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3482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

《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

第一单元滚动检测试题

第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编者选题表

考点

题号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3、4、5、6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7、8、9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度

10、11、12、13、14、15、16、17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8、19、20

综合

21、2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3郑州一模)“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大不同,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离,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

”这集中体现于西周实行的(  )

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井田制

解析:

C 殷人指商朝人,商朝以神权巩固王权,特别重视“神的世界”,周人实行宗法制,强调尊宗敬祖,特别重视“祖先的世界”。

2.(2013深圳一模)王国维说:

“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解析:

B 从材料信息看,王国维认为,兄弟之间的血缘没有父子近,所以,兄弟之间不免有“争位之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多把位置传给儿子,而不是兄弟。

由此判断,这是关于宗法制的描述,故选B项。

3.(2014深圳调研)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

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

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形成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D.封建家长的喜好

解析:

C 贾宝玉地位高是因为是正房所生,是嫡长子,贾环地位低是因为是妾室所生,是庶子。

这些特点符合宗法制的内容。

4.“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

”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了宗法制度B.采取了分封制度

C.实行了郡县制D.推行了郡国并行制

解析:

B 从关键信息“政治实体的共主”可知选择B项,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D两项都不正确。

宗法制是关于权力的继承与分配,没有规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5.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

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

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

C.监察制度建立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解析:

B 春秋战国之前,出身决定了人的命运,“社会流动性”很小。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贵族等级制被打破,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学识、战功或者经济地位的提高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

6.(2013长春一模)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解析:

C 食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

到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

俸禄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7.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

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C.君权遭到了弱化

D.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解析:

D 朝议制度是秦朝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军国大事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这一做法可以使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8.“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解析:

D 由材料“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

故正确答案为D。

9.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指的是(  )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

解析:

B 秦的统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汉代确立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10.“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  )

A.中朝制度B.郡国并行制度

C.刺史制度D.察举制度

解析:

B 周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代的“中间路线”就是既有封国又有郡县的郡国并行制度。

11.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解析:

C 材料中“隋唐政治制度”指在中央实行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本题选C项。

A项中“独立施政”和B项中“地方分权”都不符合三省六部制说法,D项“皇权顶峰”是指清雍正帝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12.(2014杭州模拟)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

“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

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

”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

A.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

B.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

C.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

D.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解析:

D 分析材料三司执掌“计财之任”,而“郡国之体”“安危之机”则在中书、枢密院,三司不得干预,由此可知该朝代财权、政权、军权分工明确,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13.“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

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

”宋朝统治者的上述做法(  )

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解析:

C 宋朝通过分化军事权力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这一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降低了行政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增加了政府的负担,因此,正确答案为C。

14.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

“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  )

A.皇权被削弱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D.中书省职能专一

解析:

B 整个中国古代呈现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趋势,但是,个别朝代并不符合这个规律,元朝因为改三省制为一省制,使相权集中,造成权贵专权,是元朝政局动荡的重要原因,A、C、D三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15.(2013佛山二模)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姓名

官职

出身

萧何

相国

县吏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太尉

布贩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选官制度有关(  )

A.世卿世禄制B.军功授爵制

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

解析:

B 表中的汉初丞相都出身低微,不可能通过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获得丞相职位,因此,只有B项可能出现表中的现象。

16.(2013南京调研)程天相说道:

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

请问:

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

B.考生知识局限

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

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解析:

D 材料反映的是改朝换代者、革命成功者,或是王朝的建立者都不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的,说明科举制度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17.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掌握。

苏东坡的言论概述了从夏商周至北宋的选官制度的发展。

“三代以上出于学”说明A项正确;“战国至秦出于客”其中的“客”指游走于各诸侯国、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士人,B项符合史实;“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指汉代实行的察举制,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项符合史实。

18.(2014东莞调研)有人说:

“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

”这里的“阁臣”是指(  )

A.秦朝的三公B.唐代三省长官

C.明代大学士D.清朝军机大臣

解析:

C “无权之官”“做有权之事”说明此时的“阁臣”不是中央的正式国家机构的官吏,符合这一条件的是明代的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但称为“阁臣”的是明代的大学士。

19.《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解析:

B 从材料信息可知,皇帝对《起居注》的“监管”日益严格,直至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反映出皇帝对职业史官的严格约束,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

A、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以偏概全。

故选B。

20.(2013淄博一模)史载:

嘉庆十年,有个叫何元琅的御史,给皇帝上了一个《请酌改军机处名目》的奏折,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

”此事反映了军机处(  )

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

B.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

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

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

解析:

B 材料指出军机处更名的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说明军机处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

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1题25分,22题15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

大义十条

答时务

策三道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

文各一篇

作时务

策五道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励学篇》

材料三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

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

(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了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

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

(8分)

(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材料三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

(6分)

(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从表格材料看,初试要求的是对经典的熟练掌握,二试考查的是写作能力,三试中的时务策显然是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的现实问题。

(2)问从材料二的两则诗词可以看出当时重视读书的风气,对其评价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第(3)问理解“人情”的含义,从材料内容“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中国人发明了考试”可见这里的人情指的是血缘亲情,因为考试是一种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

第(4)问可结合三则材料归纳科举制的影响,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

(1)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文学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

(6分)

(2)风气:

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

观念:

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评价:

一方面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读书讲究实用、功利主义,产生读死书,死读书现象。

(8分)

(3)宗法制。

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

(6分)

(4)科举制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官吏,提高官员素质;科举制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科举制具有公平性,有利于调节社会秩序;科举制也有局限性。

(5分)

22.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材料二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

宰辅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材料三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

‘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责。

(3分)

(2)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三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什么?

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演变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

为什么?

(7分)

(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丞相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1)问“材料一”是答题依据和答案来源;“说明”是答题方式,要求在理解引句的同时扼要指出;“职责”是中心词。

(2)问第一小问“据所学知识”考查知识的再现;第二小问中心词是“演变”“推动力”;第三小问对“原因”的归纳取决于对“推动力”的归纳是否准确。

第(3)问解答关键是据材料信息弄清比较的是哪两个史实;“异同”包括“相同”与“不同”;比较时一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归纳,二要从历史概念和结论的归类上分析。

答案:

(1)宰相本为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或者答为: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3分)

(2)变化:

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2分)

推动力: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冲突。

(1分)

原因:

相权与皇权是一对既统一又冲突的矛盾。

国家政权的正常运作要求在皇帝的专制之下宰相有效地行使职权,而宰相权力的扩大又必然削弱皇权。

皇帝既依赖宰相治理国家,又对宰相存有疑忌之心,不时地采取各种措施限制相权,把剥夺回来的种种中央行政大权交给自己身边的亲信。

于是,相权就逐步转移,“三公制”因此也逐渐演变为“三省制”。

(4分)

(3)相同:

都改任亲信或身份低微的人辅佐皇帝;都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都反映了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3分)

不同:

汉武帝采取措施将丞相排除出中枢决策的核心;明太祖则废除了丞相。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