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106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3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docx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中考试题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70分)

1.荀子说: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由此,他比喻

A.人性本来就是恶的B.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C.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D.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兼用法治

2.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

何言哉?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

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3.“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家宝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4.顺治皇帝时自然灾害很多,“水旱累见,地震屡闻”、“冬雷春雪,陨石雨土”。

他把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罪于自己的“不德”,屡屡下诏罪己。

这最有可能是受什么思想影响?

A.董仲舒的天人感应B.孟子的仁政

C.荀子的性本恶D.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5.《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6.我们要透过《诗经》了解西周时期民间的生活,最主要的应该来自

A.大雅B.小雅C.颂D.国风

7.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关于“辉煌灿烂的文学”的说法正确的有:

A.甲说:

屈原采用楚国的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即汉赋

B.乙说: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真是豪迈

C.丙说:

元朝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它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D.丁说:

通过明清小说可以看出当时政治黑暗,官场腐败

8.一部中国古代医书,对所载药物做了清晰分类,被《四库全书总目》赞为“盖集本草之大成者,无过于此矣。

”此书为

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伤寒杂病论》D.《齐民要术》

9.宋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词,促使宋词兴盛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队伍的壮大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10.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

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隶书书写的竹简、行书书写的《窦娥冤》、。

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A.东汉的洛阳B.唐末的长安

C.北宋的开封D.明初的南京

11.“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12.培根说:

“(中国)有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培根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

A.印刷术B.造纸术C.指南针D.火药

13.明朝时甘薯、玉米传入对中国粮食与人口增加影响极大,这种作物传入后不久,就有一部农书记载其特性以及推广的情形,这部书是

A.《齐民要术》B.《农书》C.《氾胜之书》D.《农政全书》

14.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下图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A.逐渐形象化B.逐渐多样化C.逐渐简约化D.逐渐国际化

15.“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成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

”这说明

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B.汉字有双重特性:

实用性和艺术性

C.使用统一的汉字,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

16.无论学术界还是广大读者,都一致认为:

作品生动而深刻地反映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

对它的研究,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即“红学”。

这部著作是

17.有人看了古代一幅著名的风俗画称:

“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这幅画是

A.《送子天王图》  B.《清明上河图》  C.《步辇图》  D.《女史箴图》

18.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19.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平假名

 

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怀素

20.“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

这段话阐述的哲学观是

A.人人生而平等B.人是万物的尺度C.经世致用D.认识你自己

21.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22.15世纪学者奇诺说:

“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

”这反映了在该地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23.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兴起于意大利的根源是

A.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B.意大利保留了大量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C.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帝国的故乡D.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24.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翻论述: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別,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卻依然停滯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下列有关雨果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指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25.伊拉克战争给美、伊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灾难。

不久前,美国著名的“反战母亲”强烈要求美国众议院议长启动法律程序弹劾总统。

学生小明对此很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西方“分权制衡”模式的理论渊源,为此,你建议他阅读

A.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B.卢梭《社会契约论》

C.康德《纯粹理性批判》D.薄伽丘《十日谈》

26.大型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在启蒙运动声势最盛的这个国度,思想最终演变成行动。

”“这个国度”是指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27.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

“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

”此语意指

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B.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日常经验

C.理论物理与人们日常生活很远D.伟大的科学家不如著名艺术家

28.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逝世,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把他葬在牛顿的墓旁。

下面可以最恰当的解释人们的这种做法的是

A.他继承和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使牛顿的力学体系成为近代最具影响的力学体系

B.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而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C.他和牛顿一样,在物理学研究上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

D.进化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牛顿经典力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29.下列学术观点与科学家相匹配的是

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

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即在忽略空气阻力条件下,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接近光速会发生“钟慢”“尺缩”效应,时间会膨胀,流逝变慢,尺度会缩短。

“一切物体皆有引力,而且与各自所含的质量成正比”

A.

达尔文

伽利略

爱因斯坦

牛顿

B.

