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116.71KB ,
资源ID:8018878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0188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数学3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备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数学3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备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1 加法运算定律(共3课时)主要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分别安排了3个例题。这三个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后继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课时:(交换律、结合律)P27主题图,P28例1,做一做,P29例2例1: 教学加法交换律。 求李叔叔上下午的路程和,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列式,由此得到加法交换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 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这个规律,明确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

2、用图形、字母表示都可以。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例2: 教学加法结合律。 求李叔叔前三天的路程和(前三天每天的路程在李叔叔放大的笔记本上可以看到),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加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表示出结合律,整个过程同例1。 第二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P30例3,做一做, 练习五4例3: 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连加计算中的综合运用。 仍然是由主题图引出的,它是在例2已经计算了李叔叔前3天所行路程和的基础上,给出李叔叔后4天的计划,让学生求

3、4天计划行程的和。 教材设计的四个加数,其中两个可以凑成整百数,另两个可以凑成整十数,旨在让学生使学生明确当某些加数可以凑成整百或整十数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连加计算简便。为此,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改变加数的位置和连加的顺序,依据是什么? 应当指出的是,在例3的计算过程中:115+132+118+85=115+85+132+118=(115+85)+(132+118)把85移到132的前面,严格说来,不仅用了加法交换律,还用到了加法结合律。具体如下:=115+(132+118)+85(加法结合律用了两次)=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115+85)+(132+1

4、18)(加法结合律)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只要学生说出第一步运用了加法交换律把85交换到132的前面,第二步运用加法结合律把115与此85,132与118结合起来先相加就行了。(关于这点在乘法结合律中也会出现类似情况,对学生的要求同上) 第三课时:练习五1-3,5-7,小知识第1题,规律是: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所以计算时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算出对角线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第4题,其中第2个算式用的实际上是加法的运算性质(又称为“和的变化规律”)即一个加数减少了2,另一个加数增加了2,和不变。课例分析:“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

5、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教学目标1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2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生:植树节。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想。(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信息。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男生要植树60棵,女生要植树44棵。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

6、树呢?评析:在课的开始,老师能够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的情景。这样处理能从学生熟悉的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入手,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十分熟悉,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1 体验加法的意义。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生汇报,师板书。362258(名)223658(名)6044104(棵)4460104(棵)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学生说想法。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一生举例并列式解答。(师板书。)生活中像这样用

7、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评析:结合现实生活情景,体会加法的意义。2 教学加法交换律。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交流汇报。(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6222236。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第二组算式可以怎样写?(生答,师板书:60444460。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你们小组的结论和它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

8、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3856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师板书。刚才这么多的小组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哪个小组还愿意把你们的结论告诉同学们。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学生齐读一遍。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

9、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氛围和谐、活泼、宽松。3 学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刚才是咱们自己发现了加法的这个重要的规律,你能不能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abba(师:你能告诉同学们a、b分别表示什么吗?提示学生这两个字母可以是任意的两个数。甲乙乙甲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学生齐读一遍(abba)。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4 加法的应用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

10、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时。三、练习通过努力,同学们有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呢?还有更高兴的事情呢?)你们看,森林王国里的小鸟和小鸭,想和同学们来交朋友,你们愿意吗?不过他们可是有备而来,先看看大家的真本领。怎么样,敢不敢来试一试?(课件出示。一、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766589589( ) 300600()( )257( )474257 ( )5555420a15( )( ) ( )65( )35二、仔细看一看,270380380270b800800b三、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

11、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254975( )( )(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小鸟和小鸭的问题都解决了,它们高兴得不得了,想请同学们参观它们的家园,高兴吗?(课件展示。 评析:通过这些题目,既巩固了今天学的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四、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教学设计一、情景图的设计本节课我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的情景。这样处理能从学生熟悉的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入手,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十分熟悉,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二、加法交换律的教学通过具

