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575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5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

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讲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考点清单] 1.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兴起

史论共识

1.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侵略的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农民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经济上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组织上难以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

2.发展

3.纲领

内容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

(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1)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

《资政新篇》

(1)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

(2)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

(3)文教上主张开设新式学堂

(1)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2)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特别强调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追求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本质的区别。

前者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人间天国;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

4.失败

归纳总结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一个阶级:

农民阶级。

两个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五个阶段:

开始:

金田起义;发展:

定都天京;全盛:

北伐和西征;由盛转衰:

天京变乱;失败:

天京陷落。

二、辛亥革命

1.背景

2.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整体把握

辛亥革命

成立民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①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种民主权利。

3.高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

②评价

内阁制。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归纳概括

三个词语概括《临时约法》的内容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1)主权在民即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自由平等包括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国民享有基本的权利。

(3)三权分立包括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

史论共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

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4.结局: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1)原因

(2)过程

5.功绩

易混易错 

(1)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

封建制度包括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等。

简单地说,封建制度是国体,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政体。

因此,中国的封建制度被推翻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封建统治结束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事件是辛亥革命。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风雷

(1)背景:

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

时间

中心

主力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

北京

学生

第二阶段

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

(3)结果

(4)性质: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史论共识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毫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斗争,其“彻底性”和“不妥协性”不是指五四运动的结果,而是指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5)影响

知识图解

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细节点拨 五四运动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其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主要表现为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决不妥协的革命斗争精神。

背景

①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②共产国际的帮助。

标志:

中共一大召开

①主要内容:

通过了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决定今后党的

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党的中央机

构——中央局。

②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基准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主题一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不同点

产生背景

1853年定都天京后,走向全盛时期

1859年天京变乱后,走向衰落时期

社会经济主张

企图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

主张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迫于当时的形势没有实行

历史地位

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直接推动了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只能是空想

是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时代特点

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旧式农民战争最高峰的标志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领袖能够接受新事物

相同点

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方案,都没有真正付诸实施

主题二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1.新特点:

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所以中国人民肩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鸦片战争后,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主题三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如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无法保持内部团结;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太平天国人的设想……》

探究思考:

有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为这一结论找一些理由。

答案 理由:

这个制度要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平均一切社会财富的社会,以求人人平等,这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一种空想,无法实施。

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也使它无法实施。

基准考点二 辛亥革命

主题一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

1.制定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主要内容: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人民拥有民主自由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3.评价: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的主张:

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史料一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均节选自《临时约法》

[信息解读] 史料体现了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史料二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均节选自《临时约法》

[信息解读] 史料内容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代议制的一些特点。

主题二 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认识

表解

对比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成功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失败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制度“有名无实”,社会性质未变

短暂的“春天”

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史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信息解读] 史料从思想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民主、民权、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史料二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询问其国籍。

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信息解读] 史料表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辛亥革命在城乡的宣传、影响不均衡,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缺乏群众基础。

主题三 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

革命史观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现代化史观

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

经济上

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上

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史观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文明史观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朱宗震在《真假共和》中说道:

“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

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

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法国大革命时候的水平。

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

探究思考:

(1)辛亥革命的“微弱的共和思想”表现在哪里?

(2)朱宗震是如何认识辛亥革命性质的?

你同意吗?

并简述理由。

答案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性质:

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

同意,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被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不同意,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基准考点三 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

主题一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从领导阶级看,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2.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

3.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4.从时代特点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主题二 五四精神

史料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

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信息解读] 史料表明抵抗侵略,追求解放,浓浓的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主题三 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一新的含义

1.新的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2.新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

3.新的阶级性质:

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4.新的奋斗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

5.新的代表利益:

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6.新的革命前途: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例1(2012·重庆高考)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

“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

战其即败。

”这位将领是(  )

A.秦日纲B.陈玉成C.李秀成D.石达开

审题突破

审题干

“1862年”是关键信息,属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活动

辩选项

A×秦日纲在1856年天京事变后被处死

B×陈玉成在1862年已被杀害,无从有回忆事实

C√李秀成为太平天国后期攻打上海近郊的将领

D×石达开1856年天京事变后被清军杀害

答案 C

例2(2012·福建高考)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的成果。

辛亥革命的成果是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被袁世凯的专制独裁扼杀,使之成为“空壳”。

故D项正确。

答案 D

例3(2012·福建高考)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

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要注意三点:

一是五四运动;二是“打倒偶像”“启蒙”;三是“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结合以上三点可知殷海光认为五四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故D项正确。

答案 D

命题感悟

本讲从内容上看,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是高考的命题重点,要结合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深刻认识他们领导的运动及结局。

从命题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应注意两个纲领,辛亥革命要注意与西方启蒙思想、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等内容联系命题。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1.(立意——太平天国定都160周年) 160年前,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定都天京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REPUBLIQUECHINOISE(中华共和国)”,实现“LIBERTE,EGALITE,FRATERNITE(自由,平等,博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定都天京证明了马克思期望的正确

