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02308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PTX 页数:82 大小:2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pptx

第七章民俗、宗教与文化,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俗、自然宗教、古典宗教、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文化的含义;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及其差异、民俗的产生及其传承、人类宗教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转化的原因、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等理论。

东北八大怪:

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大缸小缸渍酸菜;养活孩子吊起来;吉祥喜庆粘豆包;翻穿皮袄毛朝外;草皮房子篱笆寨;狗皮帽子头上戴。

新疆八大怪:

第一怪:

神秘湖里出妖怪;第二怪:

男人爱把花帽戴;第三怪:

骆驼比车跑的快;第四怪:

春夏秋冬一天来;第五怪:

鞭子底下谈恋爱;第六怪:

风吹石头砸脑袋;第七怪:

条条井水连起来;第八怪:

鬼哭狼嚎谁作怪。

第一节社会生活与民俗,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1.饮食和烹饪的发展“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原始初民的食物范围非常广泛。

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生/熟=自然/文化。

原始烹饪方法:

烧烤;煮食;炊具烹饪。

烹饪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

饮食文化的社会功能:

饮食对于家庭生活具有特殊的意义,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在传统社会中,饮食活动具有一种别亲疏尊卑的伦理功能,对于传统生活秩序具有维系作用。

“鼎”原来是煮饭的炊具,后被神圣化。

一言九鼎。

2.服饰的起源和发展衣服除了具有满足生理需要的功能之外,逐渐具有满足装饰打扮的审美功能。

(套头衫、披风斗篷、原始裙帽,配饰、装饰、和毁饰),服饰由于具有不可缺少的实用价值和日益增长的审美价值,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以至于成为一个民族的“族徽”。

(冕服、弁服),3.住所的演变从天然场所到“构木为巢”;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建造住所。

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人类开始建造比较坚固、宽敞的房屋。

房屋的建筑是是人类创造力充分发展的表现,由居无定所到走向定居生活,对于促进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建筑逐步由实用向美化方向发展,具有各种功用的建筑纷纷出现,世界上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或是由简单而复杂,或是由讲求物质实用到注重精神享受,日益丰富多彩。

4.社会生活的地区差异任何一个民族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之中,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交互作用,就造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的较大差异。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中国的建筑、饮食、服饰各地区、各民族差异很大。

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社会生活的差异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泼水节,二、民俗的产生和功能1.民俗与民俗学含义:

民俗一般指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民情风俗或民间习俗。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情风俗。

对民俗现象的研究被称之为民俗学,英文名为Folklore。

这一名词是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在1846年用撒克逊语的Folk和Lore两个词合成的,可以直译为“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我国曾使用风俗学、谣俗学、民间学、民俗学等。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历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今天的民俗学研究则逐渐由狭义向广义方面转变。

民俗分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民俗研究包括: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岁时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精神民俗;口头传承民俗。

有人认为民俗研究有四大方面:

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

2.民俗的形成与传承

(1)民俗的形成民俗是“约定俗成”的,一种行为习惯经过社会生活实践的陶冶,逐步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和接受,取得了俗民群体的“共识”,从而成为大家有意无意所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民俗就得以生成。

(2)民俗的传承个体的习俗化含义:

个体对于社会群体的习俗有一个接受或适应的过程,被称之为个体的习俗化。

习俗化既指个体逐渐对环境中的习俗惯制的适应过程,也指社会群体对其成员进行习俗体系的灌输和教育的养成过程。

使用工具获得产品的习惯、社会生活的习惯、语言交流的习惯的形成,是习俗化的三个主要方面。

个体习俗化的过程:

新生儿出生后,就开始了个体习俗化的过程;从出生到成年则是个体习俗化的重要时期,成为人的习俗化和文化的养成阶段。

(3)民俗的作用和文化意义一是要求社会群体成员按照习俗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模范遵守就受到表彰,如果违规越轨就受到惩罚;二是民俗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社会成员的行为习惯,自然而然地对其产生控制力,从而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或自我惩罚。

民俗本身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3.中华民族民俗举要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同样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华民俗,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

主要包括:

节庆民俗、婚嫁民俗、丧葬民俗、游艺民俗等。

一、自然宗教的起源和发展1.自然宗教产生的原因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和智慧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人类发展到新人阶段之后,才出现宗教的萌芽。

1856德国、1939年我国周口店发现丧葬特征,1952在苏联发现的木雕女像都是见证。

第二节,宗教的产生和发展,自然宗教产生的原因:

“灵魂主义”认为,原始人类从人的死亡和梦境等现象中,以为有可以脱离人的肉体的灵魂存在,而这些灵魂具有超人的活动能力,这种灵魂观念直接导致了宗教的起源。

“畏惧自然说”则认为,宗教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恐惧,并将他们所畏惧的自然力赋予人格和意志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自然宗教起源的根本原因应从社会的物质生活即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

人类进入氏族社会后,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步复杂化,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人们在观念中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导致原始自然宗教的产生。

2.自然宗教的基本形式

(1)大自然崇拜崇拜大自然是原始人类最初的崇拜形式之一,是原始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

崇拜对象与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有关,这些对象被崇拜的程度也与它们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程度息息相关。

土地、天体、山峰、河流、岩石、水、火等,都成为原始人类的崇拜对象。

(2)动植物崇拜,动植物崇拜是由动植物是原始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来源所决定的。

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动植物分布的区域差异,动植物崇拜的对象和方式也出现许多变化。

植物崇拜的产生晚于动物崇拜,其影响范围也没有动物崇拜广泛。

(3)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对自然崇拜和动植物崇拜的进一步发展,是自然宗教普遍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鬼魂崇拜产生之后,人们的丧葬方式逐步演化成为土葬、火葬、水葬、风葬等各种不同的葬法。

鬼魂崇拜与逐步形成起来的血缘观念联系在一起,就发展成为祖先崇拜。

(4)图腾崇拜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后期,是流行于全世界的一种原始宗教形式。

图腾往往被当作氏族或部落的标记和名称,其形象大多来源于动植物,以动物居多。

图腾崇拜的观念中含有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内容。

(5)偶像崇拜和灵物崇拜,自然宗教中一种较高级的崇拜形式。

灵物崇拜并不是崇拜灵物本身的自然形态,而是灵物以外的自然威力或体现了人本身和社会现象中的神秘力量。

偶像崇拜则是原始宗教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崇拜形式。

二、古典宗教的产生和发展1.古典宗教的形成和基本特征所谓古典宗教,指的是人类进入古代文明社会之后所形成的宗教,包括古代、中古、近古时代的宗教。

(1)古典宗教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古典宗教形成的根本原因;阶级的出现、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则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首先,阶级的出现。

原始社会后期,逐渐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划分,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阶级掌握了政治、经济统治权,也必然要掌握思想统治权即神权,因此,原始时代由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的神权,就变成为奴隶主阶级所垄断,成为他们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

其次,社会分工的复杂化。

当生产力发展有了较多剩余产品之后,就逐步出现了专职的甚至世袭的祭司、巫师。

他们成为神的代言人,充当着神与人之间沟通的中介,同时,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和研究神学理论,使神学观念系统化和理论化。

再次,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类进入金属器时代后,在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能以一般的抽象概念来思考问题的基础上,人们将自然崇拜中诸神的职能进行抽象化,按照人类生活的需要实行职能的重组、兼并,创造出一元化、社会化的神,从而使宗教思想逐步理论化。

(2)古典宗教的基本特征典型的“人为宗教”:

原始宗教带有更多的自发性和直观性,是对象“异化”的结果;古典宗教是统治阶级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精神控制的工具,专职神职人员则通过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仪式、宗教器物等,来强化人们的神权意识,这就使宗教的人为因素更加强化。

理性化的宗教:

自然宗教带有原始感性直观思维的特征,不可能形成完善的宗教理论体系;古典宗教则逐步强化其理性因素,建立起完善的宗教神学理论体系,将宗教信仰建立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

高度制度化的宗教:

原始社会的宗教活动与氏族、部落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没有建立独立的宗教制度;为了维持宗教实体的有序运转并发挥其宗教功能,古典宗教制度越来越严密,主要包括教阶制度、礼仪制度、教规制度和修行制度等。

2.世界三大宗教概述经过长期的社会变迁,目前世界上只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犹太教、印度教和神道教这七大宗教体系,依然发挥着重大影响。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成为三大世界性宗教。

(1)基督教Christianity世界上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教。

教徒20亿左右。

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耶酥是其创始人。

公元1世纪时,产生并流行于罗马帝国;公元4世纪时,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得到广泛的传播。

大约在公元3、4世纪时传入中国,被称为景教。

内部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又称抗罗宗)等主要教派,还有东方的几个独立教派,以及散见于世界各地的许多小教派。

