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038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题汇编.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汇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复习题汇编

一、填空题

1、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4、从本质上讲,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的机能、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5、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7、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间接经验最终来源于实践。

8、生产力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9、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用所付给工人的工资购买的不是工人的劳动,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

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10、资本可以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1、19世纪40至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千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1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4、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15、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

 

16、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是辩论法。

 

17、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18、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最大的成果”的是唯物史观。

 

19、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1、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物质。

 

22、哲学上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3、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斗争性。

 

24、规律的根本特点是客观性。

 

25、辩证法是关于普通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26、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7、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9、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0、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四个方面的特征。

 

3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2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33、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4、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承认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35、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36、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37、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38、“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反映的是一种宿命论的历史观。

 

39、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40、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劳动工具的状况。

 

4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4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

 

43、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44、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5、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

 

46、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使用价值。

 

47、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4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49、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5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生产剩余价值。

 

5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在于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52、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53、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危机、萧条、复苏、高涨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C)

A、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B、世界统一于存在

C、世界的物质性D、意识的能动性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A)

A、形而上学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

3、“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为(B)

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绝对的

C、真理是相对的D、真理是有用的

4、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的观点是(D)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5、概念、判断、推理是(C)的三种形式

A、意识B、反映论C、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

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A、政治法律制度B、意识形态

C、国家政权D、科学技术

7、意识(D)

A、是人脑的分泌物B、是高等动物所具有的

C、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D、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的反映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

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D)

A、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B、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

C、一切思想关系的总和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C)

A、反映论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消极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

1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C)

A、运动的B、发展的C、实践的D、矛盾的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D)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13、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会导致(A)

A、庸俗进化论B、诡辩论C、激变论D、均衡论

1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A)

A、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有形和无形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动力和源泉

C、结构和功能D、形式和状态

16、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B、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7、下列活动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是(A)

A、司法人员办案B、艺术家表演

C、医生诊病D、运动员训练

1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的关系问题

A、物质和意识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认识和实践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9、辩证的同一是(D)

A、不包含任何否定因素的同一B、不包含任何差别的同一

C、事物与自身的完全等同D、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2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

A、科学技术B、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

2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以及人类(D)的科学。

A、求生存  B、改造自然 C、学技术  D、解放

22、运动是物质的(B)

A、偶然属性  B、根本属性  C、本体或载体  D、唯一属性

23、佛教四大宗派之一的禅宗的六祖慧能坚持“一切皆空”的教义。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运动观属于(D)运动观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24、在从动物心理向人类意识的转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D )

A、生物进化  B、直立行走  C、火的使用  D、生产劳动

2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割裂了(A)

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D、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2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这句话所包含的哲理主要是( C )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B、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D、质变体现和巩固了量变的成果

27、经验主义或者经验论(A)

A、抬高感性认识的作用而贬低理性认识

B、抬高理性认识的作用而贬低感性认识

C、既抬高感性认识的作用又抬高理性认识的作用  

D、既贬低感性认识的作用又贬低理性认识的作用

28、真理是标志(C)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A、现实符合理性  B、客观符合主观  

C、主观符合客观 D、想法符合上级领导的指示

29、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 A )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政府机关

30、在农业生产中,用来耕地的耕牛属于生产力中的( B )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劳动工具  D、劳动对象

31、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 A )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D、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32、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认为:

(C)

A、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B、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神灵创造和安排一切

33、在商品交换活动中,从众多商品中分离出来所形成的较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D)

A、价格  B、商标  C、样品  D、货币

34、在什么时候应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D)

A、当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时

B、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刚刚产生或建立时

C、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不适合生产力状况之处时

D、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经基本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35、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力量和领导阶级是(C)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无产阶级  D、空想社会主义者

3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3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39、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40、“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C)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41、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

42、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43、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44、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D)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4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4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4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 C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49、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永恒性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

50、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51、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5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D)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5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B )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D、循环论的历史观

5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5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56、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

这说明( A)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57、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于( C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58、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C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5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

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管理方式

6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6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6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B)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B、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C、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D、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

63、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C)

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64、“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这就是说(B)

A、只有出现了货币,商品价值才得到了外在表现

B、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外在尺度必然是货币

C、货币可以将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准确表现出来

D、价值的内在尺度只有通过外在尺度才能表现

65、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C)。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66、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C)。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67、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68、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A)。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6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C)。

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

70、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

A、金融资本B、银行资本C、工业资本D、商业资本

7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7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7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B)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74、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D)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5、自由王国是指人们(D)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76、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77、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开放性

78、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79、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80、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C)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81、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82、科学家洛仑兹提出的“蝴蝶效应”理论说:

“可预言:

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8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现象为内容,理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8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全部的抛弃B、事物中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8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86、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87、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是(C)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88、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89、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90、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91、在商品经济中,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反映的是(B)

A、劳动的自然属性B、劳动的社会属性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

92、被马克思称作“商品的惊险的跳跃”,是指(B)

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B、商品转换为货币

C、货币转换为资本D、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9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B)

A、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

C、资本各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D、资本各部分的构成不同

9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C)

A、生产相对不足B、生产严重不足

C、生产相对过剩D、生产绝对过剩

95、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9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B)

A、资本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