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7955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参考文献……………………………………………………………………15

致谢词………………………………………………………………………15

摘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是贯彻落实课改的学生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精神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不过,由于教师对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者受其他限制,语文教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由于学生有种种顾虑,或者不会提出问题,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为了较好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该自觉学习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自身也要有问题意识。

教师应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愿问,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能满堂是学生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听不到教师的声音,二是对学生的错误理解要予以必要而恰当的引导。

关键词

问题意识语文教学主体地位自主学习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感召力的字眼,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灵魂。

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

那么,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结合实际的教学,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需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应该从问题意识着手。

因为只有学生能“问”、会“问”,才有创新的可能。

所以,仔细研究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要求为:

“阅读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质疑、探究、讨论”。

新课程标准把重视学生质疑放在改进阅读教学的首位,它既正确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也是对前人经验的科学运用,为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提问题指出了可行之路。

1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是指人类认知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问题意识既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又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许多学者给予它充分的肯定。

孔子曾说: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苏格拉底也说:

“问题是接生婆,能帮助新思想诞生。

”所以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1.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问题引发好奇心,好奇心刺激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它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只有使学生产生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考和求索,最终得以解惑,获得知识经验。

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才得以真正体现,教学才算是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得到锻炼,语文能力也自然得到巩固、发展和提高。

1.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量

一个人的问题越多,他的思维越活跃,他的知识也就越丰富,在平时教学中,许多老师可能有这样的感受,经常请教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优秀、知识面较广的。

因为那些善问爱问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会启动思维,对头脑中的原有知识重新分析、理解,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查阅资料、请教别人,从而扩充了他们的知识和信息量。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不只关心结果,更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而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条件。

1.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元素,而问题意识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尺。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往往可以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从而通过自己的思维或探索过程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此时的学习,不再是一个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就得到充分的发挥,主体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锻炼。

1.4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作过这样的对比:

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

他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学生不及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

所以,他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

确实,只有能问、会问,才有创新的可能,历史上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思索:

“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飞到天上去?

”可见,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所以培养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可促使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开始创新活动。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科学史上几乎每一项发明发现都始于问题的产生,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发明浮力定律、爱迪生发明电灯等也都始于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说:

发明于千万,起点是一问。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

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强调问题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会得以发展。

对创新能力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可见,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带来诸多的连动效应。

2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分析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取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回答的方式。

这种方式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思考目标,有利于教师有序的完成教学内容,但是,长期下去,就使学生形成了依赖性,失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能力,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师采用“问答式”,原因一是教师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认识不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是教师受到种种限制,比如教参。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生怕自己的问题引起老师的误解,从而导致老师的批评。

二是怕自己的问题引起同学的嘲笑。

据《生活报》载,有一位考入北京大学的原哈三中的学生,在刚上高一时不敢提问题,因为怕自己的问题会被同学认为特别简单而引来同学异样的目光。

后来这种现象得以改变。

像这位同学这样的情况,在学校中是较普遍的。

三是学生不能提出问题,他们已经习惯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解。

3对策及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研究能力。

”古人也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哪?

3.1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有些教师由于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认识不到位,是不能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教师在工作之余,应努力学习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真正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认真领会起精神实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3.2教师要转变观念,消除漠视问题意识的心理机制

问题意识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缺失与异化,与我们教师的教育行为有关。

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思想影响,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被演绎为神圣不可侵犯,课堂上教师是先知先觉者,甚至是担当真理的角色。

虽然近代教育对“师道尊严”进行了形式上的批判,但那种思想根深蒂固,没有从根本上颠覆它在学生心中的统治地位,表现在教学上,就是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居于从属的、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的学习内容、目标、难度、速度、形式与方法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教师是布道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

此种教学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学生熟记答案就可以了。

甚至于一篇课文有哪些生字词,也是由教师“决定”的,不管这个学生已经掌握了,那个学生还没掌握,全部罗列出来,让每个学生读写。

即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发生什么问题,也是由教师解决或者“帮助”学生解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就是这样的事。

