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902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广东省汕头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I卷

甲必考题

1、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

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

思想精神营养。

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

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

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

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

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

,立即就会苍白、缺血。

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

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

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

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

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

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

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

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

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快捷显现。

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

每一句话、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

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

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剧这种文艺样式,故事是其核心,这既体现在中国历史名剧上,也同样体现在那些优秀的外国戏曲上。

B.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不但文本粗糙,而且只注重包装,忽视对戏剧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

C.戏剧演出团队应统一在文学的旗帜之下,无论导演,还是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都是文学的创作者。

D.文学艺术都以动人为前提,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掘与把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B.布景道具在舞台上是不能忽视的,哪怕是一棵小草,都可能有其特定的作用,如果包装不适度,就会损害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C.戏剧舞台上,所有的演员、工作人员都要为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而努力。

D.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这种创作成功的前提条件是文学基础要扎实,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快捷、直白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B.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地破坏了留白,忽视了人们思考的时间。

C.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为演员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D.戏剧文学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因为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都是这样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

头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

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

“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

”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

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

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

低头钻进树

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

如今看去,果真如此。

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

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籽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

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

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

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

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

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

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

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

今天,新的生命开

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

躺在地上,它还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

它放心了,落而无憾。

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

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

人常说:

开花结果。

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

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

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

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已抒解愁肠。

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

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

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我们的国家如同这点缀着晨露的石榴树,花果同枝,生机勃勃,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

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葆青春的活力。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

“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

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

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行文思路富于变化,一波三折,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⑥自然段中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而在此处是指“红颜薄命的伤春怨女,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

C.作者联系实际,提醒今天的人们尽心竭力地投身事业,永葆青春活力,不要让自己像落花一般凋零。

D.“落花”这一意象,多用来比喻青春的消逝、生命的衰残,《红楼梦》中的《葬花词》、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皆如此;而作者却反向立意,唱了一曲落花的颂歌。

E.本文的语言风格“清丽典雅”。

“清丽”主要体现在细致优美的描写、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人新奇感,文章意蕴清新;“典雅”主要体现在书面语汇的使用和古诗文的引用。

5.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予以分析,指出其艺术效果。

(4分)

6.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内在的美好情操”或品格值得作者礼赞呢?

请分点概括。

(6分)

2、古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28分)

后赤壁赋

(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

夜何?

”客曰:

“今者薄暮

,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7.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攀栖鹘之危巢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C.盖二客不能从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今者薄暮日薄西山

8.下面对“盖”和“曾”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盖二客不能从焉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曾日月之几何         ④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9.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是()(3分)

A.赋是中国古代一种文体,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盛行于宋朝,代表作有《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B.唐代“古文运动”是我国一次文体改革运动,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革,出现了被世人称颂的“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D.“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10.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3分).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11.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C.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D.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三小题,共13分)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4分)

(2)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4分)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①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②黄昏。

注释:

①求浆,要水喝;②耿:

微明的样子。

13.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E.“乱山”意象奠定了全诗杂乱、荒凉、冷清的感情基调,和“小桃源”形成鲜明对比。

14.诗歌的颔联、颈联描写了西村怎样的景色,体现了怎么样的环境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分)

(三)名句默写(8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5.《诗经·氓》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

“,。

16.《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

“,。

17.《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8.《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

19.《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之后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3、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

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

A.惟妙惟肖栩栩如

生绘声绘色B.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C.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绘声绘色D.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际法庭因认定日本在南极海的“调查捕鲸”实质为“商业捕鲸”,判定其违反了国际公约,于3月31日颁布判决书,下令禁止日本船只在南极海停止以任何名义捕鲸。

B.近日,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文明天下行”大型投票活动,高票选出了“随车扔垃圾”这一行车行为,成为民众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

C.马年春晚节目中,由开心麻花团队精心打造的喜剧小品《扶不扶》,以生活气息浓郁、喜剧效果明显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D.如果心中

