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0296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6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docx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表格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信息,理解信息的特征。

2、能用信息的特征分析描述某个信息,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信息。

3、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信息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生活常识体会信息的相对应特征,通过例子分析信息具有哪些特征。

2、了解信息安全有哪些方面。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导入新课: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丰富的表达方式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多样,其实信息从古至今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只是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视它的存在,理解它的重要性。

(举例:

天气预报、报纸、各种广告)

讲授新课:

1、信息与信息社会

教师:

大家还知道哪些渠道可以了解信息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

对,所以信息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不能及时获取信息就会成为“瞎子”、“聋子”。

信息的概念:

我们把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所能接收到的一切都叫信息。

2、信息的特征

大家现在对信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来看信息的特征。

通过刚才,我们知道了不管我们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信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它具有普遍性。

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古代人们点燃烽火(狼烟),其实狼烟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

这说明了信息具有载体的依附特征,同时大家要特别注意信息与信息载体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信息和信息载体不是同一概念(引出信息的载体概念)。

载体的概念:

信息要借助于某种形式(如文字、图像、声音等)表现出来,我们将承载信息的文字、图像、声音和电磁波等称为信息的载体,也称为媒体和媒介。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经验,同样一则新闻我们在广播上听到了,在报纸上看到了,因此,对于信息可以加载于多种不同的载体之上。

通过比较:

一个面包分给大家吃,分的人越多,吃的越少,而一句赞美的话说给大家听,听的人越多,快乐的人也越多,以此来讲信息是可以共享的,是可以无限复制的,所以信息还有共享性。

下面我们来看时效性:

信息只能满足“价值”条件,才具有时效性,比如气象信息、交通信息、股市信息、会议通知等。

有的信息时效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比如大百科全书中的信息。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采用篡改、捏造、欺骗、夸大、假冒等手段,制造信息,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这就说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差的扭曲。

也就是说信息有真伪性的特征。

下面我们阅读1个实例: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中,一位10岁的英国女童蒂莉·斯密茨的一句警告就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

当天蒂莉·斯密茨正与家人在泰国普吉岛享受美妙的阳光和沙滩,突然,她发觉以往温柔而美丽的大海变得有些异常:

海水开始冒出古怪的气泡,潮水也突然退下,远处地平线上的船只随着海浪猛烈地上下颠簸。

正当其他游客欣赏这一奇怪景象时,小蒂莉却突然想到,在以前的地理课上,老师曾说过:

潮水的突然退去和海水产生气泡是海啸的前兆,人们应该立即远离岸边,尽量向高处跑。

小蒂莉马上告诉妈妈,说有可能发生海啸。

她的话得到了父母的重视,他们马上向岸边的游客发出了警告。

人们立即疏散,幸运地逃脱了海啸的袭击,从而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教师:

通过阅读这个实例,信息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

对信息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二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有的信息价值,还可以增值。

但信息的价值是相对的,它取决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认识。

其实,信息的特征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自己找找看。

3、信息的安全与防护

由于信息具有价值,所以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请同学们回答所知道的一些使用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地方?

学生回答……(如航空、铁路、公路交通的售票系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录取系统;银行系统等)

教师:

还有很多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使用网络的例子,比如上网的计费系统,就需要使用密码,如果一旦密码被盗,电信部门将有非常重大的损失,银行系统密码被盗,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在我们感受信息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信息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信息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

信息的污染、信息侵权、信息犯罪等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信息安全,那么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等都将无从谈起。

人们为了保护信息资源,防止信息被篡改、泄露和破坏,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法律手段、管理制度等对信息进行安全保护。

如图1-1-2所示(课本P4)。

网络上的一些色情信息、带有种族主义的一些信息,不仅对我们有危害,也对国家造成一定的危害。

还有,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下载他人的作品和数据库中的信息,并加以利用、盗版销售,严重侵犯作者的知识产权。

所以,作为信息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和交流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树立信息安全意识:

在信息的海洋中要学会捕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努力提高自己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在也他人交流中,要注意保护好个人的隐私。

遵守信息法规:

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的道德规范,不传递虚假信息,不传播不健康的信息,不剽窃他人作品,不使用盗版软件,不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自觉抵制损害信息安全的行为。

合理规范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如垃圾信息、网络诈骗、计算机病毒等。

要学会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负责任参与信息实践,做一名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我们要学会判断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并了解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发展自己,做一个网上的文明小公民。

四、板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与信息社会

2、信息的特征(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真伪性、价值相对性)

3、信息的安全与防护

1.2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

2、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

3、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技术。

2、正确分析信息技术的积极、消极两方面影响。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信息及其特征,同学们回答一下信息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

那信息和信息技术有什么不同呢?

