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传说.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4040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湖传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西湖传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西湖传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西湖传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西湖传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西湖传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西湖传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西湖传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西湖传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西湖传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西湖传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西湖传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西湖传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西湖传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湖传说.docx

《西湖传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湖传说.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湖传说.docx

西湖传说

西湖传说 

西湖传说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杭州民间流传的故事说,西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颗明珠。

漫步在西湖青山碧水之间,吟咏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传诵着“许仙与白娘子”的传奇故事,你会为这千百年延续下来的璀璨文化所折服。

正因为有了这些,西湖才显得这样美丽,这样富足,这样令人回味无穷。

三潭印月的由来

很早以前,一条千年黑鱼精逃出龙宫,闯到钱塘江里,兴妖作怪。

从此以后,钱塘江两岸常常闹水灾,堤岸被冲倒,稻田被淹没,害得老百姓叫苦连天。

一天,黑鱼精变成一个黑大汉,到杭州城隍庙来玩耍。

他走到望江桥边,忽然闻到一股香气,回头一看,桥边有个点心摊,一个老太婆身穿白衣白裙,在卖馄饨面,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黑鱼精赶路赶得吃力了,一口气吃了五碗馄饨面。

一霎时,黑鱼精肚皮痈得大喊大叫,趴在地上打了十八个滚,“哗”地一声,吃下去的馄饨面都吐了出来。

老太婆拿起拂尘朝地上一拂,馄饨面变成了一根铁锁链,把黑鱼精锁牢了。

原来,这个老太婆是观音娘娘的化身。

观音娘娘把黑鱼精带到大井巷里,将它镇在大井底下。

黑鱼精向菩萨求情,观音娘娘说:

“你为非作歹,祸害百姓,若要出来,除非井头现天光。

”原来这大井与别的露天井不同,是围在房子里的内井,终年见不到阳光。

谁知有一年,杭州来了个新知府,夜里巡视街坊,提灯在大井巷里走,灯光照到了大井上。

只听井底下“轰隆”一声闻响,黑鱼精挣脱了铁锁链,逃出大井,窜到了西湖里。

黑鱼精怕观音娘娘再来收拾它,就在西湖中央钻了个三百六十丈的深潭,平时躲在深潭里睡懒觉,只有到了午时三刻,肚皮俄了,才从深潭里翻身出来找东西吃。

这时候,湖面掀起层层波浪,湖心旋涡滚滚,渔船、游船躲避不及,有的被浪头打翻,有的被旋涡卷沉,船里的人被黑鱼精吞进肚里,当了点心。

从此,那些捕鱼的渔民、划船的船民,都吓得不敢下湖了。

一天,观音娘娘从蓬莱仙岛回南海,路过西湖上空,见湖面上突然升起一片乌云,湖水翻滚,波浪汹涌。

按下云头一看,才知道是黑鱼精逃出了大井,在西湖里兴风作浪。

观音娘娘便来到上天竺寺,向如来佛借来供桌前的一只香炉。

这时候,黑鱼精正好窜出湖面,张开巨嘴,口喷白沫,寻找食物。

观音娘娘随手地起香炉,对准黑鱼精头上压去。

黑鱼精见头顶上落下个东西来,抬头一看,见是白衣白裙的观音菩萨,吓得连忙钻入潭底。

香炉在空中射出万道金光,越变越大,只听得一声巨响,香炉口朝下罩住了潭口,把黑鱼精镇压在西湖底下,永远出不来了。

只有三只香炉脚露出在湖面上。

据说,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就是香炉的三只脚。

又因为香炉里的一炉香灰倒翻在西湖里,从此,西湖泥都成了香灰泥。

花港观鱼

杭州城西有座花家山,花家山下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溪。

淙淙的溪水,沿着山脚流到西湖边,汇成了一个小池塘。

这花家山上山花烂漫,碧桃花,雪李花,绣球花,山杜鹃,开得满山满坡,一阵风吹来,花瓣飘落,一片片随水流进了小池塘,水面上姹紫嫣红,十分好看,人们就把这小池塘叫做花港。