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

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

D.期望超越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 D

解析 马克思期望中国建立的国家和实现的思想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国家和先进思想。

就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而言,中国不具备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

故D项符合题意。

2.(立意——爱国主义:

五四精神) 有人认为:

“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着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

”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  )

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 ②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出路 ④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所以排除③。

五四运动则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商人在内的其他各社会阶层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①、②符合爱国主义的精神,④体现了团结战斗的精神。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

3.(立意——主干知识:

五四运动) “在先进的国家,革命引起观念;在落后的国家,观念引起革命”,罗素的这一观点在中国近代开始出现是在(  )

A.鸦片战争后B.辛亥革命后

C.新文化运动后D.五四运动后

答案 D

解析 因为中国是落后的国家,所以我们只注意材料后半句的含义就可以了。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的发生与观念是否变化无关,故排除A;辛亥革命爆发前虽然有三民主义,但并未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未做好革命的思想动员,故排除B;新文化运动仅仅局限于思想领域,并未引起革命,故排除C;唯有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

4.(立意——新史观:

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史观不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也不相同。

(一)不同的史观有:

①文明史观;②革命史观;③现代化(近代化)史观;④社会史观。

(二)下面是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

甲说: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乙说: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丙说:

“辛亥革命推进中国历史发展的文明进程。

”丁说:

“辛亥革命影响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下列搭配中正确的一组是(  )

A.①——甲B.②——乙

C.③——丙D.④——丁

答案 D

5.(立意——核心价值观:

弘扬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从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角度来审视1919年的“五四”,我们可以说,“五四”并不是历史的回声,它依然“活”在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奋斗中。

这主要是指五四运动(  )

A.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B.是一场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是激励中华民族腾飞的不竭精神动力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从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角度来看,五四运动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A、B、C三项说法正确,但没有全面准确地反映材料的含义。

故本题选D。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6.谁主沉浮: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的一部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先后开展的救国探索过程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问题 任选一人,说一说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要贡献。

提示 洪秀全:

发动并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革命纲领,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及外国侵略势力,客观上起到了阻碍中国殖民地化的作用。

康有为:

宣传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领导发起百日维新运动,促进了

当时人们思想的解放及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历程。

孙中山:

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完成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巨变。

对点训练

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1.下图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要求(  )

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实现“耕者有其田” ③取消一切私有财产 ④绝对平均主义理想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

答案 D

解析 要立足题目中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一关键信息回答,③、④指的是“圣库”制度带来的影响,与这一要求不符。

2.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历史倾向。

但从内容上看,两者也存在共同的局限性,其表现有(  )

①不能对当时社会矛盾做出正确认识 ②具有强烈的小农意识 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①③

答案 B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没有认识到中华民族与列强的矛盾,①符合题意。

《天朝田亩制度》带有空想性,《资政新篇》也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④符合题意。

②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局限,③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没有体现。

3.某史学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

“洪杨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

”洪秀全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史上“换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D.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

答案 B

解析 农民阶级不能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是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故选B。

考点二 辛亥革命

4.以下是西方的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一些评论,其中与我们的观点相违背的有

(  )

①尽管革命以新军中士兵的爆发为开端,革命本身毫无疑问仍然是一个上流阶层的革命 ②旧制度崩溃了,但共和派革命党人之混杂集团却并未对此作出真正的贡献,仅仅充当了无足轻重的支持力量 ③辛亥革命并不像大家声称的那样是一种资产阶级革命,而仅仅是中国政权解体的一个简单插曲 ④就像1911年所表明的那样,清朝最终是由于内部的积弱而崩溃,而并非被革命力量所推翻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发动的,说其是上流阶层的革命不正确,①符合题意;资产阶级革命派是革命的宣传者、组织者、领导者,说其是无足轻重的支持力量不正确,②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绝不是一个简单插曲,③符合题意;清王朝的统治是被辛亥革命推翻的,不是由于内部的积弱而崩溃,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

对此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

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

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

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

答案 D

解析 A项错误,中华民国在辛亥革命后已经建立;B项错误,袁世凯在1912年3月就任临时大总统,此后加强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活动;C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本题选D项,材料表明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

6.1921年10月10日,梁启超在天津讲演“辛亥革命之意义”,“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称辛亥革命是历史上第三回“有意义的革命”,主要着眼于

(  )

A.清朝统治的灭亡B.专制政体的颠覆

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

答案 B

解析 周朝的革命实现了“天下共主”的局面,汉朝的革命以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的世袭制,这都属于政治统治方式上的变化。

与此相对应,辛亥革命颠覆了专制政体,促使了政治统治方式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变。

故B项正确。

7.“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

改良!

越改越凉,冰凉!

……哼!

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这幕对白揭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