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777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5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

文章阅读(625)

我认为成年人一般不会选择使用记忆增强剂,或者在理论上更为模糊不清的IQ或认知增强剂。

因为当记忆处于正常水平时,我们适应该水平,并将我们的个人精神生活定位于这一水平上。

增强我们的记忆能力可能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一种波动(毕竟,我们将度过每个夜晚的好时光,努力去忘记白天的许多记忆)。

我们已经在自己的记忆能力和遗忘效率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的个人故事。

在这一过程中,记忆能力如此重要,以至于任何细小的变化,都将影响个人故事的主干,并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生活。

对于一个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也要从过去的记忆中解脱出来的人而言,新型记忆增强剂的出现具有某种嘲讽的意味。

为什么人们酗酒、吸食大麻和从事其他使他们丧失感觉的活动呢?

为什么精神病治疗向所有很想丧失不幸记忆的患者做出暗示呢?

为什么要让创伤、伤害或紧张关系之类等感情事件的受害者承受强烈的记忆之苦呢?

一种增强记忆的药丸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全新的障碍。

有可能一些糟糕经历和令人不安的记忆,将因为服用记忆增强药丸,而一直

(1)在他的意识中。

当然,一些批评家甚至怀疑是否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这些新型的记忆增强剂。

虽然经过一些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某些药物能改善记忆或一些特殊任务方面的成绩,但是它们能否有助于人类,则尚未可知。

在动物实验中许多很有希望成功的记忆增强药物,在人体临床试验中,都不幸失败,这是否因为数百万年的进化,人脑中产生记忆增强作用的神经化学物质的浓度已经处于最佳水平了呢?

例如,一些相关报道表明,当小鼠服用“聪明药”之后,它们不仅智力更强、更善于学习,而且对疼痛也更加敏感。

1.1.文章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A.在记忆增强药物研制成功之前,还有许多困难

B.记忆增强药物面临的另一个障碍是它们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的副作用

C.成年人一般不会选择使用记忆增强剂

D.新型记忆增强剂的出现具有某种嘲讽的意味

1.2.作者认为”成年人一般不会选择使用记忆增强剂“的主要原因是()。

A.成年人的记忆处于正常水平

B.成年人已经将自己的精神生活定位在某一水平

C.成年人有自己的个人故事

D.增强我们的记忆能力可能使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产生波动

1.3.文章第二段

(1)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是()。

A.铭刻

B.记忆

C.残留

D.萦绕

1.4.文章第二段的三个“为什么”的答案正确的可能是()。

A.人脑中产生记忆增强作用的神经化学物质的浓度已经处于最佳水平了

B.人类不需要记忆增强剂

C.人们对自己过高的记忆水平已经很不满了

D.人们需要忘掉糟糕经历和令人不安的记忆

1.5.以下关于文章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文章主要说明了记忆增强剂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B.高的记忆水平对人们是有害无益的

C.记忆增强剂会给人们带来新的麻烦

D.人们应该谨慎选用记忆增强剂

2.1.

A.多媒体

B.网络计算机

C.“我的报纸”

D.网上报纸

2.2.

A.第四媒体比传统媒体更能满足个性要求

B.第四媒体是21世纪起主导作用的传媒

C.因特网综合了传统媒体最主要的优点

D.因特网将全面影响21世纪的人类生活

2.3.

A.“第四媒体”概念的提出,只是一时的潮流而已

B.在美国的各种传媒中,“第四媒体”的地位下降了

C.因特网的使用者有限,传统媒体仍是信息传播主渠道

D.因特网实际没有“信息无限”和“时效更快”的优势

2.4.

A.第四媒体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体

B.在10~20年内,“我的报纸”将成为主导媒体

C.一些小报停止电子版的主要原因是,“受众”数目不足生存所需的关键数目

D.第四媒体尚不能实现赢利,就很难真正取得成功

2.5.

