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3631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5·专题串讲

大纲变化之新增考点:

新增考点1.“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新增考点2.“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新增考点3.“人生观科学内涵”

新增考点4.“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新增考点5.“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纲变动之删除考点:

删除考点1.“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删除考点2.“世界观与人生观”

删除考点3.“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大纲变动之调整考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考点体系做了较大次序调整(章节整合),但主要内容并无多大变化。

考题分布:

2010-2012:

18分(单选4分+多选4分+分析题10分)

2013:

16分(单选4分+多选2分+分析题10分)

2014:

16分(单选2分+多选4分+分析题10分)

课程逻辑体系及知识重点

课程主题:

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及国家的关系

价值导向(集体主义导向):

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国家

理论基础:

人生价值及其评价

规范体系:

道德与法律

品格提升:

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专题一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人生价值及其评价标准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一方面,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二)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

因此,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主要形式是竞争与合作。

(1)一般说来,竞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有助于激发竞争主体的进取心,有助于竞争主体客观地评价自我、扬长避短、展现才华、不断提高,从而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竞争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的恶性竞争,既是人际交往的大忌,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大忌。

(2)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协作,团结有力量,团结能制胜。

社会越发展,人们合作的范围越广大,合作的形式也越多样。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如何进行合作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应当高度重视合作精神的自觉养成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讲究合作,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讲究合作,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讲究合作。

(3)从本质上看,两者相互伴随、相互统一。

竞争离不开合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

我们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同时又要提倡合作,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与互助原则。

(三)正确对待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人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只有使二者统一起来,才能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条件。

因而,实现人生价值既要考虑自身条件,又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主动把人生价值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积极将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把自己的择业和创业定位于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

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

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的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

社会整体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它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个人应自觉地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专题二理想信念及其实现(参见讲义)

专题三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的概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二)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①要坚决捍卫国家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要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它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

在这种情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②要勇于参与全球化竞争。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积极而理性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爱国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观点,避免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混为一谈,一方面也要培养客观辩证的爱国思维,形成理性的爱国行为表达。

爱国主义显然是以本民族本国家为中心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永远是至高无上的。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他国家的尊重,并不排斥我们的国际责任,并不否定我们的世界胸襟。

理性爱国,首先需要我们客观辩证地看待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国的现状与未来,以及国外的经验和优势,既不唯我独尊,也不妄自菲薄,这是理性客观的认识和对待自身的爱国情感的前提。

现阶段,我们在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并积极投身这一伟大实践之中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国民生活水平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不能盲目自大。

专题四道德现状怎么看?

——兼评“道德滑坡论”

(一)道德的本质与发展规律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二)我国道德建设的成就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建立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反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服务。

大量的事实昭示着社会道德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

无论是人们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遵法守规意识、敬业进取精神的大大增强,还是公共秩序的明显改善、文明礼仪的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的蓬勃开展,都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悄然提升,人民群众日益焕发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正视当前的道德问题

当然,也不可否认,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许多败德现象。

但当前道德领域的问题频发,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道德滑坡”,而应该具体分析原因,尤其要注意一些人受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见利忘义,金钱至上,不讲诚信,应加强应对,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

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道德进步从来都不是平坦的、直线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是在战胜各种挑战中不断前行的。

种种失德败德现象,是道德前进途中必须跨越的荆棘,是文明发展路上必须经历的磨练。

我们既要增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推进社会风气的改善,也要以理性、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对中华美德的传承光大充满信心和希望。

专题五公民道德建设基本思路

(一)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让人们以讲道德为荣,不讲道德为耻。

另一方面,另一方面,提升社会道德风气,既要靠良知、靠教育,也要靠制度来“保驾护航”。

通过完善法制、强化监督、惩治败德等一系列制度手段发出强烈信号,让善者无后忧、让恶者不敢恶。

譬如:

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来促进社会道德的完善。

(二)道德建设的落脚点

当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提高个人品德上,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贯穿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始终。

作为个体,我们应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专题六道德建设的重点:

诚信

(一)诚信的内涵及意义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

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

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二)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

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最后,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和促进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和实质进展。

(三)诚信是民事关系的基本原则

诚信问题不仅是道德规范,也是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必信手合同,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四)诚信与当代大学生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足处世的根本准则。

专题七践行社会主义荣誉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善恶、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首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

其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再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律意识,推动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形成。

专题八让网络生活更加健康有序(社会公德)

(一)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日益成为人们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

网络公共生活也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因为①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②有序的公共生活是解决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④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网络生活健康有序,才能防止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遵循互联网安全的有关法律规定,才能真正为我们的网络生活保驾护航。

