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7.92KB ,
资源ID:81795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1795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参考文献15致谢词15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是贯彻落实课改的学生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精神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过,由于教师对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者受其他限制,语文教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由于学生有种种顾虑,或者不会提出问题,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了较好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该自觉学习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自身也要有问题意识。教师应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愿问,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能满堂是学生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听不到教师的声音,二是对学生的错误理解要予以必要而恰当的引导。关键词问题意识 语文教学 主体地位 自主学习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感召力的字眼,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灵魂。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那么,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结合实际的教学,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需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应该从问题意识着手。因为只有学生能“问”、会“问”,才有创新的可能。所以,仔细研究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培

3、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要求为:“阅读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质疑、探究、讨论”。新课程标准把重视学生质疑放在改进阅读教学的首位,它既正确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也是对前人经验的科学运用,为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提问题指出了可行之路。1 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意识是指人类认知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

4、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既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又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许多学者给予它充分的肯定。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苏格拉底也说:“问题是接生婆,能帮助新思想诞生。”所以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1.1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引发好奇心,好奇心刺激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它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只有使学生产生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考和求索,最终得以解惑,获得知识经验。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才得以真正体现,教学才算是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得到锻炼,语文能力也自然得到巩固、发展和提高。1.2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量一个人的问题越多,他的思维越活跃,他的知识也就越丰富,在平时教学中,许多老师可能有这样的感受,经常请教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优秀、知识面较广的。因为那些善问爱问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常常会问自己 “为什么”“怎么办”,

6、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会启动思维,对头脑中的原有知识重新分析、理解,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查阅资料、请教别人,从而扩充了他们的知识和信息量。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不只关心结果,更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而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条件。1.3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元素,而问题意识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尺。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往往可以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从而通过自己的思维或探索过程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此时的学习,不再是一个灌输的过程,而是学

7、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就得到充分的发挥,主体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锻炼。1.4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他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学生不及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所以,他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确实,只有能问、会问,才有创新的可能,历史上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思索:“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飞到天上去?”可见,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

8、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培养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可促使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开始创新活动。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史上几乎每一项发明发现都始于问题的产生,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发明浮力定律、爱迪生发明电灯等也都始于问题。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于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强调问题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

9、,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会得以发展。对创新能力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可见,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带来诸多的连动效应。2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分析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取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回答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思考目标,有利于教师有序的完成教学内容,但是,长期下去,就使学生形成了依赖性,失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能力,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采用“问答式”,原因一是教师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认识不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教

10、师受到种种限制,比如教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生怕自己的问题引起老师的误解,从而导致老师的批评。二是怕自己的问题引起同学的嘲笑。据生活报载,有一位考入北京大学的原哈三中的学生,在刚上高一时不敢提问题,因为怕自己的问题会被同学认为特别简单而引来同学异样的目光。后来这种现象得以改变。像这位同学这样的情况,在学校中是较普遍的。三是学生不能提出问题,他们已经习惯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解。3 对策及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研究能力。”古人也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因此在语文

11、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哪?3.1 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有些教师由于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认识不到位,是不能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工作之余,应努力学习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真正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认真领会起精神实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3.2 教师要转变观念,消除漠视问题意识的心理机制问题意识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缺失与异化,与我们教师的教育行为有关。由于受传统“师

12、道尊严”思想影响,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被演绎为神圣不可侵犯,课堂上教师是先知先觉者,甚至是担当真理的角色。虽然近代教育对“师道尊严”进行了形式上的批判,但那种思想根深蒂固,没有从根本上颠覆它在学生心中的统治地位,表现在教学上,就是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居于从属的、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的学习内容、目标、难度、速度、形式与方法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教师是布道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此种教学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学生熟记答案就可以了。甚至于一篇课文有哪些生字词,也是由教师“决定”的,不管这个学生已经掌握了,那个学生还没掌握,全部罗列出来,让每个学生读写。即使

