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8.63KB ,
资源ID:89312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89312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读书心得.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读书心得.docx

1、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读书心得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六篇读书心得(一)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让教育激扬生命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这一切都强调,人的生命具有无限潜能,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我们的教育应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这也正是郭思乐教授所倡导的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适合

2、学生的教育。在教研室郎主任的推荐下,最近一个多月,断断续续地选读了郭思乐教授著作教育走向生本的部分章节,虽然没有细读,也没有读完,但受益匪浅,现将自己读这本书的零星心得体会整理下来,以便更深入地领悟“生本教育”的真谛。一、教师要注重教学的交付,给儿童适合的教育。郭教授认为,教师要注重教学的交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只有当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激发,他们的天性才能得到张扬,他们的获得才会像鲜花

3、一样怒放。教师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二、教师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论。 “教育者的意志不等于被教育者的意志,教育设计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的教育必须由师本转变为生本。我们应该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以服务者、促进者的姿态行事,以学生学的方式决定我们教的方式,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要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传授知识时应努力创

4、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把探究的权利交给学生,保证学生充沛的学习热情,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每位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为此,郭教授在书中提出了这些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等。三、重视学生“先做后学,先会后学” 的认知规律。克来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 儿童是先行后知的认知规律,“教授为刚从乡下来的女儿买了球鞋,女儿没

5、穿过,他就给她一二三四地将要领,听着听着,女儿说。你还是把鞋给我吧,我穿一穿,不就会了吗?”这一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学生的“学”应该是在“做”的基础上完成,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让学生先动起来,使他们的头脑充实起来,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做”时,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获取的知识才会是真实的、长久的、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四、强调“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作为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正如哈尔莫斯所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

6、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能学的我们坚决不教,学生自己会说的我们绝不代替他们说,学生能做的一定要让他们亲力亲为,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我们一定要留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教师要学会做一个“懒人”,静观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自由发展的机会。生本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生命教育是理想的教育,生本教育是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激扬生命的教育。生本教育任重道远,其理念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去完善。生本教育,我正在路上,我将

7、一路前行,且行且思。(二)“偷懒”的另一片风光-读教育走向生本心得说实在的,刚刚拿到这本书,我一看封面,头皮发麻,教育走向生本,不用看肯定是一本纯理论教育书籍,但是打开书细细一看,原来这本书有大量案例支持,将枯燥无味的教育知识通过多种案例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这个不爱读纯理论的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序言中所说:“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儿童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我们教师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

8、用环境来培养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看到这段序言我感触很深,是的,不管多大的孩子,他们做的只是自己,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我们只能服务于他们而不能命令他们,我想这也是生本教育中的重要想法,一切从孩子出发。适当的“偷懒”会带来另一片风光,郭思乐教授在77页提到了教少学多,回归到我们都数学课堂,我感觉在过去的课堂中我们好像保姆一样跟在一群孩子后面,把所需要的知识一点一点传授,对于不听讲的孩子还得苦口婆心再三教育,恨铁不成钢,有些知识点是反复反复再反复,可是还是有人不会,做作业了,讲解

9、格式,难题了,讲解方法,久而久之,就听到我们的教师在抱怨学生越来越懒,什么都不想动,都等着吃枣,其实这些不就是我们教师教的太多。在这儿我又回顾到前面,郭思乐教授提到的老子“无为而治”的法则,老子强调治理天下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适当的时候放放手,“偷偷懒”,这儿的“偷懒”并不是倡议我们做一个无责任心,凡事马虎的教师,并非将勤奋踏实与聪明对立起来。聪明地“偷懒”是让我们信任学生的自然学习能力与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与舞台,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参与、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更牢固的知识技能。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然而一群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10、。“懒“能享福,但这懒,要偷得智慧,偷得巧妙,什么懒得,什么懒不得,这中间的的分寸就是智慧。如何在教学中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呢?在教学中我觉得一切从学情出发,可以先学后教,在这儿先学不仅局限于一般的预习,更多的是通过活动去学习,要善于把学生的学转化为活动,如怎样滚的远?让学生在课前去做实验,通过大量的实验来互相交流从而知道得来的结论。在教学中多给孩子讨论的机会,郭思乐教授提出,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什么不可以讨论的。孩子的讨论关键在于问题的情境,在这时可以适当的“懒”,把问题的提出也让孩子来做,孩子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时最符合课堂的需要

