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4032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质安全数据表.docx

物质安全数据表

1聚氯乙烯安全技术说明书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星会发生爆炸。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

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

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白色或淡黄色粉末。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

焚烧炉排出的卤化氢通过酸洗涤器除去。

废弃注意事项

 

2聚丙烯安全技术说明书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就医。

食入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星会发生爆炸。

加热分解产生易燃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

酸、醛

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

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防护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白色、无臭、无味固体。

熔点(℃)

165-170

引燃温度(℃)

420(粉云)

爆炸上限%(V/V)

无资料

爆炸下限

20(g/m3)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3高密度聚乙烯安全技术说明书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受热分解放出易燃气体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星会发生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

酸、醛

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

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

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粉尘浓度较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

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防护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臭、无味、无毒性的白色颗粒。

熔点(℃)

130-145

引燃温度(℃)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4二氧化钛安全技术说明书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未有特殊的燃烧爆炸特性。

有害燃烧产物

自然分解产物未知。

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

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酸类接触。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破损。

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应与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粉尘浓度较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防护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及时换洗工作服。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白色粉末。

沸点(℃)

闪点(℃)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用安全掩埋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5丙酮安全技术说明书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

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接触。

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26℃。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易流动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

沸点(℃)

56.5

闪点(℃)

-20

爆炸上限%(V/V)

13.0

爆炸下限%(V/V)

2.5

其它有害作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6柴油安全技术说明书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就医。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尽快彻底洗胃。

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

充装要控制流速,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防护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稍有粘性的棕色液体。

沸点(℃)

282-338

闪点(℃)

38

引燃温度(℃)

257

相对密度(水=1):

0.87-0.9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建议不要让其进入环境。

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破坏水生生物呼吸系统。

对海藻应给予特别注意。

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7.2-丁酮安全技术说明书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危险特性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

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接触。

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液体,有似丙酮的气味。

沸点(℃)

79.6

闪点(℃

-9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8二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与明火或灼热的物体接触时能产生剧毒的光气。

遇潮湿空气能水解生成微量的氯化氢,光照亦能促进水解而对金属的腐蚀性增强。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碱金属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碱金属、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气味。

沸点(℃)

39.8

闪点(℃)

无资料

避免接触条件

光照。

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

用焚烧法处置。

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

焚烧炉排出的卤化氢通过酸洗涤器除去。

 

9环己酮安全技术说明书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易燃,遇高热、明火有引起燃烧的危险。

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接触。

充装要控制流速,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还原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

沸点(℃)

115.6

闪点(℃)

43

其它有害作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10环氧树脂安全技术说明书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易燃,遇明火、高热能燃烧。

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星会发生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若是液体。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干燥的砂土或类似物质吸收。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若是固体,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防护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