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4675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37节第一课时年月日

课题

13、夜莺的歌声

课型

精读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过程与

方法

已读促悟,一读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材分析

重点

掌握生字词。

难点

感悟文意。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小组合作法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

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

削xiāo 空kòng 塞sāi

   解词:

轻蔑:

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

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

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教学过程(续):

搭拉:

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

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

”)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四、合作读文,交流感悟

  1、师:

这个故事很精彩,请大家和同桌一起合作分角色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分角色读文,划精彩句子。

  3、课堂交流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

五、巩固练习。

一、组词。

   锋(   )  消(   )  梢(   )  淘(   )

   峰(   )  哨(   )  削(   )  陶(   )

   缝(   )  捎(   )  宵(   )  掏(   )

 

教学过程(续):

二、照样子,写词语。

模糊(模模糊糊)   弯曲( )  清楚 ( )

干净()隐约()斑点()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小路  (   )的眼睛  (   )地回答

   (   )的树林  (   )的上衣  (   )地微笑

   (   )的花园  (   )的歌声  (   )地站着

 

板书设计:

13、夜莺的歌声

削喂哨挺斯甩踢

枪防鬼汉滚毁惯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教学后记:

虽然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但是弊端显而易见:

上课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未能把学生放在首位。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38节第二课时年月日

课题

13、夜莺的歌声

课型

精读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

方法

学习运用练习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

教材分析

重点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讨论法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

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

“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

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

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教学过程(续):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

画在书上。

   3.讨论:

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

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

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五)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

  指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想想,这几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两个自然段是互相照应的的关系。

  你从哪看出来的?

都是说小孩在发出夜莺的歌声,以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

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十分完整,同时也强调了夜莺又在执行新的任务。

我们今后在写作文的时候要认真运用这种首尾连贯、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续):

(七)巩固练习。

读课文填空。

   1.“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

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两句话,描绘了一幅(         )的景象,这两句写景的句子突出了(         )。

   2.人呢 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 刚刚一开火 村子就着火了 大家都喊 野兽来了 野兽来了 就都跑了

   

(1)给第“2”段加上标点。

   

(2)“野兽”指的是(         )。

表达了苏联人民(         )的情感。

   (3)小孩这样回答的目的是(         )。

 

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跟家人讲讲小夜莺的故事。

教学后记: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的上课节奏偏快,各个环节未能落实到位。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39节第三课时年月日

课题

13、夜莺的歌声

课型

练习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辨别形近字组词。

2、完成阅读。

过程与

方法

以读为主,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重点

提高阅读能力,独立完成问题。

难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法

练习法

学法

小组合作法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辨别形近字组词。

 

耍(     )  推(     ) 究(     ) 蜂(     ) 记(     )

要(     )  准(     ) 穷(     ) 峰(     ) 纪(     )

 

遗(     )  促(     ) 异(     ) 逢(     ) 睛(     )

贵(     )  捉(     ) 导(     ) 缝(     ) 晴(     )

 

拼(     )  村(     ) 抖(     ) 磨(     ) 访(     )

并(     )  材(     ) 蚪(     ) 魔(     ) 坊(     )

二、课外阅读。

家乡的小河

小河的早晨是迷人的。

绚丽的晨曦中,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她周围的新鲜东西。

这时水绿得像玉,霞红得似胭脂,袅袅上升的雾气像

教学过程(续):

洁白的羽纱,轻轻掩着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

太阳爬上了树梢,把自己的身躯映在河水中,欣赏着火红的脸庞。

一群白鹅开始了“曲项向天歌”“红掌拨清波”的嘻戏。

鱼儿凑趣地跳跃着,翻起了一个跟头,顿时河面上鳞光闪闪。

夕阳西下,太阳把余辉洒在河面上,小河里这处是红,那处是绿。

又一阵风吹来,倒映在河岸和成排的桑树、桃树,都乱成灰暗的一片,像醉汉,可一会儿又站定了。

小河的夜晚可静啦!

喧闹了一天的小河带着倦意入睡了。

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小河照镜子。

这时,寒风任意地扫着河岸上的小草,发出一阵窸窣的响。

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汪汪的狗叫声,此时的小河更静、更清。

家乡的小河啊,你真美!

1、第①到第④段是按照()序来描写小河的。

2第①段运用()和()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生动地了写白鹅___________、鱼儿________,表现午时小河喧闹的特点。

(各填上一个词语就可以了。

4、“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小河照镜子。

”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河的特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中写风声和狗叫声的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教学过程(续):

 

板书设计:

一、辨别形近字组词。

 

耍(     )  推(     ) 究(     ) 蜂(     ) 记(     )

要(     )  准(     ) 穷(     ) 峰(     ) 纪(     )

 

作业布置:

继续完成练习题。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40节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14*、小英雄雨来

课型

略读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

方法

1、运用联系上下文方法理解文中句子的啊、深刻含义。

2、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小英雄雨来勇敢机智的品质,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重点

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

难点

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内容。

教法

情感法

学法

小组合作法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夜莺的歌声》一课,让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儿童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同入侵者作斗争,保卫自己家园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儿童,在我国的抗日战争中,也屡见不鲜。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一位叫雨来的小英雄。

(板书:

小英雄雨来)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二、初读解疑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边读边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在还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桌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新收获。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各部分要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想想

教学过程(续):

主要讲了什么?

