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论文格式

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3.奇经八脉的功能细目三:十五络脉1.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2.十五络脉的作用细目四:十二经别1.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2.十二经别的作用细目五:十二经筋1,通过学习,明确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经络学说的组成、分布特点,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布,属络表里关系、循行走向与

中国针灸论文格式Tag内容描述:

1、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3.奇经八脉的功能细目三:十五络脉1.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2.十五络脉的作用细目四:十二经别1.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2.十二经别的作用细目五:十二经筋1。

2、通过学习,明确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经络学说的组成、分布特点,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布,属络表里关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奇经八脉的名称、功能,十五络脉、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 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经。

3、11捻转泻法是( )A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B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C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D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

4、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

5、1、脾肾阳虚型症见精神萎糜,情结低沉,嗜卧少动,心烦惊恐,心悸失眠,面色晃白,阳萎遗精,妇女滞下清稀,舌质胖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治宜:温肾暖脾。
穴用:肾俞、命门、关元、脾俞、太溪、三阴交。
药用。

6、1.奇经八脉的名称 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3.奇经八脉的功能 细目三:十五络脉 1.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 2.十五络脉的作用 细目四:十二经别 1.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 。

7、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

8、30mi nqd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 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
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 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

9、痹证治法 通痹止痛。
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第二节 内科病证中风(1)中经络治法 。

10、20)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所在的是:A、十二络脉 B、十二经脉 C、十二经别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2 多项选择题(1)络脉作用是:A 蓄积渗灌十二经气血 B 加强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

11、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主治规律1.分经主治规律2.分部主治规律第五单元 特定穴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

12、六、预防院内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项痹病(颈椎病)的护理常规因颈部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根、脊髓、椎。

13、B.鱼际C.太渊D.经渠E.列缺15、五输穴中,主治身热的是A.井穴B.荥穴C.输穴D.经穴E.合穴16、按照五行生克关系,治疗胆经实证应首选A.足临泣B.足窍阴C.丘墟D.侠溪E。

14、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针。

15、沟通内外,联系脏腑和肢体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的病理反应反应病候:内脏有病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传注病邪:正虚邪盛时,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经脉病变可以传入内脏内脏病变。

16、3、对腰痛病症概念、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20分钟;4、小结35分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基本教材和参考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

17、祛风解表透疹消疮 止血既可散风寒又能散风热防风胜湿止痛 止痉既可散风寒又能散风热 破伤风证羌活祛风胜湿 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头痛白芷祛风止痛 通鼻窍 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阳明头痛细辛。

18、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

【中国针灸论文格式】相关DOC文档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大纲文档格式.docx
标签 > 中国针灸论文格式[编号:3457624]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