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1343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为了加快柴松水源涵养地及柴松这一个珍贵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有效安排和使用投资,提高项目建设水平,特编制***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3项目建设范围及主要建设内容

该项目位于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北端陕西境内,富县西部,***柴松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

39′—108°

50′,北纬35°

56′—36°

07′之间,西接甘肃省合水县,南连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与***市桥北林业局张家湾林场、药埠头林场为邻,北接桥北林业局和尚塬林场,境内南北长约18公里,东西宽约16.5公里,总面积17640公顷。

根据该项目管理需要,设立“大麦秸柴松保护站”为科级建制,隶属保护区领导。

该项目工程建设包括土建工程、资源保护工程等,其中土建工程600平方米,新建巡护步道20公里,维修林区道路10公里,设置界桩30个,宣传碑2个,采种10000斤,育苗25万袋,植苗1000亩,抚育1000亩。

保护站计划编制20人,设站长1人,副站长1人,其它人员18人。

1.4项目投资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建设共投资196.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148.8万元,占总投资的76%,资源保护项目投资38.25万元,占总投资的19%,其它费用9.35万元,占总投资的5%。

2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柴松(pinustabulaefirmisf.shekanensisrao.etHsu)是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种群在黄土高原发生的变异,具有优良的生态生物特性,是黄土高原优良的防护和用材树种。

2.1.1柴松的分布

柴松主要分布在***柴松自然保护区,到过柴松分布区人无不认为其与其它林地的差异性,分布相对集中,林分结构和个体形态独特。

据1956年11月陕西省农林牧工作大队资源清资料显示:

柴松面积184公顷(2760亩),疏密度0.7,林分组成8油(注:

实为“柴松”)2栎,林龄115年,平均胸径26厘米,平均高17米,每公顷蓄积87立方米,总蓄积16008立方米。

集中分布于桥北林业局和尚塬林场大麦秸沟中上部。

据1986年7月桥北林业局资源调查显示,柴松公布于和尚塬林场大麦秸沟营林区154、147、151林班,共计119个小班,总面积333.7公顷,其中柴+桦+栎混交林112.6公顷,总蓄积63851立方米;

柴松纯林225.1公顷,蓄积55554立方米。

平均林龄125年,树高18米,胸径24.4厘米,疏密度0.93。

本次设计所进行的补充调查显示,柴松纯林面积413公顷,混交及散生的面积2835公顷,公布范围不仅局限于大麦秸沟上部,在五里铺、松树构、大麦秸沟的大石沟口及马渠寺沟的大南沟等地均有块状或零星分布。

无论是分布面积,还是分布范围,都较过去有明显增加。

2.1.2柴松的形态结构特点

柴松与其原种无论是在形态结构还是结构特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差异,特别是柴松的树脂道比原种树脂道的数目显著减少,并略偏小。

(朱志诚《陕西林业科技》1987.4)

油松与柴松形态结构差异说见表2—1

表2—1油松与柴松形态结构差异表

树种

油松

柴松

外部形态

树叶

暗绿色

淡绿(翠绿、鲜绿)

树皮

厚,暗灰褐色,粗糙,纵裂且深

较光滑,灰白色,云彩状,纵裂较浅,有的很浅

枝条

粗,与主干的夹角较小,斜向:

天然整枝差,残留枝基多

细,与主干的夹角大,平展;

天然整枝好,残留枝基少

树干

略直或有弯曲

通直

球果

胖圆端正

较小,果鳞薄,稍显桃形

材质

较坚硬致密

松软显白色

树脂道结构

茎外圈

数量(个)

8—13

6—8

大小(毫微米)

平均18—23

平均14—15

茎内圈

20—23

10—12

平均4—5

平均3.8—4.1

叶(数量)

6—10

4—6

初步观测,柴松易侵入并代替山杨、栎类、桦木等林分,最终演替形成相对稳定的柴松纯林。

另外,其天然更新能力较强,本次调查每公顷幼苗、细树可达58000株,林下更新普遍良好。

2.1.3柴松形成的初步分析

油松北部分布于阴山山脉的大青山,乌拉山及西部的贺兰山;

