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3143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docx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

《西狭颂》及其临摹与创作金丹一、《西狭颂》背景简介《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也称《李翕颂》。

因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当时应称为《惠安西表》。

镌立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六月,为摩崖刻石,由五瑞图、正文、题名三部分组成。

五瑞图居右上方,正文居中,题名居左。

总高212厘米,总宽298厘米,正文隶书,20行,385字。

字形方整,每字约一寸二三分见方。

后有小字题名12行,142字。

《西狭颂》刻石今在甘肃省成县天井山。

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拓本。

其文字考释,见于宋人曾巩《南丰集》、洪适《隶释》、《隶续》,清人顾蔼吉《隶辨》、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毕沅《关中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今人郭荣章《汉三颂摩崖考释与评介》等。

其文系赞颂汉武都太守李翕为谋求民利,开通西狭中道之事而刻。

摩崖凌空绝壁,刻于下临深渊的鱼窍狭悬崖之南壁。

据县志载:

昔传有龙自潭底飞出。

汉武都名太守李翕尝篆五瑞图于壁,其一曰黄龙,故名黄龙潭。

故此刻石当地人又俗称《黄龙碑》。

正文右侧的崖石上刻有腾空飞旋的黄龙、幽鸣空谷的白鹿、滋润万物的甘露、蓬勃威蕤的木连理,生机盎然的嘉禾。

紧贴甘露的左旁,有纯朴憨厚的承露人栩栩如生的情态,俗名五瑞图。

款为:

君昔在黾池,修崤嵚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

五瑞图象征着太守李翕在主政其间一派风调雨顺、万物欣荣的景象。

沿省道江武公路经成县西行十多公里,至抛沙镇丰泉村的鱼窍狭,便可见到现存汉代最完整的《西狭颂》。

它面对单山,背倚庄子山,是麦积山到九寨沟的必经之地。

它与成县的吴挺碑、鸡峰山、苍龙岭、香水洞等古迹浑然一体。

《西狭颂》以它独特的魅力,以它所处的绝胜美景,吸引着无数学者和游人。

宋代文人曾巩曾写下一篇《西狭颂》跋尾,其中这样描述道:

缘壁立之山,临不测之溪,危难阻峻,数有颠覆陨坠之害。

其修道和刻凿之艰辛可见。

由于《西狭颂》的选石选址甚佳,距今一千八百多年,保存如此完整者实不多见。

摩崖在鱼窍狭阴面悬崖上,上有拱起石岩遮护,下有深不可测的黄龙潭,险峻异常,难以企及。

民国《甘肃新通志稿》载:

按此碑在汉碑中剥蚀最少,以临江摩崖,毡捶不易,故较他碑独获保全,宜海内视为珍秘也。

加上太阳直射不到,雨水淋浸不着,岩石质地坚韧,这些就是西狭颂得以保存最完好的原因了。

清人杨守敬《平碑记》云:

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环境同样造就了《西狭颂》,它给后人留下了完美的汉代摩崖石刻印象。

《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被合称为著名的三颂,《石门颂》已从崖壁上凿出移至汉中博物馆,《郙阁颂》也因修路而凿迁至略阳灵岩寺,只有《西狭颂》还在原处,叙说着历史的沧桑,原汁原味的汉代风范,让我们真切地领略着古老而悠远的汉人情愫。

历来汉碑署作者姓名的不多,而在《西狭颂》的最后题记中,有仇靖字汉德书文字样。

洪适在《隶释》中说:

仇靖字汉德书文者,挥翰遣词皆斯人也。

告诉我们它是仇靖撰文并书,这在汉碑中也属罕见。

作为书佐文吏的仇靖虽不像蔡邕、邯郸淳那样声名显赫,但他却默默地向千年以后的人们叙述着对书法的感受,是那么真切。

他的书法显示出方整博大的气象,也在疏放跌宕中呈现出超迈高华的意趣,应视为汉代隶书碑刻中重要的书写人物。

仇靖的文笔造就了《西狭颂》,同样赖以《西狭颂》而留下了仇靖的名字。

《西狭颂》是在东汉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隶书极度成熟时期的产物,这一时期的金石铭刻和墨迹两大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汉代隶书刻石风格多样,有碑碣,有墓志,有摩崖,有石经。

或端庄,或秀丽,或奇肆,或古拙,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西狭颂》以其方整静穆、疏朗跌宕、瑰丽华滋、雄浑博大的艺术特征,在汉代石刻中别具风采,成为汉代摩崖刻石的代表作之一。

