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192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9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

专制性

普及教育(反宗教)

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制

资本主义教育

14、

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

社会主义教育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国)

近现代教育

15、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简答备考):

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

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⑤教育的多元化

16、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17、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18、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①《学记》——战国末期诞生,全世界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学记》: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学相长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只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长善救失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原则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循序渐进的原则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结合②孔子:

主张“有教无类”

传承西周的“六艺”教育

重视因材施教,运用的方法是:

启发诱导

强调学思并重,由此提出学习的四个基本环节:

学、思、习、行

提出“庶、富、教”

③苏格拉底:

西方最早

启发式教学

产婆术四步:

讽刺—助产—归纳—定义

④柏拉图:

《理想国》

重视早期教育

寓学习与游戏

⑤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哲学家

《政治学》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⑥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教学教法著作

学习过程:

模仿—理论—练习

19、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

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2

标志着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大学教学论》

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最早提出:

班级授课制

“泛智”教育,提出普及教育

③卢梭: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反对人为干预)

最早“发现了儿童”

④康德:

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⑤裴斯泰洛齐:

慈爱的儿童之父

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西方第一位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⑥洛克:

《教育漫画》

白板说

绅士教育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⑦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四阶段教学”理论: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德育),强调知、情、意的统一

20、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

凯洛夫:

《教育学》

2马卡连柯:

《教育诗》

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

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3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4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新三中心: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长

“在做中学”

学校即社会

教育无目的论

5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

6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

7布鲁纳:

《教育过程》、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倡导发现教学法

8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法》

9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10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活的教育学”

11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育目标分为: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掌握学习理论

21、

经济功能、政治功能

文化功能、人口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2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简答备考)

2教育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3、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P20很少考)

24、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性质

5.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决定教育内容的选择

①政治制度对教育起制约作用(简答备考)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使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简答备考)

25、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起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保存和传递文化的作用。

【传递:

指时间上】

2.教育具有交流和传播文化的作用。

【传播:

指空间上】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26、校园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7、人的发展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表现

教育要求

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质变到量变,不可逆,不可跨越

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不可“陵节而施”

阶段性

强调不同阶段的任务不一样,例如:

幼儿园玩,小学上课学习

不能“一刀切”

注意最近发展区

不平衡性

强调身心发展速度。

例1中学生的身高发展很快,但是心理发展慢。

例2身高在青春期长得快,其他时间长的比较慢

把握关键期

个别差别性

“聪明早慧”、“大器晚成”

因材施教

互补性

生理与生理上的互补

生理与心理上的互补

长善救失

28、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①内发论:

1孟子——“性善论”——“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2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3威尔逊——“基因复制”

4格赛尔——“成熟努力说”——双生子爬楼梯试验

5高尔登

6霍尔

②外铄论:

1荀子——“人之恶性,其善者伪也”——“化性而起伪”

2洛克——白板说

3华生——给我一打婴儿

4斯金纳

29、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辨析题、材料分析备考)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只有当身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条件,才为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提供可能。

4.遗传素质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遗传素质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为现实。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环境

1.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

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学校教育

1.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1.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1.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简答备考)

2.

2.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2.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0、狭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

31、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贸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32、前制度化教育——原始社会——一种实体教育,教育形态趋于稳定

33、制度化教育——学制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建立——我国制度化教育的标志: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

34、非制度化教育——即突破制度化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

35、分支制:

前苏联、中国

单轨制:

美国

双轨制:

欧洲

36、旧中国的学制

①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个颁布的现代学制

②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③壬子癸卯学制——资本主义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④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37、新中国的学制

①我国的学制总体上看:

多种学制并存(六三三制、五四制)

②1995年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③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④200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8、我国义务教育阶段:

小学和初中

39、我国基础教育阶段:

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

40、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

41、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42、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43、狭义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44、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

45、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普通与特殊

46、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抽象与具体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47、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具有:

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48、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

49、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0、教育目的的理论

1社会本位论:

涂尔干、柏拉图、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赫尔巴特、孔子

2个人本位论: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洛克

3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

4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51、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简答备考)

1.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人们的教育思想。

3.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特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简答备考)

5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唯一途径。

53、全面发展教育是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

5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颙,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德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

3.有利于完成恒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五育之间的关系(简答备考)

55、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使用最广泛)

2调查法

3历史法:

收集资料、史料和鉴别、史料的分类

4行动研究法:

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

5实验法

56、“课程”一词始于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57、课程的类型(辨析题备考)

1.分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强调知识本位;

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

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

2.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3.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形式划分

2从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

1.必修课程

2.选修课程

3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1.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

3.校本课程

4从课程的呈现形式

1.显性课程

2.隐形课程

58、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

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2.活动中心课程论: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3.社会中心课程论:

以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改造为中心

59、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1.学生

2.社会

3.学科特征

60、课程的内容(课程文本)、(课程的表现形式)

①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包括:

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其中课程设置是核心

2.课程计划的作用:

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1.课程标准:

课程的具体化和展开,指导每一门学科,是课程计划的分科展开。

2.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

其中,课程目标是核心。

3.作用:

编写教材、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它也是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

②课程标准(简答备考)

③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2.教材的主体:

讲义、教科书

3.教科书的主体:

课文

④教材的编排

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不重复出现

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

61、课程评价

①目标评价模式

1.泰勒“当代课程评价之父”——关注计划、预期

②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1.斯克里文——关注事件、非预期

6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63、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②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1.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③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64、课程类型的改革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②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且作为必修课程

④综合实践课:

从小学三年级设置。

每周平均三小时。

65、综合实践活动课

①研究性学习

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③劳动与技术教育

④信息技术教育

66、教学的含义(辨析备考)

①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一种双边活动)

67、教学的特点

①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②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68、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统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学质量就能提高,反之,教育质量则必然下降。

因此,要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质人才,就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辨析备考)

69、教学的任务

1形式教育:

重能力轻知识

实质教育:

重知识轻能力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和基本技能。

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平的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简答备考)

70、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7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在认识的过程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意的协调发展。

4认识的引导性——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

72、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的是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

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同时,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以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辨析备考)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发展性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中。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活动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③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双边性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④教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育性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73、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中心地位)——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简答备考)

7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三备)

1.1备教材

1.2备学生

1.3备教法

2.写好三个计划

2.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2.2课题计划(单元计划)

2.3课时计划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

8.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最根本的要求)

上课(简答备考)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上课的必要补充

5

1.1观察法

1.2测验法(最基本的方法)

1.3调查法

1.4自我评价法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

2.1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2.2效度——测量的正确性、精确性、真实性

2.3难度——试题的难易程度

2.4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2.测验法的质量指标:

75、我国中学教学原则(材料分析题备考)

①直观性原则

1.含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活动生动的表象。

2.方法:

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

模像直观——图片、模型、幻灯片

言语直观——形象化的语言描述

3.具体要求: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但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

直观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