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105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docx

审题立意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

审题立意:

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

审题立意:

利用重复、对比规律审多则材料作文题

一一以互联网+教育作文题为例

一、解说重复、对比规律

重复与对比是赋形思维操作模型。

其目的是展开文章的主题。

重复是指在主题展开的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主题信息、性质、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进行谋篇、构段、行文,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程度。

对比就是指在主题展开的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主题信息、性质、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进行谋篇、构段、行文,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的清晰度。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

这个思想同样可以用来审题立意。

因为,我们可以把多则作文材料看成是语篇(文章),它同样会运用重复与对比,表现主题。

XX说,重复,意思是同样的东西再次出现;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二、审题立意步骤

分析出每则材料的关键词及态度

寻找材料中重复部分

寻找材料中对比部分

综合重复对比,发现主要矛盾

依据主要矛盾,提炼出关键词,强化关键词理解

依据关键词,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以论点为中心,突出中心写作

三、例题

分析性写作(50分)

材料一:

某语文老师在工作之余,创办了语文匠,在短短数月间,收获了数十万粉丝,并创办了全国最大最活跃的高中教师语文匠高中教师总,老师们在内谈论教研,交流心得,不亦乐乎。

对此,有人认为,该教师所作所为展现了其善于利用互联网+来扩大教学影响的一面,应该给予支持,也有人认为,该教师不务正业,没有专心教学,需要纠正错误做法。

材料二:

对于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有专家指出:

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教育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

材料三: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摘选自十九大报告)

任务:

请从以上三则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写一篇文章,面向较少接触互联网的体,表达你对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看法。

要求合理引用材料内容,观点明确,论述有条理,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题语文匠]

解析:

分析出每则材料的内容、关键词及态度。

材料一:

互联网+、教育,对此有两种态度:

赞成、反对(有问题存在)。

材料的感情倾向是赞成(谈论教研,交流心得,不亦乐乎)。

材料二:

互联网+、教育,对此有两种情形:

荒漠与天堂。

没有感情倾向。

但是,两种情形的出现原因,是因为不同的态度。

材料三:

互联网,内容建设、治理、清朗空间。

加强、建立,目的是营造。

加强、建立是一种赞成的态度,与反对、荒漠态度不同。

也说明还存在问题。

寻找材料中重复部分,目的在于寻找核心概念、主要问题、或话题;确定材料内容。

互联网、教育;态度;存在问题。

寻找材料中对比部分,目的在于发现态度、看法,判断是非。

两种态度、两种情形(两种态度);与反对、荒漠态度不同。

摘选自十九大报告,暗示态度,必须发展。

综合重复对比,目的在于发现矛盾,为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做准备。

两种态度、两种情形,材料三说的是怎么办及目的。

主要矛盾:

人们对互联网+教育的观念、认识、态度不同。

依据主要矛盾,提炼出关键词,强化关键词理解。

互联网+教育;态度、看法。

XX说:

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悄地发生着。

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点,在中小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的好帮手。

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上网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帮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而且还能更有效地刺激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能有效地养成中小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教育和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依据关键词,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互联网+教育是老师、学生的好帮手,应该大力发展。

(观点句是因为-------所以-------;依据任务确定)

以论点为中心,突出中心写作。

略。

看看写作任务,认真完成落实任务。

任务1:

请从以上三则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写一篇文章一一三则材料依据自己的观点相关信息都要用到。

任务2:

面向较少接触互联网的体一一读者对象:

面向较少接触互联网的体。

这个对象说明作文时,主要以介绍互联网+教育为主,因为是较少接触,使之了解,提供认识,端正态度。

任务3:

表达你对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看法一一看法即观点,观点的内容必须是对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

对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是话题,或问题。

必须对此发表看法。

参考资料:

文1:

浅谈互联网+教育

摘要:

适应社会经济需求变化,在互联网技术的东风下,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

它满足了层次教育的需求,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生机。

笔者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面对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教育势头,对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界的结合和应用进行了研究。

中国论文网.xzbu/9/view-7333611.

关键词:

互联网+;互联网+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8.3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674-9324(2016)13-0001-02

随着互联网+在年初两会上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概念着实火了一把。

互联网+渗透入各行各业,笔者作为计算机教师,对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粗浅的看法。

随着互联网+在年初两会上被纳入国家战略,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从李克强总理口中说出来,互联网+概念着实火了一把,目前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各行各业莫能避之。

什么是互联网+呢?

