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3424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docx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涵义

(一)对“教育”二字的理解

东方教育的东方解释:

自甲骨文中已有“教”字的出现,具体写法是“”上面的爻表示八卦中的长短横通,意指传统的中国文化经典。

下面的字象一小孩,表示学习者。

意思是在经典的约束与规范下活动,右半边的攴象一支手举着木棒,以提示孩子的言行不得越轨。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字的本义是妇女生育孩子,字形有点象妇女生育孩子之形。

“育”养子使作善也。

对教育进行解释,在我国,最早的是“子思”。

子思:

修道谓之教。

修身养性

荀子:

以善先人谓之教。

模仿、效仿

《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失也。

“取长补短”

孟子:

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o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的地方)

最早把“教”“育”连在一起的当属孟子。

总之,我国教育家对教育的解释多种多样,总体上讲,是认为教育具有教育者的教诲和学习者效仿的意思,有着管教、教养等多种含义。

“教”的深层意义:

一.教字的左右结构,表明早在古代,东方文化已经认识教育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重视教育中老师与学生间对象性交流的存在。

二.教,字的左边结构表明东方教育重视对儿童进行系统文化经典的传授。

三.教字的右边结构表明东方教育重视施教者的权威性,教育过程的严肃性。

西方英文教育的拼法“Education”出自拉丁文Educare本意是引出,引导儿童因有本性,使之完善地发展。

即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能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在古希腊语中,Education教育一词与“教仆”有关。

柏拉图,灵魂先于肉体存在,在出生时遗失的灵魂,需要通过教育来找回。

“学习只不过是回忆而已”。

苏格拉底,产婆术。

施教者只不过是学生新思想的“助产”者,帮助学生产生新思想新理念。

西方Education的深层含义;

一.教育者是对施教者思想的引导者,因此,在西方教育中,强调热爱儿童,尊重学生,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二.因为智慧的种子早已存在于学生心中,因此教育只是一个导出的过程,也就肯定了学生是教育中的主体。

三.教育活动既然是为学生对自己灵魂智慧的回忆,那么教学的全部过程就不能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

共同点:

都是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的活动。

(二)教育学中的“教育”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1.从“描述——操作”角度来定义“教育”。

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扭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些说法的一个共同之处就在于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认为:

从广义上说,凡是幸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习者的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人不无民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以上定义均从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去定义,可称为操作性定义。

(三)教育学的涵义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辨证性、科学性。

2.从“社会——人类”角度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教育”,可把教育分为不同层次。

广义教育是指凡是幸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习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为狭义的教育则指思想教育活动。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

3.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

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三)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活动,包括各级各类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受施加系统的影响,促使学习者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的活动。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了解教育,认识教育,体验教育,是人之基本需要。

学习教育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1)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和对象的,教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教育问题提供超越日常习俗认识和传统理论认识的新解释。

教育学力图界定教育和明确教育问题。

2)教育学作为对于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就必须使用专门的语言,概念和符号。

3)教育学作为对于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其解释是有理论视角,根据和的,而不是直接建立在戌经验与判断基础上的,因而是一种理性的解释。

4)教育学作为一种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由于各个研究者或解释者所处的地位及所偏好的理论基础或视野的不同,因此会出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这种不同的解释会带来理解的,深层的,积极的对话和交流。

鲁迅:

“教育是要立人。

”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

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钟启泉:

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

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

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从事教育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提供对于教育问题新的更有效的解释。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种脑袋的学科

面对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性别,年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

教师要时刻保持教育的自觉性,寻找学生的特别,因材施教

将教育理论内化,将理论与实践切实的结合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直接经验有它的重要性,但是直接经验存在时间长,准确性不高的问题。

于是就需要我们间接经验的学习。

经过前人的验证,长期有效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一个优秀的教师,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信念,这才能指导他一切教育行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信念的建立需要理论知识的引导和奠基。

我们为什么要不断探索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关系。

(课程改革)我们从最初的课程改革,增加了劳动教育,一直到现在,提出校本课程,素质教育,探究式教学……但是课改从始致终,都朝向着一个方向转变,即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