13、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发生什么问题,也是由教师解决或者“帮助”学生解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就是这样的事。一旦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就算完成了任务。在这种教育思想的驱使下,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反而被认为是教师的工作成效大,最后学生没有问题了,教师就算获得了最大的“成功”。这种以减少问题数量为目标的教学,表面看起来是“皆大欢喜”学生生吞教师的讲析内容,并一字不漏记住,能考出高分,升入好的学校,教师也获得好的名声。可实际上,这样的教学的实质,是削弱了学生思考与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抹杀了学生发现、发明和创新的能力。过去我们都认为,最会答题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不论老师出了多难的题目,学生都

14、能答得出,而且答得巧妙,甚至天衣无缝,那么这样的学生会被认为是“天才”。其实,这样的教育模式,充其量也只能是复制一批像老师一样的优秀学生而已,学生是不可能超过老师的,因为他们始终处于被动的回答地位,从来没有对老师和书本产生过质疑,没有自己的发现缺少问题意识,如何谈得上发现与发明创新呢!读了许多书,没有一点是自己的,那是一种悲哀。二十一世纪不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而是缺少创新的人才,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育人观念。3.3 教师应具备问题意识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教师要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成说,应该学习哥白尼那种挑战精神。语文的课文具有多解性。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

15、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师不能以一家之言,否定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比如孔乙己,传统的说法是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那么,如果孔乙己生活在“荐举制”的时代会怎么样呢?他好吃懒做又瞧不起劳动人民,他会被荐举么?不被荐举,他的生活有会是什么样呢,会比小说中的好么?如果孔乙己生活在当今社会,他学习不好,连高中考不上;他轻视劳动,不愿打工;他穷困潦倒,又好吃懒做.他的生活和小说中的比,怎么样?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什么样的悲剧呢?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多思多想,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对问题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培养起“问题意识”。3.4 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营造宽松氛

16、围,使学生敢问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要营造积极、健康、良好的课堂质疑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他说:“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教师应放弃权威式的教育,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平等中的首席官”的身分出

17、现,努力营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使学生敢于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怀疑带到课堂上来。课堂质疑氛围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作为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在鼓励、赞许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状态好,思维活动积极,问题意识强;在严厉、批评、呵斥、嘲笑等课堂氛围,学生常常噤若寒蝉,大气不敢出,不用说去积极思考、提

18、问了,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相反,那些有疑即问,自由提问,教师对大胆发问的学生予以高度鼓励,积极评价,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问题意识这颗种子便会发芽、开花、结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宜过早评价,也不要急忙给出完整的答案,要突出耐心和等待,最好引导学生解答学生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地鼓励和赞赏,即使是对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然后再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

19、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想好了再答;允许提出一些奇思异想的问题。不论他问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教学草船借箭的第一课时时,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读后,就引导学生提问题:“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呢?”并有意识地请一个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回答,这个学生回答:“什么是草船?”这个问题虽然提得不太理想,但我仍在班上表扬这个同学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再不用老师点名回答,而是主

20、动举手提问题。因此,只要解决了学生的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他们在上课时就自然会积极举手,发言踊跃。3.5 改革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就能达到目的,实际上这些流于形式的、只求数量的所谓“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该采取科学多样的教学方式,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式”的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很有效的。因为这类教学法一般是按照“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的循环往复的科学家研究的思路展开的

21、。它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或明确探究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多种假设或方案,初步分析其可行性。第二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动脑动手,搜集和处理各种材料与信息,探讨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第三阶段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思考、探究的成果,互相批判并归纳合理成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仅仅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发问,提

22、高提问能力。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了一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呢?学生思考后,纷纷质疑:1、课文里哪些句子讲了“一碧千里”的意思? 2、面对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景色,你想说些什么?3、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了。3.6 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乐问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得到激发和强化,让问题自觉走进

