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4.27KB ,
资源ID:9134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134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为了加快柴松水源涵养地及柴松这一个珍贵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有效安排和使用投资,提高项目建设水平,特编制*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3项目建设范围及主要建设内容该项目位于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北端陕西境内,富县西部,*柴松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3910850,北纬35563607之间,西接甘肃省合水县,南连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与*市桥北林业局张家湾林场、药埠头林场为邻,北接桥北林业局和尚塬林场,境内南北长约18公里,东西宽约16.5公里,总面积17640公顷。根据该项目管理需要,设立“大麦秸柴松保护站”为科级建制,隶属保护区领导。该项目工程建设包括土建

2、工程、资源保护工程等,其中土建工程600平方米,新建巡护步道20公里,维修林区道路10公里,设置界桩30个,宣传碑2个,采种10000斤,育苗25万袋,植苗1000亩,抚育1000亩。保护站计划编制20人,设站长1人,副站长1人,其它人员18人。1.4项目投资*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建设共投资196.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148.8万元,占总投资的76%,资源保护项目投资38.25万元,占总投资的19%,其它费用9.35万元,占总投资的5%。2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背景柴松(pinus tabulaefirmis f.shekanensisrao.etHsu)是油松(

3、 Pinus tabulae-formis)种群在黄土高原发生的变异,具有优良的生态生物特性,是黄土高原优良的防护和用材树种。2.1.1柴松的分布柴松主要分布在*柴松自然保护区,到过柴松分布区人无不认为其与其它林地的差异性,分布相对集中,林分结构和个体形态独特。据1956年11月陕西省农林牧工作大队资源清资料显示:柴松面积184公顷(2760亩),疏密度0.7,林分组成8油(注:实为“柴松”)2栎,林龄115年,平均胸径26厘米,平均高17米,每公顷蓄积87立方米,总蓄积16008立方米。集中分布于桥北林业局和尚塬林场大麦秸沟中上部。据1986年7月桥北林业局资源调查显示,柴松公布于和尚塬林场

4、大麦秸沟营林区154、147、151林班,共计119个小班,总面积333.7公顷,其中柴+桦+栎混交林112.6公顷,总蓄积63851立方米;柴松纯林225.1公顷,蓄积55554立方米。平均林龄125年,树高18米,胸径24.4厘米,疏密度0.93。本次设计所进行的补充调查显示,柴松纯林面积413公顷,混交及散生的面积2835公顷,公布范围不仅局限于大麦秸沟上部,在五里铺、松树构、大麦秸沟的大石沟口及马渠寺沟的大南沟等地均有块状或零星分布。无论是分布面积,还是分布范围,都较过去有明显增加。2.1.2柴松的形态结构特点柴松与其原种无论是在形态结构还是结构特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差异,特别是柴松的树

5、脂道比原种树脂道的数目显著减少,并略偏小。(朱志诚陕西林业科技1987.4)油松与柴松形态结构差异说见表21表21油松与柴松形态结构差异表树种油松柴松外 部 形 态树叶暗绿色淡绿(翠绿、鲜绿)树皮厚,暗灰褐色,粗糙,纵裂且深较光滑,灰白色,云彩状,纵裂较浅,有的很浅枝条粗,与主干的夹角较小,斜向:天然整枝差,残留枝基多细,与主干的夹角大,平展;天然整枝好,残留枝基少树干略直或有弯曲通直球果胖圆端正较小,果鳞薄,稍显桃形材质较坚硬致密松软显白色树 脂 道 结 构茎外 圈数量(个)81368大小(毫微米)平均1823平均1415茎 内 圈20231012平均45平均3.84.1叶(数量)61046