达尔文

法拉第

普朗克

牛顿

C.

拉马克

牛顿

爱因斯坦

法拉第

D.

拉马克

牛顿

普朗克

伽利略

30.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一本著作中写道:

“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

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蒸汽机B.电动机C.发电机D.石油

31.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2.宋人邢昺上疏称:

“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3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34.“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35.《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

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A.①③④②B.③②①④C.④②①③D.④③①②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20分)

3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

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

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不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恶论”。

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二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材料四2007年9月28日上午,由山东省政府与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旅游局和侨联联合主办的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大成殿举行。

在祭孔大典上.将评选出的五句《论语》经典名句作为了北京奥运的礼仪用语。

以下是参选的《论语》经典名句:

第一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二句: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三句:

“德不孤,必有邻”;

第四句: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五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共有3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

(只要指出任意一处错误并改正得2分,仅指出错误不得分)

(2)如果要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1分)

(3)依据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

(2分)

(4)依据材料三,概括李贽批判理学的主要观点。

(2分)

(5)在材料四的《论语》经典名句中,你认为不能被选为北京奥运礼仪用语的是哪一句?

为什么?

(3分)

答案:

(1)“战国”改为“春秋”;“调和”改为“对立”;“休养生息”改为“强化中央集权”(或”大一统”)(6分)

(2)儒家思想的演变(3分)

(3)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3分)

(4)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提倡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4分)

(5)第四句。

(1分)原因:

孔子所追求的“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

(4分)

3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

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l-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l-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l-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l-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三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的变化情况。

(2分)

(2)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4分)

(3)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2分)中国古代的一些科技发明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2分)

(1)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2)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发达原因:

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组织;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等。

不能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文化专制;实行闭关锁国;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科举制度的束缚等等。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分)

(1)根本:

孝悌。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

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

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

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

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

“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

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3分)

(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考场座位号

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答题卡

26题.(13分)

(1)

(2)

(3)

(4)

27题.(12分)

(1)

(2)

(3)

(4)

选择题答题卡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按要求涂卡者,成绩以0分计。

1、【A】【B】【C】【D】6、【A】【B】【C】【D】11、【A】【B】【C】【D】16、【A】【B】【C】【D】

2、【A】【B】【C】【D】7、【A】【B】【C】【D】12、【A】【B】【C】【D】17、【A】【B】【C】【D】

3、【A】【B】【C】【D】8、【A】【B】【C】【D】13、【A】【B】【C】【D】18、【A】【B】【C】【D】

4、【A】【B】【C】【D】9、【A】【B】【C】【D】14、【A】【B】【C】【D】19、【A】【B】【C】【D】

5、【A】【B】【C】【D】10、【A】【B】【C】【D】15、【A】【B】【C】【D】20、【A】【B】【C】【D】

21、【A】【B】【C】【D】26、【A】【B】【C】【D】31、【A】【B】【C】【D】

22、【A】【B】【C】【D】27、【A】【B】【C】【D】32、【A】【B】【C】【D】

23、【A】【B】【C】【D】28、【A】【B】【C】【D】33、【A】【B】【C】【D】

24、【A】【B】【C】【D】29、【A】【B】【C】【D】34、【A】【B】【C】【D】

25、【A】【B】【C】【D】30、【A】【B】【C】【D】35、【A】【B】【C】【D】

陇东中学2014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个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

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

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2、秦庄襄王名楚,秦始皇称帝后,即下令将湖北楚州改称荆州。

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

秦汉之际的策士蒯彻,死后又因汉武帝刘彻即位,而在《史记》、《汉书》中,被称作蒯通。

这些事情反映了

A.避讳现象从汉朝开始出现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皇权至高无上D.百姓对秦汉帝王将相的尊敬

3、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 “□”为缺失的文字,文中“□并四海”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隋

4、《明史》记载:

“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

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以上材料表明  

A.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有利可图     B.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C.江西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5、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

“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

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