却说南海龙王有个女儿鱼龙公主,生得端庄秀丽,十分可爱。

可惜娘早死了,长年累月住在水晶宫里,孤单单的。

只有老龙王过生日时,亲眷们走拢来祝寿,可以热热闹闹过几天。

平时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一个人对着草、珊瑚树,冷冷清清,苦恼极了。

听说杭州是人间天堂,她就独个儿偷偷地出了南海,经过东海,弯进钱塘江,来到了杭州西湖。

这时清明已过,四月春光,莺啼燕舞,正是江南景色最美的时光。

鱼龙公主抬头望,山青青;低头看,水粼粼;湖堤上,杨柳绿,桃花红,风送笑语一阵阵,人来人往闹盈盈。

看着这一番西湖美景,鱼龙公主乐得心花怒放,觉得这里千好万好,便纵身跳进西湖,准备在这里安身。

这时候,湖岸边停着一只小小的渔船,船头上立着一个满脸愁容的小后生,正在撒网捕鱼。

鱼龙公主贪看景色,不提防一头撞进鱼网。

小后生收起鱼网,发现一尾赤鳍红鳞的金鲤鱼,脸上露出一丝宽慰的笑意。

他收起鱼网,正想回家,突然看到金鲤鱼的眼里流出了泪珠,昂首翘尾,像在向他求情。

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把鲤鱼放回湖里去了。

小后生望望西天,太阳已经衔山,只得收起鱼网,心事重重地走回家去。

原来这后生从小死了娘,是个苦孩子,爹给他取名叫苦哥(苦哥父子两个,住在湖边,靠着打鱼过日子。

前些日子,父子俩冒雨撒了一天网,爹受了风寒,病在床上。

苦哥盼爹的病早些好,今天一早来到湖上,想网条鲜鱼给爹煎汤吃。

谁知清明断鱼腥,苦哥从早到晚整整撒了一天网,连一条鱼也没有捉到。

刚刚网了一条红鲤鱼,却又遇见这样的奇怪事。

苦哥走不上四五步路,忽然听见身后有人招呼:

“小哥哥,等一等!

”他回头一看,只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青衣布衫,渔家人的打扮。

那姑娘追上来说:

“小哥哥,我来帮你撒一网吧~”说完,从苦哥手里接过鱼网,走到湖边,只听得“噼喇”一声水响,果然网到了一条大青鱼。

苦哥真是高兴极了,他望着姑娘红扑扑的圆脸蛋,干谢万谢,还说他家就住在湖北岸的茅屋里,邀姑娘去坐坐,喝杯茶。

姑娘也不推辞,欢欢喜喜地一块儿去了。

老爹爹听儿子说这姑娘这么好,问她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姑娘说:

“我家住南海渔村,叫渔姑,跟着姨娘来到天竺敬香,失散了没处找。

”父子俩就留她住在家里。

老爹爹吃了鲜鱼汤,十分病去了七分,没几天,全好了。

他看姑娘心地善良,手勤脚快,更加欢喜。

日久天长,苦哥和渔姑生活在一起,情投意合。

老爹爹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就请邻居作个媒证,给他俩成了亲,一家三口欢欢喜喜地过着日子。

这以后,小夫妻俩双双驾着小船—起去湖里捕鱼。

苦哥在后面划桨,渔姑在船头撒网。

说也奇怪,不论是暑日夏天,还是严冬腊月,打的鱼总是比别的人多。

鱼打多了,老爹挑了色篓子上街去卖,换回了盐米粗布,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

谁知好景不长。

第二年桃花吐蕊的时节,这一天,天色晴和,小夫妻俩和渔户们一起下湖去打鱼。

船到湖心,突然间,天上传来隆隆的雷声。

一霎时浓云密布,罩得大地阴沉沉的,湖面上浪涛汹涌,渔船儿被掀很上下颠簸。

苦哥紧握船桨,使劲地稳住渔船,看看渔姑,只见她已经跌倒在船头。

这时候,听得天空中有人大叫:

“鱼龙~鱼龙~还不回头,”一声震天的霹雳,乌云中伸下一只黄灿灿的龙爪来,抓起渔姑,抛入了湖心。

苦哥急忙跳下湖去救她,却不见了渔姑。

只见湖面上一条赤鳞红鳍的大鲤鱼,对他一望三回头,依依不舍地随浪朝东而去。

不一会儿,云散了,浪也平了,晴朗朗的天照得湖面绿水荡漾,镜子一般平静,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苦哥失去了渔姑,难过得不得了。

为了生活,他还是天天去湖里捕鱼,可就是打不上鱼来,常常是提着网出去,空着手回来。

生活苦,熬得过,心里苦,受不了,要是渔姑还在多么好啊~苦哥对渔姑更想念了。

他常常一个人坐在湖边,望着碧波粼粼的湖面,轻轻地叫唤:

“渔姑,渔姑~你在哪里,渔姑,渔姑~你快回来~”

有一天,苦哥正在湖边叫唤着渔姑。

忽见湖面上漂来一张翠绿翠绿的荷叶,荷叶上跳着

两条小小的红鲤鱼,一直漂到他面前,耳朵里听见渔姑的声音:

渔姑南海不能回,

不忘人间西湖美。

一对儿女送回来,

永留花港传后代。

苦哥听了,伸手捧起这一对可爱的红鲤鱼,一阵心酸,两行热泪簌簌地流了下来。

以后,苦哥就在花港里精心饲养这一对红鲤鱼,一直到老死。

这两条红鲤鱼,在花港里喝着山泉水,吞着百花瓣,年长月久,子孙繁衍,一代又一代,成了五色缤纷的金鱼。

从此,到花港来看鱼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把这地方称为花港观鱼,成了“西湖十景”之一。

乾隆皇帝下江南,特地在这里立了个碑,碑上题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

花家山下流花港,

花著鱼身鱼嘬花。

柳浪和莺姑娘

传说西湖原来只有九景,有一处风景叫柳浪闻莺,是后来加上去的,其中有一段故事。

早先,这一带地方叫柳浦,满村是密层层的柳,一排排的破院。

住在这里的三百来户人家,都是郡王府的织锦户。

他们家家织得好锦,有一手好手艺;但家家都很穷困,过的是苦日子。

有一户人家母子两个,儿子名叫柳浪,是个好后生,手艺很高,但因为穷苦,年纪不小了,还没有娶媳妇。

柳浪的心事,也从来不向人透露,只向那柳林里游转的黄莺倾诉(这黄莺也真懂事,天天飞来为柳浪唱歌作伴,陪他织锦。

日子一久,竟成了知心的朋友。

有一天,柳林里走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圆眼睛,瓜子脸,一身金黄衣衫,显得十分俊秀。

她就是黄莺姑娘。

她偷偷地在窗口看柳浪织锦,想进屋里去,又有点怕羞。

这时,正好来了张二嫂。

她是个热心人,喜欢管闲事,看到有姑娘偷偷看柳浪,暗暗地好笑。

不料这姑娘一见二嫂,就迎上去叫声姐姐,还说自已是她的表妹金衣。

二嫂揉揉眼睛,想,我哪来的表妹呀~但是经不得莺姑娘连声叫唤,有点迷糊了,好像娘家真有个金衣妹妹。

莺姑娘又编了一些家事,最后说是投奔姐姐来的。

二嫂听她这么说,又仔细瞧瞧她模样,心里有了盘算。

就过去高声地朝屋里喊道:

“柳浪,你出来见见我的表妹~”柳浪在屋里织锦,他今天听不到黄莺鸣叫,正在纳闷哩~听到喊声,出门一看莺姑娘,竟觉得十分面熟,就笑吟吟地望着她。

莺姑娘红着脸,也不说一句话。

二嫂见了,拍着手说:

“真是天生的一对~”就进屋去找柳婆婆了。

这桩婚事,经二嫂一撮合,大家都愿意,就定下来了。

柳婆婆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准备为儿子办喜事。

这一天,刚逢三六九日,是缴锦的日子。

柳浪定了这门亲事,心里乐滋滋的,就背起锦,兴冲冲地跟着乡邻到郡王府去了。

那郡王是皇帝的侄儿。

这一年正是皇帝六十岁,郡王准备选一匹最精美的锦绸奉献上去,就将缴来的彩锦挑选起来。

可是挑来挑去都不满意,后来看到柳浪织的那匹绵,才连连说好。

但一听说这锦名叫西湖九景缎,连忙摇头说:

“九字不到头,不能庆万寿。

”立刻唤进柳浪,要他在一夜之间赶织西湖十景缎,还规定这新添的一景,要有声有色。

柳浪高高兴兴去缴锦,却带着这灾难回家来了。

莺姑娘在村口等柳浪,见他回来,喊他不应,问他不响,只听他自言自语地说着:

“有声„„声„„”莺姑娘告诉他,家里米不止一升,有两升,够吃三顿了~柳浪又自言自语地说:

“有色,色彩„„彩„„”鸳姑娘再告诉他,二嫂送来一盆鲞,门外挑来一些莱,有荤有素了~柳浪还是焦急地自言自语:

“一夜织,织„„织„„”莺姑娘又告诉他,婆婆已经在煮饭了,你不要急~

后来,把事情弄清楚了,莺姑娘说:

“有色容易,一夜间织成也不难,只是有声怎么织呢,”她一边说,一边想,后来笑了起来:

“有了,有了,你不要急,今晚我夫妻俩同织就是了。

”柳浪听莺姑娘能织,忧愁丢了一半,又怕妈妈担忧,要莺姑娘暂先瞒着。

当晚,柳婆婆听说他俩要同织一匹夫妻锦,安心去唾了。

柳浪整丝上机,就开手织起来。

莺姑娘却推说要去烧壶滚汤,走出了机房。

这有声有色的一景,到底该怎样织,莺姑娘也心中无数。

她想找众姐姐去商量,就趁这月上柳梢的时候,走到堤边,轻轻地叫了三声姐姐。

一会儿,画眉鸟、八哥鸟、百灵鸟、芙蓉鸟都飞来了。

她们听说要织有声有色的美锦,也想不出好办法。

最后还是画眉鸟有主意,拉着杨柳条,叫道:

“好姐姐,你替我们想想办法吧。

”杨柳笑笑说:

“小黄莺,这有什么难~织上杨柳就有色,织上黄莺便有声。

莺姑娘送别了姐姐们,急忙回到机房。

这时已经三更天了,柳浪心灵手巧,也已织到第五景了。

莺姑娘就接过鱼梭,坐上机架,继续一梭一梭地织下去。

柳浪在一边,看她织好一景又一景,看到开始织第十景,先是一条堤,再是一个旧祠堂,以后是一片成行的杨柳。

柳浪看得着急起来,说:

“这倒像是我的家,怎么称得上风景,”

莺姑娘笑了笑:

“你的家为啥称不上风景呢,”她还是一梭接一梭地织下去,趁柳浪一转眼,她拔下根羽毛,铺到锦上又织了几只小黄莺。

柳浪越看越急。

莺姑娘却故意慢吞吞地织好最后一只黄莺,剪下锦缎卷成了一筒。

“我明朝怎么讲呢,这算是什么风景,”

“就叫柳浪闻莺。

“这越发不对了。

“有什么不对,风吹杨柳翻绿浪,枝头常闻莺啼唱,这不是柳浪闻莺是什么,”

“„„有声有色„„这声在哪里,郡王规定要有声音的啊~”

