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41.41KB ,
资源ID:7830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7830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docx

1、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导学教案【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 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欣赏兰亭修禊图,介绍相关知识。 修禊,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即

2、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古俗称之为:“祓禊”。后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秋高气爽,文人怎能辜负这大好时光,自然会有“秋禊”,时间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十四。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修禊当数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清康乾年间)。兰亭修禊的召集人,是东晋名士、大书法家王羲之。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水边,做流觞曲水之戏。游戏充满文趣,各人分坐于曲水之旁,借着宛转的溪水,以觞盛酒,是让盛满美酒的觞顺流而下,置于水上停于某人之前,他就必须即席赋诗。他们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也发表一些议论。大家即兴写下了

3、许多诗篇,推举王羲之写一篇序。这天,有26人作诗,编成了诗集兰亭集。王羲之为其作序,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就这样诞生了。王羲之乘兴作兰亭集序,文采灿烂,隽妙雅迪,书法更是遒媚劲健,气势飘逸,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

4、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二、解题 1、走近作者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2、文体知识说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

5、,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

6、”或“绪”。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

7、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

8、赞叹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序论不是文体,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

9、的基本框架。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集体朗读全文。2、自读全文,掌握课下注释。3、感知作品,理清思路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教师明确: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第二部分(3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第三部分(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四、随堂演练。注音癸gu丑 会kui稽j 修禊x 流觞shng 激湍tun 形骸hi 游目骋chng怀 齐彭殇shng 嗟悼 jido 通假字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一词多义 茂林修竹(高) 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

10、申为阅读)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修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临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修守战之具(整治)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期 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 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是以极视听之娱。(用来,表凭借

11、)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表原因)虽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纵使、尽管) 所之既倦(往、到达、往到) 感慨系之矣(代词、它)之 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定语前置的标志词) 后之视今(取消句子独立性) 形骸之外(的 助词)词类活用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古今异义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 今义:次一等的。

1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 今义: 怀里抱着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 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特殊句式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13、)死生亦大矣(判断句)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研习1、2自然段,探究乐在何处【教学过程】一、研习第一部分,即1、2自然段1、齐读1、2自然段。2、参照注释,翻译1、2自然段。(指名学生翻译)译文: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14、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3、梳理内容要点。 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也”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受:“信可乐也”4、学生讨论、交流 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明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谓人贤,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

15、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美景,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赏心悦目,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王羲之 人贤: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物之盛 辰良: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气之爽 乐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景美: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风物之美 情真: 曲水流觞 畅叙幽情 吟咏之雅 赏心

16、: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视听之娱 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明确:“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本段中作者无论

17、“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二、课堂小结: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

18、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三、当堂作业尝试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四、预习作业1、预习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2、如何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研习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1、2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的心情,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潺潺,胜友云集,曲水流觞,泼墨挥毫,

19、赋诗饮酒,不亦乐乎!俗话说得“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作者的感情怎么变成了“痛”呢?他由眼前的美景、盛会想到什么了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的心思到哪儿去了。二、研习第3自然段1、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2、参照注释,翻译第3自然段。译文: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

20、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3、梳理内容要点。提问:作者为何而痛?同学们在第3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学生找谈感受老师点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短暂 欣与所遇,快然自足 生命欲望永不能满足痛 所之既卷,感慨系之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世事无常,生命终归于毁灭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4、按照内容要点,尝试背诵。四、研习第4自然段1、全班齐读第4自然段。2

21、、参照注释,翻译第4自然段。译文: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3、梳理内容要点。第四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这一问题。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

22、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可谓古今同痛,千古同悲!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昔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今人 古今同痛,千古同悲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人 作序目的 (故列叙时人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4、挑选学生按照内容要点背诵第4自然段。5、合作探究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

23、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五、探究性阅读训练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明确: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屡屡发生。士大夫自危而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

24、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六、课堂小结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

25、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七、课后扩展阅读训练1、下面是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注旅舍。古人(白天还玩不够),夜间持着烛灯游玩,是很有原由的。烟景,水气朦胧的

26、春景。大块,大地。季:弟。惠连,人名,谢灵运的族弟,很有才华。作者借用谢惠连赞誉其诸弟的才华。康乐即谢灵运。此句言外之意是自己才华比不上诸弟。在花丛中间摆开华贵的筵宴,飞快地传递着雀鸟状的酒杯,醉于月下。从标题看,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属于什么文体?本文所叙之事及一些细节与兰亭集序颇有相似之处,请一一罗列出来(引用两文中的原句)。两文在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参考解说序文,且都是诗序。兰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本文则“会桃花之芳园”;兰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本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兰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27、”。两文语言都运用了较整齐的句子,都运用了铺陈夸张等手法;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但兰文的描写更细腻,抒情也更具体,所占比例更大。兰文笔调清新和媚,本文用笔恣肆犷达。思想内容上,两文同样写到了志趣相投者在一起传杯喝酒吟诗的快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本文的感情基调基本上以一“乐”字贯之,强调及时行乐。而兰文的感情则曲折多变,先由乐而叹,后由叹而悲,最后从悲中渐出,积极面对现实。2、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兰亭诗其一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

28、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参考解说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现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附:兰亭诗赏析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晋人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春天到了,天地之间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充满诗意的。在这春天里,你来到

29、大自然中,你可以体察万物的生长,可以体察生命的颜色和力量。尤其让人欣慰的是,你可以找到生命的体验,将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在自然万物中找到最好的寄托。你用心灵与自然沟通,与万物对话,你就会感到人生的快乐。“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仰望天空,湛蓝蓝的天,寥廓无边;俯视大地,“渌水”清澈透明,晶莹明净。这一“俯”一“仰”,恰与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视品类之盛”相互映照,都是表现诗人王羲之心境的明净和纯清,因为只有心无挂碍者才能体察出宇宙的无穷无尽和万物的生机蓬勃。还要特别指出的是,王羲之诗中的“渌水”是以水的清明纯净来折射心灵的清明纯净,若用“绿水”则是写出水的颜色的清新鲜亮,二者情趣迥异。(当然,也有的选本是“俯瞰绿水滨”,但还是不及“渌水”好。)后来李白在他的诗中就反复用到“渌水”这一新颖的意象。如,“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长相思),“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梦游天姆吟留别),“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秋浦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