二、《西狭颂》临摹述略《西狭颂》从东汉静静地躺在鱼窍狭到今天,已经从歌功颂德的纪实功用转变成为人们学习隶书的经典了。

宋代以后,《西狭颂》的拓印行世,为世人所宝。

清代初期金石考据学的再度盛行,人们不仅仅热衷于碑版的搜求和收藏,并作为临摹学习的范本,一度形成了隶书热潮,其后的清代中后期书坛也是隶书名家辈出,群星璀璨。

从整个书法史的发展来看,《西狭颂》尤其为清代书家所青睐,多有临摹之作存世。

如巴慰祖得其爽健、伊秉绶得其质朴、何绍基得其浑厚、吴熙载得其俊逸、杨岘得其整肃。

巴慰祖(1744-1793)精通书画金石,尤善金石文字,务穷其学名动一时,家藏书画真迹、钟鼎彝器甚多。

巴慰祖《节临西狭颂》,能用笔爽健,结体开张。

人谓之确有延熹、建宁遗意,虽为临作,却在原刻之外自出己意,谨严中见险劲,实属不易。

伊秉绶(17541815)的隶书,在清代书坛显得很特别,他以其鲜明的隶书风格在书法史上占得一席之地,他的隶书主要得力于《张迁碑》、《衡山碑》等,也临摹过《西狭颂》,伊秉绶的临摹,早年也曾尽力做到相似,后来的临作便更多地表现其个人意趣了。

他用笔平实,极具光洁之美,结体宽博,而具有宏大气象。

何绍基(17991879)的隶书当然也是有清以来颇为显著的一家,他以临《张迁碑》著称于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隶书风格。

他所临《西狭颂》也极具神采,行笔虽略有抖动,但不失酣畅淋漓之意,浑厚中寓灵动,质朴中见恣肆。

吴熙载(17991870)在篆隶上颇有成就,在邓石如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他曾临《西狭颂》,并在临后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此碑纯篆法,正是隶体,与分异处,在波发不出锋。

表达了他临《西狭颂》的态度。

他的隶书,铺毫直行,饱满酣畅,时见爽健峻拔之意。

杨岘(18191896)一生创作以隶书为主,对东汉隶书碑刻多有临摹,特别是对《褒斜道》、《石门颂》、《礼器碑》着力最深,晚年在放纵之外,又辅以颤笔,流于颓唐。

尽管在群星璀璨的清代隶书家中并不十分出色,但也属有自己的个人面貌。

杨岘临《西狭颂》,力求尊重原作,临得严谨端庄,从用笔上看,略用颤抖来表现金石气,生涩中略显拘谨。

从结体上看,过于整齐划一,失去了《西狭颂》本来奇特而丰富的变化。

从章法上看,茂密有馀,而疏朗不足。

虽略有形似,但原刻的精神面貌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

由于是临作,所以远没有他在隶书创作中的那种果敢和放纵。

今人也有钟情于《西狭颂》者,如来楚生、林散之、高二适等,他们也时而摩挲《西狭颂》,从所留临作来看,来临迟重,林临生涩,高临轻捷,各有千秋,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

对于《西狭颂》的临摹,从三个方面来谈,首先是用笔。

用笔问题是解决隶书临摹的首要问题,吴熙载认为此碑纯篆法,这是很有见地的,篆隶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隶书者如能先通篆书为好,中锋用笔是其最主要特征的延续。

当然,这也要看情况而定,有些隶书篆法就相对要少。

《西狭颂》中锋用笔,圆浑而厚实,它的波挑相对于《石门颂》要清晰,相对于《礼器碑》、《乙瑛碑》等其他庙堂碑要含蓄。

清末书法家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说:

临汉碑宜有石气,然非拳曲之谓也。

问:

何谓石气?

曰:

不可说!

他将金石气神秘化了。

所谓金石气,就是青铜器和石刻经过长期的风化和剥蚀,产生了苍茫并饶有古意的艺术气息。

强调金石气是清人的观念,也是清人的创造,但走到极端就出现了造作。

今天我们临《西狭颂》,在行笔中可以生涩中见流畅,毛枯中寓滋润,前人所谓十疾五迟、直中含曲,但不必以抖动来强化金石气,走到晚清碑学末流的老路上去。

其次是结体。

杨岘认为结体在篆隶之间,学者当学其古而肆、虚而和。

康有为也说疏宕则有《西狭颂》,可见其疏朗和跌宕。

《西狭颂》的结体看似方整严谨,实质跌宕有姿,自然生动。

在临帖时既要注意其方整的架构,也要注意其细微的变化,不可将其临得刻板而无生气,也不可将其临得平整而无跌宕,多多体会自然的妙趣。

再次是章法。

清人徐树钧在《宝鸭斋题跋》中,称《西狭颂》为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重,非复可以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

