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案反思.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案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案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案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第2课《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特点
一思想内容方面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文章,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
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
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山峰奇、秀、险的特点。
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
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语言表达方面
1、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文中的插图基本反映了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
2、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静、清、绿。
在点出特点之后,又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
这种以赞叹的语气写实,让读者和作者一样,犹如亲临漓江,荡舟观赏这一美景。
接着,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
奇、险、秀。
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语言写实,并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语言更美!
文章第四自然段,综合观赏印象。
山水相映,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
3、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整篇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过渡自然、节奏明快、情景交融、感情强烈,淋漓尽致地袒露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
在文字音符的跳动中,秀美的山水风光尽显眼前,给读者以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
4、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
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
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
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
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
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风景名胜泰山、香山的衬托突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最后,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
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卷看不完的画卷。
篇末的两句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句。
总结句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即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前文“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学情分析
字词教学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虽不是侧重点,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但文本中词汇丰富,特别有一些学生不常见的描写景物的词语,增加了学文,体会文章情感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也有必要让学生读一读,理解文中的词语.
品读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用自己对文本的感情.这节课中,我采用多中方法和多中句式的朗读,读出对祖国山水美的感受和喜爱之情.同时采用学习小组的学习方式,让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参与讨论交流,发挥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词句的理解,展开想象,描绘画面,进行说话练习,更好的感受漓江,桂林的山水之美.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排比、比喻等描写景物的方法。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有关桂林山水美景的视频、图片等课件。
2、部分课文段落、语句。
课前观看视频
1、同学们,马上就要上课了,大家不要紧张,咱们先来欣赏一段美景视频,放松一下。
播放桂林山水视频。
(定格在山水画面)
一导入新课
1、刚才我们一起看了一段视频,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指2名说)
2、是啊,如同仙境一般。
哎,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指名说)对了,这就是广西桂林,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到山水秀丽的广西桂林,去欣赏那里的奇丽风光。
3、板书、齐读课题。
(字体大一点)
二初读课文
1、过渡:
课前大家都预习课文了,这一课的生词你都认识了吗?
2、检查字词。
波澜壮阔、无瑕、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画卷(多音字读四声)、骆驼、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
3、接读课文。
词语认得真不错,相信课文一定读得很正确。
下面我找四位同学来接读课文,谁想读?
(指名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桂林的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理解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得真不错。
谁来说一说桂林的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指名说2—3名)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出了桂林山水的美的程度,你找到了吗?
(板书:
甲天下)
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
“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
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
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指名说)“甲”是第一的意思。
“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
什么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呢,谁能连起来说。
(指名说:
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
3、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桂林山水吧!
一起读。
(齐读)
4、桂林山水到底有多美呢,咱们先去看一看漓江的水吧。
(板书:
水)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
(自由读、指名说、出示句子)
2、感悟具体描写的好处。
(1)这句话写出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
(2)指名说(板书:
静、清、绿)
(3)漓江的水到底有多静、多清、多绿呢,想不想看一看?
(想)(出示漓江水图片)看,这就是漓江的水。
多美的水啊,大家都惊呆了,谁能美美地读读这句话?
(指1名读)
(4)读得真好,我听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
同学们看,如果把书上的句子变成这样,你感觉怎么样?
快来读一读吧。
①出示对比句子,学生读。
②你觉得那种写法好?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汇报这样写不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大家。
)
③也就是说把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地描写,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留下深刻的印象。
(5)谁能读出来?
(指名读2名,漓江的水多美啊,谁再来读一读)老师也想读了(入情入境),这样吧,老师读前半部分,同学们读后半部分。
3、感悟比喻句的好处。
(1)多美的水啊,作者把漓江的水比作成了——(无瑕的翡翠)(出示: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
(2)师:
谁知道翡翠是什么?
生:
是玉石。
师:
(出示翡翠图片)看,这就是翡翠,是一种很绿的玉石。
课前大家都查字典了,无暇的翡翠指的就是——没有斑点的翡翠
(3)(出示翡翠、漓江水对比图)看,这漓江的水,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美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
谁能读出丽江水的绿?
(指2名有感情地朗读:
漓江的水多绿啊,谁再来读一读)
4、初步学习排比句式。
(1)读得真好。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具体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得如诗如画。
老师也有一句话能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大家看看,你觉得怎么样。
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2)这样写怎么样?
比较一下哪种写法更能让你感受到漓江的水很美?
[方案一]
生:
书上的句子好,很整齐、顺口。
师:
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而且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
(板书:
排比)运用排比句的写法,不仅写出了漓江水的美,还把它的这种又静又清又绿的气势写出来了。
来,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一试?
生:
(指名读、齐读)
[方案二]
生:
书上的句子好,很整齐、顺口,是一个排比句。
师:
这位同学真棒,他还知道排比句呢。
就像文中写的,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而且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
运用排比句的写法,不仅写出了漓江水的美,还把它的这种又静又清又绿的气势写出来了。
来,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一试?
生:
(指名读、齐读)
5、衬托写法。
师:
读得真有气势,让我感受到了漓江的水是那么美。
哎,同学们这一自然段既然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不直接写,而在一开始写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呢?
生:
写大海和西湖,更进一步显出了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的特点。
师:
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这样写更衬托出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这样才让我们体会到桂林的水甲天下。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配乐师生、男女生合作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吧,男生读蓝色部分,女生读红色部分。
(师述第一自然段)
学习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
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
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得真棒,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了桂林的水甲天下。
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板书:
山)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2、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抓住了能表现漓江水的特点的词句,进行感悟体会,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的。
第三自然段的学习,请大家运用这一方法,借助学习提示到小组中自学。
出示要求:
(1)朗读课文第三然段,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语句并归纳桂林山的特点。
(2)找出表现桂林山特点的关键词语,感悟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4、汇报。
出示句子,(板书:
奇、秀、险)
5、教学“奇”
(1)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
(奇特)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桂林山的奇?