东北部出现于大兴安岭南瑞的黄岗山;

南部至川、陕、鄂交界的秦巴山区;

在东部,除辽东半岛东南部和胶东半岛为赤松分布外,整个华北地区的低中山地带广泛分布着油松;

西部至甘肃到青海东部的大通河流域。

在这广阔的空间上,除局部地区被草原隔断外,基本上是一个连续的分布区。

可以看出,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及其邻近地区,是油松分布的几何中心。

油松在其分布区内,一般处在土层较薄的山脊梁顶,分布海拔高度大多在1500米以上。

与其它地区相对比较,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地带,是油松生长最优越的环境。

这里具有深厚的黄土层,分布海拔高度大多在1500米以下,年降雨量在600毫米左右,局部可达700毫米以上,属暖温带气候。

特别从基质条件分析,黄土要比各类岩质土对油松的生长发育优越得多。

因而可能由于这些缘故,导致油松在黄土高原发生了变异,经多年研究只在此地发生。

这种分析与柴松所表现的大部分特征是一致的。

例如叶子显翠绿色、树皮光滑等,都是相对水热较好的标志;

村干通直、枝形平展,这些也都是在相对较好水热条件下,长期处于密度较大的林分中,所形成的一些特点。

2.1.4些松的地位

从柴松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来看,只能确定是油松在黄土高原的一种特殊生态型(Ecotype)是油松林木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适应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和分化,形成的一些在生态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

这种个体群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了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出不同的个体群类型。

生态型是同种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态型的分化是物种形成的开始,是物种进行的基础。

油松在黄土高原分化的个体群,属于典型的生态型,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

据目前所知,在全国绝无仅有,其他国家也未见资料报道,面积较小,非常珍稀,应特别加以保护和繁育推广。

多年来,保护区所在的林业局、林场对于区内柴松资源的保护一直非常重视,除局部进行过试验性抚育间伐外,其他均保护完好。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该项目是保护柴松资源的需要

柴松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生态型,早在80年代初就引起了许多林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纷纷在林内设立固定观测标准地进行观测比较,通过研究大家共同认定柴松是油松(P 

inustabuaeformis)种群在黄土高原发生的变异,并由乐天宇先生将其命名为pinustabulaefirnisf.sgekanensusrao.etHsu,作为油松的变型。

柴松具有不同于油松的许多优良特性,如树体高大通直,材质优良,含脂量少,结果繁多,天然繁殖能力强,耐瘠薄,适应性强,单位面积蓄积量大,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营造生态林和速生丰产林的优良树种。

目前仅见于该项目范围,分布面积小,种群数量少,如不积极地加强保护,频繁的人为活动的干扰,将有可能使这种优良的个体种群濒临灭绝。

因此对柴松及相关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实行有效地保护,对于维护我国乃至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这一珍稀生态型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更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实施该项目通过必要的制度和措施可有效地保护这种珍贵的物种资源。

2.2.2该项目是保护自然生态的需要。

柴松林生长在子午岭的东侧(陕西境内),它分布在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的最西部,它像一颗“绿色宝石”镶嵌在黄土高原上。

实施该项目,不但保护了区内的柴松资源,而且保护了周围的林分及其森林生态系统,对于完整地、长期地研究柴松的自然分布、自然演替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3该项目是黄土高原地区保护水土和涵养水源的需要。

项目区年降水量680多毫米,森林覆盖率达86.5﹪,其地表枯枝落叶层厚达30厘米以上,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是分布在黄土高原上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生态系统。

该项目的实施,对区内森林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将更加增强,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增加雨量、减缓水土流失的作用将更加明显,这对于增加农业产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得意义。

2.2.4该项目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

项目区内的柴松林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天然柴松林,因此保护这里的森林生态环境和珍惜物种,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充分利用自然植被的这些特点及有利条件,开展植被群落、植物地理、森林生态等多科学研究,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意义。