我们知道,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交通,滴滴打车出现了……也就是说,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

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界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

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微课、慕课、翻课堂、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应用。

笔者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面对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教育势头,对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界的结合和应用做了如下粗浅研究。

一、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互联网+教育?

是现在的校校通、班班通吗?

是电子书包、电子白板进课堂吗?

是把实体课堂教学录像放到互联网上让大家看吗?

互联网时代,教师还能像从前那样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吗?

教师职业还会永远是铁饭碗吗?

如果你是学生,你还会认为只有在课堂上才是学习吗?

你走在路上、乘车、游戏、看,是不是学习?

你还会认为只有考试得高分才意味着学习好吗?

你还会认为只有书本里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网上的那些看上去零散的信息与知识都是无意义的吗?

答案是又不是。

互联网+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加完之后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互联网是刀、是斧、是锯,将原来的一切都分解成碎片,然后再以互联网为中心重新组建起来,成为新的体系、新的结构。

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就是知识的碎片与重构!

[1]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到教学内容,乃至教育观念和教育目的都会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未来,整个社会将被互联网连接为一个整体,一切事物或多或少都要经历一个从碎片化到重构的过程,这大概就是互联网+的全部内涵吧。

如果你不懂得将那些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有用的知识体系,你将会落后时代一大截!

互联网+教育的结果,将会使未来的教与学活动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

未来的教育是线上、线下大融合,不存在互联网教育和非互联网教育之分,未来两者都是高度融合的。

最终目的是为教育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

尊重教育规律,坚持教育本质,拥抱互联时代,专注服务学生,只要做到这四点,教育的新时代一定会来临。

二、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可能对教育产生深入骨髓的影响,会促进新教育生态的重建。

1.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在信息时代,知识和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本身的激增、剧变、更新,频率加快,周期缩短,同时知识本身的高度综合和学科渗透、交叉,使得人类的一切领域都受到广泛的冲击和影响。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

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

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国外大学免费的优质讲座视频,可以看到界面简洁但是通俗易懂的可汗学院教学内容,我们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途径增多,获取成本大幅降低。

大势所趋,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互联网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上,有独到工夫。

这种整合,使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调控学习过程,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

这无疑是学习方法上的一种革命变革。

2.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2]。

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

可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

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所以未来的教师很可能分为两种:

一种是线上讲公开课的明星教师,一种是线下的辅导教师。

3.互联网+对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和整合。

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

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

三、互联网+教育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教育很多优势,但不可否认如果过度使用和依赖互联网技术,也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

1.教育的育人功能面临被弱化的危险。

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相比,网络教育的最大优点在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

在这种虚拟学校里,学生只需要一台连网的电脑,便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教育。

但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

传统教育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讨论与沟通,有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有心灵火花的撞击,有由于相处而产生的师生情谊。

教师可以给孩子德、艺、社会规范等多层面的熏陶感染。

然而互联网教育可能会削弱教师在德育方面的作用,从而动摇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

2.学习的碎片化让学习者专注度下降,学习深度下降。

互联网降低了人们学习的门槛,学习的广度大大增加,人们可以涉猎学习自己熟悉的、不熟悉的各领域知识。

然而,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却严重碎片化,学习者会利用乘坐公交车、课间休息、睡前十分钟等等零碎时间,学习了解一些零碎知识。

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会使得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难以建立,从而学习者学习到的都是很多零散的点,而难以加工成为有意义的知识网络。

如此,学习者的学习深度很难保证。

信息无法替代知识。

在互联网上,信息可能已经代替了判断力。

学生们学习检索,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复制网上信息,不再学习如何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们虽然拥有大量的信息,但却知识贫乏,分析能力低下,知识碎片化,难以形成知识的完整体系。

互联网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

面对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冷静应对。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要始终牢记教育是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技术手段。

因此,我们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指导原则,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

我们要积极防止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网络沉迷等现象对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要及时通过健全法律、加强监管等方式净化互联网环境,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所用。

总之,适应社会经济需求变化,在互联网技术的东风下,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

它满足了层次教育的需求,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生机。

面对机遇和挑战,让我们抓住时代脉搏,将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有效融合,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竹立.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

[EB/OL].

//../s/_4bff4c090102vd6c.