一旦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就算完成了任务。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驱使下,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反而被认为是教师的工作成效大,最后学生没有问题了,教师就算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这种以减少问题数量为目标的教学,表面看起来是“皆大欢喜”——学生生吞教师的讲析内容,并一字不漏记住,能考出高分,升入好的学校,教师也获得好的名声。

可实际上,这样的教学的实质,是削弱了学生思考与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抹杀了学生发现、发明和创新的能力。

过去我们都认为,最会答题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

不论老师出了多难的题目,学生都能答得出,而且答得巧妙,甚至天衣无缝,那么这样的学生会被认为是“天才”。

其实,这样的教育模式,充其量也只能是复制一批像老师一样的优秀学生而已,学生是不可能超过老师的,因为他们始终处于被动的回答地位,从来没有对老师和书本产生过质疑,没有自己的发现——缺少问题意识,如何谈得上发现与发明创新呢!

读了许多书,没有一点是自己的,那是一种悲哀。

二十一世纪不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而是缺少创新的人才,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育人观念。

3.3教师应具备问题意识

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

教师要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成说,应该学习哥白尼那种挑战精神。

语文的课文具有多解性。

常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教师不能以一家之言,否定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比如《孔乙己》,传统的说法是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

那么,如果孔乙己生活在“荐举制”的时代会怎么样呢?

他好吃懒做又瞧不起劳动人民,他会被荐举么?

不被荐举,他的生活有会是什么样呢,会比小说中的好么?

如果孔乙己生活在当今社会,他学习不好,连高中考不上;

他轻视劳动,不愿打工;

他穷困潦倒,又好吃懒做......他的生活和小说中的比,怎么样?

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什么样的悲剧呢?

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多思多想,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对问题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培养起“问题意识”。

3.4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要营造积极、健康、良好的课堂质疑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他说:

“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因此教师应放弃权威式的教育,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平等中的首席官”的身分出现,努力营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使学生敢于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怀疑带到课堂上来。

课堂质疑氛围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作为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

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

在鼓励、赞许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状态好,思维活动积极,问题意识强;

在严厉、批评、呵斥、嘲笑等课堂氛围,学生常常噤若寒蝉,大气不敢出,不用说去积极思考、提问了,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

相反,那些有疑即问,自由提问,教师对大胆发问的学生予以高度鼓励,积极评价,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问题意识这颗种子便会发芽、开花、结果。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宜过早评价,也不要急忙给出完整的答案,要突出耐心和等待,最好引导学生解答学生的问题。

对于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地鼓励和赞赏,即使是对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然后再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

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

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

没想好的允许想好了再答;

允许提出一些奇思异想的问题。

不论他问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的第一课时时,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读后,就引导学生提问题:

“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呢?

”并有意识地请一个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回答,这个学生回答:

“什么是草船?

”这个问题虽然提得不太理想,但我仍在班上表扬这个同学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再不用老师点名回答,而是主动举手提问题。

因此,只要解决了学生的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他们在上课时就自然会积极举手,发言踊跃。

3.5改革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就能达到目的,实际上这些流于形式的、只求数量的所谓“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该采取科学多样的教学方式,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式”的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很有效的。

因为这类教学法一般是按照“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的循环往复的科学家研究的思路展开的。

它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或明确探究的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多种假设或方案,初步分析其可行性。

第二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动脑动手,搜集和处理各种材料与信息,探讨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

第三阶段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思考、探究的成果,互相批判并归纳合理成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仅仅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发问,提高提问能力。

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了一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呢?

学生思考后,纷纷质疑:

1、课文里哪些句子讲了“一碧千里”的意思?

2、面对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景色,你想说些什么?