3项目区概况

3.1自然概况

项目区位于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北端陕西境内,富县西部,***柴松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80°

07′之间,西接甘肃省合水县,南连子午岭国家级保护区,东与***市桥北林业局张家湾林场,药埠头林场为邻,北接桥北林业局和尚塬林场,境内南北长约18公里,东西宽约16.5公里,总面积17640公顷。

项目区的山地是以梁为主的低山丘陵区,海拔在1000——1582米之间,山梁为厚薄不等的黄土覆盖,其下伏基岩为中代砂岩,境内岭谷交错,波状起伏,森林灌丛茂密,现代剥蚀缓慢,水土流失微弱,地貌类型主要由基岩山岭和沟谷组成的低山地貌。

该区气候属暖温带湿润气候类型区,由于受地形,森林植被的影响,呈现出气温较低温差较大,冬冷夏凉,温凉湿润的气候特点。

富县城区年日照时数2492.4小时,年辐射量133.4千米/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9.1℃,极端最高气温36.7℃,极端最低气温-25.7℃,≥10℃积温3293.3℃,年降水量570毫米,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无霜期140天,6—8月常多冰雹危害。

具有冬长夏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秋季多雨,春冬干燥等明显的气候特征。

项目区主要包括大麦秸沟、马渠寺和桦树沟,流水直接汇入保护区北侧的洛河支流葫芦河内。

地下水质为重碳酸盐型,PH值7—8,矿化度0.29—0.34克/升,为低矿化度淡水,适宜人畜饮用和灌溉。

区内土壤以灰褐土为主。

3.2植物资源

项目区植被属华北温暖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地带的北部落叶阔叶林地带的西缘。

由于受历史、气候、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森林植被均为天然次生林,成为黄土高原上的植物种类独特、多样、丰富的天然绿色“基因库”。

据统计:

该区有植物80科196属720多种。

其中价值较高或有发展前途的植物有柴松、油松、侧柏、栎类和山杨586种。

项目区内森林茂密,植物资源丰富,是黄土高原地区植物种类繁多,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的典型地区之一。

森林覆盖率86.5%,林分全部为国有林,便于管理。

区内除柴松林和油松林外,还保留有相当数量的辽东栎、山杨、白桦等次生落叶阔叶林和松栎林。

同时,还有大面积分布的稀疏灌木草丛,灌木主要有虎榛子、杭子稍、荆条、酸枣、黄刺玫、狼牙刺、文冠果、连翘、二色胡枝子、丁香、绣线菊、酸刺和胡颓子等,草本半灌木内优势种有白羊草、四季青、黄背草、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大油芒和针茅等。

在区内散生的乔木主要有杜梨、山杨、榆、侧柏、柳和槭等。

沟谷中除人工营造的少许乔木树种组成的林分以外,尚可见到零星分布的白桦、漆树、青椴、细列槭和黄榆等。

在丰富的植物资源中,还有如柴胡、黄芩、远志、生地黄、连翘、葛根、地骨皮和金银花等多种多样的药用资源植物和部分观赏植物。

本区的植被分布岛屿化特征非常明显,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是华北区植物占主导地位,植物区系成分的来源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为主。

二是具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性质,在植被结构中,落叶阔叶林占主导地位,常形成类似的森林群落,甚至构成单优势树种群落。

树种组成多为辽东栎、山杨、白桦和麻栎等阔叶树种。

这些树种构成华北落叶阔叶林主要的建群种和优势种。

在针叶树种组成上,油松(包括柴松)和侧柏是本区优势种,油松多与栎林构成松栎林。

该区灌木林和草本层种类也极为丰富,灌木和草本是华北落叶阔叶林下或荒坡的主要种类成分。

三是植被分布具有斑块性和不均匀性,生境岛屿化现象严重,形成各种不同性质的斑块化植被。

3.3动物资源

在拟建的项目区内,据不完全统计,有鸟类9目24科74种,兽类5目8科30余种。

由于该地区地处东部季风湿润区与内陆干旱区的过度地带,因而鸟、兽区系以古北界种类占主导地位,东洋界种类较少,显示出古北界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动物地理特征。