淡了人民这个情怀,干事少了群众这把尺子,不能做到“己之温,思人之寒;己之安,思人之艰”,我们就会被人民唾弃。

2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柳宗元与山水的相遇,多少有些偶然、被动和无奈。

,,。

最后,山水与人合而为一,并且化为山水之文。

①与此相应,山水也走进了他的文章之中

②不过,或许是永州山水的深情召唤

③他不是自愿来到这里,而是被无可抗拒的力量抛掷到了这里

④或许是自己的突然醒悟

⑤当他来到这块荒蛮瘴疠的土地时,心情的消沉郁闷可想而知

⑥总之,柳宗元终于在山水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天地

A.⑤①⑥④②③B.⑤④①③②⑥C.③②⑤⑥①④D.③⑤②④⑥①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分)

在夏季,白昼海水温度比较低,特别是有冷水流经

的海面,  ① ,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 ② ,所以出现下冷上暖的反常现象(正常情况是下暖上凉,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左右)。

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更低,  ③ ,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疏的差别异常显著。

24.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前几年

,央视春晚上的一首歌曲《时间都去哪了》引发了国人的共鸣,有的人感慨“青春都去哪了?

”有的人感慨“快乐都去哪了?

”有的人感慨“幸福都去哪了?

”……还有的人说,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感慨。

以上的材料可能有属于你自己的回忆,也许会引发你的思考和感悟。

请以“都去哪了?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补充完整题目,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注意:

1.符合文体特征;2.书写工整。

汕头市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B【解析】犯了“关系理解不当”的错误,原文是并列关系,有“有的……也有的……”的关联词,表示会出现这几种现象,但不一定会同时出现;而本项变成了递进关系,表示这几种现象会一起出现,与原文意思不符。

2.A【解析】说法绝对。

外国的歌剧、话剧并未从中国的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3.D【3分】强加因果。

《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只是例证,并不是戏剧文学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的原因。

4.E.3分,B.2分,C.1分,A.0分,D.0分。

【解析】A.“欲扬先抑”错。

C.原文不是让“人们”“永葆青春活力”,而是希望“我们的事业”能如此;“不要让自己像落花一般凋零”错。

D.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也赞颂落花。

5.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1分),将视觉转换为听觉(1分),生动传神地写出石榴花鲜艳活泼的颜色、热烈开放的盛况(1分),突出其与墨绿的树叶之间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照与反差(1分)。

6.①勤勤恳恳,无私奉献。

它为花蕊挡风遮雨,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

②淡泊名利,不矜功伐。

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舍弃繁华,默默飘落。

③牢记使命,不忘根本。

它将自己融入大地,准备滋养明年的花。

(一点2分,共6分)

二、古诗文阅读

7.D【解析】A危,前句是“高”,后句为正,危坐即端坐。

B适,前句是“刚好,恰好”,后句为动词“享有”。

  C从,前句为跟从,后句为使动用法,“使……跟从” D薄, 两句均为“接近、迫近”,

8.D【解析】①表示出乎意料“竟然”;②表假设“如果”;③表示从前经历过;④连……都

9.A【解析】赋兴盛于汉魏时期。

10.D【解析】后赋非情、理、景交融,也不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更没有写出矛盾解决过程。

11.C

12.

(1)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关键词:

“反”意为“回到”,“放乎”意为“放舟到”“把船划到”一分;“听”译为“听任、任凭”一分,句意1分)

(2)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

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

(关键词:

“顾”译为“望”一分,“横”用作动词,为“横穿”一

分,“东”名词用作状语,为“向东”一分,句意一分。

(3)(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目力所及)一片苍翠。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么?

(得分点:

“西,东”名词活用作状语一分,被动句式一分,“相缪”,译为“相互环绕”一分,句意两分)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

“有客人却没有酒,有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一位客人说:

“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

“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哗”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

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

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

“赤壁的游览快乐吗?

”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噢!

哎呀!

我知道你的底细了。

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

”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

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13.AE【解析】由诗中最后一句“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可看出,A选项中“清风吹拂,新月出现的黄昏时分”是诗人作此诗的时间,而非“叩门求浆”的时间。

E“乱山”意象写出山之多,环境之清幽。

14.诗人描写了西村高柳簇桥、数家临水、树林茂密、鸟语声声的美景,刻画了西村清新、幽静的环境,表达了对世外桃源般的西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景色2分,环境特点1分,情感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