莺姑娘再把锦展开,指着杨柳问柳浪,有没有色,柳浪点点头;再指着黄莺叫柳浪细听,果然一只只黄莺,一齐“呖呖”地鸣唱起来。

这一下,柳浪可高兴了。

从此,西湖九景缎也就改为西湖十景缎。

郡王验过这匹西湖十景缎,更是如得珍宝,赶快装上锦盒,派人押送进京,还赏赐柳浪一锭元宝。

有了钱,就好张罗喜事了。

乡邻们晓得这件事,大家也高高兴兴来帮忙。

不料成亲的那一天,郡王府的总管和旗牌上门来了。

他们当众宣读郡王的旨令,要柳浪的妻子进府去。

柳婆婆急忙上前去讲理,旗牌把她推倒了。

乡亲们气咻咻地指责总管,旗牌把他们赶走了。

柳浪死也不肯让莺姑娘进府去,旗牌把他绑在树上。

莺姑娘这时也真着急,展翅飞吧,怕暴露了自己的秘密;不飞吧,一时又想不出好办法。

正犹豫不决,几个旗牌上前把她绑进彩轿,抬走了。

原来,郡王打发了柳浪以后,自己也想弄一匹西湖十景美锦,又怀疑不一定是柳浪织的,就派旗牌去打听。

去的人回来报告,柳家有一个天仙般的美女。

郡王是个色鬼,立刻下令,骗也好,抢也好,快快派彩轿把她抬来。

一面就在偏殿挂灯结彩,准备将莺姑娘娶作第十位夫人。

就这样,旗牌抢了莺姑娘,抬着彩轿进殿来。

郡王欢欢喜喜地打开轿帘,哪有什么美女,明明是一顶空轿。

郡王大怒,旗牌们也都慌了。

正在这时,府门外传来一阵“咚咚咚”急促的鼓声。

门上人来报,说是柳浪辕门击鼓。

郡王哼了一声,说:

“我正要找他算账呢~”要旗牌将柳浪带进来。

柳浪一见郡王,据理指责他不该强抢民妻。

郡王却指着空轿破口大骂,说他抗旨欺王。

柳浪听说是空轿,以为莺姑娘被他们害死了,一面哭喊,一面大骂,更是大叫大闹。

郡王就下令把他绑起来。

这时,柳浦的人纷纷赶到,大家哄闹起来。

郡王大怒,连声

说:

“斩,斩,斩,把柳浪斩了~”

郡王刚说完,莺姑娘忽地站在他面前。

他一见这俊俏的姑娘,立刻变了一个模样,呵呵笑着,连声说:

“美人到了,赶快成亲。

莺姑娘说:

“慢~先放了人,再来说话。

”郡王放了柳浦的乡亲,却不肯释放柳浪。

莺姑娘责问他:

“为什么不放柳浪,”郡王说:

“罪有大小。

要放柳浪不难,只要你我先进洞房。

”莺姑娘咬了咬牙,答应了。

一些宫娥使女立即把她拥进新房去了。

当天夜里,郡王府里闹盈盈,郡王喜洋洋地进了新房。

柳浪却孤零零地绑在花园里的大槐树下。

他迷迷糊糊的,忽然听见黄莺的啼声,又好像有人替自己解绳子,定睛一看,莺姑娘在他身边。

莺姑娘替他解了绑,就拉着他穿过假山,走上亭阁,翻出墙去。

等到旗牌发觉,追上来,只见两个人影子一闪不见了。

旗牌们赶快去报告郡王。

可是在房门口一连报了几十声,都听不见回应。

好容易守到天亮,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撬进去一看,郡王竟被几株枯杨柳压住了,眨着白眼,嘴里塞满了泥巴发不出一点声音来。

莺姑娘和柳浪回到家里。

柳婆婆正在哭泣,见到他们回来了,又是喜,又是愁,说:

“逃是逃出来了,郡王追来还不是„„”话未说完,又伤心地哭起来。

莺姑娘说:

“婆婆不要哭,我有办法。

”她要柳浪将草鞋脱下来,就带了它奔出村去。

大家正在奇怪,只见天上出现了几百只莺衔着一只大草鞋,慢慢地向郡王府飞去。

飞到郡王府,“砰”的一声巨响,草鞋变成了山岭。

郡王府从此就不见了。

柳浪和莺姑娘欢欢喜喜成了亲。

他们织的柳浪闻莺一景,后来出了名。

西湖边这一带地方,杨柳长青,黄莺常啼,春光也越发好了。

断桥的典故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

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

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

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

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

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

“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

”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

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

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

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

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

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

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

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

老人笑着推辞说:

“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

”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

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

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

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

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

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

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使被称为断桥。

徐文长妙写藏头诗

平湖秋月是西湖赏月最佳的地方。

原先,这里称为孤山望湖亭。

这一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绍兴才子徐文长正在杭州。

他在天竺岣嵝山房独自一人饮酒赏月,几杯闷酒下肚,有些醉眼朦胧。

忽然,想起诗友们说过西湖孤山望湖亭是赏月的好地方,就趁着月色,踱着方步,向孤山望湖亭而来。

徐文长行行走走,一面欣赏着西湖月色,一面吟着咏月诗句,不觉已来到望湖亭前。

这是一座临湖建筑,据全湖之胜,东可望湖滨,西可达苏堤,南可至南屏,整个外湖景色尽收眼底。

这时,一轮皓月当空,风清清,水碧碧,远山蒙纱,近树笼烟,使人如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

他不禁诗兴勃发,画意盎然。

这时,猛听得望湖楼里传出一片吟诗声。

徐文长一看,亭子里面坐满了人,桌上红烛高照,摆满了西瓜、红菱、月饼等各式时鲜果品酒肴,还有笔墨纸砚,看样子,是一群文人雅士在这里饮酒赏月,赋诗作画。

徐文长信步走了进去,想看看热闹。

望湖亭里,果然是西泠诗社的文人雅士在饮酒赏月,正喝得兴高采烈,见有个陌生人进来,顿时没了声息。

主持人见徐文长身穿青衫,头戴方巾,一副文士打扮,虽然衣着简朴,但雅而不俗,仪态从容,觉得不可怠慢,就起身把手一拱,招呼说:

“今日中秋佳节,我们西泠诗社社友,特在此饮酒赏月,作画吟诗。

兄台如有雅兴,不妨稍坐片刻,以便求教。

”说罢,将手向四壁挂着的书画一挥。

徐文长慢步绕亭一周,向四壁诗画略略扫了一眼,发现尽是平庸之作。

主持人见他一言不发,又没有马上离开的意思,就故意刁难他说:

“兄台文质彬彬,定是行家里手,今日萍水相逢,我等三生有幸,乞望作画题诗,以开我等眼界,为中秋雅集增色。

”说罢,“嘿嘿”冷笑了几声。

徐文长看罢诗画,原想稍停一会就走,见他们有的面露骄矜之色,有的发着冷笑,心想:

好吧,我正愁没有纸笔抒怀、何不借此凑凑热闹,逗趣他们一下。

他也不谦让,来到书案前,将雪白的宣纸—铺,手执羊毫湖笔,饱蘸浓墨,“唰喇”几笔,天上出现了一轮圆月,又“唰唰”几笔,水中也映出圆月一轮,然后“嚓嚓”几笔,远处山色朦胧,近处湖亭跃然,湖上一叶扁舟,—渔翁在月影之中独酌。

这时,曲泠诗社文士,都围上来观看。

见徐文长顷刻之间,画好了一幅“平湖秋月”图,水墨写意,落笔不凡(都十分惊讶。

主持人看徐文长画得不错,想试试他的文才,就请他在画上题诗一首。

徐文长也不推辞,提起笔来就写了两句:

天上一轮圆圆月,

水中圆圆一轮月。

“‘天上一轮圆圆月,水中圆圆一轮月。

’哈哈,这也算诗吗,”文士们正议论间(只见徐文长又提笔写下两句:

一色湖光万顷秋,

天堂人间共圆月。

文士们大吃一惊。

他们原以为下面写不出什么好句子来,没想到徐文长这么一转一收,四句联起来一读,真是奇句妙文,情景交融,禁不住同声叫好:

“佳句,佳句,不知兄台来

自何处,我等失敬!