3、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

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了。

3.6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乐问

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得到激发和强化,让问题自觉走进每个学生的头脑。

例如开展“智慧小星星”竞赛活动,设计“智慧星”登记本,哪位学生提出好问题,哪位学生会解决问题,甚至有独特见解,就会把这个问题记在这本子上。

解决一个现成的问题就可以得到二颗星星,提出一个新问题可以得到四颗星星,提出问题并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可以得到六颗星星。

一个月核算一次,分高者被评为“智慧小星星”,连续两次被评为“智慧小星星”的则被评为“小博士”,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主动提出的语文问题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有家中碰到的、学校碰到的、购物消费时碰到的,这些问题,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家长、同学交流,还解决不了的,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

3.7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不能主动的提出问题,是由于不会提出问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一旦掌握了发问的方法和技巧,知道如何发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会学生运用创造性发问,既鼓励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提升了问题质量,尤其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起到更大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的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是字、词。

字词是语文的基础,扎实的字词基础是学习语文的前提。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妨先从字词入手。

最简单的:

读音、意义、写法。

再进一步:

这句为什么用这个词,换一个行不行?

它有什么作用?

......比如《中国石拱桥》中有一句“桥面几乎和水面平行”,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这里用的“几乎”这个词符合这个要求吗?

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问题。

二是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把握题目,往往可以深入理解课文。

比如《乌鸦喝水》可以问:

乌鸦在什么情况下喝水?

有什么困难要克服?

怎么喝到水的?

弄明白了这些问题,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是写法。

《蜂》仅仅是赞扬蜜蜂么?

赞扬蜜蜂的目的是什么?

蜜蜂象征什么?

《故乡》中说润土的手像干裂的松树皮,怎么理解?

这些问题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让学生敢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起点,让学生想问也就给了学生一把万能的钥匙,使学生乐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

要让学生从敢问,想问,到养成提问的习惯(乐问),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3.8要做到课后发问延伸

课文学完之后,我们教师一般做法是,抛一两个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究。

这样的好处是,学生能够深化对教师思想的理解,巩固所学。

但是,这样的弊端,学生所学充其量还是教师那点水,还是咀嚼教师咀嚼过的那根甘蔗,不会有新的东西(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提出一两个我没有讲过的那方面的问题来自主探究,写出探究报告——可以是一点感悟体验,或者一点遐想,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在于学以致用。

通过学后自己发问,畅谈交流心得体会,力争有突破,站到老师的肩膀上去。

我认为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永远是“半成品”,因此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欣赏感受文学作品的感受绝对不是完全雷同的,教师的讲解也是他独到的见解而已。

一篇文章,教师的讲解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文章所展现出来的情节结构,人物思想、语言情感等等方面,都可能有值得发掘的地方,我们做教师的,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阅读;

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敢于提出异议,敢于对传统评价进行反思;

要鼓励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发问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课后的发问延伸,还延伸到课外阅读中,要求学生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发现。

例如学生的《水浒》阅读中,有学生提出“宋江武功不高,地位不高、没有用兵韬略、没有大量钱财,他为什么能坐头把交椅”这样的问题,并写出了研究报告,很有见地;

另有学生写出《潘金莲与阎婆惜,两个苦命女人》的阅读报告,也很有独到;

也有写《童贯与高俅》、《武松打虎与李逵打虎》的,等等,学会发问为他们的阅读开拓了广阔的视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读书愉悦和收获。

3.9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学科融合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提出质疑;

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

比如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掌握实词、虚词的一般用法,不了解句式变化、词类活用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不了解一些古代文学、文化知识,那么在学习中不要说提出什么问题,就连基本任务的学习也无法进行。

可见问题意识的产生必须以一定量的知识储备为前提。

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

基本技能的训练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比如,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字音、字形、词语、成语、句子、修辞等,来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通过学习作品的内容、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摘录、圈点、简评等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随着学生这些语文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问题就会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促使他们去主动思考、解答、反思。

另外语文学科与数学、政治、历史、美术、音乐等其它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加强语文学科与他们的联系、融合,可以使各学科在教学内容、背景知识、实践应用等方面能够相互渗透,从而引导学生可以从多学科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些都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加强。

4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注意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一是弱化教师的作用。

把教学过程变成纯粹的学生“自学”,一节课几乎都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讨论问题。

看起来是自主、合作、探究较充分,却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适当的讲解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抓住重要的一两个问题,重点予以解决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