11、,例如,角的度量这课时,我出示了量角器,你们想了解量角器的哪些知识呢?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量角器怎么量角?量角器为什么有两圈刻度?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形的?等等,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乐意沉浸在问题的讨论中,在相互思维的碰撞中,获得了所需的知识。又例如在口算方面,口算2544,你是怎样算的?在这儿我们教师又可以“偷个小懒“,在课堂中不要限定学生思维,应给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生:25+40=65,65+4=69答案是69。生:549,20+40=60.60+9=69。生:25+45=70,70-1=69。生:20+44=64,64+5=69等等多种方法。在学生方法

12、的探讨中慢慢让学生去感知方法的优化。这样的方式也符合生本教育理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郭思乐教授提出:越学习,越活动,就越会认识到数学的现实性,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必须依靠他们的活动,通过活动能让他们学习概念,法则。在探讨三角形内角和180度这节课中,我就放手让学生先讨论再研究,最后验证。如何验证?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有的量出了不同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后相加,有的把三角形剪下三个角拼一拼,有的折一折,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思维,最后汇集成一个知识点: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虽然课堂上老师“懒了“。只做了

13、引导,服务,但学生思维拓展了,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三角形内角和180度的知识,更多的获得数学的思维,动手能力,合作意识等。生本教育,高度尊重孩子,一切从孩子出发。多给孩子机会,在适合的情况下,我们该适当的“偷个小懒“,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我们会得到另一片所想不到的意外风光!(三)人之初,性本学读教育走向生本“学生是学习的动力资源,儿童有学习的天性,而这种天性的表现,就是学习对他们原本是有兴趣的。一旦他们体察到了兴趣所在,就会推动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小朋友,一味的说教,没有5分钟,学生就坐不住了。数学中的每个概念、公式、法则,学生并不知其中的用处,为什么要去学,犹如天外来物,是老师教

14、所以学,这种被动学习,一点一点地抑制了学生的好奇的天性。长此以往,教师越教越辛苦,学生越学越无聊。“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忽视学生,只依据于教师、教材、课室设备,这样的课堂是失败的。一、讨论绽放课堂思辨之美在教乘法口诀表那一课时,我重点在于让学生背口诀,读了很多遍,横着背、竖着背,可是学生背着背着就出错了。有一个班上数学成绩还算不错的学生一连三天抽查他,总是在背到四八三十二那句就出错。他在课堂上不禁感叹道:“乘法口诀表真难背,四八那句最难了。”顿时,我觉得在我看来最简单的背口诀表这节课,效果却是如此的失败。课后,我回顾了上课的情景,虽然

15、我也按照教参上的去做,也让小朋友们去寻找发现横着、竖着排的规律。但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太短,请的也是在我看来颇为优秀的组长们,生怕学生脱离了上课主题,因此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这样的讨论不是学生需要的,也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由于是低年级怕课乱,怕课堂上收不住,所以我给予学生讨论的自由是很有限的。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样的讨论中提高也是有限的。看过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很汗颜,生本教育实验首先是从一二年级开始的,儿童是完全可以讨论起来,关键在于我们给了他什么问题、问题的情境是否适合于儿童。也

16、可以将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去做。更要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想起去年执教校内公开课认识图形,我提出几个问题,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玩积木”学生喜欢的活动,小组探索合作讨论解决。原以为会乱成一团,但是由于让学生比赛哪一组先解决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学生们干劲很高。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力量是强大的。2、游戏点燃学生的兴趣 “当数学寓于儿童的游戏的时候,我们的老师过去催促学生的努力,也就由学生自身的活动取代了。”成人对游戏还乐此不疲,何况于一、二年级的儿童。将枯燥的数学活动,变成有趣的游戏,学生又怎么能不爱上学数学了?低年级数学教材中,这些小游戏比比皆是。只是由于怕麻烦,很多时候被省略成普通的练习题。学生对于数学

17、的认识,依靠于数学活动。而活动中最好最有趣最有效的是游戏。3、尊重学生的思维“数学教育必须把培养人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但思维是在个体头脑中发生的,并且思维是这样一种事物,当你把思维结果(如解题方法、解题方案)明白告诉地告诉思维者时,思维就不必要,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教育对象的思维,是教育不能直接作用的。”数学课堂上过多的“注入式”“题海式”教育,更多的是将学生的思维狭隘成解题思维。并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要“先做后行”“先学后教”,一切的知识应该让学生通过探索去完成,也许想法很幼稚,甚至是偏离答案 ,错误的。也应该给他们表达的权利。曾看过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的一个案例您怎