徐文长朝大家一笑,又提笔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平湖一色万顷秋,

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圆圆世间少,

月好四时最宜秋。

文士们一看,这首诗写得别致。

每句头—个字特别大,连起来一读,竟是“平湖秋月”四字,原来是一首藏头诗。

大家都拍手称绝,要徐文长留下高姓大名。

徐文长并不回答,只一笑(踏着月色而去。

曲院风荷荷香酒

那是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建都杭州,成为南宋第一个皇帝。

赵构终日花天酒地,特地在西湖九里松洪春桥堍设立了一所曲院,招聘天下酿酒能手,专门酿制美酒,供宫廷享用。

曲院建造得十分讲究。

前面挖了一口大池塘,引进西湖水,种植了并蒂莲、红莲、白莲等各种名贵荷花,四周造起曲折回廊,亭台水榭,后面是制酒、酿酒工场。

每逢莲塘碧露、南风送香的初夏季节,满院红、白荷花盛开,煞是好看。

这一年六月,曲院满池荷花盛开,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干层翠盖;红艳洁白的荷花(似锦绣红妆。

酿酒老人们正忙碌地在晒曲、制曲。

忽然,院门开处走进来一位五十开外、头戴方巾、身穿青衫的读书人。

他一眼望见满池荷花,南风吹过,清香沁人,不禁脱口赞道:

“多好的荷花,真是一处赏荷胜地啊!

”一边观赏(一边漫步来到酿酒老人面前,问道:

“老大爷,请问这是什么所在?

酿酒老人回答说:

“这是酿酒曲院。

那位读书人不胜感慨:

“荷花虽好,可借缺少美酒助兴。

酿酒老人见他是位读书识理的人,便请他到池边荷香亭里休息,说道:

“先生请坐,舍下略备

薄酒,待我取来,供先生助兴。

那读书人手捋长须,微笑点头,连连道谢。

不多久,酿酒老人便提着一葫芦酒,端上一只大碗,放在桌上,满满地斟上一大碗,说:

“先生,请用。

”这时,刚好一阵大风吹过,卷起满池荷瓣,恰巧有一瓣掉在酒碗之中,阵陈荷香,酒香扑鼻。

酿酒老人正要替他取掉荷瓣,那读书人连忙伸手止住:

“别拿掉,别拿掉~这正是一碗荷香美酒呵!

”一边端起酒碗,满碗饮了下去,连声赞道:

“好酒,好酒,正有一股荷花香味儿呢~”

酿酒老人听客人称赞他酿制的酒好,又满满斟上一大碗,说:

“不瞒客官说,我们这曲院制的酒曲,常常有荷花粉吹落进去,酿出来的酒,还真有点荷香哩!

那读书人一连饮了三大碗,趁着酒兴招呼酿酒老人说:

“多谢老大爷,请你去取笔墨纸砚来!

”酿酒老人取来纸笔,只见那读书人将宣纸往桌上一铺,望着满池荷花,饱蘸浓墨,向纸上一泼,又“唰唰”添上几笔,一片水墨荷花,跃然纸上。

那读书人意犹未尽,又举笔画上曲院小屋,题上“曲院风菏”四字,写上自己的名字。

那读书人将画送给酿酒老人,作为酬谢,告别而去。

酿酒老人虽不识字,也喜爱这幅画,将它挂在曲院里。

后来有人告诉他,这是南宋四大画家之—马远的手笔哩~

从此,曲院风荷便大大出名,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曲院酿制的荷香酒,也成为杭州一大名酒。

苏堤六吊桥

北宋时候,著名诗人苏东坡第一次来到杭州当地方官。

他十分迷恋杭州的山水,觉得西湖比古代美女西施更美,便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绝妙好诗。

可是过了15年,苏东坡再来杭州当太守时,发现西湖长久不治,湖泥淤塞,葑草芜蔓,就感慨上书,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决定要学唐朝诗人白居易,疏浚西湖,为杭州人做件好事。

疏浚西湖的告示张贴出来了,可苏东坡却被一件事难住了:

疏浚出来的葑草湖泥堆放在何处呢,如果堆在西湖四岸,既妨碍交通,又污染环境;如果挑运到远处去,费工费事,何年何月才能将西湖疏浚好,愁得苏东坡三天三夜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稳。

第四天,他决定到西湖四周走走,看看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件事。

苏东坡带上随从,骑马先到北山栖霞岭。

一看这里是通灵隐、天竺要道,堆放葑泥,显然不妥当。

于是,想转到南屏净慈寺去看看。

他站在西泠渡口,正想上渡船,突然听到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

南山女,北山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