也为确评。

当我们面对实地的摩崖,或是整张的拓片,就可以领略到它的精神。

《西狭颂》的整体章法有这样的特点,一是秩序井然。

横有行,纵有列,它不像其他某些摩崖因石质不好而依山就便地粗糙刊刻,而是比较精工。

二是疏朗有致。

字距大,行距疏,虽雄浑质朴,但仍给人清心之感。

在临摹时应注意到这个特点。

再则在临摹时不要只注意到单字的结构,而忽略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使整幅临作精神灿烂。

对于古法的追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熟练掌握法则,才能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说:

规矩闇于心胸,自然容与徘徊。

此外,要领略汉人和汉碑的格调气韵,清人于令淓在《方石书话》中说:

汉隶古拙之气,去篆籀未远,犹存前代骨力,故书法之亡在气骨,不在形体。

他提出要远追古法,特别是古人书法的气骨,对于篆隶书的临摹尤其如此。

《西狭颂》的临摹,要从初期的技法层面的训练,最终转化到精神气质层面的追求。

三、由《西狭颂》引申出的隶书创作临帖的最终目的是创作,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成功地从临摹走向创作呢?

临摹《西狭颂》,需要我们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从《西狭颂》走向隶书创作,需要我们有思想力,有创造力,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临帖和创作完全割裂开来,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多是一个书家终身相伴的状态,王铎的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就是一个例证。

从临摹到创作,初学者常常会脱节,这需要有一个过渡的历练。

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这种过渡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和多样的。

集字法通常被认为是这个过渡的最基本的方法,常为初学创作的人所使用。

严格说来,集字作品不是创作,而是属于选字临摹,是从临摹到创作过渡的一个桥梁。

但集字可以让人们初尝创作的乐趣,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内容。

目前就《西狭颂》的内容来说,集字一般是对联,或者是字数不多的作品,因为它毕竟受原刻文字的局限。

当然,书法史上有些大家也是不经历这个过程的。

意临是创作的前夜,所谓意临,不是临其大意,而是参以己意,并得其精神。

它需要我们对范本的深度理解和消化,并融入自己的意趣,从似到不似,也就是一个从他神到我神的过程。

如吴昌硕临《石鼓文》,我们几乎不把它当成临作来看了,它已经完全自出机杼了,赋于了《石鼓文》新的生命,当然,他的篆书创作就自然而然进入到他自己的自由王国了,篆书风格也因此形成。

吴昌硕的临摹和创作是不是能给我们的隶书创作提供一个借鉴呢?

此外,郑簠隶书初学宋比玉,去古渐远,后钟情汉碑,知其朴而自古、拙而自奇,沉酣其中三十余年,但他没有拘泥于汉碑的一点一画,而创造出沉着而兼飞舞的个人隶书面貌,后世受其影响者甚众,成为一种新的隶书创作模式。

金农隶书初受郑簠影响很大,一派郑氏风范,后来以华山片石为师,所临《西岳华山庙碑》极具个人意趣,并由此生发出他的隶书风格,可谓成功的典范。

古人常常借古帖滋养自己,而不是做字帖的奴隶,这一点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

隶书创作的面貌,从方法上说,也可以专攻一家,旁涉其他。

也可以兼收并蓄,融合多家。

何绍基的隶书是从《张迁碑》出来的,同时融入了其他汉碑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隶书风格。

伊秉绶学习多种汉隶碑刻,如《裴岑纪功碑》、《北海相景君碑》、《韩仁铭》、《尹宙碑》、《张迁碑》、《孔宙碑》、《衡方碑》、《百石卒史碑》、《封龙山颂》、《西峡颂》、《郙阁颂》等,最终是以自己面目示人的,看似不古,实际上颇得汉人神髓。

清代是一个隶书大盛的时代,清代书家的隶书创作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实例。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

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从《西狭颂》的临摹,走向隶书的创作,是一个由他神到我神的过程,是一个入古出新的过程,是一个蝉蜕龙变的过程,需要倾注更多的心力。

需要对其进行消化吸收,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诠释,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当然,风格也是一个不断显露和完善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经典碑帖导学教程西狭颂》金丹编著古吴轩出版社2007年11月版找寻伊秉绶和陈鸿寿写在《中国书法家全集伊秉绶陈鸿寿》出版之后伊秉绶和陈鸿寿本没有什么交往,他们之间也本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将伊秉绶和陈鸿寿放在一册,是河北教育出版社这套丛书事先的安排。

