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0020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1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根据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cm;

(2)实验前,小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_____,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小明将蜡烛放到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的、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这一成像规律应用在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上;

(4)实验过程中蜡烛越烧越短,则光屏上烛焰的像将向_____移动,小明应把凸透镜向_____移动,就可以再次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两空均选填“上”或“下)

【答案】10.0同一高度缩小照相机上下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一束平行光照到凸透镜上,在左边的光屏上得到最小最亮的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f=40.0cm-30.0cm=10.0cm

(2)[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3)[3][4]将蜡烛放到图乙所示的位置,蜡烛在两倍焦距以为,且物距大于像距,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

(4)[5][6]实验过程中蜡烛越烧越短,此时像呈现在光屏的上半部分,为了使烛焰的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2.小丽同学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光屏上会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的实像,如果在凸透镜前放一个近视镜,小丽需要向______(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2)如图乙所示,一条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和凸透镜折射后恰好经过

点,请在图中画出经过两透镜后的折射光线______。

(F为凹透镜的虚焦点)

【答案】等大右

【解析】

【分析】

(1)根据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处的成像性质进行判断;正常的眼睛可以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

近视眼会将物体的像呈在视网膜之前,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远视眼会将物体的像呈在视网膜之后,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2)根据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作图。

【详解】

(1)[1]由题意和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物距

同理像距等于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光屏上会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

[2]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上一个近视镜,近视眼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光线延迟会聚,为了使光屏上还能出现清晰的像,则光屏需要适当向右移动。

(2)[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由题意可知该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恰好经过

点,据此完成光路图,如图所示:

3.实验室常用蜡烛完成以图光学实验:

(1)图甲为小孔成像示意图,该现象可以用______来解释。

(2)图乙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若蜡烛A到玻璃板距离为10cm,则蜡烛的像B与蜡烛A之间的距离为______cm;若在像和玻璃板之间放置一个不透明的挡板,从蜡烛A一侧观察玻璃板,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所成的像。

(3)图丙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示位置时,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到35cm刻度线处,此时可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倒立、______的实像;若不移动光屏,可在烛焰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适当的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答案】光的直线传播20能右放大凸

【解析】

【详解】

第一空.图甲为小孔成像示意图,这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第二空.图乙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若蜡烛A到玻璃板距离为10m,根据平面镜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也是10cm,则蜡烛的像B与蜡烛A之间的距离为10cm+10cm=20cm;

第三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是不能成在光屏上的,但玻璃板仍会出现平面镜成像现象,用不透明的挡板在玻璃板后面挡住蜡烛B,在蜡烛A一侧观察,玻璃板后将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

第四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时,光屏上呈现一个倒立等大的像,则2f=20cm,所以f=10cm,将蜡烛向右移动到35cm刻度线处,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此时需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再次呈现清晰地像;

第五空.因焦距为10cm,当蜡烛位于35cm刻度线处,物距为50cm-35cm=15cm,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第六空.若不移动光屏的位置,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此时像落在光屏的右侧,为了使像提前会聚,重新成在光屏上,因此需在烛焰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适当的凸透镜;

4.小明用同一光源做了下几个学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在探究凸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像成在光屏的上方,如图所示,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应向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

调好后,发现光屏上的像与光源等大,则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实验2:

如果利用实验1的装置,光源位置不变,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带小孔的光板,若还想承接与光源等大的像,光屏应该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此时成的像与实验1成的像相比______(选填“较亮”、“较暗”或“一样亮”);

(3)实验3:

如果利用实验1的装置,光源及光屏位置不变,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一块薄玻璃板(不考虑玻璃板厚度),在光源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能否在光屏位置看到像:

______(选填“能”或“否”);此时成的像与实验1成的像在哪个方面有区别:

______(选填“正倒”、“大小”或“完整度”)。

【答案】下10.0(或10)不动变暗能正倒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在探究凸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像成在光屏的上方,此时应该将光屏下移,使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能够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2]如图所示,物距像距都为20cm,发现光屏上的像与光源等大,即此时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即

u=v=2f=20cm

解得f为10cm,即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或10cm)。

(3)[3]小孔成像时,要想光屏上承接与光源等大的像,则物距应该等于像距;光源位置不变,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带小孔的光板,即光屏应该保持不动。

