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957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修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养.docx

《修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养.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修养.docx

修养

《关于人格养成的经典力作:

修养》

修养相关资料序言

我曾经听到这样一则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知识渊博的儒生,读破万卷书,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可是,无奈他的才能没法活用,渊博的学问也只是藏而不用。

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记忆力衰退,不仅是读过的书,就连所见所闻也都忘得一干二净。

和人见面后,过上一段时间,就记不清人家的姓名和容貌,最后,连自己的年龄都忘了。

更甚的是,和别人讲话也分不清高下尊卑、男女老幼。

世人嘲笑他,称他为“忘却先生”。

自从听到这个故事以来,每当读书看报,我都会想到这些东西早晚会忘记的。

我并没有“忘却先生”那样的渊博知识,援引“忘却先生”的例子与自己对照也有失谦虚之美德。

但就忘却这一点,很遗憾,我不得不承认,我一点都不比“忘却先生”差。

我时常忙里偷闲,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旧藏书看上两眼,每当看到书中那些当时阅读时记下的评阅痕迹,会对自己曾经读过的书感到不可思议,经常会这样想:

我什么时候读过这本书?

我竟然读这样的书?

我的年龄在不知不觉当中增长,眼看就要年过半百,自己曾经的所见所闻来不及与青年分享,就已经在重蹈“忘却先生”的覆辙了。

每当想到这里,就感到十分遗憾。

于是,我就想把自己过去的所见所闻与青年分享,或者,把自己为人处世的感想记下来,供后来者参考。

所以,我就借《实业之日本》杂志的余白,每月两次发表自己的浅薄见解,供读者评说。

陈词滥调累积起来也将要过百篇。

这只不过是我治学之余偶尔所得感想,浅薄的地方也不少,有些话题也想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但是,我的初衷是让这些文字通俗易懂,即使拉洋车的车夫、砍柴的樵夫也能读得懂,所以,就省略了错综复杂的情节,写作过程中注意文章平铺直叙、浅显易懂。

为此,有识之士看了,或许觉得可笑。

实际上,我也多次听到朋友的忠告,说我的文章过于通俗,与我的身份不符,要我写得高雅一些。

或者,在我的叙述中,经常引用自己的经验,属于常识性的话题,如同丑媳妇见公婆那样,不顾丢人现眼。

这一切,自己并非没有意识到。

这一点也酷似“忘却先生”,我在叙述过程中,忘记了读者是少年还是老人,也忘记了自己现在的身份地位,甚至忘记了名誉或者耻辱,乘兴趣所致,记下自己的感想,讲述给读者听。

所以,本书的读者如果觉得文章有些奇怪的话,原因想必出自上述的缺点,请读者见谅。

本书因为是随时记下的自己的感想,所以,缺少条理整齐的顺序,只不过是一本随想集。

在杂志上连载时姑且不论,至于编成单行本有无价值,自己也有顾虑之处。

但是,由于来自众多读者的恳请,虽然感到惭愧,还是决定结集出版。

如果本书能够为迷茫者指明方向,为气馁者增添力量,为哭泣者擦去眼泪,抚慰不满者的心,这样的荣幸,对于作者来说会感到喜出望外,忘却年龄和羞耻也值得。

在此,向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新渡户稻造

1911年7月重返修养(中译本序)

修养相关资料总论修养

(2)

什么是修养?

单从字面上看,也许人们早已明白修养的意思,但是,若问修养的目的是什么,自以为明白的人也会感到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

以我的观点,“修”乃修身的意思。

日本古代是否有这样的字句,不得而知。

一般所言传的说法大概是来自于《大学》。

《大学》中说: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治国、齐家、修身的排列顺序来看,我们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力来支配自己的整个身心。

即修身是以克己为本,不因肉体情欲而心烦意乱,以心为主,然后确定身体的动作或志向,才能不错方向,不乱方寸,井然有序地前进。

“养”是养心之意。

“养”这个字正像字形所表现的那样,意思是羊的食物。

日语中使用的汉字是繁体字“養”。

以下皆同。

——译者注羔羊是非常温顺的动物,没有什么智慧,如果没有引导者,最容易迷路,就像人的心灵那样很容易被善恶所影响。

古时候,流传着墨子见白丝而哭泣的故事。

这是因为墨子感叹,人的心灵就像未着任何颜色的丝线,随意染色的话,既可以染成黑的也可以染成蓝的。

这和古代欧洲人把人的心灵称为“tabularasa”即白纸,意思相同。

所以说,如果放任自流的话,最终是不可能向善的。

因此,不仅老羊抚养它的羔羊,而且,如果人类不帮助饲养的话,就不能期望它像其他家畜那样顺利成长。

相反,如果尽心尽力地饲养,温和地对待它,羊羔会比其他动物更加对人顺从,也更加可爱。

因此,当基督的高徒彼得问道:

“师傅,我应该为您做什么呢?

