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43.31KB ,
资源ID:807580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0758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用重叠问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用重叠问题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1、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1、出示通知。通知为迎接祖国母亲65周年的生日,学校定于5月6日、7日下午分别举行书法、绘画比赛。要求:每班选5名同学参加书法比赛,6名同学参加绘画比赛。 旧城镇路溪白小学 2014年4月20日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校给每个班发了一份通知,请同学们看一下:(出示通知,一生读)根据学校的通知要求,每个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生:(齐)11人!怎么算的?5+611(人)。你们同意这种做法吗?同意。师(稍顿):真同意?同意!2、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果真是这样吗?(在算式后打问号)请看我从三()班记录的参加比赛的学生名单(课

2、件出示两组学生名单),左边这几个同学就是参加书法比赛的那5个人,右边这几个同学就是参加绘画比赛的那6个人。书法比赛 绘画比赛 请仔细观察这份参赛的学生名单,你觉得我们刚才的答案怎么样?错了。怎么会错了呢?再仔细看看,谁来说说?有重复的。你这里的“重复”是什么意思?生1:有的同学参加了两项比赛。生2:有的同学既参加了书法比赛又参加了绘画比赛。谁重复了?有几个人重复了?杨明和李芳两个人重复了。因为有重复的,如果还是直接用5+6怎么样?不行了,那样的话杨明和李芳就算了2次了。3、揭示课题。生活中像这样有重复现象的问题,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设计意图:北宋张载曾说:“有

3、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启迪我们,激起学生内心的疑问是引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源泉。当教师问学生“每个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问题时,学生异口同声地作出了回答,声音响亮、语气肯定。“果真是这样吗?”,随着教师轻轻的一句反问,加上“学生名单”的适时呈现,学生的头脑里跃出一个大大的问号过去求总数就是直接把各部分的数量加起来的呀,怎么在这里行不通了呢?新情况出现了,遇到新问题了,于是研究“重叠问题”变成了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需求。】二、探究新知。1、激发探究欲望,明确探究要求。刚才,我们通过仔细地查看三(1)班参赛的学生名单,发现有2个同学重复了,但是从

4、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2个人重复了吗?(生流露出困难的神情)有难度是吧?看来我这样记录不够清楚,大家想想办法,怎样重新设计一下这份名单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课件出示要求:既要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哪5个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是哪6个人,又要能让人很明显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两个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约10秒钟后),大家现在有办法了吗?先不急着说,请把你想到的方法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行吗?你可以自己画,如果感觉有些困难也可以和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2、学生探究画法,师巡视,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交流。3、展示交流。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的画法很有创意,我从中选了几份,咱

5、们共同来分享一下。我们不让画图的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们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那才是好方法。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声嘶力竭的叫喊,没有故作惊人的造作,没有无病装病的呻吟,教师说得随意,学生听得轻松,教师问得精彩,学生答得从容。如“刚才,我们通过仔细地查看三(1)班参赛的学生名单,发现有2个同学重复了,但是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2个人重复了吗?”“你可以自己画,如果感觉有些困难也可以和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我们不让画图的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们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那才是好方法。”】4、揭示韦恩图。同学们的表现这么精彩,

6、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英国的逻辑学家韦恩,在100多年以前,他第一个想到了这样的图,因此这种图就叫韦恩图(板书:韦恩图),也叫集合图。我们同学真了不起,都和韦恩想到一块去了。5、整理画法,完成板书。师:下面我们把同学们创造出来的韦恩图搬到黑板上来。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再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师边说边用红笔和蓝笔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还是两个圈,不同的是这两个圈不是分开的,而是有一部分重叠在一块的,利用两个圈重叠的这一部分我们恰好可以用来表示什么?既参加书法比赛又参加绘画比赛的。有几个人?是谁?杨明和李芳我们只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同学写了一遍,但是参加书法比赛的圈里有

7、了吗?参加绘画比赛的圈里有了吗?这可真是一举(生答)两得!参加书法比赛的除了杨明和李芳还有几个人?(生:3个人。)应该写在哪里?左边。(在左边月牙形里画3个小长方形)同是参加书法比赛的5个同学,这3个人与这2个人有什么不同?这3个同学是只参加书法比赛的。这两个人不但参加了书法比赛,还参加了绘画比赛。那右边月牙形的这一部分表示什么?只参加绘画比赛的。4 个。(在右边月牙形里画4个小长方形)同学们请看,我们只用了简单的两个圈,就清楚地表示出了这么多的信息,韦恩图好不好?韦恩的发明简单不简单?原来发明创造就这么简单!你们可以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意图:寥寥数语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简

8、单之美!创造之美!数学之美!使学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6、深化对韦恩图的认识。对于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请同位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同伴互说)7、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现在,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列算式来解决三()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整理算法:5629(人)3249(人)生3:5269(人)生4:6259(人)现在我们能用这么多的方法算出三(1)班参加比赛的一共是9个人,是谁帮了我们的大忙啊?韦恩图。韦恩图确实好吧?想不想用韦恩图来解决几个生活中的问题?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