已知该区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5种,其中Ⅰ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金雕和黑鹳等3种,Ⅱ级保护动物有石貂、黄喉貂、水獭、鸢、普通鵟、大鵟、毛脚鵟、燕隼、红脚隼、红脚鸮、普通雕鸮等。

保护区内森林昆虫多种多样,据初步统计,区内有天敌昆虫9目24科102种;

森林害虫6目69科442种,既为森林鸟兽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也为保护森林生态平衡起到良好作用。

4建设方案

4.1建设方针与原则

4.1.1建设方针

***柴松水源涵养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是以保护柴松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该项目建设应贯彻“全面保护自然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发生发展规律,扩大资源数量,为国家和人类造福”的方针,实行科学管理,严格保护,充分发挥保护、科研和教育等方面的功能。

4.1.2建设原则

该项目的建设与经营管理必须遵循国家颁布的《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规定和要求。

1、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

该项目应以保护柴松资源及森林生态系统为首要任务,切实保护和发展柴松这一重要资源。

根据保护对象合理确定工程建设和保护措施,真正达到保护区内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目的;

2、坚持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该项目区内地形多样,植被类型繁多,应根据实际情况,将项目区划为不同的功能区,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3、项目区发展建设同当地社区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当地现有基础设施,减少基础设施建设重复投资;

4、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探索保护柴松资源及其植被的新方法和新措施,适时应用于保护管理。

4.2建设方案

该项目工程建筑总面积600平方米。

新建巡护便道20千米,维修林区道路10千米,设置界桩30个,宣传牌2个。

采种10000斤,育苗25万袋,植苗1000亩,抚育1000亩。

5环境保护

5.1环境影响因素的分类及评价

5.1.1环境影响因素分类

参照世界银行及亚洲开发银行项目工作指南,将环境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潜在影响程度及敏感程度分四类:

Ⅰ类:

很少引起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

Ⅱ类:

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和重大的影响,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避免或减缓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Ⅲ类:

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和重大影响;

Ⅳ类:

以改善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建设项目。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详见表1

表1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表

类型

拟建工程项目

Ⅰ类

办公场所、道路整修、管护站建设及附属工程

Ⅱ类

Ⅲ类

Ⅳ类

天然林保护、植苗造林、宣传大门、界桩标牌、巡护便道、保护站

5.1.2影响环境因素分析评价

***柴松水源涵养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各项工程建设过程或完成后,应及时组织专家组评定打分。

为确保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总评分应在85分以上。

环境保护评价项目、评价内容及得分详见表2

表2环境保护质量评价表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总分

评价

得分

选址、选线

选址、选线适当

20

选址、选线一般

10

选址、选线不适当

保护宣传

施工人员环境保护意识强,宣传标志设置适当

15

施工人员环境保护意识一般,有宣传标志

8

施工人员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未设宣传标志

建筑及生活垃圾

堆放合理,及时处理

堆放、处理一般

随地丢弃

建设项目与环境协调性

建设项目与环境完全协调

建设项目与环境协调性一般

建设项目与环境不协调

建设项目防护措施

有防护措施,效果良好

有防护措施,效果一般

没有防护措施

项目完成后环境状况

植被恢复良好

植被恢复一般

植被无法恢复

合计

100

5.2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

随着项目的建设,办公场所的修建,道路的整修,基层站点的建设,等建设项目将陆续实施,各项建设将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一定要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

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提出不同保护措施。

5.2.1基础设施建设

(1)管护站办公场所

管护站办公场所是项目区中人为活动最为频繁的地点,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建设项目,考虑到管理便利程度,确定选址在该区大麦秸,将不会对自然保护区的环境造成影响。

(2)道路整修,管护站建设及附属工程

这些项目的实施将直接对部分地段造成影响,所以在施工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1)、施工必须设置一定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这要求施工人员及施工监理人员应尽量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随时注意做到不破坏植被。