讲授新课:

信息技术定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缩写为IT)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

如当前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

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1、信息技术回眸:

教师:

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请同学们自学一下课本P6--P7页的内容。

然后说一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上的五个重要时期?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语言的产生

文字的使用

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电信和无线电技术的发明

计算机的发明和因特网的诞生

2、信息技术应用

教师:

信息技术增添了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新手段。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7—P9页的内容。

然后说一下信息技术都应用在哪些领域?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

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

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等服务

智能技术

应用:

机器人服务员、导盲机器人、医疗专家系统等

(4)教育信息化

(5)卫星系统

3、信息技术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娱乐与休闲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越来越好的人机界面(如Dos与Windows)

越来越好的个性的功能设计(如QQ、三维全景图片等)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四、板书设计:

信息技术的应用

1、信息技术回眸(五个重要时期)

2、信息技术应用

3、信息技术发展

2.1走进网络天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网络的含义、作用及分类。

2、能区分不同的网络类型,为自己服务。

3、通过学习,拓展学习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网络的分类

2、网络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导入新课: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计算机虽然已具有了非常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但由于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独立的计算机要实现数据交换及数据共享比较困难,网络技术的出现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由于计算机网络可以使信息中联网的计算机之间传输,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传输和分配问题。

讲授新课:

1、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含义:

简称网络,是指将位于不同的计算机和外部设备,利用通信设备连接在一起,并由网络操作系统控制,实现相互之间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用途就是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

网络根据覆盖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LAN):

是将有限范围内(如一个实验室、一幢大楼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和外部设备连接起来所构成的网络。

见课本P12页图2-1-1。

教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局域网的特点有哪些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特点:

范围小、速度快。

城域网(MetropolitanAreaNetwork,MAN):

是通过光缆、电话线将分布在同一个城市的各种专用计算机和局域网连接起来的城市主干网。

见课本P13页图2-1-2。

教师:

请同学们说一说城域网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特点:

一个城市联网

广域网(WideAreaNetwork,WAN):

是采用远距离通信手段(如电话线、卫星、微波、光缆等)将位于不同地域的专用计算机和局域网连接起来的、规模更大的网络。

见课本P13页图2-1-3。

教师:

那广域网的特点有哪些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特点:

一个省、国家、国际互联,速度快。

教师:

同学们,你们接触过哪种类型的网络?

谈你们的使用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2、因特网简介

因特网的定义:

是将分布在世界各地数以亿计的计算机或不同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

因特网的魅力在于它所提供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环境。

因特网的功能很强大,它能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服务,如查询信息、新闻发布、网络会议、收发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网上购物、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等。

教师: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一下课本P14—P15页的内容。

学生自学……

老师:

下面各小组谈一谈你们使用过因特网提供的哪些服务,这些服务为你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四、板书设计:

走进网络天地

网络

因特网提供的服务

2.2巡游网上世界

一、教学目标:

1、熟悉浏览器窗口的组成。

2、掌握利用浏览器浏览信息的基本方法。

3、学会保存网页上的文字、图片、MP3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搜索引擎的有效使用。

2、通过学习,学会信息下载为自己服务。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导入新课: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初步掌握了有关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因特网的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因特网上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人们提供各种信息的服务,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利用因特网获得信息、处理和保存信息。

讲授新课:

1、方便的信息浏览

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需要使用专门的工具——浏览器。

目前常用的浏览器有InternetExplorer(简称IE)、360安全浏览器、谷歌浏览器和搜狐浏览器等,其中比较常用的是IE浏览器。

使用浏览器时,需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站的地址,见课本P17页图2-2-1。

教师:

我们知道网络是由许多的网页和网站相互链接,而形成一个无边无际的虚拟世界。

为了能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网站,因特网采用了网站分配地址的方法,这个地址称为IP地址(每个IP地址长4个字节,每个字节用一个0—255的十进制数表示,中间用“●”隔开),如218.26.115.195代表山西基础教育。

由于IP地址不便记忆,于是人们便将这些地址转换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名字,这就是域名。

例如:

搜狐网站的域名:

新浪网站的域名:

雅虎网站的域名:

山西基础教育网的域名:

域名的组成见课本P18页图2-2-2。

因特网上信息的获取,是通过搜索网站输入关键词来获得的,搜索引擎和关键词,就是我们的千里眼,让我们能够在茫茫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常用的搜索引擎有:

XX:

Google:

搜狗:

雅虎:

下面我们一起来利用网络探究“吃素吃肉,哪个低碳环保”这一问题。

2、快捷的信息探索

教师:

请同学们按照课本P19--20页步骤,完成实践1(从因特网上搜索有关“吃素和吃肉,哪个低碳环保”的文字、图片、动画或音频、视频等资料(先完成的同学可以其他同学,帮助时只允许提示,不允许帮助其操作)。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

教师:

刚才,大家找到许多有关“吃素和吃肉,哪个低碳环保”方面的信息,那如何把它们保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中呢?

