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02085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共29页)19300字.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一

  知识与能力

  积累古诗词,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音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

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心远&;有什么含义?

为什么&;心远&;?

远离什么?

  &;心远&;包含:

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而觉爽,处涸泽以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远离官场,远离尘俗。

这四句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

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

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

有何深意?

  这两句属景物描写。

描写了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

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

此两句虽写景,实则抒怀,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4.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点明主旨:

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返璞归真,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饮酒(其五)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返璞归真

  杜甫《春望》

  猜猜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誉为&;诗史&;,大家说他是谁?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反映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品有:

&;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

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听音频朗读,老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对照注释,查阅资料,弄懂每一句诗的含义。

  

(1)诗的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国都、山河、草木。

描绘出山河依旧、国都残破不堪、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愤。

  

(2)诗的颔联写到&;花&;&;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鸟语花香的景象本是赏心悦目的,让人欣喜的,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却&;溅泪&;&;惊心&;,可见诗人内心伤感的程度之深。

此句诗,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痛之情。

  (3)诗的颈联以叙事为主,&;连三月&;&;抵万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

极言战争时间之长,家书之珍贵。

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家思乡之情。

  (4)尾联选取了哪些意象?

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白头&;的意象,&;搔&;的动作,刻画了一个因焦虑、伤感而频频搔头的诗人形象,突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家、悲己的心情。

  这首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首联写景对比忧国

  颔联写景反衬伤时

  颈联叙事夸张思家

  尾联描写夸张悲己

  李贺《雁门太守行》

  今天,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

①他是唐代诗人;②他年少早逝,一生只活了27年;③他被后人称为&;诗鬼&;;④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为国而死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请问他是谁?

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诗《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雁门太守行》:

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1.教师范读,同学自由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边塞紧张的战斗气氛,叙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

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

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

  傍晚&;&;颔联:

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颈联:

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5.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6.尾联用典寓意,有什么作用?

  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

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形势危急(比喻、夸张)

  角声、凝夜紫&;&;悲壮惨烈(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运用典故)

  杜牧《赤壁》

  赤壁,是我们所熟知的地方,这里在三国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即赤壁之战。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借史咏怀,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杜牧,是晚唐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赤壁之战留下的一把折断的戟引发议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还有另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李清照《渔家傲》

  1.指点学生背诵前四首古诗。

  2.说说《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李清照的《渔家傲》。

  李清照(XXXX年&;约XXXX年),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有《漱玉词》辑本。

  1.读准字音

  帆(fān)殷勤(yīnq&;n)嗟(jiē)谩(m&;n)

  2.读出节奏

  3.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梦

  1.这首词,诗人叙写了一次梦境,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做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

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众的天帝。

&;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

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

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梦到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

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慨叹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2.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请看: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

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风名。

&;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

&;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

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3.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

&;三山中&;是仙境,那里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

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这首词,全词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写进词中,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辉。

  渔家傲

  李清照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

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

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1.诗文总有魂,教师在教授诗歌时,如能迅速把握诗的精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2.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升自己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中简化教学头绪,在整合中扩大教学的容量,在整合中丰富学生的思维层次。

  3.课因简洁而美丽,因速度而美,因深入而美,因灵动而美。

&;一剑封喉&;&;一矢中的&;确实应该是教学的一种神奇绝美的境界吧!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二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第一课时

  一、学习《饮酒(其五)》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等。

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

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

&;&;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

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人境&;:

喧嚣扰攘的尘世。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

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

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

&;&;双脚。

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

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心远&;。

即心志高远。

&;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

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

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

为什么?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

&;&;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

(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

&;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

&;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

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

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

悠闲的样子。

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问: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

不能。

&;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

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

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

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

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

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

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

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也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联系实际:

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

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了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即:

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让我们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二、学习《春望》

  

(一)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三)学生自由诵读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四)解诗意,悟诗境

  1.请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