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俗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766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言俗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方言俗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方言俗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方言俗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方言俗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方言俗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方言俗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方言俗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方言俗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方言俗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方言俗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言俗语.docx

《方言俗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言俗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方言俗语.docx

方言俗语

方言俗语

一、方言词语

在民乐方言中,把人的身子叫骨碌子,气管叫呼咙系,腋窝叫作胳拉肢,小加叫作干巴梁,脚踝叫骨拐,耳朵叫耳瓜子,猫头鹰叫鸱叫子,蝙蝠叫列别蝠,蝴蝶叫作列贴子,麻雀叫作雀儿子。

这些别名,人们叫惯了,便也约定俗成。

象地卷皮、猪耳朵、狗牙花、羊卵泡等,一提起,大家都知道是哪种东西。

在民乐方言里,怕到人前叫害视,没有本事叫赖怠,腿脚乱蹬叫呲弹,动作引诱叫示晃,肠胃不适叫挖闹,合适满意叫窝腋,溺爱娇纵叫惯性,猜度推测叫揆情,怕招责任叫怯阵,吝奋小气叫啬皮,诱人上当叫日弄。

打雷叫作呼噜爷晌,雨雪夹杂叫作下拌面汤糊糊,形象生动.韵味十足。

把吊儿浪荡、不务正业的人叫作恶儿鬼.把爱哭的孩子叫作嚎皮胎,把言行多余的人叫淡打拉,把软弱无能的人叫作蘖果子,把喜怒无常的人叫王花儿,把爱戳弄是非的人叫尖尖棍。

呆头呆脑不机灵,谓之楞羊,性格倔强、不爱讲话.谓之死牛。

细细推敲,兴味盎然。

在常用俗语中,形容胆小怕事、行为不大方,叫出出探探;思维不清,叫徉徉昏昏;行为反常,叫苕苕习习;神志不清,叫癫癫敦敦;精神不振,叫蔫里耷拉;边缘不齐.叫

豁里爪牙;做事不顾后果,叫一命务事。

细细咀嚼,还十分形象。

在方言中,常常把“头”和“于”作词尾,如丫头、砖头、吃头、玩头、活头。

东头子、西头子、房子、窗子、箱箱子、桶桶子、缸缸子、碗碗子。

指小动物时,常用“娃子”,如鱼娃子、鸡娃子、牛娃子、鸽娃子,听起来特别亲切。

二、歇后语

歇后语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形象化的熟语,它用语巧妙,诙谐、含蓄,风趣幽默,生动活泼,是一种很有特色的群众口头创作。

歇后语常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来表达事物的面目。

如“窗口吹喇叭一—呜(名)声在外”,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其结构相对固定。

前半部分为形容语,后半部分为目的语,后边的目的语是主要意义所在,但有时也可以把它略去不说.故为“歇后”。

请看本县流传的这些歇后语:

牛角上抹酥油——又尖(奸)又滑。

火烧眉毛——只秃(图)眼前。

墙上挂口袋——不像话(画)。

天上跌锥子地上拿针接——尖(奸)对尖(奸)。

纳鞋底不用锥子——针(真)好。

骆驼蹄子牛领头——死皮软肉。

背上儿媳妇朝华山——出力不讨好。

精上屁股打狼——胆大不害羞。

麻杆子打狼——一家怕一家。

袖筒里杵擀杖——直出直进。

羊油滴在冰滩上——瓷的玉石一样。

和尚打架——抓不住辫子。

屎爬牛爬到炭堆上——黑对黑。

小公鸡叫鸣——尽力努。

烟囱上招手——黑路上引人。

抱上人家的娃娃赌咒——不害心疼。

木匠吊线——睁一眼,闭一眼。

屋里戴草帽——二凉。

道士吃了狗卵子——难见天尊的面。

老母猪进了山药地——全凭嘴滚蛋。

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

乱麻缠了鸡腿子——胡搅蛮缠。

舌头没脊梁骨——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扫帚头上的帽子——不顶事。

进了菜子地——不怕染黄脚。

羊圈里的驴粪蛋——顶大不小。

李林涛待客——自己先醉。

脱掉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骆驼的脖子联居呂(山羊)——吃不饱溜瘦了。

狗皮袖盖子——不上排场。

老罐掉了耳子——没法提了。

瞎子放驴——不丢手。

草腰子拉驴——乘个劲。

马尾子穿豆腐——提不起来。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王麻子的脸——点点子多。

端上饭碗看盘子——吃一盼二。

腰里别的死雀儿——装的是打猎的样子。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猫吃浆子——尽在嘴上挖抓。