18、么知道我的知道。在字母表示数课上,一位男孩回答“n只青蛙,n张嘴,n只眼睛,n条腿。”执教老师立马反问,如果n表示1,那么成了一只青蛙,1张嘴,1只眼睛,1条腿了?立即引起全班哄笑。而那位男孩明显的不服气。课后,吴老师与学生们交流就问n表示任何数,表示青蛙的只数就用1,表示眼睛就是2,表示腿就是4,行不行?那个男孩不断地点头,终于有人理解他了。其他学生立即说不行,这样表示数量关系不清楚。必须当数量关系表达清楚时,才能让大家都知道。吴老师一句装糊涂的语言,让孩子袒露了思维的过程。如何理解学生的“知道”,如何像吴老师那样能透过学生不准确、不全面,甚至是不正确的答案,看到学生“合理”、“闪光”和“创

19、造”,除了要专研教材,理解课程标准之外,要像吴老师那样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流,不断碰撞智慧的火花。“教育之道,在于启发人的潜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学习的天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蹲下身子,“以生为本,教学相长”。 (四)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生本课堂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近日,读了华南大学教授郭思乐老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感觉受益匪浅。郭老师在书中提出了“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观念,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一切都应该是为学生服务。一、 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生本理念郭思乐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列举了儿童教育中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这些脱离儿童发展规律的做法,

20、大多是因为教育观念的落后而产生的。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困生缺乏应有的信心和耐心,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天生愚钝而不可救药,而忘记了教育是慢的艺术。再如,我们习惯性地给学生贴上后进生的标签,而不顾忌学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也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并且,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意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实际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所有这一切现象,都是我们还没有真正放弃旧的教育观念,观念的陈旧也成为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桎梏。思想是指导,观念是灵魂,要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转变,使方式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符合教育规律,就必须加强

21、学习,通过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儿童的特点,设置教学程序,才能有效驾驭课堂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二、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课堂教学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施教。往往是教师讲的疲惫,学生学得劳累。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没有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没有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儿童天生好动,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而教学的一味灌输使儿童成为知识接受的容器,他们在课堂上毫无主动性可言,一切回答都要符合老师设定的答案。他们的主动性就很难得以发挥,对知识学习兴味索然。例如,数学学科是逻辑性比较强的抽象

22、学科,如果只是给学生枯燥的说教,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我们不妨相信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探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数学活动,比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开展“小小超市”活动。让学生扮演超市售货员与顾客,用10元以内的钱币去购物,其中必然产生一些加减法的运算问题。学生们就可以在这“购物活动”掌握了运算技能。因此,学生既是我们的教学对象,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在数学活动中,我们不妨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是发现数学规律,掌握巩固数学知识。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让学动手,用纸制三角形摆一摆,看一看,有的学生将纸质

23、三角形的三个角切割以后,摆在一起发现恰好组成了一个平角,通过探究得出结论,比老师生硬的说教要好得多。因此要放手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发现,在实践中总结。儿童的形象记忆是比较发达的,而儿童的抽象能力相对较弱,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就应该改变知识的呈现形式,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表现欲望强烈,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内展开数学游戏活动,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 走进儿童世界,倾听儿童心声作为教师,要落实生本理念就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以成人的观点去看

24、待儿童,以成人的观点去设计教学程序与呈现教学内容,甚至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以分数的高低来决定学生学习的优劣。真正的生本理念,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加以肯定,要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关键是学生间学法的分享。儿童的心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就应该多以游戏、数学活动实践为主要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合儿童好动、好奇的心理需求。因为儿童的个体差异,在知识的掌握上,必然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教师要看到暂时落后学生的潜力,要实施分层教学,对困难生在课堂提问中可以让其回答较为简单的问题,提高其答题的正确率,这样,可以激发其努力学习的信心

25、,促使其由中下游而跃居学习上游。其次要以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需要教师的肯定,这是作为一个儿童的心理需求,是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所应该满足的心理需求。总之,读了郭老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思考了许多问题。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教学必须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才能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让每一块“珍宝”都闪亮读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有感晚上,女儿京京读书,认识了一个新词:“珍宝”,她兴冲冲地跑到我面前,扬起小脸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我是不是你的珍宝?”“当然!你是妈妈的珍宝。无论你是否最聪明、是否最漂亮,你都是妈妈