我们为什么要让教育不断生活化

在这些理论知识的引导下,树立我们正确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通过反思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三、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1、教育学的学习偏重于分析和理解

这门课程内容丰富、贴近实际,许多问题要经过深入思考才能领悟,某些真知灼见要经过反复实践、认识才能获得,所以不能靠死记硬背来学习,死记硬背只是一种浅显的学习方法,本门课程应当着重于分析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联系教育实际情况,有选择性、有重点地进行记忆。

2、教育学的学习更多地强调自学

这门课课时较少,但知识容量大,往往是大学四年中只开一个学期,而教育学内容比较集中而且广泛。

在课堂上要当堂消化,吸收所学的内容往往是不可能的,教师讲课实际上起一个指引、示范的作用,真正要想学到知识还须在教师的这些指引下通过自学去获得。

因此,师范生需要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

和中学不同的是,这门课的学习往往教师选用的课本版本很多,所以需要记大量的笔记,在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可能这样开场:

我这门课没有固定的课本,以笔记为主。

有的老师还会开出一大堆参考书目,并再三申明这些不是课本,仅供参考。

因为次门课里讲授的大多是本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单纯的一本课本难以集中、全面、及时的反映,这进一步迫使师范生们要上好每一堂课,而记好笔记就成为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

3、教育学要求学习者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并在学习中要关注、研究现实的教育问题。

由于此门课程涉及的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知识,这就对师范生提出了不能死读书而要积极从事社会实践的要求。

尤其在我国当今改革开放之际,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师范学生们来说,是一个学习、研究的绝好的机会和未来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4.学有余力的同学,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学习

教育学与许多学科都紧密相联,如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自学以上学科,使自己学到的教育学内容有所延伸。

 

第二节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状态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是指自从教育成为人类独立的社会活动之后,伴随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经验的日益增多,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开始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他们的政治,哲学等思想中有了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和说明。

我国古代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愈、朱熹。

西方古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他们在阐述各种社会现象时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他们在提出其哲学,政治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时间大致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人类开始了最早期的教育认识活动。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载有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论。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早期普及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内容上提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教学,提出“因材施教”、“思学结合”等原则,主张学生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既涉及许多教育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末期,作者不详。

《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全书只有1229个字,却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教育的基本原理,我们现在的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基本上都已涉及,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等,都做出了概括性的总结,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臧息相辅”、“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陵节而施”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

  在西方,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渊源,必首推古希腊著名先哲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产婆术闻名于世。

他在与青年人交谈时首先佯装无知,然后通过巧妙的诘问暴露出对方观点的破绽和违背逻辑之处,从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其弟子柏拉图在其传世巨著《理想国》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国度,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即统治者、战士、劳动者。

统治者必须是充满理性、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富有激情和勇敢精神是军人的品质,而欲望则是人灵魂的低劣部分,主要存在于农工商和奴隶等劳动者身上,这些人要学习的就是节制自己的私欲,懂得服从。

这样他就为所有人各安其位,并着力设计课程来培养他们。

而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在本书中,昆体良提出学校教育应该考虑每个学生的个别特性,使学业适应于学生的特性;紧张的智力劳动应当与休息轮流调剂,而最好的休息乃是游戏;教师应处处给学生做模范,做榜样,应爱护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摹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

昆体良是第一个极详尽地研究了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家。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其主要特征是:

(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经验的描述和总结,缺少理论分析;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缺乏抽象的理论概括和提升;(3)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但是,作为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的科学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教育论述包含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

(5)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

二、独立形态阶段

(一)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1.客观条件:

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科学方法论的创立

2.主观条件:

相关学科的成熟,一些著名教育学者和教育学家们的努力

从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

教育实践的丰富、教育经验的积累,使人们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许多教育专著相继问世,教育学开始从哲学和其它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二)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知识领域来说,教育学有其创立的主要标志,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上:

在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在概念方面,这一时期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形成;