[2]赵国庆.互联网+教育:

机遇、挑战与应对[EB/OL].光明日报?

教育周刊?

教育时空,2015-06-09

//news.gmw./2015-06/09/content_15916656_2..

文2:

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向

2017年01月11日14:

12《教育研究》

秦虹

张武升

简介:

秦虹,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武升,天津市政府参事。

互联网+教育是国家战略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锋和新锐,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力引擎。

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教育,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掌握互联网+教育的领先权和主动权。

一、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阔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可见,互联网+所形成的是一种新形态。

对于互联网+教育存在着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技术手段在教育上的应用,以使教育教学成果更有效、优质资源配置更均衡。

有将互联网+教育界定为,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教育,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育和通信[1]。

笔者认为,把互联网+教育定义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反映了互联网+教育的本质。

互联网+教育并非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也不仅仅是教育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各种教育、学习平台;而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推动教育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增强教育创新力和生产力的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教育变革。

但是,互联网+教育绝不会取代现行的全部教育。

现行教育中人与人的思维、情感和个性的生活性相互影响和促进,是再先进的视频教育和人工智能所不能代替的。

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第一,跨界连接。

互联网+中的+表达的就是一种跨界,是由此及彼的连接,在跨界连接基础上产生一种新形态。

在教育领域,互联网可以说无所不能+,可以+德育,可以+课程,可以+教学,可以+管理等等。

每一种+体现的都是跨界连接,都是原有教育层次和水平的升级,一次质的飞跃。

例如互联网+教学,通过人机交互模式、人工智能等,使师生由线上分离变为线上互动结合、问答交流的体验得以实现。

第二,创新驱动。

互联网+教育体现的是用互联网思维对教育整体及部分创新,使教育发生质的变革,达到水平的飞跃。

[2]一是强化技术对教育创新的支撑。

例如,图形图像技术、搜索技术和社交网络促进互联网教育形态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化、虚拟世界、云计算、网络视频、课题录制、移动教学等新技术带来了教育教学互动创新模式的形成等等。

二是促进教育众创空间的发展。

可充分发挥网络开放创新的优势,聚集网络技术资源,创建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众创空间,给学生提供创新学习和创业试验的平台。

目前,在改革发展先行的各级各类学校中,众创空间正在大量涌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风景线。

三是形成开放分享式创新。

互联网技术为创新的开放和分享提供便利与可能。

教育主体的创新理念和设想通过互联网进行创新协作和集成,使参与者共享成果、教育教学的创新点迅速扩散发展为创新的线和面。

第三,优化关系。

互联网+教育打破原有的各种关系结构,对其优化重组,使师生关系、教育机构与学习者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升级到更高水平;改变组织、合作关系等的传统内涵,使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界限模糊;让用户拥有学习选择权,进行广泛的分享,实现信息的对称交流;使人的角色关系互换、变化,真正集成大众智慧,进行创新与创业。

第四,扩大开放。

互联网+教育使教育走出了学校,跨越地区、国家,全球连成一片,实现了真正的开放。

可汗学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007年,可汗创立可汗学院的目的是让更多人能够享受有品质的教学,经过两年的努力就迅速聚集了1000万名学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校。

第五,更具生态性。

教育的生态性表现为多元、多样、自然、进化、渐进、质变等。

互联网+教育使教育上述特性更突出、更具操作性。

因为先进的技术可更广泛地每一个体学生,把学习内容呈现得更多样、更合乎需要,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作用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性更能充分表现,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细微化,使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教师更主要是指导者、引导者,是学生人生的关心者、启迪者。

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向

第一,增长取向,表现在技术和区域两个方面。

由于宽带技术的飞跃发展,4G商用范围迅速扩大,智能终端加入教育领域,使教学直播互动实现并普及。

学生不需坐在电脑旁,也无须接入WiFi,只要通过4G网络,使用、平板电脑就可随时随地学习。

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5)》,2014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57亿人;2015年使用上网的用户达到8.39亿人。

使用看视频的用户比例不断上升,这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了广泛实在的基础。

从各国发展比较来看,一方面,北美和西欧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亚洲国家发展迅速,将成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研究发现,亚洲中小学生数量6亿多,比北美、西欧国家的总和还多。

据预测,到2020年,25-34岁在全世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2亿人中,亚洲将会占一半以上。

亚洲在线学习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升温,到2018年,亚洲预计将会占到全球互联网教育市场23%的份额。