A.大多数人不是通过网络了解克林顿案的

B.因特网在目前的传播中并不占大比例

C.因特网是在满足个性要求前提下提供交互式服务,以满足共性要求

D.第四媒体正在努力发展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

”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

“《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

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

“《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

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

”(《屈原赋今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贤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

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差别也是巨大的。

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

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

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

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

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任重石”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对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

相反地,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

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

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可无不可”了。

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现实的自信心,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3.1.第1段意在说明()。

A.《涉江》与《离骚》都反映了屈原的伟大人格

B.《涉江》为屈原壮年时期写于湘沅流域

C.学者们对《涉江》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观点不一

D.《离骚》是屈原四十四岁左右写于汉北的作品

3.2.第2段引用白居易诗句“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意在说明()。

A.《离骚》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心

B.写作《离骚》时,屈原年轻气盛,常为是非而不平

C.屈原年轻时也曾常常为世道不公而鸣不平

D.屈原把壮年时期的牢骚与不平表达在于《离骚》中

3.3.第2段旨在从内容的角度证明《离骚》()。

A.充满希冀与不平,是充满生机的作品

B.不同于《涉江》和《悲回风》的格调

C.充满牢骚与希冀,以此证明它不是晚年作品

D.没有表达自弃和绝望,但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

3.4.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中的“传统的看法”暗指《涉江》的写作时间与《离骚》大致相同

B.郭沫若的“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一语,说明《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很远

C.《离骚》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说明屈原当时还有进取心,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

D.《离骚》主要反映的是屈原政治理想抱负,而《涉江》则更多地体现了屈原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

3.5.根据本文,屈原在《悲回风》中明确表达出的情感是()。

A.懊丧

B.惋惜

C.埋怨

D.绝望

21世纪,富人与穷人的健康问题将空前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疾病的全球化意味着人们健康的相互依存。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消除卫生发展的障碍》报告指出,病毒和细菌严重地威胁着各国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目前,在全球的死亡青年和儿童中,半数以上是罹患①了诸如艾滋病、疟疾、肺结核、麻疹、腹泄②和肺炎等传染病。

仅1998年一年,这些疾病在全世界就夺去了1100万人的生命。

以艾滋病为例,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病毒在全球以惊人的速度蔓沿③,逐渐()成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

目前,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能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一些国家的成年艾滋病患者已超过其总人口的1%。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④2000年底,全世界有22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3610万人正忍受艾滋病的折磨,艾滋病毒已跨越国界,任何希望把艾滋病挡在国门之外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也利于某些疾病的传播。

曾经(a)只限制(b)在世界(c)某些地区发作的登革热和疟疾现(d)正在向新的地区扩散。

因为在过去15年中,北部许多地区变得更加潮湿和温暖,使蚊子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滋生,疟疾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许多疾病的全球化将成为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

4.1.①②③④没有错别字的一词是()。

A.罹患

B.腹泄

C.蔓沿

D.截止

4.2.文中()处恰当的措辞是()。

A.演变

B.演进

C.演绎

D.演化

4.3.文中abcd四个词中不可删的是()。

A.曾经

B.限制

C.世界

D.现

4.4.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是()。

A.艾滋病的传播是无情的,其扩散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B.在无情的艾滋病世界中,是没有我们和他们之分的

C.艾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是目前最危险的敌人

D.各国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阻挡艾滋病的传播

4.5.本文支持的观点是()。

A.艾滋病、疟疾、肺结核等传染病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杀手

B.地球气候的变化使传染病的扩散成为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

C.疾病的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人们的健康紧密相关

D.病毒和细菌严重地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0世纪80年代,“网际互联协议”使得人们可以连接任意两台计算机,这样,一个巨大的网络——因特网——在全球蔓延开来。

20世纪90年代,随着“超文本传输协议”的出现,人们可以链接任意两个文件,这样,一个庞大的在线图书馆兼大卖场般的万维网在因特网上迅速形成。

到了今天,新的协议又出现了,它就是“网格协议”。

网格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

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伊恩·福斯特说:

“人类正在迈向一个新的未来,计算机资源的实际位置已不再重要。

”福斯特和南加州大学信息学院的卡尔·克塞曼是网格计算领域的先驱者,他们主张网格计算类似于电网,而且需要有一个协议来支持。

这种协议是实现网格计算的基本条件,因为它能够保证异构系统工作起来像单一的系统那样协调,能够使家庭和公司的计算机有能力进入到网络中寻找和调用资源而。

他们与其他人一起开发了GlobusToolkit这种能在各种平台上运行的网格计算软件,并使之成为实际上的网格计算标准,也就是网格协议。

克塞曼说: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应急小组的领导,正在处理一起重大有毒化学物泄漏事故,你可能想要了解事故的有关情况,如泄漏物中含有哪些化学物,预报的天气状况如何,它们对事故处理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交通状况怎样,它对疏散线路有什么影响……要在今天的因特网上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因为登录步骤的繁琐和软件的不兼容随时可以使你陷入困境,而如果采用网格计算,问题的解决将变得易如反掌。

