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284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docx

长沙理工大学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

长沙理工大学

“十一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修订稿)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湘发[2007]18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一五”规划》(湘政办发[2007]50号)的有关精神,促进学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修订高校发展规划的通知”(湘教通[2007]291号)的要求,特对学校“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进行修订。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长沙理工大学把握并校契机,狠抓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项大事,统一了办学理念,更新了教育思想观念,稳步实现了学校的实质性融合,整体实力大为增强,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招生规模基本稳定,生源质量不断提高。

并校以来,学校准确把握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思路,突出办学特色,稳定办学规模,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稳步提升。

2007年我校在湖南、湖北、福建、安徽等11个省(自治区)已列入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招生计划中列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数占总招生计划数的70%。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30707人(含城南学院学生),硕士研究生1951人,博士研究生45人。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长期建设,学校已初步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的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1640人,其中正高职称206人,占12.56%;副高职称566人,占34.51%;博士236人,占14.39%;硕士782人,占47.68%。

师资队伍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等。

学科专业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十五”以来,学校硕士点连续三次总数翻番,博士点从无到有。

目前,学校已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资格及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MBA授予权。

学科点分属工、理、管、经、文、法6个学科门类22个一级学科领域。

拥有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54个本科专业中,有8个全国特色专业,11个省级重点专业。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始终重视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

“十五”以来,共主持教研教改课题26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6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3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446篇,主编“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参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另有19部获“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优秀课程8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4门;有省级示范实验室6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9个。

学校大力开展科学研究。

“十五”以来,我校共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67项(其中主持项目37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80项,承担各类横向课题355项。

在已经完成的研究项目中,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1项;发表的学术论文总量达7130篇,出版学术著作282部;获得国家专利45项。

“十五”期间,年均进校科研和科技服务经费4680万元,目前,全校在研科研经费达8000多万元,排名位居省属高校第一。

新校区建设成效显著,办学基本条件日益改善。

我校的云塘新校区建设于2005年7月正式启动,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一个占地面积2083亩,校舍规划建设面积约78万平米,能容纳2万余名全日制本科生的现代化校园,矗立在离老校区约12公里的长沙市南郊。

目前,新校区已入住本科生1万多人。

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3.4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7亿元。

馆藏图书292.4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48.68万册,中外期刊3192种,拥有集借阅、查询、检索功能于一体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建有主干千兆、部分为万兆的网络核心系统,多媒体教室与语音实验室座位10000多个。

在国内大学排行榜中,我校排名位次一年一个台阶,呈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

由网大发布的“2007年中国大学综合指标排行”中,我校列173位,位居湖南省高校的第五名;在网大理工类分类榜单中,我校列49名,位居湖南省理工类高校第一名;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中,我校在一般大学中列72位,位居湖南省一般大学的第二名;在该排行榜的学科分类榜中,我校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全国排名分别列为第6名和第11名。

“十五”以来,学校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面临很多困难,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

学科的综合优势还不明显,高水平的学科数量偏少;承接重大项目的创新团队不多,科研整体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还有待加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不多;人才培养规模大,但研究生数量少,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源整合有待加强,资金筹措渠道有待拓展,新校区的教学条件亟待完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挥,等等。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发展的关键时期。

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教育强省战略的实施,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发展势头强劲。

高等教育国际化既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机遇,如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推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高等教育活动在国际间的相互交流,包括互招互派留学生、教师交流互访、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进行信息合作、跨国联合办学、联合研究科研项目等,但也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对高等教育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对高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所有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大学的办学一定要有国际视野与全球眼光,加快改革发展,提升水准,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明确提出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我校应该重新思考学校的发展规划与目标,坚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教育观念,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等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使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3、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社会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

交通、电力、水利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同时也是长期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国家在制定“十五”、“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也一再强调,“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五年至十年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要“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积极发展电力”。

这对以交通、电力、水利等学科专业见长的长沙理工大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学校如何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进一步加大为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力度,培养行业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是新的时期学校建设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4、湖南省“教育强省”战略的实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为实施科教兴湘战略,实现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重大决策,并召开了教育强省的专门会议进行部署。