12、体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加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以后,注重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先通过观察,交流,初步感知规律;再通过学生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出规律,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进行教学。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加法交换律。本节课设计时,老师不是像过去一样统一要求学生用字母来表示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表示规律,有的学生用字母,有的学生用图形,有的学生用字,有的用动物,有的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方便学生记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四、练习题的设计1 创设小鸟、小鸭与同学交朋友的情景,目的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2 练习题的设计上,除了注重基础练习外,同时也注意了

13、前后知识的联系。比如:254975一题,让学生运用交换律写算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应用加法交换律比较简便,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2 乘法运算定律(共3课时) 主要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别安排了3个例题。 教材以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由图引出例1、例2和例3,为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感悟、描述规律。 三个例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两个例题类似。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除了从形式上抽象地加以证明以外,也可以依据“同数连加”的定义,借助直观作出说明

14、。例如对于乘法交换律,可以通过直观说明b个a连加与a个b连加的结果相等。又如关于乘法分配律,可用a个c加b个c等于(a+b)个c加以解释。 这一节,虽然没有专设例题讲解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但在得出乘法运算定律的例题中已有所孕伏,在练习中也有所体现,使学生初步体验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到下一节,再集中学习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的应用。(交换律、结合律)P33主题图,P34例1,例2,做一做 P35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

15、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分配律)P36例3,做一做,练习六5 为促进学习的迁移,教材在得出(4+2)*25=4*25+2*25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类推出25*(4+2)=25*4+25*2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也有这样的安排。但不要误以为这两种形式出全,才是完整的乘法分配律。由于乘法交换律建立在前因此只要得出两种形式之一,就可以依据乘法交换律得出中一种形式,所以不必要求让学生同时记忆两种形式。 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

16、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个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做一做”的三道题,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式子,从形式上作判断;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联系乘法运算意义来进行判断。如56(19+28),从形式上判断,56应当加、与19、28分别相乘再相加,从意义上判断,56(19+28)应当等于19个56虽28个56的和,而不是19个56加28。练习六1-4,6-9第1题,这9道口算题的得数都整十、整百、整千数,是为后面学习简便运算做准备的,建议大家在本单元适当加强对这类口算题的练习。第7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判断上下两个算式是否得数相等,并说一说理由。在确

17、信每组得数都相等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选择每组中自己认为能算得快一些的算式,算出得数,并说一说这样选择的理由。第8题,是一道可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会以“角”为单位,列出545或455的算式,计算时再乘法分配律。也会有学生这样算:(4元+5角)5学生如果直接口算或列竖式算出结果,都是可以的。3 简便计算(共5课时) 在理解和掌握了五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学习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简便计算。 教材一共安排了五道例题。例1 例2加减法运算中的简便计算同级运算例3 例4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计算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两级运算连减、连除常见的简便运算,是一个数连续减去或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

18、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义务教材也有,主要是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两种不同方法来说明,实验教材继承了这一编排方式。但连减比原来灵活性更大了,还有根据数据特点进行简算。其它三道例题,研究的不是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计算是为解决问题服务。它们的情境较为新颖,解决问题的策略较为灵活,它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比较少见。(连减)P39例1,做一做,练习七1-4 以李叔叔看书为题材,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 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

19、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 前一个问题只要说明白了就行,不必过于追求说法的统一。比如“依次计算”与“按运算顺序计算”,“把两个减数先加起来再减”与“减去两个人和数”等,都是可以的。对于后一个问题要引导学生说出理由,也就是启发学生思考三种方法各自的特点,思考在什么情况下选用这种算法能使计算简便。如有必要,还可以把这本书的总页数改成266,使学生看到这时依次计算也比较简便,而第三种方法(先减第二个减数的算法)就不合适了。 做一做第2题,是反映人民代表大会表决场景的实际问题,是典型的连减运算题目。有必要先介绍照片中的内容,简要说明有效票共有三种情况,以及赞成、反对、弃权的主要含