网格协议不但为人们发现、访问和调用几乎所有的在线资源提供了标准的平台,而且也为安全和认证等要求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网格计算技术的最直接应用之一是网格计算机的研制和开发。

目前,世界各地正在建造很多台网格计算机,它们都得到了许多工业巨头,如IBM公司、SUN公司和微软公司等的大力支持。

事实上,所有这些计算机都采用了GlobusToolkit,拥有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可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粒子物理学、地震工程学等领域。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资8800万美元建造的TeraGrid就是这样的一台网格计算机。

它将在今年年底前建成,设计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l万亿次浮点运算,建成后将成为当今地球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之一。

由于福斯特和克塞曼对网格计算的巨大贡献,他们关于网格计算协议和标准的工作开始于1995年,因而,加利福尼亚通信和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拉里·斯马尔和其他一些科学家称1995年为网格计算运动的起始年。

福斯特和克塞曼的工作使得网格计算变得现实可行。

随着网格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将能随时随地把整个网络整合成一台功能异常强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和专家资源等诸多资源的全面共享。

5.1.下列有关“网格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格协议实际上是一种网格计算标准

B.网格协议使人们能够链接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等许多东西

C.网格协议能够确保异构系统工作协调

D.网格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5.2.根据原文意思,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入文中第二自然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A.不在乎与对方的计算机是否连接

B.不在乎对方的计算机位于何处

C.不在乎对方的资源是否在线

D.不在乎对方是否签署了网格协议

5.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网格计算技术及其应用

B.网格计算机与网络资源的全面共享

C.网格计算机与网格计算技术

D.网格协议及网格计算方法

5.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与网格计算相类似的电网是需要有一个协议来支持的异构工作系统,它工作起来像单一系统那样协调

B.网际互联协议和超文本传输协议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因特网上登录步骤繁琐和软件不兼容的问题

C.有了网格计算机,应急小组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处理重大有毒化学物泄漏等事故,从而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D.今天的因特网由于没有网格协议的支持还不能应用于遗传学、粒子物理学和地震工程学等领域

1.1.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章第一段主要讲作者认为成年人一般不会选择记忆增强剂,第二段主要讲新型记忆增强剂的出现具有某种嘲讽的意味,第三段主要讲改善记忆的药物能否有助于人类尚未可知。

因此,文章主要强调的是记忆增强药物的一些副作用,B项正确。

A项只是最后一段的部分信息,不是重点;C、D项概括不完整。

故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因为当记忆处于正常水平时,我们适应该水平,并将我们的个人精神生活定位于这一水平上”的“因为”可知,原因在于我们个人的个人净胜生活定位在某一水平上,故正确答案为B。

ACD都不是主要原因。

1.3.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填空。

“铭刻”指牢牢记住;“记忆”指记住或想起;“残留”指剩余下来、留下;“萦绕”比喻声音在某些地方旁边旋转、回复。

文中说的是记忆增强剂对于糟糕经历和令人不安的记忆也有增强的作用,这种增强要比一般的记忆程度深,因此“铭刻”最为恰当。

故正确答案为A。

1.4.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结合三个“为什么”的下文“一种增强记忆的药丸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全新的障碍。

有可能一些糟糕经历和令人不安的记忆,将因为服用记忆增强药丸,而......在他的意识中”可知,服用记忆增强药丸会使人们记住原本要忘记的经历和记忆,而人们之所以酗酒、精神病治疗等是因为要忘记“糟糕经历和令人不安的记忆”。

因此正确答案为D。

1.5.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文章第一段主要讲作者认为成年人一般不会选择记忆增强剂,第二段主要讲新型记忆增强剂的出现具有某种嘲讽的意味,第三段主要讲改善记忆的药物能否有助于人类尚未可知。

因此,文章主要强调的是记忆增强药物的一些副作用,A项正确。

B项表述错误,不是材料观点;C项表述宽泛;D项错误,“一般不会选择使用记忆增强剂”,并不等于“应该谨慎选用记忆增强剂”。

故正确答案为A。

2.1.答案:

C

解析:

“对于21世纪的第四媒体,有的专家这样描述——这是一张个性化的电子报纸,……有的专家称之为‘我的报纸’”,因此C项正确。

A、B两项中,多媒体、网络计算机不同于网上报纸。

而D项没有明确“第四媒体”的特征,即个性化。

本题的答案为C项。

2.2.答案:

A

解析:

2.3.答案:

C

解析:

2.4.答案:

D

解析:

2.5.答案:

C

解析:

3.1.答案:

D

解析:

据提问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文章第一段的前面引用罗列《涉江》的分析,最后引出作者的观点,即对《离骚的》观点,同时材料也没有谈人们对《涉江》的不同认识。

故C不选,选D。

A选项在文中没有涉及,B只是文中“陶今雁”观点的陈述,并非隐含主旨。

故正确答案为D。

3.2.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细节。

在引用白居易的诗之前,作者写道“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由此可知,引用白居易的诗即是为了说明屈原的牢骚和不平也正是其进取心的一种表现,故正确答案为A。

3.3.答案:

C

解析:

本题目考查隐含主旨。

文章第一段抛出问题,即离骚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不同于前人所述,第二段围绕这个命题进行论证,通过《离骚》和《涉江》内容上的对比,判断两部作品在时间上的差异,进而证明《离骚》并非晚年作品。

所以能够反映这一中心的只有C项。

ABD都只停留到了表面,指出作品上的风格差异,却没有指出隐含的主旨。

故正确答案为C。

3.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细节。

B项郭沫若的“今知其非是”是针对“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而说,只能说明其原意是说《涉江》作于《哀郢》之前,不能说明与《离骚》相去很远。

故B项说法错误。

A项“传统的看法”根据原文是指关于《涉江》创作的时间、地点的看法,而原来学者的看法认为《离骚》和《涉江》基本是同一时期的,故A说法正确。

C、D项也均能从原文直接推出。

综上所述,故正确答案为B。

3.5.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态度判断。

根据原文第二段“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可知,《悲回风》所表达的情感是绝望,故正确答案为D。

4.1.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

“腹泄”应为腹泻,“蔓沿”应为蔓延,“截止”应为截至。

A项没有错别字,故正确答案为A。

4.2.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逻辑填空题。

定位原文,可知空格所在的句子主要是说艾滋病逐渐发展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

选项中,A项“演变”意为变化发展,符合语境。

“演进”指逐渐的进化;“演绎”指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演化”指生态的群落或自然群落的逐渐进化。

B、C、D三项均与语境不符,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4.3.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辨析。

由提问可知,词语可删表明删除该词语后,句子不会改变原意。

选项中,“只”和“限制”是同义词,“现”和“正”是同义词,“世界某地区”中的“世界”范围过大,无实际价值,因此B、C、D可删除,不会改变句子的意思。

但A项“曾经”不可删,它表明过去和现在的一个对比,删除之后会改变句意。

故正确答案为A。

4.4.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理解题。

文章首先指出疾病全球化意味着人们健康的相互依存,接下来以艾滋病为例,点明艾滋病逐渐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

划线句子主要是强调艾滋病的全球化扩散趋势是难以阻挡的。

A项对该句的理解最为全面。

B、C项均未提及艾滋病扩散的问题,因此排除;D项强调的重点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偏离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A。

4.5.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章第一句话就表明了全文主旨,即“21世纪,富人与穷人的健康问题将空前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疾病的全球化意味着人们健康的相互依存。

”接下来,文章引述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消除卫生发展的障碍》报告并以艾滋病为例,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证和支持。

C项符合文意。

其他三项表述片面,没有抓住主体词“疾病的全球化”,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5.1.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原文,网格协议是能使人们链接“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的两者密切相关,而且原文对此用了“甚至”一词。

“甚至”指“提出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而D项却将此判断为“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这与原文不符。

其他三项都可在文中找到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D。

5.2.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填空题。

原文第二段中开头部分强调“计算机的实际位置不再重要”,“因为”后也强调“工作起来像单一的系统那样协调”,所以看出来是“位置”,B项是同义转换,故正确答案为B。

5.3.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标题选择题。

本文开头由互联网协议做引子,第二段对网格计算进行了解释,第三段阐释了网格计算的使用必要性,最后则进一步阐释市场前景,最后带出其推动者。

故整篇文章是对网格技术进行的宏观展望,介绍它的原理和应用,所以标题应当是网格计算技术及其应用,故正确答案为A。

5.4.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A项原文是“网格计算类似于电网,需要有一个协议来支持”,选项把表比较的介词调换到句首,引出的比较对象是“网格计算机”,而不是“电网”,所以错误;C项“一定能够成功处理”太绝对;D项的“还不能应用于遗传学、粒子物理学和地震工程学等领域”错误,文中是说网格计算机“可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粒子物理学和地震工程学等领域”。

而B项可参考文中第三段“要在今天的因特网上找……登录步骤的繁琐和软件的不兼容随时可以使你陷入困境”一句,故正确答案为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