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40.65KB ,
资源ID:902333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0233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引.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引.docx

1、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引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2014年11月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基本要求 21.1 概念界定 21.2 试点分类 21.3 建设原则 3第二章 组织实施 52.1 创建目标 52.2实施主体 52.3 建设模式 72.4 创建流程 8第三章 城市新建社区试点 113.1 试点选取 113.2 建设指标 113.3 规划引导 133.4 设施建设 143.5 运营管理 193.6 低碳生活 21第四章 城市既有社区试点 234.1 试点选取 234.2 建设指标 234.3 改造方案 254.4 设施改造 264.5 运营管理 304.6 低碳生活 31第五章 农村

2、社区试点 335.1 试点选取 335.2 建设指标 335.3 村庄规划 355.4 村庄建设 365.5 村庄管理 395.6 低碳生活 40第六章 保障措施 426.1 加强组织领导 426.2 完善配套政策 426.3健全服务体系 436.4 增强交流合作 44前 言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41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489号)相关要求,为指导和推进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明确了低碳社区试点的基本要求和组织实施程序,提出按照城市新建

3、社区、城市既有社区和农村社区三种类别开展试点,并详细阐述了每类社区试点的选取要求、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及建设标准。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及参与试点建设的其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试点实施主体,可参照本指南,立足本地实际情况,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科学有序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第一章 基本要求1.1 概念界定1.1.1 社区本指南中的“社区”是指城市居民委员会辖区和农村村民委员会辖区,包括居民小区、社会单位、配套设施等。1.1.2 低碳社区“低碳社区”是指通过构建气候友好的自然环境、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低碳排放的城乡社区。1.2 试点分类综

4、合考虑城乡社区开发建设成熟度、生活方式特点和低碳建设重点内容等因素,将低碳社区试点划分为城市新建社区试点、城市既有社区试点、农村社区试点三大类。1.2.1 城市新建社区试点城市新建社区是指规划建设用地50%以上未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城市新开发社区。城市新建社区试点应按高标准做好源头控制,以低碳规划为统领,在社区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和居民生活等方面践行低碳理念。整体拆迁的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项目可按城市新建社区开展试点。1.2.2 城市既有社区试点城市既有社区是指已基本完成开发建设、基本形成社区功能分区、具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体系的成熟城市社区。城市既有社区试点建设要以控制和

5、削减碳排放总量为目标,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对社区建筑、基础设施进行低碳化改造,完善社区低碳管理和运营模式,推行低碳生活方式。1.2.3 农村社区试点农村社区是指未纳入城区规划范围的行政建制村域。农村社区试点建设要紧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标,根据本地资源、气候特点,科学规划村域建设,加强绿色农房和低碳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低碳农业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推行符合农村特点的低碳生活方式。1.3 建设原则1.3.1 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要求低碳社区试点建设要积极贯彻落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功能区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战略部署,将有关理念和要求融入到社区规划、

6、建设、运营管理和居民生活的全过程。1.3.2 科学衔接相关工作部署低碳社区试点建设要结合低碳省区和城市试点、智慧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绿色建筑、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等各项工作部署,加强统筹规划和系统实施,把低碳社区试点打造为集成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的综合平台。1.3.3突出反映地域发展特色各地低碳社区试点建设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气候特征、地理特点、发展水平、发展模式等因素,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注重效果,科学确定本地区试点工作目标、建设重点,探索各具特色的低碳社区发展模式。1.3.4 注重前瞻创新性探索低碳社区试点建设要贯彻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制

7、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决定性作用,推动各类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积累社区低碳发展的新经验、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模式,为全国低碳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第二章 组织实施2.1 创建目标2.1.1 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国启动低碳社区试点1000家左右;“十三五”时期,择优建成一批“国家低碳示范社区”。2.1.2 分解落实地级以上城市均应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国家低碳试点省市要率先垂范。国家低碳试点省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应不少于50家,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低碳试点城市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应不少于20家,其他低碳试点城市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应不少于10家。2.2实

8、施主体2.2.1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全国低碳社区试点工作部署和统筹推进,将低碳社区试点进展情况纳入国家对各省(区、市)碳排放目标责任考核,制定低碳社区试点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试点建设的指导,组织相关政策培训和经验交流,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并落实支持政策,开展“国家低碳示范社区”申报、评审和创建指导工作。2.2.2 省级发展改革委省级发展改革委负责牵头推进本地区低碳社区试点创建工作,拟定本地区低碳社区试点工作方案,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后组织实施。负责本地区低碳社区试点实施方案评审和试点确定工作,指导本地区下级发展改革部门开展试点创建工作,会同本地区有关部门制定支持政策,根据试点工作进

