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0 ,大小:97.83KB ,
资源ID:84019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4019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

1、专制性普及教育(反宗教)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制资本主义教育14、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社会主义教育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国)近现代教育15、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简答备考):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的多元化16、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17、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18、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学记战国末期诞生,全世界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教学相长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只寡

2、,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长善救失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性原则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循序渐进的原则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 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传承西周的“六艺”教育 重视因材施教,运用的方法是:启发诱导 强调学思并重,由此提出学习的四个基本环节:学、思、习、行 提出“庶、富、教” 苏格拉底: 西方最早 启发式教学产婆术四步:讽刺助产归纳定义 柏拉图: 理想国 重视早期教育 寓学习与游戏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哲学家 政治学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

3、早的教育理论著作世界上第一部教学教法著作 学习过程:模仿理论练习19、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 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2 标志着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大学教学论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 “泛智”教育,提出普及教育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反对人为干预) 最早“发现了儿童” 康德: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 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西方第一位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洛克:教育漫画 白板说 绅士教育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

4、特:普通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德育),强调知、情、意的统一20、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 凯洛夫:教育学2 马卡连柯:教育诗 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3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4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长 “在做中学” 学校即社会 教育无目的论5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

5、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6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7 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8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9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10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活的教育学”1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掌握学习理论 21、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2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 生产力的发展

6、制约学校结构5.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简答备考)2 教育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3、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P20 很少考)24、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性质5. 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决定教育内容的选择 政治制度对教育起制约作用(简答备考)1. 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 教育使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

7、的舆论力量3. 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简答备考)25、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 文化对教育发展起制约作用1.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 教育对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保存和传递文化的作用。 【传递:指时间上】2. 教育具有交流和传播文化的作用。 【传播:指空间上】3.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4.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功能26、校园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27、人的发展规律

8、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表现教育要求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质变到量变,不可逆,不可跨越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不可“陵节而施”阶段性强调不同阶段的任务不一样,例如:幼儿园玩,小学上课学习不能“一刀切”注意最近发展区不平衡性强调身心发展速度。例1 中学生的身高发展很快,但是心理发展慢。例2 身高在青春期长得快,其他时间长的比较慢把握关键期个别差别性“聪明早慧”、“大器晚成”因材施教互补性生理与生理上的互补生理与心理上的互补长善救失28、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内发论:1孟子“性善论”“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2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3威尔逊“基因复制”4格赛尔“成

9、熟努力说”双生子爬楼梯试验5高尔登 6霍尔 外铄论:1 荀子“人之恶性,其善者伪也”“化性而起伪”2 洛克白板说3 华生给我一打婴儿4 斯金纳29、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辨析题、材料分析备考)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只有当身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条件,才为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提供可能。4. 遗传素质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5.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10、遗传素质1.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为现实。2.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 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 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环境1.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2.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教育1.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1.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3学

11、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1.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简答备考)2. 2.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2.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30、狭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31、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贸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3

12、2、前制度化教育原始社会一种实体教育,教育形态趋于稳定33、制度化教育学制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建立我国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堂”34、非制度化教育即突破制度化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35、分支制:前苏联、中国单轨制:美国双轨制:欧洲36、旧中国的学制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个颁布的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壬子癸卯学制资本主义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37、新中国的学制 我国的学制总体上看:多种学制并存(六三三制、五四制) 1995年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

13、0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8、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39、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40、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41、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42、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43、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44、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45、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普通与特殊46、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抽象与具体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

14、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47、教育目的的作用1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48、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49、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50、教育目的的理论1 社会本位论:涂尔干、柏拉图、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赫尔巴特、孔子2 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洛克3 生活本位论:斯宾塞4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51、我国的教育目的1.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

15、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简答备考)1.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 人们的教育思想。3.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4. 特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简答备考)5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唯一途径。53、全面发展教育是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5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 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 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颙,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3. 德育是学校全

16、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德育的意义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 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3. 有利于完成恒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1.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2. 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3. 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4.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5. 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五育之间

17、的关系(简答备考)55、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 观察法(使用最广泛)2 调查法3 历史法:收集资料、史料和鉴别、史料的分类4 行动研究法: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5 实验法56、“课程”一词始于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57、课程的类型(辨析题备考)1.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知识本位;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2.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3. 活动

18、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形式划分2 从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1. 必修课程2. 选修课程3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1. 国家课程2. 地方课程3. 校本课程4 从课程的呈现形式1. 显性课程2. 隐形课程58、课程理论流派1. 学科中心课程论:以学科分类为基础2. 活动中心课程论:以儿童活动为中心3. 社会中心课程论:以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改造为中心59、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1. 学生 2. 社会3. 学科特征60、课程的内容(课程文本)、(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1. 课程计划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

19、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课程设置是核心2. 课程计划的作用: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1. 课程标准:课程的具体化和展开,指导每一门学科,是课程计划的分科展开。2. 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其中,课程目标是核心。3. 作用:编写教材、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也是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 课程标准 (简答备考) 教材1. 教材的地位: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2. 教材的主体:讲义、教科书3. 教科书的主体:课文 教材的编排1. 直线式教科书结构不重复出现2. 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61、课程评价 目标评价模式1. 泰勒“当代课

20、程评价之父”关注计划、预期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1. 斯克里文关注事件、非预期6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63、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1.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4、课程类型的改革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且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课:从小学三年级设置。每周平均三小时。65、综合实践活动课

21、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66、教学的含义(辨析备考)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一种双边活动)67、教学的特点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68、教学的意义1 教学是传统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学质量就能提高,反之,教育质量则必然下降。因此,要

22、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质人才,就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辨析备考)69、教学的任务1 形式教育:重能力轻知识 实质教育:重知识轻能力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3. 培养社会主义平的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简答备考)70、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7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 认识的间接性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2 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的一种特殊的交

23、往活动。3 认识的教育性在认识的过程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意的协调发展。4 认识的引导性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72、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的是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同时,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以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辨析备考)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

24、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中。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活动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

25、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73、1 激发学习动机2 领会知识(中心地位)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中心环节3 巩固知识4 运用知识5 检查知识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答备考)7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 备课1. 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三备)1.1备教材 1.2备学生1.3备教法2. 写好三个计划2.1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2 课题计划(单

26、元计划)2.3 课时计划1. 目标明确2. 内容正确3. 方法得当4. 结构合理5. 语言艺术6. 板书有序7. 态度从容8.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上课(简答备考)3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 课外辅导上课的必要补充5 1.1观察法1.2测验法(最基本的方法)1.3调查法1.4 自我评价法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1.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2.1 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2.2 效度测量的正确性、精确性、真实性2.3 难度试题的难易程度2.4 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2. 测验法的质量指标:75、我国中学教学原则(材料分析题备考) 直观性原则1.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活动生动的表象。2.方法: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 模像直观图片、模型、幻灯片言语直观形象化的语言描述3.具体要求: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但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直观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