20、义。 练习七第2题,有两种算法,即:(1)2000-416-284 (2)2000-(416+284) 第2峰的高度 第3峰比第1峰低几米 第3题,通过“移多补少”可知中间这位队员的身高就是他们的平均身高。(加减混合)P40例2,练习七5-8,思考题 是书店一角的画面,题中包含两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左边的问题,有必要让学生明确“总价在100元左右”,只要接近100,比100多,比100少都可以。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思路,但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

21、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学生一般只想出满足条件的一种情况(如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把前三本书相加得出总价106元),就不考虑其他情况了,对此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出所有的情况,并有意识地加以板书、整理。方法一:每三本价钱相加(1)56+31+24=80+31=111(元)(2)56+31+19=56+50=106(元)(3)56+19+24=80+19=99(元)(4)31+19+24=50+24=74(元)其中第(2)(3)种选择都符合要求,总价在100元左右。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

22、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方法二:先算四本总价,再减一本价钱56+31+19+24=50+80=130(元)(1)130-19=111(元)(2)130-24=106(元)(3)130-31=99(元)(4)130-56=74(元) 右边的问题,学生容易想到的算法是连减与减去两个价钱的和。因此,教材只提示了比较巧妙的方法,把100分成两个50。由于两套书的价钱都略小于50,所以这种方法显得比较简便、巧妙。如果没有学生想到教材提示的算法,可以让学生看书,再完整说出计算过程。也可以出示两张50元钞票加以启发:如果付出的100元是两张50元的,买48元、47元的

23、两套书,怎样口算比较简便。考虑到这些算法,即解题策略,都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所以教材提示的教学方法是开展小组讨论。练习七:第5题,应该强调审题,学生容易只看数据能否“凑整”,而忽略算式的整体。常见错误如:672-36+64=672-(36+64) 25+75+25+75=100-100。对此,应强调交换律、结合律适用于连加、连乘运算,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第7题,提供的信息比较多,首先要让学生理解,4390是6月11日上午10时之前已出院的总人数。表中的人数是6月11日上午10时以后各时段新出院的人数。结合本题的内容,可以适当渗透及时、准确的统计对于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控制疾病的

24、重要性。 可补充:85698 = 856 100 +2 43899 = 438 +100 -1 等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的例题(连除)P43例3,做一做 以本单元第2节主题图的内容为载体,讨论可用连除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 与例1比较,例3只给出了两种解法:1250255 1250(255)每组花了多少元 一共有多少棵这是因为第三种解法先1250525,即第一步求的是25组各1棵树苗共多少元。也就是先求25棵树苗多少元?再求1棵树苗多少元?联系实际作出解释较为困难,对学生来说比较费解,所以有意回避。 考虑到连除的算理不如连减那么浅显,因此可以先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如:把24个圆片先平均分成2组,

25、再每组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使学生感悟解决连续等分的问题,可以分了再分,即2423;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多少份,然后一次分完。24(24)。 做一做右边两题,应该引导学生依据乘法运算意义,解释计算过程,并对照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a(b+c)=ab+ac,看清两题分别是乘法分配律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运用。 第四课时:(乘除、乘加)P44例4,P45例5例4: 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 其中前两个问题,用乘法解答。计算时可以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或者把因数25用1004代换,使计算简便。第三个问题与例3类似。可见整个例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教学时可以先出示插图和

26、四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说一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六个问题:(1)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2)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3)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4)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5)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6)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其中问题(1)包含在问题(2)里面,因此重点解决问题(2)、(3)、(4),即例4的三个问题,问题(5)、(6)作为练习让学生自己完成。 对于问题(3),实验区老师在教学中发现: 第一种在成人(老师)眼中认为最方便的方法,用的学生不多; 第二种方法学生很不喜欢,有些学生还理解不了。针对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启发:把25盒看成100盒,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怎样才能使积不变?突破这个难点,多数学生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2)、(4),因此这两个问题可当作“做一做”的练习题处理。 采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最多,(10+2)25 。 提醒我们:(1)在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用最优化的“统一”的简便方法,允许一小部分学生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慢慢达到最优化。(2)有必要先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学生对数的敏感度。如: 12=4 () 25=100()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