之于西北艰苦生活磨砺出来的强悍之气

19、,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追求理想的高远志向与昂扬向上的慷慨意气。这在其写的山水诗中随处可见,而潼关、秦岭、陇山、崆峒等诗中则有鲜明的体现。其具体特征一是意象硕大,意境壮阔,无论是雄踞山腰的关城,还是万里流淌的大河,乃至大气的峻岭,浩瀚的沧海,皆须以如椽大笔方能勾勒之,显示崇高之美。二是笔下意象喜化静为动,生气郁勃。如写山多呈动态,“山入潼关”犹嫌不足,更驱“秦山奔放竞东走”,“狂澜欲倒回其波”;写松石也见“松 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皆充溢着奔放之气势。第二,即是苍凉悲壮。此风格主要见于抒情诗,但一些山水诗由于寄寓忧患意识,故亦得杜诗之遗意。如写武汉的几首诗:“秋老夜苍苍,鸡鸣天雨霜,

20、星河千里白,鼓角一城凉。”(武昌夜泊二篇其一,全编第68页)“颓乌西堕风忽忽,吹瘦千峰撑病骨。半规江影卧雕弓,郊原冷云结空绿。”(登洪山宝通寺塔,全编第70页)皆因暗喻政治局势的危险,心怀忧思,而显得苍凉冷寂。但“远略未因愁病减”(览武汉形势,全编第73页),又有悲壮之感。谭嗣同山水诗风格还是不拘一格的,特别是近体诗较少“杀气”。有的明丽,如邠州七绝:棠梨树下鸟呼风,桃李蹊边日复红。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全编第140页) 有的清幽,如前引道吾山、兰州庄严寺、江行等。江行云:野犬吠丛薄,深林知有村。岸荒群动寂,月缺暝烟昏。渔人随星出,云帆挟浪奔。橹声惊断梦,摇曳起江根。(全编第10页

21、) 有的含蓄隽永,如前引丁酉金陵杂诗其一、其四。有的劲瘦,如登洪山宝通寺塔,总之,谭嗣同山水 诗体裁多样,格调不一,有较深的诗学造诣。还有一点即是谭嗣同山水诗喜用白描之笔,不喜掉书袋,这也是他与学人之诗的宋诗派格格不入的原因。谭嗣同作为维新派重要诗人,与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相比,其“诗界革命”实践并不多,由于其三十四岁即辞世,一生未曾跨出国门,视野终不如黄、康、梁广阔。因此其山水诗之“新意境”缺乏异域景观,显得不够丰富。如果天假以年,亦周游列国,那么其山水诗成就肯定更上一层楼矣!注释 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见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第95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23梁启超谭嗣同传

22、,谭嗣同全集第521页、第521页、第524页、第52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版。见先仲兄行述,谭嗣同全集第201204页;石菊影庐笔识思篇,谭嗣同全集第255页。13 20 21 24三十自纪,谭嗣同全集第204206页。谭嗣同全集第34页。上欧阳瓣姜师书第二,谭嗣同全集第294页。仁学自叙,谭嗣同全集第2页。刘云田传,谭嗣同全集第171页。11谭嗣同全集第527页。12见涵锐、江锋:谭嗣同的莽苍苍斋,北京日报1957年6月2日。14 15 16 17 18 19 22饮冰室诗话第1则、第63则,第2则、第59则、第60则、第64则,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25致刘淞芙二,谭嗣同全集第380页。26谭嗣同全集第527页。27 29 30 31钱钟联主编清诗纪事光宣朝卷第14723页、第1472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28梦苕庵诗话第15页,齐鲁书社1986年版。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