新约全书、旧约全书被奉为基督教的圣经。

建立了严密的教会组织,大多采取主教制,由主教主持集体崇拜的宗教仪式。

耶稣基督,圣婴降生,

(2)伊斯兰教Islam是影响范围仅次于基督教的世界性宗教。

穆斯林总人数约15亿。

在中国,伊斯兰教又被称为“回教”、“清真教”、“天方教”。

公元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也就被奉为阿拉伯世界的先知。

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主要有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

教义集中在古兰经和圣训之中。

信奉者被称为穆斯林;穆斯林平时的宗教功课有“五功”,即念功、拜功、课功、斋功、朝功。

一年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

(3)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信徒3亿多。

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边境氏族释迦族,后世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公元前5世纪时兴起于印度;公元前3世纪开始传播到亚洲各地,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教派:

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南传佛教,属小乘佛教;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尼泊尔等国的北传佛教,属大乘佛教。

佛教是由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和宗教礼仪制度等构成的综合体;佛、法、僧是构成佛教整体的三大支柱,被称为佛教的“三宝”。

三、现代社会的宗教发展1.现代宗教的世俗化趋向强调人权高于神权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民主权利的意识日益增强,反映在宗教方面,就表现为以人权替代神权的要求。

强调人性和人道将视野从天国返回到人间,更多地关注世俗世界的事务,更多地高举起人性和人道的旗帜。

2.新宗教运动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人类进入高度商品生产社会后,宗教信仰趋于多元化的产物。

新兴宗教的表现形式:

第一是渊源于东方传统文化而出现的新宗教;第二是渊源于西方传统文化而出现的新宗教;第三是邪教。

四、我国的宗教政策1.宗教的本质和特征第一、宗教是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扭曲的反映;第二、宗教是人们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异化反映;第三、宗教是阶级社会中的一种精神麻醉剂。

2.我国的宗教政策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坚持宗教与政权、司法、教育分离的原则;对宗教界人士采取争取、团结、教育的方针;充分发挥爱国宗教组织的作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

第三节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一、文化的定义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主要指人类创造的东西。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文化被理解为人们参加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品质和能力。

中世纪时,文化曾为“祭祀”一类的术语所代替。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文化成为与“野蛮”、“不开化”对立的概念。

1871年,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下了一条经典性的定义:

“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

”,周易: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主要是指文治教化。

1982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世界文化大会对文化含义的描述:

“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赋予我们自我反思的能力”“文化可以被理解为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共同体独一无二的特征,以及思考和组织生活的方式”,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文化的起源“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不断对外部世界各种事物进行价值思维肯定所创造的。

”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起源于人类创造性的劳动。

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的原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文化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系统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文化发展的直接动力。

文化系统自身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甚至矛盾冲突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文化发展的方式文化发展最基本的方式为文化系统的自我更新。

文化发展的另一种方式是文化的变迁。

所谓文化变迁,指的是文化的跳跃性发展,或文化的突发性变化。

文化的停滞是文化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第四节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一、文化类型和文化冲突1.文化类型及其划分依据自然环境如地域、气候等因素;不同的社会结构形态;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文化心理、不同的文化传统等,都能影响着文化类型的产生。

2.文化冲突及其产生原因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

一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或区域文化之间的冲突。

二是不同时代的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

三是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甚至是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

二、当代世界的文化冲突与发展1.当代西方文化发展的裂变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成为西方文化发展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的文化思潮。

另一方面,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冲突。

人们对科学主义产生了怀疑,甚至出现了反理性、反传统、反逻辑的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甚至出现了反对现代文明的倾向。

2.非西方文化发展的两难境地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发展的矛盾,成为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一方面,必须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使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对本土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原有的文化传统有被西方文化淹没的可能性。

三、西学东渐与东西文化的冲突1.西学东渐的发端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广义上的西学东渐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通常是指由明末清初开始至民国初期这一阶段,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鸦片战争之后的西方文化传播西学东渐以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西方的武力入侵为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在对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较量中落了下风;1841年林则徐的四洲志、1844年魏源的海国图志、1848年徐继畲瀛环志略等著作,是中国开明人士了解西方、学习近代西方的重要开端。

3.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西之争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提出了科学与人权并重,这正是“赛先生”(科学)和“德先生”(民主)的先声。

全盘西化论者和中国固有文化论者之争经常演变为大规模的文化论战。

如杜亚泉与陈独秀之间的东西文化问题论战;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发表所引起的论战。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