9、展适时组织对本地区试点进行评估验收,验收合格的授予“低碳示范社区”称号。2.2.3 市县级发展改革部门市县级发展改革部门应按照国家和本省的建设要求,组织试点社区申报,根据区域实际确定各类社区创建主体。市县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所在地规划、住建、交通、市政市容、财政、园林、水务等相关部门,建立低碳社区试点建设组织协调机制,指导落实本地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2.2.4 新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新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是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具体组织单位,负责低碳社区试点的选取和申报工作,编制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并组织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开发建设单位、社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和

10、物业公司等参与试点工作。2.2.5 新区开发投资主体、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新区开发投资主体、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具体实施单位,根据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协助所在地新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做好社区低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低碳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低碳社区服务的引入和规范、低碳文化生活的宣传和推广等工作。2.2.6 其他参与机构结合低碳社区试点建设的实际需求,充分调动房地产开发企业、村镇集体企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规划咨询机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碳咨询管理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等社会机构积极性,鼓励其参与到试点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低

11、碳生活方式创建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社会机构的专业优势,有效整合低碳建设多种资源,创新多元化服务体系,切实发挥其在试点建设中的专业化服务职能。2.3 建设模式2.3.1 城市新建社区试点城市新建社区开发完成之前,若尚未建立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社区管理机构,由新区管委会、开发投资主体负责创建;在社区建立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社区管理机构后,由其负责创建。创新城市新建社区低碳试点建设模式,调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构建政府管理机构、开发企业、社会组织多维组合的建设模式;规划建设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协作,采取联席会、一站式审批等多种方式,强化新建社区的统一规划和滚动开发建设。2.3.2 城市既有社区试

12、点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作为试点创建主体,应根据社区空间特征、设施状况、管理方式、居民构成等基本情况,制定符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具有特色的试点实施方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引入社会资本,推广应用合同能源管理、公私合作、特许经营等新型市场化运营方式,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多主体推进等不同建设运营模式。鼓励联合社区内企业和社会单位共同创建。探索由专业化大型物业管理集团对低碳社区统一进行运营管理的新模式。2.3.3 农村社区试点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作为试点创建主体应根据本地发展环境、建设基础、产业特色、文化特征、气候特点等实际情况,创新农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模式,积极探索由乡镇政府主导

13、、村镇集体企业、第三方开发主体、社会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低碳建设运营模式。2.4 创建流程2.4.1 工作方案编制省级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确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结合本地区低碳发展工作实际,编制低碳社区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本地区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目标、进度安排、基本要求、保障措施,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2.4.2 试点申报和名单确定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和本地区试点申报要求,市县级发展改革部门组织辖区内社区进行申报。省级发展改革委根据本地区试点工作方案,兼顾城市新建社区试点、城市既有社区试点、农村社区试点三大类别,对申报社区进行评审,确定本地区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名单,并抄报国家

14、发展改革委备案。2.4.3 实施方案制定和审核纳入本地区试点名单的社区,由主管社区的新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并经市县级发展改革部门上报省级发展改革委审核通过。实施方案的内容应根据本指南确定的目标要求、建设内容,结合本社区实际,突出特色,确保切实可行。2.4.4 组织实施试点实施主体应根据确定的实施方案,做好任务分工、目标分解和进度安排。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对本地区试点进行跟踪指导,及时反馈试点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指导试点社区对实施方案适时调整完善,加大对试点政策支持力度。效果突出的试点社区可组织申报“国家低碳示范社区”。2.4.5 试点验收试点建设周

15、期一般为3年左右。试点期结束前,由试点实施主体编制试点工作总结报告,提请省级发展改革委组织验收。验收工作应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低碳社区试点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验收合格的授予“低碳示范社区”称号,效果突出的授予“国家低碳示范社区”称号。2.4.6 经验总结与推广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对本地区低碳试点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对效果突出的典型案例,加强经验交流和宣传推广。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各地成功经验,特别是“国家低碳示范社区”的典型做法和建设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并作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创新成果,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进行展示和推介。第三章 城市新建社区试点3.1 试点选取城市新建社区试点选取应遵循

16、以下原则:(1)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有明确四至范围;(2)社区开发建设责任主体明确;(3)属于地方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对带动当地低碳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4)优先考虑国家低碳城(镇)试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等范围内的社区;(5)优先考虑开展保障房开发、城市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项目的社区。3.2 建设指标3.2.1 指标体系试点建设指标体系设置强调从规划建设环节提出高标准的准入要求,基于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设定了10类一级指标和47个二级指标,覆盖了社区低碳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其中,约束性指标是试点建设必须要达到目标参考值要求的指标,引导性指标

17、是试点建设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目标参考值的指标。试点社区应参照本指标体系,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本社区各项指标的目标值,并适当增加有地域特色的指标。表1:城市新建社区试点建设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性质目标参考值碳排放量社区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约束性20%(比照基准情景)空间布局建设用地综合容积率约束性1.2-3公共服务用地比例引导性20%产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比率引导性1/3-1/4绿色建筑社区绿色建筑达标率引导性70%新建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一星级达标率约束性100%新建商品房绿色建筑二星级达标率约束性100%新建建筑产业化建筑面积占比引导性2%新建住宅精装修建筑面积占比引导性50%交通系统路网