2)、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及附属设施将会产生一定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应制定出较为规范的管理办法,随时产生,随时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少的垃圾应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堆放,不能就地处理应及时运走,防止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施工过后应及时清理周围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并妥善处理。

3)、道路,管护站和附属工程的选址一定要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脆弱的环境地段进行施工,如果无法避免,也应事先做好防护措施,并及时进行补救。

选址(线)一定要兼顾周围自然生态环境,充分考虑其不利影响,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5.2.2改善和保护环境项目

(1)对环境没有不利影响的项目

天然林保护,植苗造林等植被恢复项目,以及相关的配套工程,随着项目的实施不仅会直接产生增加生物群落生物种类,种群数量及分布面积的作用,而且逐步将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人类环境保护最积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2)对环境造成轻微影响的项目

界桩标牌,巡护便道,保护站等,在其建设过程中将对环境产生微弱的不利影响,部分项目建成后也会因其与自然的不和谐性而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项目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及时清理;

②部分工程的建设应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③施工作业的工作面应尽量减小,必要时设立防护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项目的实施是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只要把保护为宗旨的建设思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贯彻和体现,各建设项目基本上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即使个别项目的建设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通过以上的一些设防和补救措施,也将得以基本消除,至少可以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随着这个项目的逐步完成,将对植被保护各个方面工作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使得项目区的生物资源进一步多样化,生态环境更好。

项目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大力宣传,将有助于更多民众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加入到生态环境(也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更有效的遏制和预防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真正实现我们的家园“山川秀美”。

6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

保护站计划编制20人,设站长1人,副站长1人,其他人员18人。

7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7.1投资估算依据

林业部《林业局总体设计工程概算编制办法》;

林业部《林业局总体设计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定额》;

林业部《自然保护区总体设计标准》;

陕西省计委《陕西省地方工业和民用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指标》;

有关当地现行技术经济指标;

保护区建设有关文件。

7.2投资估算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建设共需投资196.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48.8万元,占总投资的76%,资源保护项目投资38.25万元,占总投资19%,其他费用9.35万元,占总投资的5%(该项目分项投资估算见附表1)。

7.3资金筹措

该项目所列投资196.4万元,以国家财政投资182.15万元,项目建设单位自筹14.25万元。

7.4资金管理

该项目基本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建设招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度,严格工程质量管理和资金管理。

8效益评价

***柴松水源涵养地及珍贵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黄土高原柴松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物种种质资源。

该项目实施后,其综合效益主要表现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

8.1生态效益

柴松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植物生态型,目前仅见于项目区内,项目实施不但对柴松及相关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实行有效的保护,对于维护我国乃至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不但使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发展,使区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自然种群结构得到改观,而且还能对区内的天然林及其植物资源得到恢复和扩大,使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增加雨量,维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起到明显作用。

项目区有林地面积为15259公顷,据有关资料按300立方米/公顷计算,保护区森林的年蓄水量457.8万立方米,以水库库容0.4元/立方米计算,每年涵养水源的效益为183.1万元;

有林地每公顷可以保持水土约30吨,折合复合肥约300公斤,每吨0.12万元,森林可减少下游河流和水库淤积,按土壤肥力损失计算,保护区的森林植被每年防止土壤侵蚀功能价值549.3万元;

每公顷森林每年可释放氧气2.05吨,吸收二氧化碳2.805吨,吸尘9.75吨,按上述指标计算,保护区每年释放氧气3.13万吨,吸收二氧化碳4.28万吨,吸尘14.88万吨,森林净化空气的作用十分显著。

因此,该项目对保护环境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和储存生物物种,尤其是柴松这一珍贵的物种,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8.2社会效益

通过对柴松及其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加强宣传,进行国际合作,必将提高柴松这一物种的知名度,由此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为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学习自然,接受自然保护知识教育场所,提高人们热爱自然,向往科学意识和热情;

同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社区群众对资源保护的积极性。

8.3经济效益

该项目建设本身是一项公益事业,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柴松本身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

该项目实施后,还可利用区内的人文景观,开展其他产业,促进当地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