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教案2《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772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2《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2《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2《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2《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2《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2《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2《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2《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2《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2《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2《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教案2《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2《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2《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课题: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使用说明与用法指导】构建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框架,

理清秦汉时期的基本线索包括朝代更替、主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思想文化。

【学习目标】古代中国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方面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的发展并确立为正统思想

【自主学习】

简要复习前面的内容,学生先看今天要复习的内容

【合作探究讨论展示】

1、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2、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有哪些?

 

3、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说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是历史的进步?

 

4、汉武帝在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采取哪些措施?

 

【课堂检测】

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6.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7.《朱子语类》云:

“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

强皇权

8.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

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已发

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的遗

2.《沈氏农书》中记载: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

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

的政治、军事需要。

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

下三种:

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材料四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五 唐朝王建有诗曰: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夜看扬州市》)唐代李绅有诗曰: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宿扬州》)

材料六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

 

(3)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

(4)根据材料六,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3.

(1)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

;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2)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发展。

(3)表现:

成为商业大都会;手工业发达;外商云集;水运发达;夜市

繁华。

(4)原因:

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

(5)特点:

专业化城市出现:

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1)题从两则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得出,注意语言要精练。

(2)题,正确解读地图,语言表述要准确。

第(3)(4)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得出。

第(5)题,注意限定语“新特点”。

4.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a)和图(b)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

哪种方式更进步?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图(c)中的商业有什么特点?

(3)图(d)和图(a)、图(b)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

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

(4)比较上述几幅图,哪幅图给你印象最深?

它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4.

(1)图(a)反映的是刀耕火种,图(b)反映的是铁犁牛耕。

铁犁牛耕更进步。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显著标志,它使农产品的产量有所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3)联系:

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原因:

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认识:

商人拥有大量财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商人的活跃也形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客商也常面临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商人重利轻离别等。

(4)图(a):

锄耕是古代中国农业重要的种植经营方式,锄耕的出现促进了古代中国农

的发展。

图(b):

新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土地的进一步开垦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加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图(c):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扩大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物质文化交流。

图(d):

商业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古代社会的进步,商税成为古代政府的重要财源。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选用不同图片来反映农业生产方式演变及商业发展的状况,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解析能力。

解题关键是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

(1)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

(2)题注意时间限制是清代,结合宋以后商业及城市发展回答。

第(3)题注意农业与商业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4)题选择任意一幅图回答即可,注意语言表述要简洁。

课标文综35.H1、J2马克思说: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

1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

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

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课标文综35.H1、J2【答案】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

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

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

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

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解析】本题主要以农业为主线,考查我国古代、近代、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

内在线索明晰,但跨度大,解题时应联系所学知识,领会材料中的关键词,根据历史阶段特征来具体分析相关问题。

(1)问首先界定时间为“古代”(楚相孙叔敖、汉代等),再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牛耕”“犁耕”“境内丰给”“牛疫”等,就不难组织出古代农业的特点了。

(2)问注意包含两个小问,指出“状况”,分析“这一状况”的原因。

“状况”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已经在使用机器,但是机器所占比重低;再根据表中所给时间可以判断出是民国初年,联系教材相关内容(民国初年经济概况)就可以得出这种状况的原因了。

第(3)问是以时政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当代农业状况,其中也

是包含两个小问。

第一小问关键是审清关键词“直接原因”,从材料“农业部发布”等信息不难回答;第二小问的“趋势”要联系史实,这一问题综合性较强。

所以,从这一问题可以看出,历史考试还是侧重于对

基本史实、基本概念的掌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