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3797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docx

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

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小故事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

“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

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

“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

”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

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什么是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什么是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不仅是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形态,而且是人们关于廉政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

它以廉洁从政为思想内涵,以各种文化产品为载体和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丰富的廉政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廉政理论,出现了许多奖廉惩贪的律令,涌现出了包拯、海瑞等一大批清官廉吏,创作了丰富的廉诗、廉文、廉戏和廉政格言警句,形成了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

惩恶扬善、扶正祛邪始终是社会的追求,勤政为民、尚廉治贪始终是百姓的期盼。

在传统文化中,凝聚着百姓的清官情结,是新形势下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石,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并赋予时代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要重视文化含量,提高文化品味。

要在充分挖掘廉政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把各种显性、隐性的处于零散状态的廉政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凸显,提炼廉政文化的精髓,弘扬民族文化思想精粹,汲取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增强人们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向心力,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向系统化、规范化,社会化纵深发展,构建起一个包括廉政观念、意识思想、理论、精神、文学、法规、风尚、作风在内的廉政文化学科框架,引导廉政文化建设迈向更高更新的平台。

材料一:

一、廉政文化建设的背景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上强调指出:

“不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不仅是严重失职,而且也是对干部不负责任的表现。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廉政文化建设”写入了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又提出,要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体部署。

这两年,“两会”民意调查显示,反腐倡廉位于“两会”热门话题前列。

当前腐败现象呈多发易发之势,认真剖析其深层次根源,除了体制机制层面的原因外,文化方面的原因亦非常显著。

国际反腐败理论认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从社会心理和文化上把腐败看作是一种可以容忍的甚至令人羡慕的行为,腐败获得了一种文化上的支持,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

从世界情况看,凡是腐败案件较少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廉政文化建设搞的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

如芬兰,廉政文化已深入人心。

清正廉洁已经融入了芬兰民族精神,升华为一种文化品格。

比如,在芬兰,人们和新闻媒体可以随时查阅到官员的财产、工资、纳税情况和政府多年来的政务记录。

透明国际发布的“清廉指数”显示,芬兰连续五年被评为世界上最清廉的政府。

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廉政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廉政状况和水准。

我国将反腐败引申到廉政文化建设的高度,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反腐败抓源头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在政治思想和文化建设领域的一个重大创举。

因此,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的重要基础性课题。

二、廉政文化的含义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从业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的总概括。

廉政文化的主要特性有四个:

一是主体的大众性,主要表现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以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充实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二是指向的权力性,主要表现为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廉洁自律,执政为民;三是实施的职业性,主要表现为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四是组织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机关、团体等社会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诚实守信,廉洁高效。

材料二:

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廉政文化的内含都有所不同。

一、我国封建社会的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浓厚弥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升华超越,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瑰宝。

早在西周,“廉”就成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

西周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裁断高下优劣。

到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将“不慈孝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纳入巡察之列,要求官员清正廉洁。

孔子注重廉政文化和道德修行。

“政者,正也。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孔子说的是掌权者自身修养、自律精神对正确用权的作用,品德良好的官员能将权力运用于为社会和人民谋幸福。

子产说“为政必以德”、“德,国家之基也,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他认为“德”是国家的根基,国君及官吏只有修德,才能确保国运长久。

法家则把礼义廉耻作为立国的四大纲要。

在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廉”论,如邓牧论君道吏道的败坏,黄宗羲论吏治廉洁的标准,曾国藩论节俭治贪等。

《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子罕“不贪为宝”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我国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清廉守正、严于执法、政绩卓著的清官廉吏,如包拯、海瑞、于成龙、林则徐等人。

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型社会制度,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廉政建设方面的集中反映,其核心价值观是务实、为民、清廉。

它决不是具有浓厚人治色彩的封建社会“清官文化”的翻版。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健康向上的社会廉洁氛围,构成社会廉洁文化,这是廉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土壤。

二是营造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政府廉洁氛围,构成政府廉洁文化,这是廉洁文化的主体。

三是营造遵纪守法、办事公道、克己奉公的公职廉洁氛围,构成公职廉洁文化,这是廉洁文化的核心。

社会廉洁文化、政府廉洁文化和公职廉洁文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影响,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整体。

早在1926年8月,中共中央就向全党发出《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

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对反腐败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与心血。

主张“奖励廉洁,禁绝贪污”,要求各级革命政权必须廉洁清明。

特别是他对谢步升案、左祥云案、瑞金贪污腐败窝案、黄克功案及肖玉壁案等建国前五大腐败案的亲自过问与关注,就足以证明我党惩治腐败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

我党执政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在充分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廉政文化成果,深刻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反腐倡廉经验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了一系列廉政文化理论,赋予了廉政文化崭新的内涵,形成了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材料三: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很明确、很具体,它就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作为一个产生于150多年前的理论,今天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

正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又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

三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1.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

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

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

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

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

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

“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

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

救灾物资。

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

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

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

“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

”钱答:

“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

”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

“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

”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

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

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

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

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

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

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

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

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

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

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

他说:

“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

我们要提倡说真话。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

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

”。

他说:

“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

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

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

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

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

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

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

一次,炊事员对他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

”总理说:

“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

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

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

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

最终没有同意。

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

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

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

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

但总理说:

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

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3.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

据《光明日报》2005年1月29日报道文章介绍,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

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

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

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

“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

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

”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朱镕基总理“罢宴”——不离开宴会厅,单独吃工作餐。

据媒体报道说,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要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

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温家宝总理“罢宴”——提前打招呼,谢绝摆宴自个吃。

据200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网报道介绍,“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

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

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

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

“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4.孔繁森廉洁小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

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

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

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

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

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

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

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

“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

”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

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

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5.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

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

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

“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

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

”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

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

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6.包公无私流芳百世

 

为了父母辞官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7.唐朝宰相卢怀慎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

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

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

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

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

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

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

“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

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

”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

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

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

“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

”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

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

“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

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

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

”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

“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

”说完又死了。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

于谦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仰慕古代正气凛然的仁人志士。

1421年,于谦考中进士。

在出按江西期间,3年时间就昭雪冤狱数百人,黎民百姓称之为“于青天”。

后又出巡河南、山西等地,体恤民间疾苦,变革害民弊政,远近称颂。

离职之时,山西、河南吏民上书请留于谦者以千数。

1448年,蒙古族瓦剌部南侵中原,英宗轻率迎战,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蒙古军进逼北京。

国难当头,于谦挺身而出,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并击溃蒙古军,保住了明朝的江山社稷。

没成想后来英宗重登皇位,十分怨恨于谦,以“意欲谋反”为由,将于谦判处死刑。

行刑那天,几万市民沿途泣立,与这位忠良诀别。

于谦遇害后,遗体由子女运回杭州葬于三台山麓,于谦遂与岳飞天天相向而望。

就当时来看,于谦对“土木堡之变”的态度确实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全国精锐之师葬送在土木堡,京师守御力量极为薄弱,如果保卫京城失败,整个皇室被俘,于谦将成为千古罪人,但为了国家和民族,他甘愿冒这个风险。

朱祁钰监国,权力受限,为了取得抗敌胜利,他不得不拥立朱祁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