写作中,我偶然发现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同是清代碑派书法的代表人物,他们同样以写隶书著称,他们同样有一手富有特色的行书,他们同样擅长书写对联,他们同样在极少的论著中各自留下了一本诗集,他们同样做了不大的官,并且留下了好名声。

最主要的是他们同样和扬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伊秉绶曾任扬州知府,陈鸿寿与其从弟陈文述曾追随扬州名贤阮元,并称二陈,陈文述又曾任江都知县,身为扬州人的我,便有一种割不断的家乡情结,这也是我当初乐意接手写作的原因之一。

我对扬州感兴趣,我对扬州的人和事都感兴趣。

我在努力找寻他们与扬州的历史碎片,当然也在找寻他们与书法的点点滴滴。

陈鸿寿和伊秉绶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书法中的表现却又各不相同。

伊秉绶行笔缓慢,陈鸿寿行笔迅疾;伊秉绶结体平正,陈鸿寿结体险绝;伊秉绶以不变应万变,陈鸿寿竭尽变化之能事;伊秉绶在行书中用碑法,陈鸿寿在隶书中融帖法;伊秉绶静谧,陈鸿寿飞动;伊秉绶大智若愚,陈鸿寿才情四溢;伊秉绶追求迟重的金石气,陈鸿寿追求轻松的书卷气。

让我们领略到在清代中期书坛两位书法家的个人意趣,也让我们领略到在碑派来临之际两种各具韵味的艺术风格,布封说风格即人,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尤为深刻。

《中国书法家全集伊秉绶陈鸿寿》金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西狭颂及其注释后汉仇靖汉武都1太守汉阳阿阳2李君讳翕,字伯都。

天姿3明敏,敦诗悦礼4,膺禄美厚5,继世郎吏6,幼而宿卫7;弱冠典城8,有阿郑之化9。

是以三符守10,致11黄龙、嘉禾、木连、甘露之瑞。

动顺经古12,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不肃而成,不严而治13,朝中惟静,威仪抑抑14,督邮、部职1武都:

东汉郡名,治所下辨道,即今甘肃成县西。

2汉阳阿阳:

汉阳,东汉郡治,在今甘肃;阿阳,东汉县治,隶汉阳郡。

3天姿:

物指俊美的容貌。

4敦诗悦礼:

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说礼乐而敦诗书;敦,厚道,音dūn;悦,喜欢。

5膺禄美厚:

膺,接受,音yīng;指朝廷给予的俸禄丰厚。

6继世郎吏:

继世,继承先世;郎吏,郎官,汉职官名,分义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担负皇宫警卫,选拔贵族子弟优胜者充任,经历练而授官职。

继承祖先官宦在朝廷做郎官7宿卫:

值夜后可以在皇宫留宿。

8弱冠典城:

弱冠,男子二十岁;典城,同典成,汉官名,主掌诉讼案件。

9阿郑之化:

典出汉刘向《说苑政理》,指子奇治东阿而使东阿大化,子产相郑而使郑国内无国中之乱,外无诸侯之患事。

10符守:

符,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守,太守;指受符为郡太守。

11致:

招引,使达到。

12动顺经古:

动顺,举事;经古,效法古代。

13先之而治:

语出《孝经三才》,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15不出府门,政约令行,强不暴寡,知16不诈愚,属县趋教17,无对会18之事;徼外19来庭,面缚20二千馀人;年谷屡登21,仓庚22惟亿,百姓有蓄,粟、麦五钱。

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缘崖俾23阁,两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测之溪,阨芒促迫24,财25容车骑。

进不能济,息不得驻,数有覆霣26隧之害,过都创楚27,惴惴其栗。

君践其险,若涉渊冰28。

叹曰:

《诗》所谓如集于木,如临于谷29,斯其殆30哉!