18、密度约束性3公里/平方公里公交分担率约束性60%自行车租赁站点约束性1电动车公共充电站约束性1道路循环材料利用率引导性10%社区公共服务新能源汽车占比引导性30%能源系统社区可再生能源替代率约束性2%能源分户计量率约束性80%家庭燃气普及率约束性100%集中供热率约束性100%可再生能源路灯占比引导性80%可再生能源空调利用率引导性5%太阳能光热屋顶覆盖率引导性50%水资源利用节水器具普及率约束性9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引导性30%实现雨污分流区域占比引导性90%污水社区化分类处理率引导性10%社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容量引导性5000m3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约束性100%生活垃圾资源化

19、率约束性50%生活垃圾社区化处理率引导性10%餐厨垃圾资源化率引导性10%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引导性30%环境绿化美化社区绿地率引导性8%本地植物比例约束性40%运营管理物业管理低碳准入标准约束性有碳排放统计调查制度约束性有碳排放管理体系约束性有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统引导性有引入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和企业数量引导性3低碳生活基本公共服务社区实现率约束性100%社区公共食堂和配餐服务中心约束性有社区旧物交换及回收利用设施约束性有社区生活信息智能化服务平台约束性有低碳文化宣传设施约束性有低碳设施使用制度与宣传展示标识引导性有节电器具普及率引导性80%低碳生活指南约束性有3.2.2 指标运用试点社区应根据本指标

20、体系,科学推进社区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在规划环节,应把相关指标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等规划中,落实到空间布局,分解至地块、建筑和配套设施;在建设环节,应把相关指标要求体现在社区建筑、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质量标准和项目管理中;在运营管理环节,应按相关指标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和应用平台。3.3 规划引导3.3.1 贯彻低碳规划理念优化空间布局。将低碳理念贯穿到社区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行“多规合一”,倡导产城融合,推行紧凑型空间布局,鼓励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开发模式。统筹推进已建区域改造与新区开发关系,合理配置居住、产

21、业、公共服务和生态等各类用地,科学布局基础设施,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行社区“15分钟生活圈”,强化社区不同功能空间的联通性和共享性。加强低碳论证。根据审核通过的低碳社区试点实施方案,对已有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开展低碳论证,对上述规划进行完善和补充,并将建筑、交通、能源、水资源、公共配套设施等各项低碳建设指标纳入规划。对新开发小区建设方案开展低碳专项评审。3.3.2 低碳规划管控强化土地出让环节的低碳准入要求。试点社区在土地出让条件中应将主要低碳建设指标纳入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纳入控规指标体系,进入“一书两证”(城市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

22、可证)审批流程。强化项目审批环节的低碳管控要求。将试点社区低碳规划建设指标体系要求纳入政府项目管理工作,对试点社区内项目立项、设计、施工、验收等全过程开展低碳评估。政府部门对项目的低碳管控要与原有行政审批事项相衔接,不应增加额外审批环节。强化开发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覆盖一、二级开发和分领域规划设计管控机制。试点社区开发主体应按照低碳理念和低碳建设指标体系要求,进行项目规划和设计。项目单位提交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项目文件应包括低碳建设指标体系落实情况。3.4 设施建设3.4.1 绿色建筑加强设计管控。根据试点社区相关指标要求,建设单位应从设计、选材、施工全过程严格落实试点社区绿色建

23、筑比重和标准要求。建设单位在进行项目设计发包时,应在委托合同中明确绿色建筑指标、绿色建筑级别、低碳技术应用要求和建筑全生命周期低碳运营管理要求。设计单位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采用被动式设计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合理选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做到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同步设计,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降低建筑能源资源消耗。加强对项目设计图纸的审查。支持试点社区进行国内外绿色建筑相关认证。推行绿色施工。优先选择国家和地方推荐和认证的节能低碳建筑材料、设备和技术,鼓励利用本地材料和可循环利用材料。施工单位参照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严格做好施工过程节能降耗及环境保护。积极推广

24、工业化和设计装修一体化的建造方式。鼓励开展项目节能低碳评估验收。3.4.2 低碳交通设施路网布局。推行网格式道路布局,实现社区与周边路网有效衔接,做好社区微路网建设,优化社区出行道路与城市主干道接驳设计。合理规划校园、医院等人流车流密集区域交通设施。统筹考虑社区及周边公共交通站点设置,建设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提高公交车、地铁、自行车等不同交通方式换乘便利化程度,构建紧凑高效社区公交和慢行交通网络。在交通路网建设中尽可能利用循环再生材料。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要求,优先支持试点社区同步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设立社区新能源汽车租赁