瓦罐里倒核桃——一干二净。

泡牛(公牛)的卵袋——余外的肉。

老鼠钻进风匣里——两头受气。

白菜熬豆腐——没油水。

牛皮灯笼——心里亮。

聋子的耳朵——摆设。

三、猜巧话

民乐把猜谜语叫猜巧话。

每逢夏夜乘凉或农闲冬夜全家围火取暖,猜个谜儿,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启迪智慧,开心逗乐。

县内流传的谜语非常丰富,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生动形象,有想象力。

如:

一条自带带,绕的满山满寨寨。

(路)

弟兄五六个,围着旗杆坐。

(A蒜)

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尖看不见。

(耳朵)

有帮帮,没底底,名字叫个田喜喜。

(天窗)

坑坑洼,坑坑洼,坟坑洼里种红花。

(火盆)

东面一座庙,西面一座庙,两个小鬼上了吊。

(耳坠子)

一个铁猴儿,满山满洼磕头儿。

(斧头)

一个木娃娃,人来就爬下。

(炕桌)

红拒柜,绿锁锁,里头装的干果果。

(辣子)

一道梁,丈二长,开红花,结铃铛。

(豌豆)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地区.便有不同的说法.以“眼睛”为例便有好多种:

白天开窗望远,夜里茅草盖严。

上边毛,下边毛,日里毛打毛,夜里毛对毛。

黑线球,白线裹,猜不着,看着我。

姊妹两个隔条河,望死望煞见不着。

四、谚语

民间谚语是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人们行动的好教材。

虽说只有短短一两句.却有完整而生动的形式,历经考验的哲理,鲜明而深刻的思想内容,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特点。

人们在交谈中常常拿来阐释自己的观点,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民乐县境内流传的谚语很多.都是人们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出的经验结晶。

(一)气象节令

远古时期的先民们,没有如今优越的条件去接受科学文化教育,他们生活在混沌无知之中,面对风霜雨雪、冰雹雷电、地震火山等天气现象及各种不期而至的自然灾害,往往束手无策。

但他们在同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出了许多气象节令谚语,代代相传,不断完善,为我所用,时至今日这些谚语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智慧背囊的作用。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早雨不多,一天啰嗦。

早霞不出门,晚霞晒死人。

日出胭脂红,不雨便生风。

月背弓,必刮风;月戴圈,下雨不过三。

天上起了钩钩云,不出三天雨淋淋。

墨云黄云上下翻,恶风暴雨在眼前。

乌云遮落日,不下今日下明日。

日落黑云涨,半夜听雷响。

一明一亮,石头泡胀。

老君山戴帽帽,地上起泡泡。

火烧紫云盖,有雨来得快。

东虹日头西虹雨,现了南虹下白雨。

一点一个泡,下个鸡儿叫。

天黄有雨,人黄有病。

天上有雨四下里亮。

黑团云,大雨淋;走马云,天气晴。

不刮东风天不潮,不刮南风雨不到。

雷响天边,大雨连天。

天开有合,大雨瓢泼。

早晌南起疙瘩云,不出三天雨淋淋。

天上灰布悬,雨丝连绵绵。

楼梯云,天转晴,三日西风天变阴。

日落云连天,下雨在眼前。

日落火烧云,明天晒死人。

黑云黄边子,必定下刀子。

黑云打架,必定要下。

猪拉草,雪花飘。

烟囱不出烟,必定要变天。

狗打滚,猪拱圈,下雨就在明后天。

春风不刮,地皮不化。

春打十日背阴消。

雪打正月节,二月雨不歇。

春雪拉沟,十种九丢。

冬冷春不早。

惊蛰寒,寒半年。

有风刮在三月三,十条河沟九条干。

清明刮,刮一夏。

三月有雨四月旱,五月有雨吃饱饭。

有雨下在四月八,猪狗不吃麦麸拉。

有雨下在午端阳,猪狗不吃黑干粮。

四月雷,麦成堆;八月雷,坟骨堆。

夏至不下,犁铧高挂。

六月六,下了雨,不是芽,就是秕。

伏里不热,五谷不结。

立秋不出头,割了喂老牛。

早晌立了秋,后晌冷飕飕。

冬不白,夏不绿。

三九里晒得水流,六月里渴死老牛。

九九一场雪,来年好种麦(mie)。

头九凉,二九热,三九四九都没雪。

头九二九,关门闭守;三九四九,冻破碴口;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精尻子娃娃拍屁尻;九九加一九,黄牛遍地走。

六月连阴穿绸缎,七月连阴吃芽面。

九月重阳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夏至下破头,十八天不套牛。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二)农谚

民乐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这里土地肥沃,耕地面积大,是河西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种植五谷,加之民乐南北距离长,海拔差异大,物产丰富多样,我们的先民们在年复一年的耕种劳作中,积累了相当多的农谚,这些谚语是人们对风云雨雪、寒暑时令长期观察的体验。

这些谚语又是人们对农事耕作的切身体验,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着不间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并传之后人。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农事不宜迟。