6、初步观测,柴松易侵入并代替山杨、栎类、桦木等林分,最终演替形成相对稳定的柴松纯林。另外,其天然更新能力较强,本次调查每公顷幼苗、细树可达58000株,林下更新普遍良好。2.1.3柴松形成的初步分析油松北部分布于阴山山脉的大青山,乌拉山及西部的贺兰山;东北部出现于大兴安岭南瑞的黄岗山;南部至川、陕、鄂交界的秦巴山区;在东部,除辽东半岛东南部和胶东半岛为赤松分布外,整个华北地区的低中山地带广泛分布着油松;西部至甘肃到青海东部的大通河流域。在这广阔的空间上,除局部地区被草原隔断外,基本上是一个连续的分布区。可以看出,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及其邻近地区,是油松分布的几何中心。油松在其分布区内,一般处在土层较

7、薄的山脊梁顶,分布海拔高度大多在1500米以上。与其它地区相对比较,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地带,是油松生长最优越的环境。这里具有深厚的黄土层,分布海拔高度大多在1500米以下,年降雨量在600毫米左右,局部可达700毫米以上,属暖温带气候。特别从基质条件分析,黄土要比各类岩质土对油松的生长发育优越得多。因而可能由于这些缘故,导致油松在黄土高原发生了变异,经多年研究只在此地发生。这种分析与柴松所表现的大部分特征是一致的。例如叶子显翠绿色、树皮光滑等,都是相对水热较好的标志;村干通直、枝形平展,这些也都是在相对较好水热条件下,长期处于密度较大的林分中,所形成的一些特点。2.1.4些松的地位从柴松的形态、

8、生理和生态特征来看,只能确定是油松在黄土高原的一种特殊生态型(Ecotype)是油松林木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适应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和分化,形成的一些在生态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这种个体群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了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出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生态型是同种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态型的分化是物种形成的开始,是物种进行的基础。油松在黄土高原分化的个体群,属于典型的生态型,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据目前所知,在全国绝无仅有,其他国家也未见资料报道,面积较小,非常珍稀,应特别加以保护和繁育推广。多年

9、来,保护区所在的林业局、林场对于区内柴松资源的保护一直非常重视,除局部进行过试验性抚育间伐外,其他均保护完好。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该项目是保护柴松资源的需要柴松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生态型,早在80年代初就引起了许多林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纷纷在林内设立固定观测标准地进行观测比较,通过研究大家共同认定柴松是油松(Pinus tabuaeformis)种群在黄土高原发生的变异,并由乐天宇先生将其命名为pinus tabulaefirnis f.sgekanensusrao.etHsu,作为油松的变型。柴松具有不同于油松的许多优良特性,如树体高大通直,材质优良,含脂量少,结果繁多,天然繁殖

10、能力强,耐瘠薄,适应性强,单位面积蓄积量大,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营造生态林和速生丰产林的优良树种。目前仅见于该项目范围,分布面积小,种群数量少,如不积极地加强保护,频繁的人为活动的干扰,将有可能使这种优良的个体种群濒临灭绝。因此对柴松及相关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实行有效地保护,对于维护我国乃至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保护这一珍稀生态型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更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实施该项目通过必要的制度和措施可有效地保护这种珍贵的物种资源。2.2.2该项目是保护自然生态的需要。柴松林生长在子午岭的东侧(陕西境内),它分布在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的最西部,它像一颗“绿色宝

11、石”镶嵌在黄土高原上。实施该项目,不但保护了区内的柴松资源,而且保护了周围的林分及其森林生态系统,对于完整地、长期地研究柴松的自然分布、自然演替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3该项目是黄土高原地区保护水土和涵养水源的需要。项目区年降水量680多毫米,森林覆盖率达86.5,其地表枯枝落叶层厚达30厘米以上,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是分布在黄土高原上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生态系统。该项目的实施,对区内森林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将更加增强,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增加雨量、减缓水土流失的作用将更加明显,这对于增加农业产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得意义。2.2.4该项目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项