25、服务站点,开展电动汽车接驳服务。试点社区公交、环卫、邮政等领域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优先配备新能源汽车,支持社区内购物班车和物流配送采用新能源汽车。静态交通设施。合理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拼车搭乘和出租车停靠设施。优先建设立体停车、地下停车设施。鼓励建设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在地铁始发站建设停车换乘(P+R)停车场。智慧交通系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社区智慧交通服务系统,建设覆盖试点社区主要道路、公交场站、居民小区、公共场所的智慧交通出行引导设施,建立交通数据实时采集发布共享和运营调度平台,提供道路交通实时路况、出租车即时呼叫、智能停车引导、公共交通信息等服务,打造智慧交通出行服务体系。3.4.3

26、 低碳能源系统常规能源高效利用。试点社区能源系统应优先接驳市政能源供应体系。市政管网未通达社区,应建设集中供热设施,优先采用燃气供热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利用工业余热或采用冷热电三联供。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鼓励可再生能源丰富的试点社区,积极建设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水源热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采用太阳能路灯、风光互补路灯等新能源设备,在公交车站棚、自行车棚、停车场棚等建设光伏发电系统。构建集分布式电源接入及储能、电能质量与负荷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微电网系统。能源计量监测系统。试点社区应在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同步设计安装电、热、气等能源计量器具,建设能源利用在线监测

27、系统,实现能源利用的分类、分项、分户计量。3.4.4 水资源利用系统给排水设施。统筹社区内、外水资源,优先接驳市政给排水体系,同步规划建设供水、排放和非传统水源利用一体化设施,鼓励雨污分流,倡导社区污水社区化分类处理和回用,构建社区循环水务系统。给排水管网建设同步安装智能漏损监测设备,实现实施监测、分段控制。非传统水源利用。从单体建筑、小区、社区三个层面统筹建设中水回用系统。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建设雨水收集、利用、控制系统,优先采用透水铺装,合理采用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和景观调蓄水池等方式调蓄滞留和利用雨水,实现与其他自然水系和排水系统的有效衔接。3.4.5 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创新社区垃圾处理

28、理念。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就地化”的处理原则,把循环经济理念全面贯彻到低碳社区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分类回收利用,优先采用社区化处理方式,从建筑设计理念、基础设施配套、管理方式创新、居民生活行为等多层面,探索建立节约、高效、低碳、环保的社区垃圾处理系统,使社区成为“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耦合的微循环平台。根据不同地域社区居民生活消费习惯和垃圾成份特点,探索采用不同技术、工艺和管理手段,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化处理模式。合理布局便捷回收设施。鼓励社区设立旧物交换站,商场、超市等设立以旧换新服务点。支持专业回收企业或资源再生利用企业在社区布置自动回收机等便捷回收装置,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

29、、收集、处理岗位,实现社区垃圾高效、专业化分类、回收利用和处理。科学配置社区垃圾收集系统。科学布局社区内的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和中转系统,减少固体废弃物的长距离运输。预留垃圾分类、中转、预处理场地空间。鼓励建设厨余、园林等废弃物社区化处理设施,促进社区内资源化利用。有效衔接市政固废处理系统,配备标准化的分类收集箱和封闭式运输车等设施。3.4.6 低碳生活设施便利服务设施。倡导规划建设配餐服务中心、公共食堂、自助洗衣店、家政服务点等便民生活配套设施,鼓励建立面向社区的出行、出游、购物、旧物处置等生活信息电子化智能服务平台。合理布局社区物流配送服务网点,打造社区商业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场所。按照“1

30、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理念,合理建设社区公园、文化广场、文体娱乐等公共服务空间,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建设集商业、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综合体。宣传引导设施。社区内居民小区和社会单位均应在公共活动空间设立宣传低碳理念和社区低碳试点工作的展示栏、电子屏、互动式体验设施等社区宣传设施。3.4.7 社区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景观。社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优先保护自然林地、湿地等社区原有自然生态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鼓励划定禁止开发的生态功能区。社区景观绿化中,优先选用栽植本地植物,强化乔、灌、草相结合,维护社区生态系统平衡,促进社区景观绿化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机协调。推行立体式绿化。充分利用建筑屋顶和墙面、道路两侧、过街天桥等公共空间,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树围绿化、护坡绿化、高架绿化等立体绿化,最大限度提高社区绿化率。3.5 运营管理3.5.1 推行低碳物业管理强化物业服务低碳准入管理。试点社区所在地政府管理部门、相关建设单位应加强物业服务单位的准入管理,提出低碳物业服务相关标准和低碳运营管理要求,把低碳运营管理作为选聘物业公司的重要依据,把低碳配套设施的运营维护作为移交物业的重要内容。鼓励引入市场化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