建设教育强省既是湖南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也是我省教育发展里程碑式的一项重大决策,令人鼓舞,摧人奋进。

打造教育强省,推动创新型湖南建设,加快富民强省步伐,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这对整个湖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长沙理工大学作为湖南省属工科大学,在建设创新型湖南,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服务本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满足本省高级专业人才需要等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十一五”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和谐治校的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及我国交通、电力、水利等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和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有关精神,按照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走内涵发展、开放办学的发展之路,着力抓好“十一五”期间学校建设发展的六大主要任务,切实落实五大保障措施,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学校的优质服务,积极争取地方和行业的双重强力支持,为把我校建设成为湖南省重点建设的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三)学校定位与发展目标

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以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领域的学科专业为主干,构建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群与专业结构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达到国内同类型大学的先进水平,跻身湖南高校前五强的行列。

(四)主要发展指标

“十一五”期间,学校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在校生总规模控制在28000人左右(含城南学院学生),扩大研究生办学规模,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数发展到4000人左右;严格控制非教学人员编制,扩大专任教师比例,专任教师达到2000人,占学校总编制的70%以上,生师比控制在16:

1以内,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0%;争取拥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以上,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以上,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0个以上,硕士学位点95个以上,为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建设好8个全国特色专业,发展更多新的特色专业,并争取20个左右专业进入省级重点专业建设行列;建成200门左右覆盖各专业主要课程的高水平优质课程,建成2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其中,5门左右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水平;积极承担各类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争取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左右;争取更多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标志性科研成果,到2010年实现年科研合同经费和科技服务经费双过亿元,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数超过600篇,并力争“十一五”期间获得3项左右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三、“十一五”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切实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巩固和加强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基本稳定现有本科办学规模,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本科专业结构,以工科专业为主,加大文理等基础学科专业的建设力度,在“十一五”期间,本科专业总数稳定在58个左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起现代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计划,深化学分制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人文课程和体育课程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全面提高。

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广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

“十一五”期间,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左右,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0项以上。

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实验室建设,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推进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

通过实验室合格评估、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等,加快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

高度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使我校省级优秀实习基地达15个左右。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切实保证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巩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建设成果,切实落实教学评估整改工作的各项具体措施,以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设为重点,完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校、院(部)两级教学管理组织和教学督导组织的作用,加强日常教学督导和教学工作评价,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和教学质量考核制度。

加大招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加强和改进招生宣传工作,扩大学校知名度,提高生源质量,使学校普通本科招生工作整体进入一本行列。

巩固行业和地方就业网络,努力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使我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推动研究生教育观念、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责任制。

突出科研训练、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建立研究生论文质量保证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十一五”期间,争取在我校产生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二)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以文理科为基础,工科为主体,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主干学科为特色,信息科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为增长点,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构建工、理、管、经、文、法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科结构体系。

认真研究我校学科优势与发展重点,全面提升学科水平和实力。

“十一五”期间,按照“突出重点、提升整体”的建设思路,加强省部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已有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水平,力争使“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其主要研究方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为实现我校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对集中地建设好“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数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化学与环境工程”等一级学科,力争其中的每个一级学科都有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建设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由此推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全面提升。

创新学科管理体制。

理顺职能部门、学院和学科的关系,强化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功能,明确学科建设的重心在学院,完善学科带头人的遴选、考核等项制度,实施学科带头人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学位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统一管理。

加大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制定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与管理的具体办法,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综合评价体系,保证学科的建设质量,对达不到建设标准的予以整顿和调整,对在学科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重奖。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造就名师的思路,全面培养和重点引进相结合,努力造就一支数量适度、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到2010年,使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0%。

启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与引进计划”、“教学名师建设计划”等以高水平拔尖人才和教学名师为主的人才建设项目,培养或引进60名左右在省内有一定学术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20名左右在国内有一定学术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名左右国内外知名的大师级专家学者或两院院士;使学校的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数量分别增至2人和6人以上。

实施“湖湘学者”特聘教授计划,“十一五”期间向国内外公开招聘10—15名特聘教授。

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两支队伍。

尽快建设5个左右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首席专家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并重点扶持2个左右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争取达到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水平。