12、目区内的柴松林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天然柴松林,因此保护这里的森林生态环境和珍惜物种,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充分利用自然植被的这些特点及有利条件,开展植被群落、植物地理、森林生态等多科学研究,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意义。3 项目区概况3.1 自然概况项目区位于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北端陕西境内,富县西部,*柴松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8007之间,西接甘肃省合水县,南连子午岭国家级保护区,东与*市桥北林业局张家湾林场,药埠头林场为邻,北接桥北林业局和尚塬林场,境内南北长约18公里,东西宽约16.5公里,总面积17640公顷。项目区的山地是以梁为

13、主的低山丘陵区,海拔在10001582米之间,山梁为厚薄不等的黄土覆盖,其下伏基岩为中代砂岩,境内岭谷交错,波状起伏,森林灌丛茂密,现代剥蚀缓慢,水土流失微弱,地貌类型主要由基岩山岭和沟谷组成的低山地貌。该区气候属暖温带湿润气候类型区,由于受地形,森林植被的影响,呈现出气温较低温差较大,冬冷夏凉,温凉湿润的气候特点。富县城区年日照时数2492.4小时,年辐射量133.4千米/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9.1,极端最高气温36.7,极端最低气温-25.7,10积温3293.3,年降水量570毫米,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无霜期140天,68月常多冰雹危害。具有冬长夏短,气候温和

14、,雨量充沛,秋季多雨,春冬干燥等明显的气候特征。项目区主要包括大麦秸沟、马渠寺和桦树沟,流水直接汇入保护区北侧的洛河支流葫芦河内。地下水质为重碳酸盐型,PH值78,矿化度0.290.34克/升,为低矿化度淡水,适宜人畜饮用和灌溉。区内土壤以灰褐土为主。3.2植物资源项目区植被属华北温暖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地带的北部落叶阔叶林地带的西缘。由于受历史、气候、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森林植被均为天然次生林,成为黄土高原上的植物种类独特、多样、丰富的天然绿色“基因库”。据统计:该区有植物80科196属720多种。其中价值较高或有发展前途的植物有柴松、油松、侧柏、栎类和山杨586种。项目区内森林茂密,植物资

15、源丰富,是黄土高原地区植物种类繁多,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的典型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86.5%,林分全部为国有林,便于管理。区内除柴松林和油松林外,还保留有相当数量的辽东栎、山杨、白桦等次生落叶阔叶林和松栎林。同时,还有大面积分布的稀疏灌木草丛,灌木主要有虎榛子、杭子稍、荆条、酸枣、黄刺玫、狼牙刺、文冠果、连翘、二色胡枝子、丁香、绣线菊、酸刺和胡颓子等,草本半灌木内优势种有白羊草、四季青、黄背草、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大油芒和针茅等。在区内散生的乔木主要有杜梨、山杨、榆、侧柏、柳和槭等。沟谷中除人工营造的少许乔木树种组成的林分以外,尚可见到零星分布的白桦、漆树、青椴、细列槭和黄榆等。在丰富的植物

16、资源中,还有如柴胡、黄芩、远志、生地黄、连翘、葛根、地骨皮和金银花等多种多样的药用资源植物和部分观赏植物。本区的植被分布岛屿化特征非常明显,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华北区植物占主导地位,植物区系成分的来源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为主。二是具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性质,在植被结构中,落叶阔叶林占主导地位,常形成类似的森林群落,甚至构成单优势树种群落。树种组成多为辽东栎、山杨、白桦和麻栎等阔叶树种。这些树种构成华北落叶阔叶林主要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在针叶树种组成上,油松(包括柴松)和侧柏是本区优势种,油松多与栎林构成松栎林。该区灌木林和草本层种类也极为丰富,灌木和草本是华北落叶阔叶林下或荒坡的主要种类成分。三是植