这就需要下载。

那什么是下载呢?

3、信息下载实践

下载的定义:

把因特网上的信息保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中的操作称为信息的下载。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课本P22-25页步骤,完成实践2(从因特网上搜索有关“吃素和吃肉,哪个低碳环保”的文字、图片、动画或音频、视频等资料,并将搜索到的资料保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中。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

(随时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

下面请(先完成)的同学,介绍自己下载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特别注意,保存的路径是否正确,保存的文件名是否有利于辨认。

教师总结:

图片信息:

右击图片——选择“图片另存为”——输入文件的名字——选择保存位置——保存。

文本信息:

需要借助文字处理软件(写字板、word)选定内容——复制——启动word——粘贴。

Mp3:

选定文件——右击文件超链接——目标另存为——输入文件名——选择保存位置——保存。

网页:

选定网页——文件菜单——另存为——输入文件名——选择保存位置——保存。

同学们,当下载信息量比较大而网速又特别慢,需要用软件进行下载,如迅雷、网际快车等。

四、板书设计:

巡游网上世界

1、方便的信息浏览

2、快捷的信息搜索

3、实用的信息下载

2.3畅享网际交流

一、教学目标:

1、体验多种多样的信息交流方法。

2、掌握如何申请电子邮箱,并学会收发电子邮件。

3、通过实践,体验现代化信息交流平台。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申请邮箱及收发邮件

2、在交流中,能够正确区分和对待不健康的信息。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小明已经了解了许多关于健康饮食与低碳环保的知识,他想利用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信息,让更多的人参与环保。

如何利用网络实践跨时空的更大范围的交流呢?

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

讲授新课:

1、多样的即时通信

即时通信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因特网消息的一种业务。

通过即时通信们可以实现点对点的直接通信。

目前国内常用的个人即时通信工具有腾讯QQ、XXhi、网易泡泡、YY语音、移动飞信等。

腾讯QQ具备了文字消息、音频、视频通话、文件传输等功能,我们可通过它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随时与好友联络感情。

教师: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课本P28页的步骤,完成实践1(利用QQ的讨论组开展主题为“生活中常吃的食物,哪些是垃圾食品,哪些是健康食品”的讨论。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

(随时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共性问题时行讲解。

教师: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写信的方式和家人、朋友保持着联络,而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E-mail,作为网络产物是一种更加方便、快捷,安全而且经济的全球通信工具。

一封发送到国外的电子邮件,只要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对方的计算机。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电子邮件吧!

2、便捷的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是因特网提供的基本服务之一。

它具有发送速度快、发送与接收的信息多样化、收发方便、高效可靠等特点。

同学们先自己学习一下课本P29-30页的内容。

学生预习……

教师:

通过学习大家知道了电子邮件就是模仿传统的邮政系统,来实现信件的传递,是传统邮件的电子化。

当我们在写完一封信时,只有在信封上注明通讯地址对方才能够收到我们的来信。

同样,在发电子邮件时也需要一个通讯地址,我们称为电子邮件地址,简称E-mail地址。

它是如何组成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由用户名、分格符(@)、邮件服务器域名组成(见课本P29页图2-3-2)

教师:

我们再来看看,如何用浏览器收发电子邮件呢?

第一步:

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以网易网站为例向学生讲解申请过程)步骤为:

输入所申请的邮件服务器网址——找到申请电子信箱入口,申请信箱——申请成功后,记住你所得到的用户名和密码。

下面,请大家也申请一个自己的电子信箱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做相应的辅导……

第二步:

登陆电子信箱,拥有了电子邮件帐号后,我们就可以使用电子信箱了。

(老师边讲解边演示:

启动IE浏览器登陆到电子信箱所在的网站(在地址栏输入网址),找到电子信箱入口,输入用户名及密码。

登陆成功后,进入自己的信箱页面。

第三步:

你可以收发电子邮件了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课本P30页操作提示,完成实践2(小明同学搜集了许多有关低碳环保的资料,请你帮助小明同学将收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环保小建议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随时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共性问题时行讲解。

教师:

刚才我们通过电子邮件与别人进行了信息交流,但是由于邮件通常是两人在交流,如果想与多人进行交流,怎么办?