选择5个左右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科研成果丰硕、队伍结构和水平高的优势专业或优质课程群,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对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在人财物上给予重点支持,以充分发挥其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建立流动有序、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良性竞争机制。

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加大收入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人员特别是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倾斜的力度。

高度重视人才稳定,尊重学术个性,发扬学术民主,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机制留人、环境留人。

(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以应用性和技术开发性研究为主,大力支持基础性、原创性研究,积极鼓励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通过政策导向,汇集相关学术力量,开创创新团队协同作战、合力攻坚的局面,激励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承担国家“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高层次的科研课题,争取获得更多高水平的标志性科技成果,发表更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争取到2010年实现年科研合同经费和科技服务经费双过亿元,“十一五”期间获得3项左右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不断改善科技工作的实验条件,在建设好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若干个体现我校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实验室建设,再争取3个以上实验室进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并积极谋求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组建若干个“工程研究中心”。

积极发展校办科技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组建长沙理工大学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将其建成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良性运转的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促进学校各类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对学校所属的六家科技企业以及院系所属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校办企业运营效益。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

完善对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的扶持和奖励政策,构建有利于形成创新团队、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的良好科技创新环境,形成各方互动、协调有序和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科技研究的积极性。

大力扶持学术刊物,打造学校的期刊品牌。

充分利用已有的期刊资源,努力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增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和技术类期刊的竞争力。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加快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创新步伐。

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问题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尽快形成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色和优势。

(五)落实教育强省战略,加大服务地方力度

按照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及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发挥学校以工科见长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投身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使学校成为湖南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成为教育强省的一支主力军。

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为湖南省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加强与本省政府部门、企业人事部门的信息联系,研究省内各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完善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办好学校的优势主干专业,培养湖南省所需要的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专门人才,并根据市场需求和预测信息,优化调整部分学科专业,开设和办好一批湖南省急需、体现学校特色的新专业,如水文与水资源管理、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为湖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综合素质高、“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优质人才,为湖南省各行各业的发展建功立业。

整合优势科研资源,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强化科技服务。

根据湖南省发挥“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基础工作的保障作用”的“三基”战略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在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产业中的科技优势,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着力打造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水利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科技服务平台,在现代交通领域、新能源、现代生物工程、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造纸业、电子信息产业、动漫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主动适应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

积极提供各种决策咨询和文化服务。

结合湖南省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组织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开展相关专题研究,提供高水平的决策服务;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通过合作立项等方式,承接湖南省企事业单位相关研究课题,研究解决湖南省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创造高品位的大学文化,鼓励师生深入城乡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教育宣传、科学普及等活动,切实担负起大学的社会责任,为繁荣湖南省文化提供高品位的文化服务。

(六)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提高开放办学水平

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与合作。

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发挥学校董事会的作用,巩固和发展长期行业办学形成的优势,通过为行业输送优秀毕业生、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培训在职人员、与行业共享实验室、与行业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攻关等形式,不断拓展产学研结合的领域,与行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互补、互惠、互利”的有效机制,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积极采取措施,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扩大国际间的校际合作平台,促进学科建设和科技合作。

积极组织举办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策划申报国际组织、国家间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积极引进优质国际智力资源,使每年在校从事教学和合作研究工作的外籍专家和教师达20名以上,来校作短期讲学及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各类专家达50名以上。

通过校际交流、政府间合作项目及设立学校专项资金等渠道,每年有重点地资助50—100人次骨干教师出国(境)讲学、研修、任教、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会议,并力争选送部分优秀人才进入国际先进的课题组和实验室工作。

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到2010年,使在校的学历教育留学生规模达到300人以上。

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新发展观念,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坚定地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营造科学发展,奋发有为的发展氛围,抢抓发展机遇。

学校要围绕什么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国内同类型大学先进水平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等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广大教职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各自的职责,转变发展观念,形成发展共识。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正确处理学校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例如: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近期工作重点与长远发展目标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关系,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等,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正确处理学校自身改革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关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推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要高度重视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把人视为学校发展的中心和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