9、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此话虽有“矫枉过正”之嫌(把“再创造”视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但他所推崇的“再创造”学习法确实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课堂上,教师先明确提出了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创造一种新的记录两组学生名单的方法,使其充分体现出重叠问题中信息的特殊性。尽管学生无法在一节课内“创造”出与前辈数学家同样的韦恩图,但他们对“重叠问题”的理解会因为自己的“创造”而变得更加深刻、丰富、灵动。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稍加点拨,“韦恩图”便浮出了水面!其后学生对韦恩图所表示信息的到位分析和流畅表达,解决课始

10、问题时展现出的多样方法,与经历再创造过程所蓄积的学习智慧是息息相关的。三、综合应用。1、动物的问题。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这些动物有会游泳的,有会飞的?如果让你选一种合适的集合圈,把这些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你会选哪一种? A B选B,因为这些动物中有既会飞的也会游的。是什么动物?天鹅。你是分析了这些动物的特点之后决定选B的,如果没有重叠的情况选哪个合适?选A。左边这个圈表示会游泳的,右边这个圈表示会飞的,那中间的这一部分表示什么?既会飞又会游泳的。左边月牙形这部分表示什么?右边月牙形这一部分表示什么?只会游泳的和只会飞的。师生按照顺序共同把每种动物填在合适的位置。这里还有一种动物,我把它填

11、在了这个位置(两圈外围),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吗?既不会游泳也不会飞的动物。这样的动物有哪些?兔子老虎太多了,我们不一一去说了。原来韦恩图的外面也可以表示一种信息!借助现有的练习题中的图,增设一个巧妙的问题“这里还有一种动物,我把它填在了这个位置(两圈外围),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吗?”便把集合图由“圈内”引向了“圈外”,毫不费力地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来。2、文具店的问题。出示下题:看到这个问题,你首先注意的是什么?你们在观察什么?看有没有重复的。你真棒,思考问题更全面了!可以怎么计算?(生答略)有很多的方法,其中的一种可以这样做(课件出示):5537(种)教师出示众多方法中的一种,暗含了

12、算法的优化。3、拓展练习,回扣课始的问题。课上到这里,同学们还这么有精神,真棒!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份学校的通知和我们已经解决的那个问题: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我们一开始脱口而出的答案是5+6=11人,后来看到三(1)的参赛名单,发现有2人重复了,实际只有9个人。我们现在再来思考这个问题,三(1)班是9人,其它班级呢?每个班一定是9人吗?不一定。如果有1人两项都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如果有2人两项都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如果有3人两项都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如果有4人两项都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如果有5人两项都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生)交流计算

13、方法,展示。思考:这三个图表示什么意思?图一表示没有重复 图二表示有部分重复 图三表示少的全部重复同学们,这样一个我们本来觉得很简单的问题,经过我们深入地思考,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教师设计的应用练习从简单到复杂,从收敛到开放,从正向到逆向,既链接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又实现了对数学思维的层层拓展。前两道题的素材来源于课本习题,但教师对此都进行了“二度加工”,使学生不只掌握了知识,而且受到了思想方法的熏陶。第三道题目是在课始问题基础上做出的横向(素材上)和纵向(思维上)的自然延伸,学生对“重叠问题”完成了结构化水平的自主建构。如此广度与深度兼具的数学课堂,实属难得!四、总结延伸。1、师:同学们,这

14、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关于韦恩图和重叠问题,你还有新的问题吗?老师更喜欢那些在解决了问题之后还能提出新问题的同学!(学生沉思,似乎对所学的知识已全然领悟了,这时老师抛出一个新的问题。老师这里有个问题,请看(课件出示下表),这是三年级一班参加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为了研究的方便,我用他们的学号来表示。从这份名单中你发现了什么?三()班参加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我发现1号同学三个小组都参加了;2号同学参加了语文和数学小组;3号同学参加了语文和英语小组;7号同学参加了数学和英语小组。重叠现象更复杂了是吧?怎么用韦恩图来表示这三个小组的重叠问题呢?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研究,有兴趣吗?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

15、课!2、学以致用:(布置一个小调查)回家调查你爸爸的抽烟、喝酒情况,并以大组为单位制成韦恩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在本课终了阶段的“总结延伸”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学生带着问号进入课堂展开学习,又将带着问号走出课堂继续学习,这样的数学教学不只给学生的今天带来知识与方法,还为学生的明天撒播了智慧与希望的种子!创新特色:本节课的主要特点:一、采用旧城镇的“四步教学法”将“学-展-导-测”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二、把“解决问题”作为整节课的教学线索。“问题是

16、数学的心脏”(哈尔莫斯语),正是因为遵循了“课伊始,问题出现,激起学习动机课进行,问题发展,推动自主建构课终了,问题又现,引发新的挑战”的教学思路,所以自始至终学生对数学学习都十分投入,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热情与数学智慧。三、把“数学化”活动作为整节课的重点环节。与有的教师强调通过肢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发学生的活动感悟不同,王老师更注重数学层面思维活动的质量,因而课堂之上洋溢着浓浓的“数学味”。这对那些“花架子太多实效性不够”的数学课堂很有借鉴意义。四、把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本节课十分重视发展学生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展示信息、表达信息能力,注意培养学生面对信息时所应具有的理性态度和科学习惯。让人尤为称道的是,这一切都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了一起,从而使韦恩图的教育功能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这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可谓弥足珍贵。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