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6.54KB ,
资源ID:993831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99383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纪念刘和珍君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docx

1、纪念刘和珍君学案1选择加粗的字注音和解释都对的一组( )A寥落(lio 稀疏) 黯然(n 昏黑)攒射(cun 聚,凑集) 喋血(di 血流出来的样子)B浸渍(z 浸) 噩耗( 惊人的) 不惮(dn 怕) 立仆(p 倒下)C菲薄(fi 微、薄) 踌躇(chu ch犹豫)血痕(hng 痕迹) 赁屋(lng 买)D长歌当哭(dng 当作) 殒身不恤(x 畏惧)桀骜(jio 性情暴烈) 屠戮(l合力)2下列加粗词意义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噩耗(消息) 不惮(怕) 黯然(忧伤) 流言(流动)B长歌当哭(当作)销行(销售) 菲薄(微小) 逝者(走了的)C立仆(倒下) 罗网(罗织) 喋血(流血满地)

2、勇毅(果决)D殒身不恤(死亡)尸骸(骨头) 桀骜(性格暴烈) 沉勇(沉着)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鲁迅的是( )A南腔北调集 B华盖集续编 C且介亭杂文 D呐喊4横线处所填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 于死者毫不相干, 在生者, 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多的宽慰。A尽管 但 却 倘使 B尽管 但 却 虽然 C虽然 但 也 倘使 D虽然 但 却 倘使5横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 中, 预定莽原全年的就有她。A寥落 艰难 毅然

3、 B稀少 艰苦 居然 C冷落 困难 欣然 D稀少 艰难 毅然6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A对比 设问 顶真 对偶 B对偶 反问 间隔反复 对比C对比 反问 顶真 对比 D对偶 反问 连续反复 对比7鲁迅,原名_ _,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白话小说叫_ _,他的小说集有_ _, _ _ _,散文集一部叫_ _。8记念刘和珍君中引用了_ _时期陶潜的四句挽歌是“_ _ _, 。_ _ _,_ _。”鲁迅引用此诗有

4、_ _之意,寄托了作者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9默写课文的第二部分“真的猛士, _ _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二、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谎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10“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中“此”指代A有限的几个生命 B有限的几个生命作“流言”的种子C“流言”的种子 D“318”惨案中牺牲的烈士11作者

5、用“煤的形成”作比,它的本体是_。这个比喻主要表明A人类历史的前进步履艰难的B人类进步是很缓慢的,其前进不一定经过流血斗争C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流血斗争有无数次,但历史前进还是缓慢的D人类要前进非靠流血斗争不可12这段话表达作者主要的观点是A反对徒手请愿B反对请愿C不主张用请愿的方式向反动派斗争D“318”徒手请愿没有什么价值参考答案一、1、B 2、D 3、B 4、D 5、A 6、D7、周树人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8、东晋: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和山陵同化而已。青山埋忠骨之

6、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9、略二、10、B 11、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C 12、C纪念刘和珍君课内预习与提高练习第二课时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菲薄(fi) 租赁(ln) 长歌当哭(dng)B、黯然(n) 不惮(dn) 殒身不恤(x)C、喋血(di) 浸渍(z) 山阿() 攒射(cun)D、噩耗(ho) 屠戮(l) 洗涤(d) 寥然(mi)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踌躇 委曲求全 不径而走 刚健质朴B、诧异 广有羽翼 礼尚往来 延口残喘C、欣然 肆无忌殚 黯然神伤 桀骜不驯D、和霭 阴谋鬼计 苟且偷生 流言蜚语3

7、、根据课文填入恰当的词语,补充完整下列段落真的猛士,敢于( )惨淡的人生,敢于( )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 ),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 )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句话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B、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8、C、“怎样的”意思是“多么”,于是本句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D、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5、“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这句话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B、这是一段心理剖白,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心。C、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表明鲁迅先生无以纪念死