”基督重复两遍告诉彼得:

“你要是爱我的话,就替我饲养羔羊吧!

”修养的“养”字就像每个人管理的羔羊,稍不细心,就会死去。

相反,如果耐心饲养的话,它就会最顺从你。

就像对待羔羊那样,你要给心灵食物,寒冷的时候给它温暖,炎热的时候替它降温,走上迷途时,把它叫停,带它回到正道,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它走正道。

对修养的误解简明扼要地讲,修养就是修身、养心,其目的是谋求身心的健全发展。

最近,修养二字用得非常广泛,但是,有关修养的目的及其内容,有的学说和我的观点不同。

例如,这些人也同意修养就是养心,但是,对于心灵的解释,却大不一样。

按照他们的观点,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人的心灵本来具有动物性。

所以,要说养心,就要像自然主义者所提倡的那样,随心所欲,使心灵适应动物性,不就是修养的目的吗?

而且,根据我们的实验,人类容易喜好恶,也容易疏远善。

从这一点来看,也因为人心的自然倾向是随心所欲,享受乐趣,这就是顺应性情来养心。

何苦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呢?

就像动物那样发挥本能,不就是养心的特征吗?

”尼采主义、高尔基主义、自然主义或者本能主义甚嚣尘上就是这个原因吧。

有关修身的观点,社会上也有人和我的思想完全不同。

原本需要修的身是什么?

这一哲学或者心理学的根本问题不提,简单地解释为“自身”即个人。

还有人提出极端的自爱学说或者自私自利论,主张:

“修身之道唯求自己快乐即可,修身乃享受自我幸福之意,未必与他人相关。

天上天下,唯我独存,所以,满足‘自我’就是修身之大纲。

”以此来解释修身的含义。

但是,观其行动,他们表现出的颓废倾向令人感到悲哀。

让持不同标准的我来说,也许有些不礼貌:

这完全不成气候,根本谈不上修身,给人浑身散漫,身体失去原形,零乱不整的印象,令人深感遗憾。

实践道德所需要的是平凡的努力我没有能力涉猎这些理论上的基本思想,即使有所涉及,也想故意避开。

我深信,即使避开理论性的思想也不会影响实践,我认为道德的、伦理的思想并非用纯粹理论就能解释清楚的。

德国的康德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对于宇宙万物都试图从理论上进行解释,但是,他却说宗教和道德用纯粹理论最终是不能解释的。

他设计了实践论来解释。

实际上,区分善恶曲直的能力与学术研究中所用的判断真伪的能力是不同的。

所以,无论头脑多么清晰,知识多么渊博的人,也有缺乏道德观念的。

我前些年去美国旅行的时候,参观了著名的智障福利院。

在近千个智障者当中,有十个非常聪明伶俐的少年。

如果与他们交流文史哲方面的话题,他们的知识面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若谈论学术的话题,他们的知识面连专家都会赞叹不已。

当中最令人惊奇的是数学上的奇才。

无论多么大的数字,让他做加减乘除,他不用算盘,也不用笔,随即就能准确地报出答案。

例如,你说793625乘以99673,他立刻就回答出79102984625这个整数。

而我们花三四分钟计算也未必准确无误,除法也一样,他的数学天赋实在令人惊叹。

然而,他们根本没有道德观念,偷别人的东西不觉得是坏事,撒谎也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二十多年来,福利院院长每天和他们接触并且对他们进行观察、研究的结果是,认为道德观念和智能是不同的。