专题九树立法治观念建设法治国家

(一)“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法制”通常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强调依法治国,是法治的本质特征之一。

(二)法治观念:

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权利义务

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

“法者,天下之公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全方位部署。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科学立法是引领。

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才能筑牢人们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坚实平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关键。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解决好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等问题,惩治执法腐败现象,才能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牢牢树立起法治权威。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保障。

“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无论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还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更好服务于民,或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都是为了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全民守法是基础。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而应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担当起法治建设的责任。

同时,也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民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

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②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⑤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专题十树立法律思维,维护法律权威

(一)法律思维

通常情况下,法律问题往往还包含着道德、经济或政治问题,可以从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但一旦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来思考与处理。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其特征在于讲法律、讲证据(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讲程序、讲法理。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第一,学习法律知识。

第二,掌握法律方法。

第三,参与法律实践。

(二)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

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

我们要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

尽管法律权威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在强制力的基础之上,但必要的外在强制力,是树立法律权威不可缺少的条件。

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

如果仅仅依赖外在强制力,法律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权威。

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既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如法律合乎情理、维护正义、促进效率、通俗易懂,也来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如执法公平、司法公正。

正是由于法律本身及法律实施具有这些内在合理性,法律才受人尊重,被人信赖,为人遵守。

例题一: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1年10月,一段监控视频深深刺痛了人们的心:

广东佛山,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两辆汽车先后碾轧,18个路人经过却都未施以援手,一朵尚未绽放的小花最终不幸凋零。

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人们在震惊、悲愤之余,也在叩问:

我们的道德到底怎么了?

……

面对以“小悦悦事件”为代表的败德现象,“道德滑坡”的观点颇有市场,甚至有人认为“中华民族到了道德危机的地步”。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我们道德的主流还是积极进步的。

—— 理论热点面对面

材料2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道德的血液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血脉里流淌了五千年。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的今天,却遇到了“道德的困扰”,道德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整个社会都在思考: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看待我们的道德状况,如何构筑和坚守我们的道德家园?

—— 理论热点面对面

问题:

(1)如何正确看待“道德滑坡”与“道德的主流还是积极进步”这两种不同的观点?

(5分)

(2)论述我们该“如何构筑和坚守我们的道德家园”?

(5分)

【答案要点】

(1)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应当建立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反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要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加快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建设还是取得了可贵的成就。

当前道德领域的问题频发,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道德滑坡”,而应该具体分析原因,尤其要注意一些人受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见利忘义,金钱至上,不讲诚信,应加强应对。

(2)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让人们以讲道德为荣,不讲道德为耻。

另一方面,良好社会道德意识形成需法律保障,要把依法治国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社会道德问题根源于社会现实问题,现实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于各种制度、法律的完善。

譬如:

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来促进社会道德的完善。

当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提高个人品德上,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贯穿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始终。

作为个体,我们应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例题二: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吾人之主义,可大书而特书,曰‘爱国主义’”。

100年前,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的旗帜下,“内地同志舍命,海外同志舍财”,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树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

100年来,一代代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沉忧患、对现代化理想的美好憧憬,不怕艰难困苦,甘于牺牲奉献,“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壮丽史诗。

无论是在“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革命岁月,还是各阶级阶层踊跃参与建设和改革的火热年代,无论是在海内外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危难关头,还是在合力办好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荣耀时刻,“振兴中华”总是响遏行云的时代强音,“民族复兴”总是激动人心的美好梦想。

百年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材料2

近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完成所谓“国有化”手续。

这种罔顾历史和现实的非法“购岛”行径,是对国际公约和人类反法西斯胜利成果的公然背弃,是对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关系的再次践踏。

……

连日来,不少地方的群众尤其是青年人自发走上街头,抗议日本政府非法“购岛”行径,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正义立场和爱国精神,形成了维护主权、捍卫领土的强大声势。

爱国是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责任。

当父母之邦受到挑衅,当神圣领土受到侵犯,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会义愤填膺,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都会慷慨激昂,表达捍卫祖国的坚定决心,诉说追求和平正义的拳拳期待。

这种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弥足珍贵,这种公民表达天经地义,我们应该理解尊重、备加呵护,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表达爱国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抗击侵犯的正义力量。

(摘自《人民日报》)

问题:

(1)为什么说爱国主义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5分)

(2)在全球化趋势下,如何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5分)

【答案要点】

(1)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爱国主义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同时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2)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避免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混为一谈,培养客观辩证的爱国思维,形成理性的爱国行为表达。

爱国主义显然是以本民族本国家为中心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永远是至高无上的。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他国家的尊重,并不排斥我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