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4.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5520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必修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必修4.docx

《思想政治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必修4.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想政治必修4.docx

思想政治必修4

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的一般知识

1、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

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3、哲学的任务

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知道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世界观的含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2方法论体现世界观,用世界观作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不可分割的了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史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7、三类知识

①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自然科学知识(物理、化学、生物等)

②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社会科学知识(经济、政治、文艺、伦理等)

4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思维科学知识(心理学、逻辑学等)

8、具体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⑴区别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中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个性);而这学研究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共性)

⑵联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哲学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a、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科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b、轻视哲学、否定哲学对具体科学提供指导作用的看法】

9、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0、哲学基本关系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1、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仍是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原因:

思维和存在的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的发展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

12、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b、这种观点只是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他爸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b、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只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主义等局限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a、正确的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是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4、唯心主义

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成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16、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上的精华

③这需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向导

17、真正哲学的含义

①他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牢牢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③正确的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18、哲学的作用

①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他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③他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④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哲学史上的伟大变)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①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②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③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

④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2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现三个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①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

实践性)

22、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

②在历史观中,把时间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③在认识论中,把时间作为全部认识的基出

④离开实践就不能科学的完整的理解马克思主义

23、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唯物论的知识点

1、物质的概念(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的原因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可观的物质性

②人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他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是物质的产物

③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世界的物质性方法论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否则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5、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6、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②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主义;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物质是唯心主义】

7、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云股东和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8、运动与静止的特点

运动:

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

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9、规律的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

a、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律

10、规律的方法论

①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1、面对规律我们应该如何做

①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认识规律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2、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13、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人脑的机能

14、意识的本质:

客观存在的反映

15、意识活动的特点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16、意识的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7、意识的方法论

①注重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8、为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原理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意思是队物质的反映;客观归路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怎样做?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食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务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论的知识点

1、实践的含义:

时间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要素: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4、实践活动: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时间、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5、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6、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7、真理的特点

①真理是客观的(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与客观对象相符的就是真理,相反则是谬误)

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范围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走一小步哪怕是在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8、认识的特点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a、从实践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b、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a、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b、作为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c、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9、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促进作用,不科学的理论会把实践引入歧途

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管和客观的统一

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点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性

①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

a、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b、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②联系的客观性(表现:

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

原理: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③联系的多样性(种类:

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必然与偶然)

原理: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③联系具有条件性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a、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他是一

b、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c、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他是多

d、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③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a、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了

b、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c、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d、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系统优化的原理

①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②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优化的方法论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5、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①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高级到低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之中

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社会形态的一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③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任何理论都在不断的发展

发展的普遍性的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6、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①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8、新旧事物的含义

新: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

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

9、事物发展的趋势原理: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是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

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与考验

10、质量互变的原理内容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含义:

①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化,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②质变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事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质变)

④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有在新质的基础上来是新的量变

质量互变的方法论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1、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2、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原理

矛盾的含义:

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

①茅盾的同一性(统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a、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同处在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斗争性(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方法论:

①坚持两分法,两点论②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待问题

1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①同一以对立和差别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也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

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1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①含义:

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②表现:

a、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1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地位

①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18、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区别)

②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区别)、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联系)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9、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同上)

①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别)

②处于被支配地位,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区别)

③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情况下相互转化

20、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两点论的含义

a、在人是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b、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的含义

a、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的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b、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联系

a、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

b、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c、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2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作用

①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a、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②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唯变法的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的原理内容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客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⑤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辩证否定的方法论

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②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②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

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他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创新的意义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b、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是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2、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联系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规律

a、经济基础的含义:

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上层建筑的含义:

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5、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法:

通过阶级斗争的实现,阶级斗争是通过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法:

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解决

7、改革的含义:

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根本目的: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8、人民群众的含义:

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9、人们群众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a、人民群众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人民群众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