也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读,试着给课文各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2.指名简要复述课文大意。

四、研讨品读

1.激趣:

同学们读得十分认真,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把这么长的课文读明白了。

只是,老师还有些问题不明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

(出示问题:

课文哪几个部分最能表现雨来是

个小英雄?

为什么?

)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把这个问题想全面了再回答好吗?

如果有必要,小组内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

全班讨论,结合朗读课文的重点词句,老师着重点拨:

巧妙地帮助掩护了交通员李大叔;意志坚强,面对敌人的哄骗利诱和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利用自身特点,机智勇敢地从鬼子手中逃脱。

2.过渡:

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已经被文中的小英雄所感动,你们喜欢读它吗?

那就再快速地读一次,边读边想边想,圈圈画画,看看文章还有那些地方吸引了你。

结合学生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三次写景,四次写到识字课本的作用,体会雨来热爱祖国的品质。

3.指导朗读,体会课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

4.质疑: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让大家帮帮你好吗?

五、拓展

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我们已经认识了雨来。

他的所作所为让你感动了没有?

如果他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和他说的吗?

(扮演角色对话)

六、巩固练习。

1、恰当地搭配词语。

(     )的芦花 (     )地哭着  (     )的浮云 (     )地看着 

(     )的眼睛 (     )地飞来  (     )的芦苇 (     )地指着

(     )的苇絮 (     )地叫着

 

 

教学过程(续):

2、课文中有许多描写都使用模仿声音的词,找一找按要求填在横线上。

人入水中:

              许多人小声说话:

               

 

人跑的声音:

            爸爸抽烟袋:

                   

 

翻课本:

                 门响声:

                       

 

枪栓响:

                日本鬼子说话:

                 

 

3、读下面的话,写出破折号的作用。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这些破折号表示                                。

 

4、缩句。

1、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

 

2、蓝色的天上飘着红绸似的浮云。

 

3、苇塘的芦花飘飘悠悠地飞着。

 

 

板书设计:

14*、小英雄雨来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

教学后记:

这节课重点抓住雨来智斗鬼子这个小故事进行阅读分析,从他被敌人捉住后与敌人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从而体会到雨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节课的目标较好地实现了。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41节第一课时年月日

课题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课型

精读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

2、学习课文,体会“痛失父亲”的部分。

过程与

方法

以读促悟,以读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

教材分析

重点

掌握生字词。

难点

学习课文,体会“痛失父亲”的部分。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小组合作法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①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着。

可是,你知道吗?

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②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③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④过渡:

是啊!

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和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这位孩子内心的呼声吧。

(出示课题)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

①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

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着重写了什么?

教学过程(续):

②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③请同学们重点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请找出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④集体交流;哪些地方让自己的印象最深刻?

交流时,要特别关注下列语段,并按语段后的

教学步骤,指导学生体会。

(语段: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他说:

“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b.雷利写信时想起爸爸那深情的目光和坚定的话语,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应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c.指导朗读。

(语段: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啊!

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

和平!

和平!

和平!

a.朗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如果当时你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

(语段: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a.哪些同学对这段话的印象最深刻,谈谈自己的感受。

b.“本来……却被”,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续):

④对于在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的父亲,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学生齐读:

“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⑤怎样理解“卓越”“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⑥伴随着音乐,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再次缅怀用生命保卫世界和平的爸爸,齐读课文二、三、四。

三、指导朗读。

   1、读出对爸爸的崇敬、思念之情。

   2、读出孩子心中强烈的渴望。

四、小结

    世界需要和平,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出一份力吧!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牺牲凯征阿姨济

贡圣驻罪恶健康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42节第二课时年月日

课题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课型

精读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学习课文,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2、领悟中心,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

过程与

方法

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维护和平的情感。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难点

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维护和平的情感。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讨论法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新词。

同桌互相检查。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过渡:

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缅怀被战争夺去生命的父亲吗?

你是从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

2、默读课文五、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

这几段话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最难理解,请画出来。

3、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你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b.结合课前你们收集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请你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

教学过程(续):

对这句话的理解。

c.过渡: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更是无情的。

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和平之花”就容易被摧残。

难怪作者会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4、战争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孩子,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我这儿有一份资料,大家可以小声地读一读。

出示数据资料: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

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

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5、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6、(出示难民儿童画面)战争中的孩子,饱受着战火的煎熬,阳光般的年龄却要承受那么多的不幸,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7、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欢乐。

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强烈的呼吁。

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边读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指导实践,升华情感

1、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下这封信。

那么,我们能够做点儿什么呢?

2、从大家的发言中,我能感受到你们对和平的期盼。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这段话,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3、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一段。

三、课外延伸

教学过程(续):

短暂的40分钟的课堂让我们无法停止对和平的呼唤。

“和平、和平、和平”的心声永不停息。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

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也可以召开“制止战争,保卫和平”的主题班会。

因为,让和平永驻人间不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更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心愿。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不要战争

作业布置:

1、朗读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