[4]实验1是凸透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折射,将光线会聚;实验2是小孔成像,其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成像光线没有实验1的多,所以成的像与实验1成的像相比较暗一些。

(5)[5]光源及光屏位置不变,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一块薄玻璃板,探究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只能在光源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才能看得到。

[6]实验1中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它们在正倒、虚实方面有区别。

5.丁丁用一个焦距未知的透镜和相关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甲所示,只需将凸透镜向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到适当位置即可测出凸透镜焦距;

(2)丁丁把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

此时只需调节______(填“蜡烛”或“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光屏上便会出现______(填“正立”或“倒立”)、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

此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3)若器材的位置仍如图乙所示,丁丁只需要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也可以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答案】左光屏倒立放大投影仪凸透镜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可知,将凸透镜向左移动,光屏上的光斑将变小,当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时,该点为凸透镜的焦点,测量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2)[2][3][4]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5cm,图乙中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为45cm,小于4倍焦距,所以只移动凸透镜,在光屏上不可能出现实像;图乙中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等于15cm,小于1倍焦距,所以只移动蜡烛,在光屏上不可能出现实像;图乙中凸透镜到蜡烛的距离等于30cm,大于1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而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较小,所以只移动光屏到适当位置,光屏上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3)[5]图乙中此时成像在光屏后,相当于远视眼,所以在像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焦距合适的凸透镜,也可以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6.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

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等:

次数

1

2

3

4

5

6

7

物距u/cm

14

16

18

20

22

24

26

像距v/cm

35

27

22

20

18

17

16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的目的是___;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图像;

(______)

(3)根据图像可得出的结论:

______________;

(4)根据表格数据或图像可知当蜡烛在2倍焦距处向焦点处移动时,像的移动速度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蜡烛移动速度。

【答案】使每次实验物体的像都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

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得越来越慢大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的目的是使每次实验物体的像都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

(2)[2]根据表中的数据,物距是横轴,像距是纵轴,在表格纸上描点,如下图所示。

(3)[3]从图像可以看到,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这个减小速度是越来越慢。

(4)[4]从图像可以看到,相同时间内,蜡烛在2倍焦距处向焦点处移动时,像距的大小大于物距的大小,那么根据

可知,像的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

 

7.如图a所示小王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镑的焦距为20cm;

(1)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要使光屏承接一个倒立清晰的实像,可将蜡烛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王又将蜡烛移至光具座30cm刻度线处,发现无论怎样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都无法呈现清晰的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小李又将蜡烛移至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仍接不到像,如图b所示,MN为透镜L的主光轴,试通过光路作图确定蜡烛AB通过透镜L所成的像______________。

【答案】右物体处于一倍焦距处不成像

【解析】

【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①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u=f时,不成像;

④u

【详解】

(1)[1]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即像距为50cm,大于二倍焦距,要使光屏承接一个倒立清晰的实像,物距应为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所以应将蜡烛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2)[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王又将蜡烛移至光具座3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等于焦距,即蜡烛位于焦点上,此时是不能成像的,所以发现无论怎样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都无法呈现清晰的像,即原因是:

物体处于一倍焦距处不成像。

(3)[3]为进一步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小李又将蜡烛移至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物距小于焦距,此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的同侧;依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作出蜡烛的顶点的光路图,即与光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然后反射延长两条折射光线,交于一点,此点为蜡烛顶点的像,过此点向光轴作出垂线,垂线段为蜡烛的像,如图所示:

【点睛】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常考试的内容,应牢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些同学总是记不住,要下点功夫,可以结合成像光路图进行练习、记忆。