在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在组织方面,是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这些标志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

因此,教育学的创立不是在某一瞬间完成,而是有一个历史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三)教育学创立的过程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Bacon,F.,1561-1626)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在科学的分类中,首次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了出来。

    人们一般认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于夸美纽斯的开拓性工作。

其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是西方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夸美纽斯开宗明义地指出,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①,从而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书中对课程、学科教学法、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等,尤其是对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和量力性)的论述,十分详尽、丰富,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传授,最早出现在德国。

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并四度兼任教育学课程,是最早的大学教育学教师之一。

在其著作《康德论教育》(1803)中,他明确提出“教育必须成为一门科学方法。

”赫尔巴特更是接受了康德的教席,长期从事专门的教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起了教育学体系的就是赫尔巴特。

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的出版,被认为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他也因此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人。

他认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必须形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独立的教育思想。

而要形成这样的概念和思想,就必须把教育学建立在相关的基础学科之上:

“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①由此,他就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了,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因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从夸美纽斯到赫尔巴特,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初步形成。

17世纪到18世纪是文化和思想的启蒙时代,教育上也出现了重视自然、遵循自然的科学精神。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的《大教学论》、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Locke)的《教育漫话》(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比较大的影响)、法国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的《爱弥儿》(1762年出版,是反封建的更改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nHeinrichPestalozzi)的《林哈德与葛笃德》等著作,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和谐的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这种时代精神。

他们都强调教育活动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强调用广博而有用的知识教育儿童,注重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倡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实施教育。

三、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这一时期也可称为教育学的多元化时代。

从十九世纪中叶起,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多样,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甚至一些如数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也都成为研究教育的视角和方法。

有关教育学的各种流派纷呈,并逐渐分化出许多二级学科,如德育理论、教学理论、美育、课程论等,这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走向成熟。

  该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有:

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H.Spencer),在其著作《教育论》中,他倡导科学是最有价值的知识,重视科学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一)实验教育学:

反对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问题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运用实验结果

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有差别

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改进学制。

课程和教学方法。

德国教育家梅伊曼(E.Meumann)和拉伊(W.A.Lay)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教育学流派之一——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拉伊1903年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他们坚持科学主义的研究传统,把实验心理学的观察、实验、统计等方法引入教育学的研究当中。

此外,实验教育学还强调要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学知识,强调教学过程要考虑儿童的实际情况等。

这些论述都对教育学如何从研究方法到具体内容上走向科学化,提供了可资后人借鉴并且影响深远的见解。

(二)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则出现了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的“进步教育运动”。

其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育教学中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以及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等等。

杜威(J.Dewey)1916年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对20世纪以来的教育和教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有人说:

“美国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越杜威,…可是很难设想在前进中怎样才能够不通过杜威。

杜威的主要主张就是“儿童中心论”,核心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的有关教育的四个基本命题中,即“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地增长。

3.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现实社会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非学科知识体系

5.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6.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懂得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物质。

(三)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1.代表人物:

狄尔泰,斯普郎格,利特等人。

代表著作:

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郎格《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等。

2.基本观点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的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4)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

3.基本评价

(1)是科学主义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主义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学的对立面而存在,具有重要的影响。

(2)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及教育学性质等方面给人启示

(3)思辨气息浓,具有较强的哲学色彩,对现实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有限。

(4)文化教育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客观规律的存在,理论缺乏彻底性。

(四)批判教育学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1.代表人物

美国鲍尔斯与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教育与权力》,古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

2.基本观点

(1)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

(2)人们把不平等和不公平看成是一个自然的事实。

(3)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关注

(4)教育现象是充满纷争的,不需要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仅仅依靠收集,整理,统计一些数据来进行。

(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教育起源于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上,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一方面又相对独立。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四、发展的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0世纪末,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教育教学过程—>宏观的教育计划,教育的内部关系—>育的外部关系,基础教育—>等教育,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会教育,儿童教育—>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人教育,老年教育。

(二)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三)教育学发生了强国富民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