现在,我们来体验一下其它的信息交流的方法。

3、实用的网络博客

博客是英文“Blog”的音译,有人译为“部落格”,Blog一词源于“Weblog”(网络日志)。

是一个提供个人写日记的地方,且可以公开自己的日记,让别人看。

博客内容是以个人感情为主,精选和记录个人看到的精彩的、有价值的内容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是一种非常简易便捷的网络个人信息发布形式,也是个人在网上展示自己、与别人沟通的一个交流平台。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目前较流行的一种博客形式,博客作为不需要撰写很复杂的文章,只需要抒写140字以内的心情文字即可。

利用微博,我们可以“收听”感兴趣的人的微博,也可以吸引朋友成为自己微博的“听众”。

随着现在手机上网功能的日益强大,随时随地发微博的人也越来越多。

目前很多网站提供了博客与微博的功能,如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等,见课本P332页图2-3-6。

下面我们利用腾讯网提供的QQ空间来学习如何发表并管理日志。

请同学们按照课本P32-33页步骤,完成实践3(在自己的QQ空间中,将自己收集到的一些环保资料以及个人的环保倡议或建议张贴出去,以便和大家共享。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随时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共性问题时行讲解。

四、板书设计

畅享网际交流

1、多样的即时通信

2、便捷的电子邮件

3、实用的网络博客

3.1计算机中的文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件或文件夹的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等操作。

2、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文件或文件夹的移动和复制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导入新课:

我们的生活需要有组织的从事生产和劳动,如校园里的领导是校长,那么,同学们就是接受管理的人员,这就好比我们今天要学的“资源管理器”,是管理计算机的领导。

但是,它是怎样管理好计算机里面的信息呢?

讲授新课:

1、文件和文件夹

教师:

我们先看一个概念:

文件是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是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管理的最小单位和基本形式。

为了方便管理,每个文件都要有自己的名字,用心标识不同的文件,就像每个人都有姓名一样。

文件名一般格式是:

主文件名.扩展名(主文件名和扩展名之间用小圆点“·”隔开。

主文件名一般是用文件主题内容作为该文件的主文件名,以区别其他文件,文件名的长度最多不超过255个字符,一个汉字占两个字符,文件名不能包含下列符号(/﹨:

*?

″﹤﹥∣)。

扩展名不同,则文件类型不同。

常见文件类型见课本P36页表3-1-1。

2、资源管理器

教师:

同学们家里面散乱的一堆书里面找一本书和图书馆里分类编目的书架中找一本书,哪一个更容易?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

计算机中的文件很多,为了便于查找我们也将文件分辨别类的存放,而文件夹是把文件进行分类存放的一种工具,文件夹的取名和文件相同,但文件夹没有类型之分,固没有扩展名。

在一台计算机的文件管理系统里,分门别类的建立不同的文件夹来管理文件,而“资源管理器”以树形结构分层显示用户计算机上的文件、文件夹。

下面,同学们按照课本P37-38页内容来学习一下“资源管理器”。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教师:

通过刚才的实践,大家对“资源管理器”的打开以及窗口的组成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着重来学习一下文件夹列表框和文件列表框,从课本P37页图3-1-1,我们不难看出文件夹列表的结构就像一棵倒着的树,最顶为树根,大文件夹(根目录)为树杆,子文件夹(子目录)为树枝,文件则像叶子,所以人们把它称为目录树状结构。

文件夹图标前的“+”号表示此文件夹内有子文件夹,当前处于折叠状态,单击“+”号可在文件夹列表框中显示该文件夹下的子文件夹列表;“-”号表示此文件夹处于展开状态,单击“-”号可折叠该文件夹。

有些文件夹前面没有符号,表示此文件夹下没有子文件夹。

而文件列表框用于显示文件夹列表框中所选对象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计算机中的文件

1、文件和文件夹

2、资源管理器

3.2文件管理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练掌握文件、文件夹管理的方法。

 

2、 通过整理文件、文件夹,培养学生的科学分类意识、方便他人的意识和集体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

3、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和获取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文件和文件夹分类和命名,“复制”“剪切”“粘贴”“删除”的操作。

2、文件夹的命名,“复制”“剪切”“粘贴”“删除”的快捷键的操作。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文件及文件存放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看一下WindowsXP是如何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组织管理的。

文件管理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事情是相通的。

其实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有用到文件管理的方法了,例如大家的书包,文件夹就像书包,文件就像书包里的东西。

书包里的东西大家都很熟悉,有书,有作业本,有文具等等。

而我们每个人把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