8.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水透镜,并利用水透镜探究“透镜成像”,如图所示。

(1)图甲中,从形状上可以判别此时的水透镜是_____(凹/凸)透镜;研究小组对水透镜中继续注入少许水,发现焦点左移,抽出少许水后,焦点右移;并测得了水透镜的多个焦距值;这一现象说明水透镜的凸出程度越大,水透镜的焦距越_____(大/小)。

(2)如图乙,在光具座上固定好蜡烛和水透镜,此时物距为_____cm,移动光屏到如图的位置获得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_____(放大/缩小)的实像。

(3)保持蜡烛和水透镜的位置不变,利用甲图装置测量水透镜的焦距,并在乙图中进行透镜成像实验,获得多组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焦距f/cm

像距v/m

/m-1

/m-1

1

15.0

60.0

6.7

1.7

2

12.0

30.0

8.3

3.3

3

20.0

10.0

5.0

4

8.0

13.0

12.5

7.5

5

5.0

6.7

20.0

15.0

A.表格中,第3次实验时水透镜的焦距是_____cm。

根据表中数据可得:

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不变,像的大小跟_____有关。

B.作出

的关系图像。

(________)

C.根据上述数据和图像,写出v和f的关系是v=_____。

【答案】凸大20.0放大10焦距

【解析】

【详解】

(1)[1]由图甲知,该水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为凸透镜;

[2]注入少许水,发现焦点左移,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变小,可知焦距变小;抽出少许水后,焦点右移,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变大,可知焦距变大;这一现象说明水透镜的凸出程度越大,水透镜的焦距越小。

(2)[3]由图乙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0cm,则物距为20.0cm;

[4]由图可知,像距大于物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5]A.由第三组数据可知,

,则f=0.1m=10cm;

[6]由数据知,物距不变,凸透镜的焦距改变,像距改变,说明像的大小改变,可知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不变,像的大小与焦距有关;

[7]B.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连线,如图所示:

[8]C.由图像可知,

成正比例关系,设

,分别将3、5组数据代入得:

联立①②解得:

k=1,b=-5;可得

进一步可得:

9.如图,小明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缩小的烛焰的像(光屏未画出),则蜡烛可能置于凸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_____点处(注:

P点是该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生活中的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3)当蜡烛远离凸透镜时,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同时观察到光屏上清晰的像变_____(填“大”或“小”),接着小明用一块遮光布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可观察到光屏上的像是_____(“完整”或“不完整”)的;

(4)某次实验中,光屏上已得到清晰的像,小明用一个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换下原先的凸透镜,并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为了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蜡烛应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答案】11.0a照相机靠近小完整远离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可知,凸透镜位于30cm处,光线会聚与41cm处,所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f=41.0cm−10.0cm=11.0cm;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物体位于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所以物体位于a、b、c、d四点中的a点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可知当蜡烛远离凸透镜时,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凸透镜,同时观察到光屏上清晰的像变小,用一块遮光布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像仍然是完整的只是变暗;

(4)实验中,光屏上已得到清晰的像,小明用一个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换下原先的凸透镜,并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此时相当于物距变小根据成像原理可知像距变大了,所以为了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蜡烛应远离凸透镜.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如图甲,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选填序号“A.照相机”、“B.投影仪”、“C.放大镜”)利用了该原理工作;

(2)如图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出现蜡烛的像,而人眼在图中A处应向_____(选填“左”或“右”)看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3)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眼镜的镜片,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的镜片是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可用于矫正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答案】放大;B;不能;左;凸透镜;远视眼。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步骤和实验结论,还有远视眼的矫正。

【详解】

(1)[1]由图甲可知,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u=15cm,而焦距f=10cm,那么2f=20cm,即此时f

[2]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是投影仪利用了该原理;

(2)[3]凸透镜移至16cm处,则物距u´=6cm,那么u´

[4]凸透镜成的虚像与物体在同一侧,所以在A处应向左看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3)[5][6]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入镜片前后,光屏的移动是由远及近,说明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让成像的距离变近,所以放入的眼睛镜片就是凸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