如果以智能为标准而论,他们可以称为有才华的人,从道德上来看,有的人可以说是智障者。

这里只是举出的道德和智能之间差距明显的极端例子,在我们每天的实践过程中,会看到许多例子没有这么极端。

所以,如果我们每天都要从学理上研究该干什么的话,那么,靠智力可以讲出有趣的道理,相反,也可以同样用有趣的理论来反驳。

不过,这仅限于理论和研究,实际生活中,绞尽脑汁判断善恶曲直的大问题非常少,一生当中能否遇到一次都难说。

我们必须履行的职责多是平凡的,无须绞尽脑汁,靠常识就能作出判断。

但是,这也是最困难的。

不,不光是判断,判断后的执行才是最难的。

只要圆满地、不间断地履行日常的平凡职责,即使遇到一生中可能很少遇到的大难题,解决起来也很容易。

只是,疏忽日常平凡的职责的人,一旦遇到这样的大难题,就会狼狈不堪,束手无策。

所以,解决难题也要完成日常平凡的职责才能做到。

有修养者与无修养者的区别也许有的人看到我用平凡二字,会感到不快。

我所说的平凡的任务尽管性质上是平凡的,但是,执行任务的人,绝不能称为平凡的人。

每天早晨有一个叫卖纳豆用大豆发酵做成的一种类似湿豆豉的豆制品。

——译者注的小贩定时从我家门前经过。

我并没有称这个卖纳豆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女豪杰,她的职业很平凡,买卖也很寻常,不值得称奇。

但是,她每天早晨不改变时间,不乱开价钱,精选商品,热情待客,以此为宗旨,用获得的利益,照顾家里卧病在床的丈夫,养育背上的孩子,有这样的人品的话,她不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吗?

修养相关资料总论修养(3)

人们往往通过职业或者语言来区别非凡与平凡,但是,实际上,以平常的努力和品德来判断是最恰当的。

即使同样的平凡,既有低俗的平凡,也有高尚的平凡。

例如,武藏野是平坦广袤的大平原。

但是,向北延伸越过碓冰山岭,轻井泽的平原又一次展现出平坦广阔的天地。

尽管都是平原,但是高度却相差三千尺。

平凡也如此,同样也分为高水平的平凡和低水平的平凡。

就修禅的人来看,坐禅只有“半瓶醋”的人,显得自高自大,蔑视别人。

但是,自命不凡的人再进一步成为高僧大德的话,他的话其实也很平凡,其行为举止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声调不同,眼神不一样,行走时落脚的方式不同,倒茶时手的姿势不一样。

看上去平凡无疑,但是,平凡中存在巨大的高低差异,这就是有修养者和无修养者的区别。

有修养者的言行,看上去很平凡,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实际上,不论对待任何事,处在哪个位置,都有很大的不同。

吃粗粮的羔羊,生长到一定程度,有时反而比那些享受美食,得到特殊营养的羊羔发育得好。

但是,到剪羊毛的时候,羊毛的品质明显不同。

屠宰后吃肉的时候,肉味也不同。

我经常从青年身上看到与此相同的状态。

例如,甲乙两个青年,甲没有任何修养,做事完全出于本能,行为举止旁若无人,被世人称赞为“这家伙很有趣”,是个“怪人”,像个“英雄好汉”。

乙平时小心谨慎,致力于自我修养,于是,人们说他是“不合格的和尚”或者“注重小节,不会成大器”,等等。

但是,一朝有事,两人的态度完全不同,有无修养也就鲜明地表现出来。

人是否有修养一定表现在言行上平时不注意修养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即使很大胆,也是所谓的盲人不怕蛇一样的大胆。

所以,没有经验的人看起来有豪杰气概,但是,这样的人外强中干,并不是一个踏实丰满的人,看上去就像一个肥胖的士兵,臃肿虚胖,敲一下会发声。

有修养的人也许很朴实,不显山不露水,省察自身,却具有无修养者难以企及的安心之处。

非凡之事成就平凡修养如前所述,身处危急时刻需要依靠日常平凡的修养。

春风吹过,樱花三日未见,花蕾已绽放。

樱花不是遇到春风后匆忙开放的,而是从去年的冬天,忍耐严寒,孕育了花蕾。

古代的武士身临战场,豁出性命争胜负,这是他们平时手持木刀以木偶为对象拼杀训练的结果。

只要平时注意修养,关键时刻就会有精神准备。

平日不悟舍身事,危急关头更惜命。

这是和歌译文。

——译者注“事先”也就是平常准备之意。

正因为平时有舍身牺牲的觉悟,到关键时刻才不会迷惑。

世人喜欢引人注目、卓尔不群,喜欢令人震惊、富有戏剧性,所以,轻视平凡的日常修养。

我倒认为这是一种不成熟的思想。

例如,在对通俗读本还似懂非懂的少年时代,总想翻阅高深的哲学书籍,无论怎样听别人解释,总有一半听不懂,查字典也是一知半解。

只是作为一种乐趣,看到高雅的书就像见到了高尚的人那样感到快乐。

同样,没有修养的人发表力所不及的言论,阐述见解不足的学说,似乎是为了图一时之快。

但是,有修养的人不会这样。

就如同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要用乳汁抚养,后来,随着时间的增加,才逐渐可以消化坚硬的食物。