26、独一无二的宝贝!”听了我这样的回答,小家伙竟红了双眼,紧紧地抱着我,在我脸上亲了两下,我亦很动容,你看,孩子虽小,却完全能准确感知到我的话语里对她的深深的爱和尊重。我既为人母,亦为人师。上天除了女儿这块至宝,也同时赐予我很多价值不菲的宝石我的学生。工作十多年,周而复始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随着工作的熟练度提升,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工作效率似乎也愈来愈高。无疑,我成了“教学流水线”上的一名“熟练工”,我的“宝石”们也在这条流水线上进行着固定模式的加工。正当我窃喜于自己的干练与麻利时,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的生本教育理念,却如清夜闻钟给了我警醒和震撼,它让我重新感悟到“师者,传道授业”的真

27、谛,更让我开始思考,我所拥有的这一颗颗”珍宝”,是不是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孩子如璞玉,他们中有的能言善辩,即使是在为了自己的小错误千方百计找理由;有的心灵手巧,能用各种媒材创造出新奇的玩意儿;有的思维敏捷,还有的身手矫健我们面对着的是一群群鲜活的个体,一个个跳动的思维,一个个有着无限潜能的雕琢空间。无论今天的他们如何,他们将会居于未来所有事情的核心。儿童不可限量,作为他们的”雕刻师”,对儿童的尊重和呵护,是理所应当的。郭思乐教授说:生本教育的核心,说破了就是“改变”!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把以教师为意志中心的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意志中心的教育。理念有了,具体还该怎么“

28、雕琢”他们呢?从郭教授的书中我学了两招:1、教学如插秧,多留空间收获丰。农民年复一年的插秧方式,密密层层,付出的劳动多,但禾苗产量依旧,后来把插秧改为拋秧,却能带来丰收。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模拟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也一样,他们是我们的秧苗,当我们将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些细密的目标以后,就会对学生提出细密的要求。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条条

29、框框。因为这不是他们思想的一部分,关键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儿童经验和如何加诸于学生。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习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经常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满,也曾一度产生过搞“题海战术”的想法,总觉得多接触各类应用题,多做多练,加大习题的密度,就可以提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与其与题作战,倒不如留出一些时间来让孩子与生活为伴。例如,教了“元、角、分”后,可以设计课外实践作业:“今天我当家请你在周日单独采购今天你家所需的食物和生活用品”,记录下每件商品的价格,并将所用的钱统计好,制成一张简单的统计表,在小组里展示,并说说购物感受。又如,在学

30、习“量长度”后,要求学生课后想办法量出自己卧室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米,并记录;在“认识路线图”后,可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利用星期天,在街道上选择一个测量点,然后利用指南针找出八个方向的景物,并把它记录下来,利用自己在校园里和同伴测量的经验,独立去测量。宽松和广阔的实践空间,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实践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运用,真切地去体验数学学有所用、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自身学习内驱力。给学生空间,正如为一块宝石赋予其最好的设计理念,这是珍宝成形的重要保证。2、探索有过程,允许犯错机会多。人生自古谁无“错”,差错的产生和存在具

31、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生本教育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格局。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错”更具有必然性。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孩子正确的解答,可能只是模仿;而错误的解答,难道不正是孩子的创新吗?用“阳光心态”来观照学生的差错,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平日里,对学生有价值的差错,不妨引导同学们为其发出三四次感谢的掌声首先为他不盲从的坚持,其次为他有根有据的说理,再次为他接纳他人观点后的修正,最后为他带给我们思考的贡献。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其做人、做事的好习惯。不得不承认,学生之间的确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常常为了一些孩子

32、的“拨不通”而叹息、焦虑甚至烦躁,可看到这些孩子在其它方面表现出的禀赋时,又不禁释然。对,相信学生的“大器晚成”!教师是组织者,是引导者,是合作者,但更应该是欣赏者。会从数学的角度欣赏学生的正确,会从教育的角度欣赏学生的差错。“当乌云被阳光亲吻时,它们就变成了天空的花朵。”如果教师练就了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就能成功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究,获得真知。如果把学生看作天使,我们就生活在天堂。只有从心底喜爱、尊重学生,呵护好学生的错误,才能让生命在课堂上温暖地绽放。 读完此书,我对朝夕相伴的群体学生,又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是这个宇宙空间里独一无二的创造者,他们是有无限潜能的珍贵原石如果说给予空间是一种外部修饰,那探索纠错就是对学生内里的一次完善,我相信,这些原石经此从外至内地悉心加工,再辅佐以我的关爱和坚持,一定能成为一件真正璀璨光亮的“珍宝”。(六)蹲下来“平视”学生读教育走向生本随感在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