困31其事则为设备32,今不图之,为患无已。

敕33衡官有秩34李瑾,掾35仇审,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

;先,率先;陈,述说;肃,整饬。

14抑抑:

谨慎的样子。

15督邮、部职:

督邮,汉代官名,即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郡的重要属吏;部职,或为官名。

16知:

通智,此处指聪明有见识的人,音zh。

17教:

教化,文明。

18对会:

通怼恚,怨恨。

19徼外:

徼,边界,音jio;指边远地区。

20面缚:

双手反绑于背而面向前,表示投降。

21登:

谷物成熟。

22仓庚:

同仓鹒,黄莺的别名。

23俾:

通比,音bǐ。

24阨芒促迫:

阨,通隘,狭窄,音;促迫:

狭隘;指狭小的芒刺都很难容下,形容山道很窄。

25财:

通才,仅仅。

26霣:

通陨,降,落下,音yǔn。

27创楚:

创,通怆;悲伤痛苦。

28若涉渊冰:

典出《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9如集于木,如临于谷:

语出《诗经小雅小宛》,温温恭人,如集于木。

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30殆:

危险。

31困:

阻碍。

32设备:

设法,准备。

因常繇36道徒37,鐉38烧破析,刻39刍40磪嵬41,减高就埤42,平夷正曲,柙43致士石44,坚固广大,可以夜涉。

四方无雍45,行人懽悀46,民歌德惠,穆如清风47,乃刊斯石。

曰:

赫赫明后48,柔嘉惟则49,克长克君50,牧守51三国;三国清平,咏歌懿德52。

瑞降丰稔53,民以货稙54。

威恩并隆,远人宾服55。

鐉山浚渎56,路以安直。

继禹之迹,亦世57赖58福。

建宁59四年六33敕:

委任,任命,音ch。

34衡官有秩:

衡官,掌测量的官职;乡官之一,掌听讼收税等事。

35掾:

辅助,音yun。

36繇:

同由,自,从,音yu。

37徒:

步行。

38鐉:

同铣,此处作使动用法,意为用铣开凿,音xiǎn。

39刻:

同克,制服。

40刍:

割草,音ch。

41磪嵬:

同崔嵬,高峻之貌,音cūiwi。

42埤:

低下,此处指低凹处,音p。

43柙:

同匣,此处意为用柙盛装,音xi。

44士石:

应作土石。

45雍:

通壅,阻塞。

46懽悀:

懽,同欢,音huān;悀yǒng,欣喜;欢喜高兴。

47穆如清风:

穆,美;美好如清风化雨滋养万物。

48明后:

今后,以后。

49柔嘉惟则:

语出《诗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

柔嘉,柔和美善。

50克长克君:

语出《诗大雅皇矣》,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

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克:

严格限定;喻赏罚严明。

51牧守:

汉代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52懿德:

美德。

53稔:

庄稼成熟,音rěn。

54货稙:

稙,通殖;物物交换形势的早期商业活动。

55宾服:

服从,佩服,此处作归顺讲。

56渎:

水沟,小渠,泛指河流。

音d。

57亦世:

亦,通奕;累世。

月十三日壬寅造,时府承60,右扶风陈仓61吕国,字文宝,门下掾62上辨63李旻,字仲齐。

故从事64、主簿65,下辨66李遂,字子华。

故从事、主簿,上禄67石祥,字元褀。

五官掾68,上禄张亢,字惠叔。

故从事、功曹69,下辨姜纳,字元嗣。

故从事,尉曹70史,武都王尼,字孔光。

衡官、有秩,下辨李瑾,字玮甫。

从史71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72。

下辨道长73,广汉汁邡74任诗,字幼起。

下辨丞,安定朝那75皇甫彦,58赖:

倚靠,此处可作享受理解。

59建宁:

东汉灵帝年号,以公元168年为元年。

60府承:

承,通丞;官职名,郡守属官。

61右扶风陈仓:

右扶风,政区名,取扶助风化之意,为汉代三辅之一,治所长安,东汉移至槐里,职掌相当于郡守,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陈仓,县名,即今陕西宝鸡。

62门下掾:

汉代州郡长官自选属吏,因常居门下故称。

63上辨:

古地名,在今甘肃境内,已失考,东汉或为县治。

64从事:

汉代刺史属吏,分为别架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后改为参军。

65主簿:

官职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66下辨:

东汉县名,武都郡治所,67上禄:

汉代县名,隶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南。

68五官掾:

汉代官名,郡守自选属吏,掌春秋祭祀,地位与功曹史相当。

69功曹:

汉代官名,郡守有功曹史,县有主吏,功曹史简称功曹,主吏即为功曹,除掌人事外,还参与郡县政务。

70尉曹:

官名,或为武职,具体不详。

71从史:

汉代高官的从属官,类似随从,或称从吏。

72书文:

书写撰文。

73道长:

道,秦汉政区;或为道的长官。

74广汉汁邡:

广汉,地名,汉代郡治,治雒县,隶益州,即今四川广汉;汁邡:

地名,汉代县治,隶广汉郡,即今四川什邡。

75安定朝那:

安定,东汉郡名,治临泾县;朝那,东汉县名,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