尽义务也是如此,在某个位置上,全心全意地尽到与其位置相符合的义务以后,才能培养出能够尽到更高义务的能力。

修养第八章储蓄一、文明是精力的储蓄

(1)

我在此讲解修养方法也是如此。

目的在于阐述我们平时尽自己的职责时所需要的精神准备,并不是希望你一跃成为英雄豪杰,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受到世人的喝彩。

功名富贵不应该成为修养的目的。

自省而果断,即使贫穷内心也会满足,即使受到诽谤也会自得其乐,即使身陷逆境也会感到幸福,怀着感激之情度过每一天。

这就是我讲解修养的目的。

佐藤一斋讲过这样的话:

“凡活物不养即死。

心乃存于我身一大活物,最须以养。

如何养之,唯理义而无他法。

”正如养身之食物,每日需要三餐一样,道理和正义的营养也不能间断,稍有一些经验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每时每刻的修养,在实施期间也许没有太明显的感觉,但是,日积月累,就会造就出伟大的人物。

致力于修养的人,一开始,会感到辛苦,一旦成为习惯,修养就会变成身体的骨肉,你就会变成与凡人不同的人。

感到坐禅很难受的阶段,你是个不合格的僧人;度过这个阶段,完成坐禅要求的合格僧侣的确是令人景仰的人。

未坐禅时人若知,何必夺取成佛路。

这是和歌译文。

——译者注总论

修养学说之未来近来,呼吁修养之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几乎成为一个流行词语。

对此,我担心的是其未来的走向。

一般认为,我国的思想界大致十年一变,今日社会上流行的修养学说十年以后,将会得到怎样理解呢?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此我认为今后将会出现三个倾向。

一是反作用,二是知行分离,三是宗教信仰得以发扬广大。

第一个倾向是反作用,是说修养所要求的仔细谨慎,那些具有豪杰气概的人不容易适应,只要有机会就会起来反抗,这是理所当然的。

因此,修养学说流行期间,些微的反对不起作用。

但是,如果流行的趋势衰退,那些攻击修养的人就会跳出来,当他们看到曾经提倡修养的人偶然遇到挫折,就会正中下怀,作为谴责别人的方法,攻击他标榜的主张,甚至指责修养死板,“如同切磋琢磨”,是人工雕琢得非常小气的工艺,缺乏自然。

我相信,主张修养会使人的器量缩小的言论必定占优势。

如此争论的结果,竟会产生悠然自得的大人物的话,那就很理想。

但是,我担心:

会不会导致产生自然主义的人物呢?

第二个倾向是知行分离。

仅凭这句话表达不了我的意图,需要作一说明。

毕竟修养是以提升个人的人格为宗旨,无须论述孟子所说的养心之大是重点。

另一方面,需要修养的精神表现在行动上,也就是说重点放在修身上。

所以,修养的做法是实际的并且是具体的。

可是,实际而且具体的事物从学理和思想的立场来看,因为不属于重要的意义,所以,似乎显得浅薄。

于是,思想家分解了修身和养神,取养神法而舍弃修身法,令人反而信以为很高尚,甚至还会产生类似的说法。

修身主要是针对他人即社会的行为,而养神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个人涵养,所以,既然努力养神,就没有必要努力修身。

概括起来说,品行或者义理,这些表现在外表的相对的东西就变得不太重要。

有时势必会产生一种倾向,认为没有什么比脱离尘世隐遁更好。

第三个倾向是比第二个倾向更积极更前进一步的。

努力观察,用心修养,就会遇到宗教的问题。

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旦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关系,前生、后世、道德的根源等问题,就会遇到必须依靠宗教才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即使在今天,已经立志修养之辈,有许多是宗教人士,甚至大多数宗教人士必定致力于修养。

修养学说未来的倾向(发展)括号系是原文所加,用来补充说明“倾向”。

——译者注将会波及所有方面,我相信其中主要的是上面三点。

不管读者向哪个方向发展,我希望都不要违背常识性的判断,不要偏重空理空论。

应该注意随社会一起变化,随社会一起变革。

所谓青年是指将来应该做的事比过去做的事要多的人,即富有希望和抱负的人。

修养第八章储蓄一、文明是精力的储蓄

(2)

文明是精力的储蓄有位西方学者给“文明”这两个字下的定义是:

精力的储蓄。

我认为,这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解释,野蛮人就没有富余也不会储蓄,仅仅是过一天日子算一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们不会为了明天、后天——如果能活到明年、后年——储备食物,即使其重要性对他们的生存是不言而喻的。

要是今天捕获了十头鹿,他们也只会在当天晚上满满当当地填饱自己的胃,剩下的部分则会悉数丢掉。

这样一来,一旦他们遇到捕获不到食物的不幸时刻,就只有接连断食两三天。

在他们的头脑中,丝毫也没有存在为了将来稍作储蓄的概念。

因此,可以说,文明始于人类懂得储备食物之际。

食物的储备意味着精力的储蓄。

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唯物论者,但也赞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食物就是精力的说法。

所以,野蛮人开始建造茅草屋,在里面储备谷物,熏制吃剩的猪、鹿,也就意味着文明的起步。

因此,我也相信“文明是精力的储蓄”这句话的合理性。

储蓄所必需的第一要素一个人是否开始储蓄,显示着那人是否具有先见之明。

假设丝毫不为将来的事情考虑,只是一个劲地将收入积攒起来,这是吝啬。

如果一个人喜欢在身边堆积如山的财宝,并且享受积聚的过程,只要不是巧取豪夺,这样的行为也无可厚非。

只不过,这种享受很容易给别人带来危害,所以也并不是值得褒扬的事情。

不过,能够未雨绸缪,事先储蓄,必须是意识超前的人才能做到的。

正如斯宾塞所说,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其实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的适应。

一个人的智力越低下,对时间的把握就越目光短浅,对空间的把握就越狭隘。

孩子们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说不出今天和明天的区别,也不会考虑周围哪怕是仅仅隔着一条胡同的事情。

随着逐渐成长,他们慢慢地能分辨出明天、后天的不同,也能够关注一些周围的事情了。

随着他们更进一步的成熟,基本上已经能够想象明年、后年的情形,对于十几里、二十几里以外的村子里的事情,也逐渐能知道一些了。

随着人的智力的发展,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展。

今朝有酒今朝醉,丝毫也不考虑将来的事情,这是最低水平的想法,基本上等同于野蛮人。

在日本人当中,很多人看到有人在年轻时就开始制定将来的养老计划,就认定那个人老气横秋,不健康。

当然,要是为年老以后的事情忧心忡忡,甚至因此而损耗健康的话,并不是什么值得推崇的事情。

但是,在健康的时候考虑以后的养老,这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和一味地贪财有着天壤之别。

日本人和西方人在先见上的巨大差别日本人和西方人的明显差别除了表现在工作上外,还有就是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是否制订计划。

日本人固然也有针对国家大事的百年大计,或者每个地区都会制订十年或者二十年规划,但是,对个人来说,却很少有人会制订一个计划,或者严格按照计划行动。

即使有这样的人,大概人数也不多。

若是谁论及以后的事情,就是“空谈来年事,鬼也笑你痴”,因此,很少有人会想到制订一个来年计划。

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父母谈论孩子未来的事情:

十年后,这孩子就小学毕业了,二十年以后又怎么样了,几十年以后又怎么样,到那时,自己就可以享清福了。

有类似这样计划的人不在少数。

但是,这些其实是消极的计划,至少性质是消极被动的。

我佩服外国人作计划的地方在于:

他们的计划清楚明晰,细致周密。

例如,在欧美,有由家庭主妇做好一家的每日计划的习惯:

星期一洗衣服,星期二接待客人,星期三亲戚来访,星期五招待朋友,等等。

虽然每家的内容各异,但往往都会计划得详细而周密。

安排好时间以后,主妇们就能够知道,在今天十点之前,除了鱼店、蔬菜店的老板和邮递员以外,别人不会到家里来,所以至少在十点之前,即使是穿得像女仆一样打扫清洁,也不用担心会被客人看到。

就这样,所有的事情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认识的一位夫人,她制订了三年的计划并且平日严格按计划执行。

她甚至计划好了三年以后的七月三日会坐船到哪里,八月的哪一天会在哪里。

要是有事的话,就根据时间调整日程,写信通知到相应的地方。

就这样,对三年之后的事情都做了详尽的计划。

修养第八章储蓄二、有储蓄意识的人大多是思维缜密的人

(1)

与之相反,日本人的生活显得很没有计划。

即使有,社会也不具备能让计划准确施行的条件。

正吃着早饭,有客人来拜访了,在接待的时候,门铃再次叮叮当当地响起来。

这样一来,就不能按时吃完早饭,接下来的工作也不能按时完成了。

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没有规律,所以,即使是制订了计划,最终也还是不能按照计划来行事。