9、难烈士的惭愧心情。D、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6、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A、对比设问 顶真对偶 B、对偶反问 间隔反复 对比C、对比反问 顶真对比 D、对偶反问 连续反复 对比二、课文阅读(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

10、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7、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无恶意的闲人: 有恶意的闲人: 8、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至多”和“至少”分别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9、“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

11、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意在说明什么? 10、“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11、简要分析引用陶潜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

12、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13、文段中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14、“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在这段文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15、下列对文章的脉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容干练希望前行 B、从容勇毅希望前行C、意外感叹希望前行 D、干练勇毅希望前行 纪念刘和珍君1A(B.惮dn,C.渍z,D.寥lio)2. B(A.径胫,C.殚

13、惮,D.霭蔼,鬼诡)3、 直面,正视,流驶,微漠(注:此段要求背诵) 4、D 5、 B 6、D 7、指一般的庸俗市民 指陈西滢之流8、“至多”是针对一般庸俗市民及反动派、走狗文人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而言的。“至少”是针对战斗者、同情支持革命的人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而言的。9、意在说明“徒手请愿”的作用很小,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 10、刘和珍等死难烈士是永垂不朽的。11、意在说明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12、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念烈士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指勇于斗争的爱国者。

14、13、指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 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指写这篇文章14、与下文构成转折,意在突出当局者和流言家比我想像的还要坏,而中国女性临难从容更出于我的想像。 15、B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 、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和难点】 1 、学习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 、学习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课

15、时安排】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 要点 : 理清结构,分析第一二部分。 学习过程 一、背景介绍: 1926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 3月 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 48小时内既 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

16、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 47人,伤 123人的 “三 一八 ”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 “暴徒 ”,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 “民众领袖 ”身上,说 “民众领袖 ”“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 ”,制造了种种谣言。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 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 4月 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

17、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二、自学: 1 、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洗涤( ) 惮 ( ) 攒 射( ) 尸骸( ) 长歌当哭( )喋血( ) 杀戮( ) 殒 身不恤( )( ) 2 、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小节的内容。 3 、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集中在哪几个小节? 4 、划出课文中的疑点。 三、 研习讨论: 1 、 本文 一、二 小节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本文的总体思路怎样? 2 、集体阅读一、二 小节 ,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

18、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在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 )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第二 小节 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读第三 小节 ,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 5. 阅读 第四、五 小节 ,体会作者的感情;明确作者的用意 。本部分(三、四、五 小节) 文字记叙刘遇害,围绕惨案,作者以什么顺序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四、小结。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

19、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五、布置作业。 复习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二、四 小节 。 阅读第六、七 小节 内容,探讨其深刻含义。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习过程 : 一、学习课文第六、七两 小节 。 1 、第六 小侧重写什么?这里以煤做喻有什么作用?引用陶潜的诗意在何为? 2 、齐读第七 小节 的内容,重点讨论第段的第句话。 如何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句。 3 、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与开头一部分

20、中哪句话相呼应? 4 、这一部分 的思路布局是怎样的? 二、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 “苟活者 真的猛士 前行” 明确: 三、总结。 四 、检测延伸: 1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

21、义,意义就在此罢。” 这一段话的中心是什么? 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至于明证了”一句中的主、谓、宾语依次为 、 、 。 2 请将下列画线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使语意明确易懂(可适当增删字词,但不要改变原意)。( 4分)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作文赏析 亭前明月地上霜 你睁开眼,朦胧中仿佛看到一个淡黄的 “大灯笼 ”挂在亭边的树梢上。 “灯笼 ”的光环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地在风中隐隐晃动,伴