早上惊了蛰,后上拿犁别。

根扎在冰上,籽结在稍上。

清明不在家,白露不在地。

(种蒜)

四月八,冻菜荚。

滋泥胡麻黄墒豆,渣拉青稞出得厚。

小满种胡麻,九股八桠杈。

立夏种胡麻,头顶一枝花。

毛杏塞鼻子,赶快种糜子。

四月八,麦苗盖住黑老鸦。

四月八,树叶子面旗大。

羊过谷雨马立夏,老牛盼的四月八。

地绵三分湿,见苗三分收。

一年无冬水,三年无饭吃。

秋耕深一寸,等于上大粪。

要想当富汉,伏里犁三缠;要想当穷汉,伏里犁头缠。

光犁不耙,枉把力下。

夏旱不算旱,秋旱连根烂。

头水浅,二水满,三水洗个脸。

豆浇花,麦浇芽,青稞浇得盖老鸦。

谷子晒成柴,一水浇成崖。

沙坝不漫头,力气大如牛。

再旱要薅哩,再下要浇哩。

地是金,粪是银,黄田不昧苦心人。

庄稼如何种,先看草垛后看粪。

种地不上粪,不如不要种。

一个驴粪蛋,一碗小米饭。

生粪上地,不如老臊胡放屁。

深犁浅种,薄地里上粪。

田要粪土保,菜要用油炒。

种麦不倒茬,枉费犁和铧。

麦茬种青稞,不如闲蹲着。

头茬豆子二茬麦,家家吃的都不缺。

绸田好看,稀田耐旱。

种田要种早,锄草要锄小。

麦子倒伏一包糠,青稞倒伏胀满仓。

一过霜降,驴马拴在桩上。

牛要喂饱,马要夜草。

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

不怕使十天,就怕猛三鞭。

苹果梨,金蛋蛋,一亩果园十亩田。

树不修,果不收。

(三)、品德、生活、修养

民乐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片肥沃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共同耕种劳作的过程种,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且重视教育,注重社会群体及个人良好品行的塑造培养,他们结合多年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体会,总结出了许多有关生活、品德、修养方面的谚语,这些流传在民间的关于品德修养的谚语,对人们有永远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如:

勤奋能创业,节俭才聚财。

无义之财风泼雪,反不养家倒惹祸。

同路不舍伴。

养儿才知父母恩。

来人说是非,必是是非人。

人比人活不成,驴比骆驼驮不动。

千里路上拜佛堂,不如在家敬爹娘。

人心要公,火心要空。

硬给歪汉子牵马坠蹬,不给松汉子出谋定计。

硬穿朋友衣,不沾朋友妻。

迎风拉屎背风风尿,干啥都得有个窍。

鸡儿不尿尿,各有曲曲道。

跟好人学好人,跟上巫婆跳家神。

浇水要浇根,交人要交心。

人情不是债,提上锅锅卖。

好话不出门,瞎话一溜风。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

廊檐水跌下的旧窝窝。

猫儿不在家,老鼠上蒸架。

千里路上吃个嘴,不如家里喝碗水。

有福不可重受,油饼子不可卷肉。

秀才学医生,起个早五更。

老手旧胳膊,一个顶十个。

行家不是强装的,挂面不是上香的。

骆驼睡觉底盘大,猫吃老鼠不见啥。

指亲靠邻,不如自己多勤。

酒过量伤身,话大了胀人。

三依四靠,必定倒灶。

肩上有力养一口,胸间有力养十口。

宁在饿时给一口,不在饱时给一斗。

隔山的银子不如到手的铜。

洗头洗脚,强似吃药。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不抽烟,不喝酒,无病能活九十九。

病人不忌嘴,跑断医生腿。

男人是个筢筢,女人是个匣匣,不怕筢筢筢得慢,就怕匣匣底子烂。

要跟人家学种田,不跟人家比过年。

一顿省一把,三年买匹马。

要想发大财,庄稼搅买卖。

蛮婆姨嫁不上好汉。

有钱没钱,剃个光光头过年。

谚语最大的特点是精炼,它是人们语言中的调味品,使之妙趣横生,意境盎然。

因为这是从社会生活中经过高度浓缩提炼而成的口头艺术品,这些谚语深刻地表达了辩证法的科学思想,以惊人的准确性表现了十分复杂的事物本质。

往往三言两语就说明一个问题,揭示一个事物的真理。

比喻是谚语常用的手法,用形象的类比来说明真理。

如“浇花浇根,交人交心”.以浇花喻交友,非常贴切。

“一寸光阴一寸金,方金难买寸光阴”.前句是隐喻,说明光阴(时间)和金子一样珍贵,后句则更进一步,用反比法来说明金子还买不来光阴,层层加深,铭刻于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