很多人会说“今朝有酒今朝醉”,对制订计划之类的事情不屑一顾,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很愚蠢的。

对于人的生命,既然有今天,就要相信有明天才是合理的。

虽然不知道会幸福还是不幸,要是动不动就想到以后会一死百了,如果到时候仍然健康地活着,就会因为毫无计划而茫然不知所措。

日本人思想消极,觉得即使有今天,也许就没有明天了。

与此相反,西方人相信,正因为有今天,所以才会有明天,也会有明年。

基于这样积极的思想,他们制订计划,积极为将来作准备。

假设个人只相信有今天而没有明天,那国家也是一样,而一个只知道今天、不知道明天的国家将会一事无成。

也许会有一些人同意这样的看法。

不甘于不足,积极储蓄余力关于储蓄和先见这一点,我动辄就爱批评日本人的思想流于消极。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世上一首广为流传的道歌日本和歌的一种。

多为道德、精神方面的内容。

——译者注。

我虽然屡次引用过这首道歌,但总觉得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思想,让人在某些地方感到某种不足。

这首和歌是这么说的:

事随知足事不足,不足而足身自安。

很多时候也许会认为我们已经对这首和歌的意思了然于胸,事实上,玩味这首和歌的意思,会让人感到储蓄的不可行性。

如果以不足为理想的话,就只能以每天勉强度日为目标。

比起这样的想法,我觉得争取超过满足度的东西,为了明天或者他人而储存起来更为可取。

这首歌的意思本来就是告诫人们,如果凡事都花好月圆,反倒有被滥用的可能性。

金钱富足则易奢侈,美味丰盛则易伤胃,著华服则易炫耀,侮辱他人,身体健壮则易放纵。

若任何事情都圆满无缺,定会不加珍惜,所以我们应为事物的不足而欣喜,每一天都有所欠缺更值得称颂。

但是,教育的功能就在于:

让人著华服而戒骄戒躁,强壮健康但不放纵,山珍海味虽堆积如山却不暴饮暴食。

如果能做到这些,拥有超过满足度以上的东西也会是一件好事,而绝不会带来危险。

总之,根据这一点来区分,人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只要有一点余力就要全部挥霍殆尽,这是最劣等的人;第二类是害怕挥霍,尽量留一些余力,为不足而欢喜的人,这是中等之人;第三类人是越有余力越能有节有度,为了他人或者今后的需要,把现在不需要的东西储备起来,以备日后之需,这是最上等的人。

人若是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就难免会遭遇类似于动物一样的命运。

并且,一个国家的国民要是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即使善战,这个国家也永远不会成为傲立世界的强国。

修养第八章储蓄二、有储蓄意识的人大多是思维缜密的人

(2)

所谓的英雄豪杰之后都是乞丐大部分的日本人似乎都对储蓄金钱这件事情抱有一种轻蔑的态度。

一说到储蓄金钱,很多人总是枉自猜测这是谨小慎微、没有气概的表现,而褒扬那些大手大脚、喜爱挥霍的人,认为他们具有伟人的气魄,自己进而也不禁效仿起来。

但是,往往又不可能从头到尾坚持下去,在兵精粮足的时候,这样的人俨然像个英雄豪杰一样,大放豪言壮语;一旦得了病,或者发生意外事故,急需用钱的时候,所谓的英雄豪杰马上就原形毕露,其狼狈的丑态不堪入目。

昨日的英雄成了今日的丧家犬,落魄之极,这些都是我们平日里经常亲眼目睹的事情。

英雄豪杰们在留下豪言壮语为国捐躯之后,其遗属的凄惨之状,让人不忍卒睹。

他们生前的好友实在看不下去,同情说:

“某公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无暇顾及自己的家事,不能为子孙留下良田美宅。

我们既为同志,就应该互相商量筹谋,为他的子孙筹集教育经费,希望大家能够响应。

”就这样,昨日的英雄豪杰之后变成了今日的乞讨者。

父辈虽然精忠为国,在他们故去以后,子孙悉数沦为乞丐,成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

他们中的人会认为这是丢人现眼吗?

为国家立下了丰功伟绩的人另当别论,若非如此,却又不得不接受接济的话,着实是可怜。

据说已故的大久保利通就是一个不为子孙留良田美宅的人。

如果身居大臣这一要职,大多数人多少都会有一些积蓄,到了那样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