(2)出示图片骆驼山、象鼻山、笔架山、拔地而起的山,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出山的形状及书中词语: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3)指导朗读。
多么奇特啊,你能读出来吗?
(指名读)
6、教学“秀”
(1)多么奇特的山啊,桂林山的秀指得又是什么呢?
(秀丽、秀美)
(2)你能把它的秀丽、秀美读出来吗!
(指名读)
7、教学“险”
(1)读得真好,我再来看看桂林山的险吧。
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桂林山的险?
(指名说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我们先来看危峰兀立这个词。
(指名读)
(2)其中的危在字典中有以下解释:
出示:
危①不安全。
②损害。
③高的、陡的。
④端正的、正直的。
在“危峰兀立”这个词中应该是第几种解释?
“兀立”是什么意思呢?
课前谁查到了?
(指名说)
那“危峰兀立”这个词的意思你知道了吗?
谁来说一说?
(3)“怪石嶙峋”是什么意思?
谁查字典了?
(指名说)
(4)出示图片,直观感受,指导朗读。
桂林的山奇异得山山不同,峰峰各异,秀丽得像苍翠壮美的屏风,像新生的竹笋;危险得叫人简直不敢站在它的下面,兀立的怪石好像时刻会栽倒下来。
(指导学生入情齐读朗读)难怪人们说:
桂林的山甲天下(齐读)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
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就让我们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吧。
我们一起读。
(播放视频)
2、同学们,学到这,你想说点什么啊?
(指名说)
3、多美啊,简直就像走进了精美绝伦的画卷。
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齐读最后一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板书:
画中游)
4、回归第一自然段
正因为这里山美、水美,山水交融,加上绿树红花,竹筏小舟,更是优美奇绝,无与伦比,天下第一,所以,人们都赞美地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 )、( )。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 )、( )。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
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方法。
把( )比作了( )。
四、总结全文
其实,桂林山水只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一颗明珠,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尽情地游览更多的风景名胜。
以读促讲,读中感悟——《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一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记得我上小学时就学过这篇课文。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教材已经改编了很多次,但这篇课文始终是保留了下来。
这篇文章更像是一首散文诗,它有着优美的旋律,就像漓江水一样轻柔秀丽。
我想这样的课文最好是一节课就讲完,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也只有这样才不会破坏文章的美。
我想这样的课文老师一定要说的少,因为我们的语言是无法与文章媲美的。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甚至达到大部分学生背诵的程度,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为了有更多时间让学生读课文,我的导课很简单,学生们读完课题后,我问他们有谁去过桂林?
没有举手的。
可能有去过,但是记不清的,或不想说的吧。
我说:
“大家虽然没有去过桂林,但大家一定知道这样一句话——”,学生们齐声说:
“桂林上水甲天下。
”我把“甲天下”写在课题后面,又问大家: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们回答:
“‘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
这句话就是说桂林山水是天下第一,独一无二的。
”我接着说: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作者去游览桂林的山水吧!
”
我请学生接读课文,读生字词后,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
随后我说: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木船先去欣赏欣赏漓江的水吧!
”大家齐读课文后,很轻易地说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我请学生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排比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这种句式,我和学生合作读了这三句话,我读每句话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
随后,我问学生:
“这三句话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和我们普通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有的学生说:
“这三句话读起来很美,像诗歌一样。
”我请男女生合作读了这三句话,进一步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多彩的语言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具体的。
为了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用法,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这三个排比句说话: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还会静得怎样?
”田田站起来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很好,昨天刚学完《望洞庭》中的诗句“潭面无风镜未磨”,今天就能迁移运用了。
我接着说: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还会清得怎样?
”硕硕站起来说: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小鱼在嬉戏。
”孩子们听了露出了笑脸。
“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还会绿的怎样?
”依依站起来说:
“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像一片绿绿的草地。
”我说:
“‘春来江水绿如蓝’。
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学生们接着我的话说:
“绿得像江边的蓝草一样青绿。
”为了拓展孩子们的思维,我启发说:
“漓江的水还会有怎样的美?
”月月站起来说:
“漓江的水真长啊,长得像是走不到头。
”朝朝站起来说:
“漓江的水真柔啊,柔得像是棉花糖。
”我说:
“再美些。
漓江的水真柔啊,柔得像是莲花的花瓣。
可以吗?
”学生们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我说:
“漓江的水因为我们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变得更美了。
让我们再体会着读一读吧!
能背过的同学可以背一背。
”很多同学能够放下书入情入境地背诵了。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桂林的山,我基本没讲,只是让学生仿照上一自然段的学习说了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
问题很简单,因为二、三自然段的结构基本一样,学生很容易的就说出来了。
剩下的时间就让学生通过读读背背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排比句的用法。
最后一自然段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桂林山水融为一体,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美景。
下课铃响了,我的课也讲完了。
叶圣陶先生在《怎样教语文课》一文中告诉我们:
“学生自己动脑筋,得到的东西格外深刻,光听老师讲自己不思考,得到的东西就不太深刻。
经过老师指导,学生还是不能自己了解自己领会,那就只好由老师讲了,还得注意讲得多而罗嗦不如讲得少而精。
总之,讲的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讲,只作一些指点和引导,学生就能深刻理解,透彻领会,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他又说:
“讲当然是必要的。
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通过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有价值问题的深入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应该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