[3]

第二,技术取向,主要指向大数据。

大数据不仅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已经进入教育,引起教育的变革。

维可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与大数据同行:

学习和教育的未来》中指出,大数据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实现弹性学制、个性化教学和家庭学习。

大数据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各种所需课程,帮助教师和教育机构提高对学生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主体取向,主要指向互联网大公司与教育机构的深度结合。

互联网+教育需要互联网和教育双方的积极性,尤其是互联网一方,在发展初期掌握着技术主动权,他们的积极加入是关键。

现实也正是如此,在全球互联网+教育发展中,谷歌、微软、XX、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公司是重要的开拓者、引领者,谷歌的谷歌教室、微软的课堂笔记本都是引领潮流和风向的教育类型。

第四,服务取向,主要集中于K-12和职业教育。

在未来,互联网+教育发展的热点领域是K-12和职业教育。

K-12是最大的学生体,教育学习的需求内容最多,因而互联网+的空间更大、前景更广。

职业教育涉及人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水平,所需学习掌握的技术技能越来越多,从而需求市场也很大,所以,在职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投资大项目或公司。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指导意见》已经把互联网+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实现和提升的重要指标。

据教育部信息,2015年教育信息化方面国家经费投入达到2000多亿元。

截至2014年11月,全国中小学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82%,其中,接入带宽在4兆-10兆的中小学比例为32%,接入带宽在10兆以上的中小学比例为41%,全网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生比例为78%,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比例为39%。

中国互联网+教育已具备良好基础,成为加快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有力引擎。

参考文献:

[1][3]王磊,周冀.无边界:

互联网+教育[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5.3-4、19-20.

文3:

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

储朝晖《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9日

14版)

2015年中国从事在线教育的企业数约2400-2500家,拥有数十万门在线教育课程,用户达到了近亿人次。

这些在线教育企业同蘑菇那样速生,也如同烟云那样很快消散,其原因当然有多种,但其共性的原因是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教育,采取了外科手术式的互联网+教育方式,互联网并没有真正加到教育深层——

3月底,一则在线教师时薪1.8万元的消息引发社会,人们在感到互联网的巨大力量的同时,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如何与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问题,已有的学校、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如何应对互联网也成为决定其自身未来状态的换关键:

选择得当就会给自身开辟宽广道路,选择不当就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在互联网+的涌动中,教育已成为其中的一个加数,于是有了互联网+教育一词的流行。

与此同时,有人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认为相对于教育的特质和互联网的特征,教育+互联网的提法更能准确地反映教育与互联网的关系,更有利于在线教育实践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深刻、理性、健全地促进教育与互联网结合,更有利于教育当事人或社会成员利用教育和互联网服务来更好成长发展。

1.互联网+教育靠谱吗?

互联网+的兴起,最初集中在经济学领域,从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产业到互联网+智慧,实现各行各业所有内容数字化并融会贯通,这一期间它的使用是相对得体的。

后来互联网+的说法几乎被不加区分地运用于任何对象,成为万能的词语剂,应该说就有问题了。

仅教育领域内,除了互联网+教育,还有人开始使用互联网+早期教育互联网+职业教育等等,以及互联网+课程互联网+学校管理互联网+教育评价互联网+教学……这些过于随意的表达显然不够严谨,也很难有确定性和确切的内涵,需要依据语言实践的真实需要和汉语的规则加以规范。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使用互联网+,一次使用+互联网,说明根据实际选择使用哪种组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就以教育而言,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经历过多次重大的环境、工具的变革,每一次新工具的发明对人类发展都是影响巨大且关键性的,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而教育作为一个行业或专业,它的连续性始终保持着,而且有着较为严密的组织结构,外在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就如同给一株千年古树施肥,依据树的性能、需求和机理去施肥,就能让它枯木逢春,这就是教育+互联网理路;以相反的方式,互联网+教育,以一张网的方式把这株古树罩住,或用堆土的方式把它掩埋,就可能把它闷死,或是罩住或掩埋了很长时间,两者之间也未发生实质性关系。

互联网这一新工具的影响只是比历次更为迅速普及,作为一种工具来说与前几次没有本质的差异。

教育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和主体的,不同于经济和其他以物为对象的领域,在工业、商业等其他领域或可以用互联网+,运用到教育领域时应慎重对待。

2.互联网+教育教育+互联网等值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