22、着那动,一股股寒风吹向你,冷冷的,像是 猛然,你站起来,晃着身子向前几步抱住亭柱,瞪大眼睛望那 “灯笼 ”,刹那间,清晰的光照得你仿佛从千年的醉梦中刚醒来一般。月,那是月,你久违的月!月在此,你呢?那个常在月下行吟的你呢? 你转身,环顾四周,哪儿有你的影子?冷冷的清辉中,只看到一壶酒倒在石桌上,点点玉液从壶中滴出,打湿了地面。哦,那是你吗?那是被昨日之日所抛弃的你吗?那是被今日之日所烦忧的你吗? 你到底是谁呢?你低头沉思,手不觉触到一丝寒光,从鞘中拔出剑,冷冷的剑光与冷冷的月光融在一起。冷?你不寒而栗,酒醒了一半。圣上的眼睛,对,是圣上今日宣布将你 “赐金放还 ”时的眼睛。 早朝时,面对满朝文

23、武,圣上就是用这种眼光平静地将你赶出长安城的。你没有怨言,没有抗争,就这样平静地离开了你曾经一心向往的长安。表面上,你满不在乎。是啊,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可你的内心真是这样吗?你的无奈,你的忧闷,只有沿途的花草树木知道,只有脚下的黄土清流知道,只有大自然的明月霜露知道 剑从手中滑落。 你想起来了,你是太白。 白霜悄悄浸上小径,秋风轻轻褪去碧树的衣衫,举起最后一杯酒,一杯蕴满千古忧愁的酒,你对着秦时的那轮月,邀其共饮。月不理你,只是哀怜地看着你。御赐金刀难断水,千年佳酿更添愁。你曾经吟出过日月的理想,唱出过山川的追求,可现在却理不清、道不明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纵使苦想到 “

24、白发三千丈 ”! 风吹树叶飒飒,大地在呼唤天涯的游子:归来兮!归来兮! 落叶犹有家,你呢?你的家在哪儿?在气势恢弘的大殿上,还是在云霭氤氲的山道上?在牡丹花繁盛的帝王御花园,还是在静影沉碧的江流畔?在明争暗斗的朝堂上,还是在真情燃烧的桃花潭? 你渐近枯萎的灵魂慢慢离开世俗的海岸,你堆积愁肠中的忧结渐渐化解。危楼星辰,关山明月,吴宫花草,凤台灵鸟,在你的心中轻轻荡开。或许,那才是你真正的家园。 明月在水中荡漾,霜烟在山岚飘散。你决定明晨乘一叶扁舟,吟一路高歌,回归家园。 笛声,柔和,悦耳。 模拟评分: 20+19+19=58分。 评分依据:选取历史文化名人题材,使得文章具有深厚的底蕴;笔法细腻生

25、动,带有浓厚的抒情意味;遣词造句功底较深,语言富有文采;行文徐疾有致,首尾呼应,疏朗而紧凑。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 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 “乌台诗案 ”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

26、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 “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

27、”, “竟无语凝噎 ”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 “大江东去 ”的豪迈,他只唱 “千古风流人物 ”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分析: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在黄州故垒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以抒胸中块垒。这是一段为中学生所熟知的文坛掌故,写进作文中本毫无新意,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赋予旧材料以新的思考角度,来抒写自己对苏轼的理解,这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语文的用心程度,同时也告诉了考生

28、这样一个道理:只要用心积累,对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足以应对高考作文了。 文章开头即创设了一个清秋黄昏泛舟赤壁的情景,直接入题;紧接着联系苏轼,点出苏轼与黄州赤壁的密切关系,衔接紧密,与文题 “苏轼的赤壁 ”照应自然;接着糅合了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有关语句,嵌入巧妙,也为下文做好铺垫;紧接着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来证明苏轼在赤壁边上的顿悟,再以余秋雨东坡突围中的 “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过渡,照应严密;由于有了上文对苏轼顿悟的铺写,李清照、柳永、李煜的愁绪,便反过来衬托出了苏轼 “只吟 大江东去 的豪迈 ”和 “只唱 千古风流人物 的激昂 ”,这几处引用显出了作者的作文功力;最后,排比句式的运用让文章拥有了一个漂亮的结尾, “赤壁,只属于苏轼 ”,更让整篇文章显得结构圆合。文章虽然在内容层面上略嫌不够充实,但能够如此娴熟地将所学的知识融为一体,难道不足以让这篇作文获得满分吗?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