17、被分布具有斑块性和不均匀性,生境岛屿化现象严重,形成各种不同性质的斑块化植被。3.3动物资源在拟建的项目区内,据不完全统计,有鸟类9目24科74种,兽类5目8科30余种。由于该地区地处东部季风湿润区与内陆干旱区的过度地带,因而鸟、兽区系以古北界种类占主导地位,东洋界种类较少,显示出古北界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动物地理特征。已知该区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5种,其中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金雕和黑鹳等3种,级保护动物有石貂、黄喉貂、水獭、鸢、普通鵟、大鵟、毛脚鵟、燕隼、红脚隼、红脚鸮、普通雕鸮等。保护区内森林昆虫多种多样,据初步统计,区内有天敌昆虫9目24科102种;森林害虫6目69科442种,既为森林鸟兽

18、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也为保护森林生态平衡起到良好作用。4建设方案4.1建设方针与原则4.1.1建设方针*柴松水源涵养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是以保护柴松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该项目建设应贯彻“全面保护自然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发生发展规律,扩大资源数量,为国家和人类造福”的方针,实行科学管理,严格保护,充分发挥保护、科研和教育等方面的功能。4.1.2建设原则该项目的建设与经营管理必须遵循国家颁布的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规定和要求。1、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该项目应以保护柴松资源及森林生态系统为首要任务,切实保护和发展柴松这一重要资源。根据保护对象合理确定工程建设和保护

19、措施,真正达到保护区内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目的;2、坚持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该项目区内地形多样,植被类型繁多,应根据实际情况,将项目区划为不同的功能区,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3、项目区发展建设同当地社区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当地现有基础设施,减少基础设施建设重复投资;4、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探索保护柴松资源及其植被的新方法和新措施,适时应用于保护管理。4.2建设方案该项目工程建筑总面积600平方米。新建巡护便道20千米,维修林区道路10千米,设置界桩30个,宣传牌2个。采种10000斤,育苗25万袋,植苗1000亩,抚育1000亩。5环境保护5.1环境

20、影响因素的分类及评价5.1.1环境影响因素分类参照世界银行及亚洲开发银行项目工作指南,将环境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潜在影响程度及敏感程度分四类:类:很少引起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类: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和重大的影响,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避免或减缓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类: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和重大影响;类:以改善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建设项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详见表1表1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表类型拟建工程项目类办公场所、道路整修、管护站建设及附属工程类类类天然林保护、植苗造林、宣传大门、界桩标牌、巡护便道、保护站5.1.2影响环境因素分析评价*柴松水源涵养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各项工程建设过

21、程或完成后,应及时组织专家组评定打分。为确保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总评分应在85 分以上。环境保护评价项目、评价内容及得分详见表2表2 环境保护质量评价表评 价 项 目评 价 内 容总分评价得分选址、选线选址、选线适当20选址、选线一般10选址、选线不适当保护宣传施工人员环境保护意识强,宣传标志设置适当15施工人员环境保护意识一般,有宣传标志8施工人员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未设宣传标志建筑及生活垃圾堆放合理,及时处理堆放、处理一般随地丢弃建设项目与环境协调性建设项目与环境完全协调建设项目与环境协调性一般建设项目与环境不协调建设项目防护措施有防护措施,效果良好有防护措施,效果一般没有

22、防护措施项目完成后环境状况植被恢复良好植被恢复一般植被无法恢复合 计1005.2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随着项目的建设,办公场所的修建,道路的整修,基层站点的建设,等建设项目将陆续实施,各项建设将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提出不同保护措施。5.2.1 基础设施建设(1)管护站办公场所 管护站办公场所是项目区中人为活动最为频繁的地点,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建设项目,考虑到管理便利程度,确定选址在该区大麦秸,将不会对自然保护区的环境造成影响。(2)道路整修,管护站建设及附属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将直接对部分地段造成影响,所

23、以在施工中要坚持以下原则:1)、施工必须设置一定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这要求施工人员及施工监理人员应尽量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随时注意做到不破坏植被。2)、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及附属设施将会产生一定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应制定出较为规范的管理办法,随时产生,随时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少的垃圾应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堆放,不能就地处理应及时运走,防止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施工过后应及时清理周围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并妥善处理。3)、道路,管护站和附属工程的选址一定要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脆弱的环境地段进行施工,如果无法避免