23、每个学生的头脑 。例如开展“智慧小星星”竞赛活动,设计“智慧星”登记本,哪位学生提出好问题,哪位学生会解决问题,甚至有独特见解,就会把这个问题记在这本子上。解决一个现成的问题就可以得到二颗星星,提出一个新问题可以得到四颗星星,提出问题并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可以得到六颗星星。一个月核算一次,分高者被评为“智慧小星星”,连续两次被评为“智慧小星星”的则被评为“小博士”,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主动提出的语文问题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有家中碰到的、学校碰到的、购物消费时碰到的,这些问题,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家长、同学交流,还解决不了的,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3.7

24、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不能主动的提出问题,是由于不会提出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一旦掌握了发问的方法和技巧,知道如何发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会学生运用创造性发问,既鼓励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提升了问题质量,尤其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起到更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的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会问。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字、词。字词是语文的基础,扎实的字词基础是学习语文的前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妨先从字词入手。最简单的:读音、意义、写法。再进一步:这句为什么用

25、这个词,换一个行不行?它有什么作用?.比如中国石拱桥中有一句“桥面几乎和水面平行”,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这里用的“几乎”这个词符合这个要求吗 ?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问题。二是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把握题目,往往可以深入理解课文。比如乌鸦喝水可以问:乌鸦在什么情况下喝水?有什么困难要克服?怎么喝到水的?弄明白了这些问题,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就水到渠成了。三是写法。蜂仅仅是赞扬蜜蜂么?赞扬蜜蜂的目的是什么?蜜蜂象征什么?故乡中说润土的手像干裂的松树皮,怎么理解?这些问题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敢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起点,让学生想问也就给了学生一把万能的钥匙,使学生乐问是

26、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要让学生从敢问,想问,到养成提问的习惯(乐问),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3.8 要做到课后发问延伸课文学完之后,我们教师一般做法是,抛一两个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究。这样的好处是,学生能够深化对教师思想的理解,巩固所学。但是,这样的弊端,学生所学充其量还是教师那点水,还是咀嚼教师咀嚼过的那根甘蔗,不会有新的东西(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提出一两个我没有讲过的那方面的问题来自主探究,写出探究报告可以是一点感悟体验,或者一点遐想,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在于学以致用。通过学后自己发问,畅谈交流心得体

27、会,力争有突破,站到老师的肩膀上去。我认为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永远是“半成品”,因此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欣赏感受文学作品的感受绝对不是完全雷同的,教师的讲解也是他独到的见解而已。一篇文章,教师的讲解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文章所展现出来的情节结构,人物思想、语言情感等等方面,都可能有值得发掘的地方,我们做教师的,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阅读;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敢于提出异议,敢于对传统评价进行反思;要鼓励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发问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后的发问延伸,还延伸到课外阅读中,要求学生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

28、文学作品,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发现。例如学生的水浒阅读中,有学生提出“宋江武功不高,地位不高、没有用兵韬略、没有大量钱财,他为什么能坐头把交椅”这样的问题,并写出了研究报告,很有见地;另有学生写出潘金莲与阎婆惜,两个苦命女人的阅读报告,也很有独到;也有写童贯与高俅、武松打虎与李逵打虎的,等等,学会发问为他们的阅读开拓了广阔的视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读书愉悦和收获。3.9 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学科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提出质疑;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比如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掌握实词、虚词的一般用法,不了解句式变化、词类活用

29、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不了解一些古代文学、文化知识,那么在学习中不要说提出什么问题,就连基本任务的学习也无法进行。可见问题意识的产生必须以一定量的知识储备为前提。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基本技能的训练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字音、字形、词语、成语、句子、修辞等,来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通过学习作品的内容、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摘录、圈点、简评等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随着学生这些语文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问题就会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促使他们去主动思

30、考、解答、反思。另外语文学科与数学、政治、历史、美术、音乐等其它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加强语文学科与他们的联系、融合,可以使各学科在教学内容、背景知识、实践应用等方面能够相互渗透,从而引导学生可以从多学科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加强。4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注意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要注意下面的问题:一是弱化教师的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纯粹的学生“自学”,一节课几乎都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讨论问题。看起来是自主、合作、探究较充分,却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适当的讲解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抓住重要的一两个问题,重点予以解决。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