24、,也应事先做好防护措施,并及时进行补救。选址(线)一定要兼顾周围自然生态环境,充分考虑其不利影响,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5.2.2 改善和保护环境项目(1)对环境没有不利影响的项目天然林保护,植苗造林等植被恢复项目,以及相关的配套工程,随着项目的实施不仅会直接产生增加生物群落生物种类,种群数量及分布面积的作用,而且逐步将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人类环境保护最积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和方法。(2)对环境造成轻微影响的项目界桩标牌,巡护便道,保护站等,在其建设过程中将对环境产生微弱的不利影响,部分项目建成后也会因其与自然的不和谐性而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项目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工程建

25、设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及时清理;部分工程的建设应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施工作业的工作面应尽量减小,必要时设立防护措施。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项目的实施是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只要把保护为宗旨的建设思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贯彻和体现,各建设项目基本上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即使个别项目的建设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通过以上的一些设防和补救措施,也将得以基本消除,至少可以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随着这个项目的逐步完成,将对植被保护各个方面工作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使得项目区的生物资源进一步多样化,生态环境更好。项目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大力宣传,将有助于更多民众提高环境保

26、护意识,积极加入到生态环境(也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更有效的遏制和预防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真正实现我们的家园“山川秀美”。6 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保护站计划编制20人,设站长1人,副站长1人,其他人员18人。7投资估算、资金筹措7.1投资估算依据林业部林业局总体设计工程概算编制办法;林业部林业局总体设计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定额;林业部自然保护区总体设计标准;陕西省计委陕西省地方工业和民用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指标;有关当地现行技术经济指标;保护区建设有关文件。7.2投资估算*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建设共需投资196.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48.8万元,占总投资的76%,资源保护项

27、目投资38.25万元,占总投资19%,其他费用9.35万元,占总投资的5%(该项目分项投资估算见附表1)。7.3资金筹措该项目所列投资196.4万元,以国家财政投资182.15万元,项目建设单位自筹14.25万元。 7.4资金管理该项目基本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建设招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度,严格工程质量管理和资金管理。8效益评价*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黄土高原柴松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物种种质资源。该项目实施后,其综合效益主要表现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8.1生态效益柴松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植物生态型,目前仅见于项目区内,项目实施不但对柴松及相关的重点保护野生

28、动物和生态环境实行有效的保护,对于维护我国乃至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但使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发展,使区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自然种群结构得到改观,而且还能对区内的天然林及其植物资源得到恢复和扩大,使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增加雨量,维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起到明显作用。项目区有林地面积为15259公顷,据有关资料按300立方米/公顷计算,保护区森林的年蓄水量457.8万立方米,以水库库容0.4元/立方米计算,每年涵养水源的效益为183.1万元;有林地每公顷可以保持水土约30吨,折合复合肥约300公斤,每吨0.12万元,森林可减少下游河流和

29、水库淤积,按土壤肥力损失计算,保护区的森林植被每年防止土壤侵蚀功能价值549.3万元;每公顷森林每年可释放氧气2.05吨,吸收二氧化碳2.805吨,吸尘9.75吨,按上述指标计算,保护区每年释放氧气3.13万吨,吸收二氧化碳4.28万吨,吸尘14.88万吨,森林净化空气的作用十分显著。因此,该项目对保护环境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和储存生物物种,尤其是柴松这一珍贵的物种,都具有深刻的意义。8.2社会效益通过对柴松及其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加强宣传,进行国际合作,必将提高柴松这一物种的知名度,由此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为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学习自然,接受自然保护知识教育场所,提高人们热爱自然,向往科学意识和热情;同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社区群众对资源保护的积极性。8.3经济效益该项目建设本身是一项公益事业,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柴松本身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该项目实施后,还可利用区内的人文景观,开展其他产业,促进当地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